留守兒童的盲人足球老師

2020-12-22 農村青年雜誌

留守兒童的盲人足球老師

文|樹文 沈楠 鄭直

本文刊載於《農村青年》2020年第6期

他眼中的世界一片模糊,但只要有光,就有方向。

22歲的羅成勉習慣性地笑著,眼神卻沒有焦點。這個有些青澀的大男孩先天視力殘疾,但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在自家的雜貨鋪前,他組建了「小神童俱樂部」。近兩年來,羅成勉帶著村裡的留守兒童一起踢球、一起下棋、一起讀書、一起成長。

小神童俱樂部在小羅家門口的雜貨鋪旁。自家搭建的棚子下,就是孩子們下棋和表演的地方;小羅自己住的屋子,則成了孩子們的「書房」,這裡擺放著他搜集來的課外書;自家的屋頂天台上,除了養鴨子,還是他們的排練場、會議廳……歡樂從來沒因為簡陋而減少。

足球搭建的橋梁

塘頭村是廣東省雷州市企水鎮的一個小村莊,村裡成年人大多出去打工維生,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第一次帶著孩子們踢球,小羅拿出來的是一個盲人足球。看著能發出聲響的足球,孩子們十分新奇。伴隨著叮叮噹噹的聲響,開始了簡單的搶圈遊戲,一時間充滿歡聲笑語。漸漸地,圍在他身邊的孩子,從十來個到了60多個,九成是留守兒童。通過足球,他把原本有些孤僻的留守兒童連接到一起。

「在湛江,我是盲人足球隊的左腳主力前鋒。在我身上,最優秀的,能給予他們的,就是足球。」羅成勉說。後來,俱樂部建了起來,小羅準備讓孩子們踢得正式一點。「2018年世界盃前好幾個月,那時候我不懂健全人足球,我就用盲人足球的踢法,讓他們先蹲下來,用手打……他們傳球的基本功就是我們盲人足球的那種傳球方法,正不正規確實我都不知道。」

再後來,小羅通過電話請教當年帶過他踢球的老師鄭國棟,自己先學習一些健全人足球的規則、細節,再教給孩子們。

雖然條件艱苦,但在小羅眼裡,沒有什麼是不能克服的。

沒有裝備,他通過一些朋友和愛心人士的捐贈來解決;沒有場地,村小學邊上有一塊以前扔滿垃圾的沙地,孩子們整理成了球場;而沿著小路跑不到兩公裡就能到的海邊沙灘,則是俱樂部的體能訓練場……

小羅覺得,足球對這些留守兒童未來的人生會很有幫助。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更容易抱怨,也容易陷入封閉消極的情緒中。而通過一起踢足球,有了共同愛好和交流的平臺,他們變得更加開朗,更加積極。這,才是最重要的。

眼疾心明亮

在小羅的價值序列裡,可能沒有比健康的心態更重要的。

小時候,小羅在別人的嘲笑中知道了自己的眼疾,但他沒有陷入到自卑中。「我以前在學校的時候沒錢花,看到球場上有很多運動飲料的空瓶,我踢球的時候都會經常帶個麻袋去撿回來賣。在學校,我就沒有怕過別人嘲笑我。」

2009年,他來到「人生的轉折點」——湛江特殊教育學校。那是他第一次離開家庭獨立生活。在這個地方,他學會了足球、樂器、雕刻、書法等等。視力殘疾一級的他,還參加了2011年的全國殘運會。

外面的世界對當時的小羅來說,又新鮮,又有點讓人畏懼。幸運的是,他有足球和音樂,還有師長和朋友。和外面的世界接觸越來越多,他也越來越開朗大方。

在參加盲人足球的訓練和比賽時,他也會獲得一些訓練補貼。甚至在2015年,他還去遼寧盲人足球隊訓練過,後來因為氣候和飲食等方面的不便而放棄。在2016、2017年,他一度和朋友們組成了樂隊,以街頭演唱為生。

在那段時間,他已經開始帶村裡的小朋友一起踢球了。「他們放假我都會回來帶他們踢球,他們一上課我就去湛江賣唱去了。」2017年年底,他乾脆回到家裡,除了在自家的雜貨鋪幫忙外,主要精力都放在小朋友們身上。

前不久,羅成勉還帶著孩子們舉辦了一場「村晚」。簡陋的舞臺,沒有遮蔽孩子們的光芒;而臺下,是經年漂泊在外打工的父母們驚喜的笑容和掌聲。小羅並不忌諱自己的殘疾,就在他們排練的「村晚」節目中,還有一個盲人的角色。「最起碼我們心理是沒有殘疾的。」

