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體育總局日前印發《科學有序恢復體育賽事和活動推動體育行業復工復產工作方案》的通知,又引發大家對馬拉松復工的新一輪討論。
跟之前旗幟鮮明地表示馬拉松不能舉辦不同,這份「工作方案」中未再單提馬拉松,但是這並非意味著給馬拉鬆開了「通行證」。
目前,任何體育賽事和活動的恢復,都是極其謹慎和小心翼翼的。像CBA、中超,都是空場。倒是有些小規模的越野賽事、健康跑活動,都已在各地開始了,尚未帶來任何不利影響。
「馬拉松江湖」在6月2日曾推送,認為今年還會有馬拉松的,只是,也不會像往年那般的馬拉松,而是一種需要應變、創新的馬拉松模式。
疫情控制後,以及疫情過後一個階段內,馬拉松都需要適應新的外部環境,自身做出改變,只有這種主動性,才能換來生存空間。
在這份工作方案中,有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除北京冬奧會測試賽等重要賽事外,今年內原則上不舉辦其他國際性體育賽事和活動。
國際性,意味著有國外選手參賽,馬拉松屬於此列麼?儘管有些馬拉松名稱中就有「國際」二字,國內不少賽事還是世界田徑標牌賽事,但是今年世界田徑已開了「綠燈」,不會再拿這個說事。
早也有一種說法,今年將會是國內馬拉松選手獎金豐厚的一年。其實未必,賽事不邀請外籍精英選手了,完全可能會降低獎金標準的。
除中國外的國際疫情情況,尚不是很樂觀,今年馬拉松一旦「復工」,也都會是國內賽事。畢竟這個時候,邀請外國選手,風險和成本太大了。
疫情後各行各業的復工復產時間表,是由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決定的。體育賽事,現在也僅一些職業賽事恢復了,還都是沒有觀眾。馬拉松因為人群聚集的特性,實乃疫情防控大忌,自然是排在最後的。
上面的通知,可以說馬拉松暫停,卻不會在疫情仍存在哪怕一丁點風險的情況下,告訴你馬拉松可以辦了。
堅持屬地管理,等於將「權力」下放。接下來就看各地政府對於馬拉松的態度了,或許會有地方大膽嘗試。
過去傳統意義上的大型馬拉松賽事,跟疫情格格不入,想辦賽,就得調整辦賽方式。年內別的不敢說,三萬人規模的馬拉松,應是不具備舉辦條件的,那應該怎麼調整呢?
首先,縮小賽事規模。疫情不同階段,能夠容許的人員聚集標準不同,如果允許500人規模,你就辦500人的,允許1000人的,你就辦1000人的。
其次,改變比賽線路。減少封路或不封路,多利用公園或綠道,辦一些更簡潔的馬拉松賽事,除了一些必要的服務外,其他一律放棄。
再次,調整辦賽思路。疫情防控之下,能幹什麼,就幹什麼,有禁忌的,乾脆放棄。莫再追求以往馬拉松的大型、正式,辦一些看上去鬆散、隨意的賽事。
可以預料,這個時候的馬拉松,減少外地選手的參與,本地化屬性更明顯。更要學會靈活處理問題,比如5000人規模的全馬,可以拉長戰線,500人一組,分槍起跑,取消賽後的一些附加服務,也是一種方式。
因為國內馬拉松的政府主導性,一直以來,顯得非常正式、規範。國外的一些馬拉松賽事,卻是另外一種樣子,不佔據主城區道路,基本不封路,只在路口有工作人員或志願者指引,選手甚至需要等紅綠燈。
你能說這樣的馬拉松就不是馬拉松麼?在疫情之下,算得上更合理的選擇。減少對社會公共資源的佔用,將馬拉松簡化成類似一場場跑團活動似的。
目前需要的,是有組委會勇於求變,大膽嘗試。疫情下的馬拉松,能是什麼樣子,多探索,在此過程中,本著符合現階段社會需求,找出解決方案,方為正途。
等待和觀望中,流失的是時間,失去的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