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的盲人足球老師
文|樹文 沈楠 鄭直
本文刊載於《農村青年》2020年第6期
他眼中的世界一片模糊,但只要有光,就有方向。
22歲的羅成勉習慣性地笑著,眼神卻沒有焦點。這個有些青澀的大男孩先天視力殘疾,但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在自家的雜貨鋪前,他組建了「小神童俱樂部」。近兩年來,羅成勉帶著村裡的留守兒童一起踢球、一起下棋、一起讀書、一起成長。
小神童俱樂部在小羅家門口的雜貨鋪旁。自家搭建的棚子下,就是孩子們下棋和表演的地方;小羅自己住的屋子,則成了孩子們的「書房」,這裡擺放著他搜集來的課外書;自家的屋頂天台上,除了養鴨子,還是他們的排練場、會議廳……歡樂從來沒因為簡陋而減少。
足球搭建的橋梁
塘頭村是廣東省雷州市企水鎮的一個小村莊,村裡成年人大多出去打工維生,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第一次帶著孩子們踢球,小羅拿出來的是一個盲人足球。看著能發出聲響的足球,孩子們十分新奇。伴隨著叮叮噹噹的聲響,開始了簡單的搶圈遊戲,一時間充滿歡聲笑語。漸漸地,圍在他身邊的孩子,從十來個到了60多個,九成是留守兒童。通過足球,他把原本有些孤僻的留守兒童連接到一起。
「在湛江,我是盲人足球隊的左腳主力前鋒。在我身上,最優秀的,能給予他們的,就是足球。」羅成勉說。後來,俱樂部建了起來,小羅準備讓孩子們踢得正式一點。「2018年世界盃前好幾個月,那時候我不懂健全人足球,我就用盲人足球的踢法,讓他們先蹲下來,用手打……他們傳球的基本功就是我們盲人足球的那種傳球方法,正不正規確實我都不知道。」
再後來,小羅通過電話請教當年帶過他踢球的老師鄭國棟,自己先學習一些健全人足球的規則、細節,再教給孩子們。
雖然條件艱苦,但在小羅眼裡,沒有什麼是不能克服的。
沒有裝備,他通過一些朋友和愛心人士的捐贈來解決;沒有場地,村小學邊上有一塊以前扔滿垃圾的沙地,孩子們整理成了球場;而沿著小路跑不到兩公裡就能到的海邊沙灘,則是俱樂部的體能訓練場……
小羅覺得,足球對這些留守兒童未來的人生會很有幫助。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更容易抱怨,也容易陷入封閉消極的情緒中。而通過一起踢足球,有了共同愛好和交流的平臺,他們變得更加開朗,更加積極。這,才是最重要的。
眼疾心明亮
在小羅的價值序列裡,可能沒有比健康的心態更重要的。
小時候,小羅在別人的嘲笑中知道了自己的眼疾,但他沒有陷入到自卑中。「我以前在學校的時候沒錢花,看到球場上有很多運動飲料的空瓶,我踢球的時候都會經常帶個麻袋去撿回來賣。在學校,我就沒有怕過別人嘲笑我。」
2009年,他來到「人生的轉折點」——湛江特殊教育學校。那是他第一次離開家庭獨立生活。在這個地方,他學會了足球、樂器、雕刻、書法等等。視力殘疾一級的他,還參加了2011年的全國殘運會。
外面的世界對當時的小羅來說,又新鮮,又有點讓人畏懼。幸運的是,他有足球和音樂,還有師長和朋友。和外面的世界接觸越來越多,他也越來越開朗大方。
在參加盲人足球的訓練和比賽時,他也會獲得一些訓練補貼。甚至在2015年,他還去遼寧盲人足球隊訓練過,後來因為氣候和飲食等方面的不便而放棄。在2016、2017年,他一度和朋友們組成了樂隊,以街頭演唱為生。
