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斌勇:「做數學要慢一點」—新聞—科學網

2020-12-22 科學網

 

2019年,熱鬧和光環一起湧到了42歲的數學家孫斌勇面前。

1月初,他獨立完成的「典型群表示論」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這一成果被國際同行認為是「孫的突破」;11月,他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最年輕的新晉院士」「數學奇才」......被貼上許多標籤的孫斌勇迅速走進了數學界以外的公眾視野。而很多陌生人也闖入了他的生活,訪問、交流、討教,紛至沓來。

孫斌勇自稱「慢性子」「有點偷懶」,面對喧鬧,他試圖「以慢制鬧」,以從容應對。在他看來,數學研究是相對慢節奏的工作,自己至少「不討厭」。

做「合適」的數學問題

比起費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這些有百年歷史的古老數學問題,朗蘭茲綱領(Langlands綱領)算是比較現代的新問題,它試圖橫跨數論、群論、表示論和代數幾何等幾大當代數學分支,並找到其中普遍的聯繫。

朗蘭茲綱領,也被稱為數學大一統理論。宏大、神秘,卻讓人痴迷,這就是孫斌勇面前的數學世界。

是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勵建書把他引入了這樣一個數學世界,勵建書是孫斌勇在香港科技大學的博士生導師。

「導師給了我『最合適』的研究問題。」孫斌勇說,博士期間,導師相繼給了他幾個比較有挑戰性的問題,包括自守形式與李群表示理論、Howe對偶猜想、L-函數等朗蘭茲綱領的關鍵問題。「導師根據我的能力,判斷我在某些問題上有可能會做出來,只要做出來其中一個,能及時畢業就可以了。」

對於導師給的問題,孫斌勇當時並不知道自己能研究到何種程度、需要花費多長時間。他坦承,由於當時知識還未積累足夠,在自守形式與李群表示理論、Howe猜想等幾個問題上並未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事實上,孫斌勇直至2004年博士畢業的時候,也尚未在期刊上正式發表一篇論文,只有一篇博士論文。

但對於這些未解之謎,他並未停止探索。在勵建書的推薦下,孫斌勇到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做博士後、入職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後來,他還前往美國訪問並受邀拜訪以朗蘭茲綱領見長的數學家江迪華教授、與新加坡數學會會長、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朱程波交流合作......

十餘年後的今天,他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他和合作者最終完全證明了Theta對應理論兩個最基本猜想Howe對偶猜想和Kudla-Rallis守恆律猜想、完全證明典型群「重數一」猜想及推廣;他還以自己博士論文裡的結果為基礎證明了Kazhdan-Mazur非零假設,這是L-函數算術研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而L-函數是朗蘭茲綱領中不同數學領域聯繫的紐帶,也是朗蘭茲綱領的核心研究對象。

菲爾茲獎得主等數位國際頂尖數學家公開評價孫斌勇的成果為: 「關鍵突破」「深刻的定理」「使特殊值整個領域更引人注目」「孫斌勇的工作已成為眾多國際數學家工作不可替代的基礎」。

「攻讀博士期間所確立的研究方向,它們還有很多未解的問題,吸引自己不斷進行鑽研。」孫斌勇說。

「想清楚,再往前走」

有人說孫斌勇是「天才」,這或許並沒有誇大其詞。

小學時便解出了中考模擬題的壓軸題;初中時以特招生的身份被高中提前錄取,後來又被選入國家教委在清華附中舉辦的理科試驗班;初中時他以滿分成績獲得浙江省數學競賽一等獎;高中時,他獲得全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並提前一年被保送至浙江大學數學系;大學期間,被選派參加香港大學組織的李群系列課程......

孫斌勇認為,數學天賦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做事情的習慣。「做數學要慢一點,把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紮實,一點一點進步,這樣會走得比較遠,至少我是這樣做的。」他說。

在孫斌勇眼中,數學很「simple」,是一門單純的學問。

抽絲剝繭,再複雜的數學問題也是由最基本的定理、公式所組成。而簡單獨立的數學原理以某種邏輯聯繫在一起,就變成了一個深刻的理論。

「不斷思考,想清楚」,這是孫斌勇所一直遵守的原則。在他看來,學習不稀裡糊塗,對知識完全搞清楚,便不會覺得數學難、枯燥。

怎樣才算清楚?孫斌勇的做法是,他看書特別仔細,細到弄清楚書中每句話、每個定理最基本的概念、定義和思想後才會繼續往下看,「數學是一步步往上走的,要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新概念的基礎是什麼,來龍去脈的過程是什麼,定理的敘述究竟是什麼含義,比如:學習圓的周長,要清楚圓的周長公式怎麼來的,(清楚後)便是要把公式定理證明出來。」