從小到大,家庭給予了小羅最大的支持。小羅是家裡7個孩子中最小的,從小就備受呵護。除了日常生活,在排練「村晚」的時候,小羅「全家總動員」,爸爸布置舞臺,媽媽做飯,姐姐當舞蹈教練和化妝師,哥哥接待客人……

塘頭村的「村晚」

小羅不抽菸不喝酒,愛吃家裡做的稀飯,衣服也基本是踢球時發的運動服,但他依然覺得很「缺錢」。比如這次「村晚」,為了買那種十幾塊錢的LED小燈條,「五毛錢的價都要講」;「村晚」的劇本,就寫在廢棄的煙殼背面;小神童俱樂部的課外書,村裡支持了幾十本,鄭國棟教練和其他朋友捐了兩三百本,很多都被翻爛了……

不變的小羅,堅守的夢想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最早跟著小羅踢球的孩子,有的已經長大離開了塘頭村。小羅的小神童俱樂部,不斷更新、壯大。只有小羅,依然是那個初心不改的小羅。

村裡的老人不太清楚俱樂部到底是什麼東西,但他們知道,小羅是個好孩子,晚輩們喜歡跟著他玩。

為了讓孩子們順利參與俱樂部的活動,小羅想盡辦法。他經常去「家訪」,還會通過視頻來交流。他告訴家長他能帶給小朋友什麼幫助,然後請他們交代一個任務,比如孩子不愛吃飯、不大願意回家等等,他來幫助解決。最重要的是,規定孩子們只有把作業、家務事做完了才能來俱樂部。

2019年暑假,小神童俱樂部還走出塘頭村,向隔壁的村子發送介紹自己的傳單,只是目前還沒有其他村的孩子來。

「這個是我必須要邁過的一步,我發一次他們可能不信,但是我發兩次、三次,他們可能就信了。」小羅很有信心地說:「把名氣給傳出去了,附近哪個村有我們本村的女孩嫁過去,她們來給我們作證,這個事情是真實的,而且是正面的。」

小羅現在的想法很簡單,讓更多的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來幫助他們。如果沒有外界更多的支持,就多開幾個小賣部,讓跟著他一起玩且沒有工作的大孩子一起來經營,同時參與俱樂部運營。

「我就是喜歡孩子。其實我沒有把他們當成孩子,他們和我是一樣的,一起踢球,一起讀書,一起知道這些道理。」

儘管有著資金、人手等方面的問題,但小羅堅信自己能堅持下去。村子裡的年輕人結婚早,22歲的他也相過親了。他的標準是找一個支持他做這個事情的對象。「不怕你們笑話,如果我沒有媳婦那也沒關係。要是說人就是為了結婚生子,那我覺得太渺小了。」小羅抿著嘴,一臉認真。

朋友們習慣稱他小羅,孩子們更喜歡叫他「小藍(小名)哥」。在這個大陸南端的小漁村裡,他就是孩子們最貼心的兄長,最有威望的孩子王。

清晨,大海閃著金光。沙灘上,小羅領著他的隊員,光著腳丫奔跑在陽光下。一邊跑,一邊唱起這首他們都喜歡的歌:《你的答案》,歡快自信、充滿希望的歌聲飄散在海風中:

黎明的那道光,

會越過黑暗,

打破一切恐懼我能,

找到答案……

終審:藺玉紅

審校:李志國 劉朱嬰

編輯:何召霞

相關焦點

  • 何炅:音樂是王老師鼓勵留守兒童的獨特方式
    江湖人稱「何老師」的何炅,這次又有了一個教師身份——在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中,飾演支教老師王老師。他參演的第三幕《夜空中最亮的星》,是全劇最「燃」的一幕。王老師的原型,是祁東縣啟航學校留守兒童合唱團的支教老師、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王育霖。
  • 留守兒童的「娃娃足球隊」
    留守兒童的「娃娃足球隊」 (1/8) "← →"翻頁
  • 留守兒童長大後成了留守兒童的老師 他從不給孩子的作業打叉
    他在村小開設英語課2008年,陳偉從重慶理工大學機械設計專業後,成為了重慶工商學校的一名老師。工作幾年後,年邁的婆婆在老家大埡村生病了無人照顧,他便辭職回家。照顧老人的同時,萌生了留在村小當老師的念頭。
  • 用大愛託起中江留守兒童的夢想--記中江縣留守兒童藝術團團長劉春香
    中江縣留守兒童藝術團團長劉春香  2013年11月,中江縣留守兒童藝術團舞蹈《圓夢》入圍CCTV第七屆大賽複賽,並由四川省舞蹈家協會推薦參加四川省少兒春晚、中央電視臺網絡春節晚會的錄製接到通知的中江縣留守兒童藝術團團長劉春香激動萬分,她和孩子們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這也是對她這些年來關愛留守兒童的肯定,她辛勤付出的汗水終於澆灌出絢麗的花朵。
  • 衡陽市實驗中學「百千萬『藝術童伴』留守兒童關愛工程」拉開序幕
    11月19日下午,衡陽市實驗中學校長鄧立雲、副校長顏一新帶領該校「百千萬『藝術童伴'——留守兒童關愛工程」「衡陽群眾」支教隊伍來到被幫扶學校蒸水小學開展幫扶活動,拉開了該校此次活動的序幕。衡陽市實驗中學、高新區稅務局、衡陽市蒸水小學「百千萬『藝術童伴'——留守兒童關愛工程」結對幫扶活動啟動儀式由蒸水小學主持舉行,衡陽市宣傳部副部長譚春蘭等市領導和高新區管委會、高新區城建局、高新區教體局、高新區稅務局的部分領導及幫扶結對三方部分領導參加了儀式。
  • 貴州威寧回應本報留守兒童報導
    調查結果表明,該校留守兒童工作基本落實,學校有營養午餐,學生上學最遠距離不超過3公裡。威寧縣教育局局長肖良憲說,近年來,該縣一直加大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力度,確保在「衣、食、住、行、學、樂、病」七個方面都有保障,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 撫寧:情暖留守兒童 他們在行動
    12月25日上午,秦皇島撫寧團區委攜手區消防救援大隊及光宇玻纖、千奧物流、宏都實業3家愛心企業到大新寨學區四通學校開展「情系留守兒童,共築童心港灣」主題捐贈活動,共計20名留守兒童(包括界嶺口「童心港灣」8名留守兒童)參加了此次活動。
  • 電影《逆生》發布會 留守兒童引發社會關注
    達州市領導發布重要講話 留守兒童的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解決電影《逆生》主要講述了一群留守兒童因村裡學校撤點並校不得不到鎮裡小學上學,但又被鎮上老師誤解,在委屈和對父母思念的感情交織下,結伴千裡流浪尋親的故事。這部反映留守兒童的生活的電影,裡面百分之九十的場景都是在達州市渠縣拍攝的,從前期策劃到後期拍攝製作,整個過程中得到了達州市各級領導的關心與支持。
  • 讓「中華龍」重新點燃留守兒童夢想
    3年前,衡山新場市九年一貫制學校就有過一支這樣的舞龍隊,當時外聘的老師是曾經在鄉鎮舞龍隊裡工作過的耄耋老師傅。考慮到老師傅身體原因,這支隊伍慢慢解散了。自「衡陽市百千萬藝術童伴一一留守兒童關愛工程」實施以來,該校校長易智勇又點燃了重新組隊的念頭,經與幫扶支教單位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商議,由衡山新場市九年一貫制學校重新組建一支兒童舞龍隊,由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組建一支舞龍支教隊,帶著孩子們一起把曾經的「中華龍」重新舞起來。
  • 帶教上課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以行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
    支教老師給孩子們上舞蹈課。紅網時刻衡陽11月25日訊(通訊員 李建華 王一鳴 記者 譚倩)為積極響應衡陽市開展的「百千萬『藝術童伴』——留守兒童關愛工程」,幫助廣大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繼11月17日湖南交通工程學院黨委書記蘇玲率隊赴渣江鎮中心小學完成對接幫扶工作後,11月24日下午,該校支教幫扶工作隊隊長歐源源帶領10名支教幫扶志願教師前往結對幫扶學校
  • 張藝興《極限挑戰》最帥英語老師 暖心鼓勵留守兒童
    最帥英語老師張藝興上線 鼓勵留守兒童在昨天播出的《極限挑戰》中,「男人幫」的任務地點是龍勝東升村,這是一個幾乎看不到青壯年身影,大多是祖孫兩輩相依為命,留守兒童居多的鄉村,而孩子們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根據本期的任務要求,張藝興接受陽董超的父親委託,在學校找到陽董超,並且一起度過美好時光。