在那段時間,他已經開始帶村裡的小朋友一起踢球了。「他們放假我都會回來帶他們踢球,他們一上課我就去湛江賣唱去了。」2017年年底,他乾脆回到家裡,除了在自家的雜貨鋪幫忙外,主要精力都放在小朋友們身上。
前不久,羅成勉還帶著孩子們舉辦了一場「村晚」。簡陋的舞臺,沒有遮蔽孩子們的光芒;而臺下,是經年漂泊在外打工的父母們驚喜的笑容和掌聲。小羅並不忌諱自己的殘疾,就在他們排練的「村晚」節目中,還有一個盲人的角色。「最起碼我們心理是沒有殘疾的。」
從小到大,家庭給予了小羅最大的支持。小羅是家裡7個孩子中最小的,從小就備受呵護。除了日常生活,在排練「村晚」的時候,小羅「全家總動員」,爸爸布置舞臺,媽媽做飯,姐姐當舞蹈教練和化妝師,哥哥接待客人……
小羅不抽菸不喝酒,愛吃家裡做的稀飯,衣服也基本是踢球時發的運動服,但他依然覺得很「缺錢」。比如這次「村晚」,為了買那種十幾塊錢的LED小燈條,「五毛錢的價都要講」;「村晚」的劇本,就寫在廢棄的煙殼背面;小神童俱樂部的課外書,村裡支持了幾十本,鄭國棟教練和其他朋友捐了兩三百本,很多都被翻爛了……
不變的小羅,堅守的夢想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最早跟著小羅踢球的孩子,有的已經長大離開了塘頭村。小羅的小神童俱樂部,不斷更新、壯大。只有小羅,依然是那個初心不改的小羅。
村裡的老人不太清楚俱樂部到底是什麼東西,但他們知道,小羅是個好孩子,晚輩們喜歡跟著他玩。
為了讓孩子們順利參與俱樂部的活動,小羅想盡辦法。他經常去「家訪」,還會通過視頻來交流。他告訴家長他能帶給小朋友什麼幫助,然後請他們交代一個任務,比如孩子不愛吃飯、不大願意回家等等,他來幫助解決。最重要的是,規定孩子們只有把作業、家務事做完了才能來俱樂部。
2019年暑假,小神童俱樂部還走出塘頭村,向隔壁的村子發送介紹自己的傳單,只是目前還沒有其他村的孩子來。
「這個是我必須要邁過的一步,我發一次他們可能不信,但是我發兩次、三次,他們可能就信了。」小羅很有信心地說:「把名氣給傳出去了,附近哪個村有我們本村的女孩嫁過去,她們來給我們作證,這個事情是真實的,而且是正面的。」
小羅現在的想法很簡單,讓更多的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來幫助他們。如果沒有外界更多的支持,就多開幾個小賣部,讓跟著他一起玩且沒有工作的大孩子一起來經營,同時參與俱樂部運營。
「我就是喜歡孩子。其實我沒有把他們當成孩子,他們和我是一樣的,一起踢球,一起讀書,一起知道這些道理。」
儘管有著資金、人手等方面的問題,但小羅堅信自己能堅持下去。村子裡的年輕人結婚早,22歲的他也相過親了。他的標準是找一個支持他做這個事情的對象。「不怕你們笑話,如果我沒有媳婦那也沒關係。要是說人就是為了結婚生子,那我覺得太渺小了。」小羅抿著嘴,一臉認真。
朋友們習慣稱他小羅,孩子們更喜歡叫他「小藍(小名)哥」。在這個大陸南端的小漁村裡,他就是孩子們最貼心的兄長,最有威望的孩子王。
清晨,大海閃著金光。沙灘上,小羅領著他的隊員,光著腳丫奔跑在陽光下。一邊跑,一邊唱起這首他們都喜歡的歌:《你的答案》,歡快自信、充滿希望的歌聲飄散在海風中:
黎明的那道光,
會越過黑暗,
打破一切恐懼我能,
找到答案……
終審:藺玉紅
審校:李志國 劉朱嬰
編輯:何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