基於此,學生時代的孫斌勇並沒有選擇題海戰術,而是會在一個定理上思考多時。如今已成為數學科研工作者的他,也從未改變深入思考的習慣。

事實上,這恰能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現在的學生都比較辛苦,其實數學就是基於對整個知識體系的理解運用再創造新知識。」他建議年輕學子多思考,而非刷題做許多相同類似的題目。

不過,孫斌勇坦誠,思考卡頓是常態,偶爾才會有靈光閃現的瞬間。每當這個時候,他會試圖「化繁為簡」重新深入思索,「即使這個問題做不出來,理解它的過程中還是會得到很多新的知識。」

追劇愛玩的數學家

對孫斌勇來說,選擇數學,並不是所謂的「英雄夢想」。「我只是一個選擇了做數學研究的普通人,把工作做好,我想各行各業都是這樣的。」他說。

數學之外,孫斌勇也追求著純粹和簡單。

孫斌勇出生於浙江省舟山孫家村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裡,在他記憶深處,兒時在山上跑,與小夥伴一起在河裡捉魚,帶回家弄點醬油,烤著吃;幫家人做農活,鋤草、種玉米和土豆;大學時,半夜與同學逛西湖、買麻花吃......這些純真與快樂是極為珍貴的。

「快樂是最重要的。」孫斌勇說。

思考數學問題時間長了,他會通宵看完一部電視劇、看看金庸古龍的小說來「偷個懶」。日常生活中喜歡跟女兒呆在一起,帶她去公園遊樂園,也教一教她簡單的數學知識。

孫斌勇認為數學人才要儘早培養,年輕時更富精力和創造力,學起來也更容易。在指導學生的同時,他也選擇了與學生「輕鬆、快樂」相處。

如今在北京大學數學中心做博士後的劉宇航至今還記得,本科參加孫斌勇在母校復旦大學開的群表示論短期課程時相處的點滴。「孫老師非常隨和,對於疑惑他都會耐心解答,有時可能持續到課束後半個小時都還在與同學討論。受孫老師啟發,我了解到數學不同領域之間其實都是廣泛聯繫的。」劉宇航告訴記者。

更令劉宇航難忘的是,課程結束兩個月後,孫斌勇邀請了他和當時一起上課的其他2位本科生參加在舟山組織的表示論-數論會議,儘管當時難以對會議內容完全消化,但讓他增長了見識和知識。休會時,作為東道主,孫斌勇帶他們出海上捕魚船體驗捕魚。「孫老師的熱情好客讓我們深受感染。」劉宇航說。

中科院院士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最高學術榮譽,接下來我還是會繼續花更多時間、潛心做學問。」孫斌勇很欣喜,近年來,我國的數學研究進步很快,逐步與國際接軌,他期待著中國走向數學強國,並為之努力著。