  • 惠迪吉關愛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愛的共振腔」建設項目簡介
    惠迪吉以此來祝福更多的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與父母的原初情感連上,愛彼此流動起來,並向外曼衍,共建愛的太和場!惠迪吉志願者的足跡     製作:楊軍、治人 ©惠迪吉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關愛中心關愛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愛的共振腔」建設項目,關注的是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心靈、情感匱乏的社會問題。
  • 南陽市人大代表張準:關愛留守兒童 守護「少年的你」
    南陽市人大代表張準向源潭鎮疫情防控指揮部捐款(央廣網發 通訊員 魏保棟 供圖)唐河縣源潭鎮洪瑞書院學校(央廣網發 通訊員 魏保棟 供圖)央廣網南陽1月12日消息(記者 汪寧 通訊員 魏保棟 李豪)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不僅是鄉村治理的迫切需要,更是促進農村家庭和諧乃至社會穩定的需要
  • 中國足球不行,但我們盲人足球行!
    由於85國青之後,中國足球的青訓塔基進一步坍塌,如今中國男足似乎連亞洲杯八強的位置都難以維持了。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女足似乎也很難維持亞洲一流的位置。但男足不行,女足退步,中國盲人足球卻發出了亞洲最強音。
  • 《念書的孩子》留守兒童的悲哀!
    《念書的孩子》是一部以留守兒童為主題創作的文學作品。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路開的爸爸媽媽在外地打工,九歲的開開跟爺爺在家鄉上學。為了不讓路開感覺到寂寞,爺爺每晚都要路開給他讀課本裡的文章,問開開今天都學習什麼了,路開就會跟爺爺講在學校裡發生的有趣的事情。在爺爺的鼓勵下,開開的成績好了起來,多次得到老師的表揚。
  • 保坪完全小學用心呵護「留守兒童」
    永順縣芙蓉鎮保坪完全小學在校學生552名,其中就有291名 「留守兒童」。今年來,該校群策群力,用心呵護、用情關愛,致力於改變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步入芙蓉鎮保坪完全小學的留守兒童之家,一間間明亮整潔的功能教室,一個個興趣活動小組開展得有聲有色——體育活動組的籃球隊員們馳騁球場,猶如一個個小球星,今年在全縣中小學籃球賽上還獲得鄉鎮小學女子組冠軍;舞蹈組的兒童們在舞蹈教師的帶領下,猶如花枝招展的蝴蝶,翩翩起舞,在唯美音樂的伴奏下,讓人如痴如醉;土家針織組的「姑娘們」穿針引線,手腕翻飛,直看得人眼花繚亂。
  • 常德市第十六中學舉行關愛留守兒童座談會
    留守兒童座談會現場。 留守兒童座談會現場。 紅網時刻常德12月22日訊(通訊員 李佳俊 楊志國)12月21日冬至日,常德市第十六中學召開留守兒童座談會,以實際行動表達對留守兒童的關心與關懷。 第十六中學地處城鄉結合部,孤兒、留守兒童、單親兒童數量較多,他們在生活上、學習上所面臨的困境和問題亟須關懷。學校領導及教師始終牽掛他們的成長。
  • 走進臨縣留守兒童全託管愛心學校採訪見聞
    於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大山,外出務工,將年幼的子女委託給父母照管,使得農村留守兒童的群體越來越龐大。由於爺爺奶奶年老體弱、文化程度低、生活條件差,無法給予這些留守兒童充足的關心和教育,留守兒童普通存在缺愛、安全感低、行為習慣不良等問題,有的甚至發展成為「問題兒童」。
  • 靈寶市朱陽鎮:情系山區留守兒童 愛心捐贈情暖人心
    11月17日,靈寶市朱陽鎮留守兒童建欣怡接過嶄新的桌球拍,拉著幫扶教師白冬冬的手,紅著臉說:「白老師很親切,就像我的大哥哥,以後多了一個人關心我,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當天,朱陽鎮第二小學紅色德育室暖流湧動,留守兒童個個小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原來該校正在開展愛心結對幫扶活動,44名留守兒童接收到了來自本校結對幫扶老師捐贈的新書包、新文具、新衣服、新課外讀物。朱陽二小地處距靈寶市區60餘裡的深山區——革命老區朱陽鎮,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完全小學。
  • 張家界志願者「媽媽」高小芳:用愛「包圍」留守兒童
    原來,張家界慈利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壹祿福支部志願者服務隊隊長、慈利縣通津鋪鎮文化培訓學校老師、通津鎮農村留守兒童之家負責人高小芳,這幾天認領了一名8歲的兒子,相處幾天後,小男孩這樣問她。高小芳輔導卓逸軒功課。高小芳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更是學校老師和留守兒童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