孫斌勇正在授課(受訪對象供圖)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42歲就當選院士,孫斌勇直言學好數學:反對題海戰術!注重3個字
    在採訪中他直言表示——學數學,他並不太贊成搞什麼題海戰術,更不贊成什麼刷難題,而是要注重3個字。從小作為學霸的孫斌勇,透露了自己在學習數學時候的一些心得。01 學數學不能求快,要「慢」、求「細」、求「穩」孫院士說,學數學不要求快,一定要慢學、細細地學……怎麼個細法呢?
  • 孫斌勇院士:希望中國出現更多有堅實數學基礎的工程人才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斌勇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一名基礎數學科研工作者,近年來他感受最大的是,國家對基礎學科越來越重視,投入也越來越多。希望中國出現更多有堅實數學基礎的工程人才,在關鍵技術問題上不斷進取與突破。
  • 身份年年在變 中科院院士孫斌勇回鄉過年記
    孫斌勇(右一)從北京回來已經10多天了,除夕晚上,孫斌勇和家人圍坐一桌吃著年夜飯、看春晚,這是一年中最令他感到幸福滿滿的時刻。43歲的孫斌勇十幾歲就離開老家六橫島在外求學、創業,每年他都回來過年,只是他的身份不斷發生著變化——2012年回家過年時,他是破格晉升的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2015年回家過年時,他是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者;2017年回家過年時,他是中國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獲獎者;2019年回家過年時,他是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者……
  • 孫斌勇:科研需要熱愛和專注
    數學研究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熱情,要保持高度專注,才能有所收穫。有時所謂的「靈光一現」,其實是在長時間的思考、探索、試錯後的豁然開朗      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 「2021科學突破獎」出爐—新聞—科學網
    9月10日,同時公布的還有「2021年科學突破獎」生命學的其他3個大獎、物理學的2個和數學的1個,以及一些較小的獎項。 加州史丹福大學生物學家Lauren O』Connell表示:「Dulac所做的驚人工作真的改變了這個領域。」Dulac小組首次提供證據證明雄鼠和雌鼠的大腦具有相同的與養育有關的神經迴路,而這只是在兩性之間觸發的不同。
  • 中山大學開設「馮·諾依曼」計算機實驗班—新聞—科學網
    系統結構方向在計算機專業基礎之上,強化諸如處理器設計等計算機硬軟體基礎技術的訓練和計算機系統能力培養;超級計算方向將結合計算數學和高性能計算,依託擁有世界領先的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強化並行計算思維的訓練,加強高性能工業計算軟體等交叉學科的課程設置與能力培養。 中山大學1979年成立計算機科學系,已有40餘年的計算機人才培養歷史。
  • 《FMS管理科學高質量期刊推薦列表》發布—新聞—科學網
    8月29日,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管理科學與工程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聯合發布了《FMS(Federation of Management
  • 浙江大學瞄準數學,從中科院引進最年輕院士,目標直指北大復旦
    近日,浙江大學發布喜訊,目前中國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斌勇已入職數學高等研究院,這或將大幅提升浙大在數學領域的整體實力,使浙大數學進入到「第二梯隊」高校。
  • 科學網—一本有關數學與時間的科幻小說
    幼兒園中班也就是四歲的時候,我帶女兒去輔導班學數學。沒有任何揠苗助長的意思,本來我覺得那些知識點自己都能教授,只是希望她感受一下集體學習的氣氛。畢竟太多時候都是我一個人陪伴,所以去輔導班就是希望她能融入集體環境,學習知識倒在其次。 第一次插班試聽,圖形移動與旋轉,女兒很感興趣。我注意到有一位爸爸特別著急,其實他女兒很聰明,但稍微一慢他就想過去指導。
  • 全面營養和均衡膳食公眾教育正式啟動—新聞—科學網
    因此,改善居民的膳食結構是目前慢病防控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步,時間越早,堅持的時間越久,健康獲益越大。 啟動儀式上,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卸古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需要全社會共同協作。其中,社會團體組織將會在「健康中國」中發揮更好更多的作用。
  • 誰是最後的迅猛龍—新聞—科學網
    「經過大量的搜尋,再加上一點運氣,這隻恐龍才在一個小山坡上被發現。」他說,「我們經常徒步旅行,很容易忽略一些東西,或者只是走錯了山,錯過了一些東西。我們希望,搜索得越多,就越有可能找到更多恐龍或與它們生活在一起的其他恐龍。」
  • 世界機器人大會人才服務平臺上線—新聞—科學網
    進入平臺後,「WRC職場」包括「我要求職」「我要招聘」兩個欄目。註冊的個人用戶可在「我要求職」欄目中按「熱門職位」「熱門企業」兩種方式瀏覽招聘信息並提交簡歷;註冊企業用戶則可以在「我要招聘」欄目中免費發布招聘崗位信息。 「WRC講堂」回顧放送了歷年世界機器人大會嘉賓的演講,同時也將上線大量專業課程,旨在打造學習型社會,通過線上教學和培訓,提升求職人員的崗位勝任能力。
  • 對話數學家彭實戈:我的交叉科學人生—新聞—科學網
    做科學研究一定要有「open mind」,切記不要人為的「劃片分地」,要能夠打破界限,跨學科交叉、交流。更重要的是要踏踏實實非常深入地投入到所鑽研的具體問題中,成果發表前要認真嚴格地核查每一個細節,警惕避免出現任何漏洞。 與數學家彭實戈對話,不必因對一些極專業的數學知識不懂而太緊張,因為他總會努力向你講清楚它的含義和來龍去脈。
  • 「唐詩知音」白首不移其志—新聞—科學網
    「在歷來唐詩的眾多選本中,劉教授的著作無疑是上乘之作。」中國唐代文學會會長、復旦大學教授陳尚君評價此書是「近30年最出色的大型唐詩選本」。 中國宋代文學會會長、南京大學教授莫礪鋒則認為,「他寫的鑑賞文,是真正懂詩之人所寫」。此後每次重印,他都會對已發現的疏失進行修改。2019年的新版也不例外,86歲的他又新增修訂400餘處。
  • 紅外成像助力靜脈穿刺—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0-0584-z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讓稀薄的氦分子自旋—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7-020-01081-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湯恩平獲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新聞—科學網
    獎盃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供圖 12月18日,國家新聞出版署向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全球圖書業務總裁Niels Peter Thomas(湯恩平)博士頒發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以表彰其向全球學術界推廣來自中國的學術和科研圖書
  • 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舉行—新聞—科學網
    「復旦—中植科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宣讀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獲獎者名單,他們分別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教授麥可·貝裡,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查爾斯·凱恩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