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作業】
——《大智度論》卷四學習筆記
菩薩是發心學佛的必經階段,從初發心,誓願成就佛道度一切眾生開始,到成佛為止,都可以稱為菩薩。菩薩一般特指證得聖者果位的菩薩,如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泛指所有在因地上發心追求佛道的眾生。
《大智度論》卷四主要圍繞《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經文「復有菩薩摩訶薩」展開論述,從不同角度對「菩薩」這一概念進行描述。菩薩乘與聲聞乘有什麼異同?菩提薩埵的定義是什麼?如何才能不退轉?菩薩道的修學內容主要有哪些?以下就本卷內容做簡單的梳理,懇請師父指正!
一、 菩薩乘與聲聞乘的異同
「乘」有「運載」、「運乘」之義。菩薩乘和聲聞乘是以所使用的工具、所通達的目的地的不同而進行區分。「聲聞」是指聽聞佛的聲教而悟解得道,稱為聲聞。「自覺復能覺他,是名菩薩」。
首先,哪些類型的修學者是趨向於菩薩道呢?
【論】「有二種道:一、聲聞道,二、菩提薩埵道。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是聲聞道,菩薩摩訶薩是菩提薩埵道。」「是菩薩必墮四眾中,有四眾不墮菩薩中。何者是?有聲聞人、闢支佛人、有求生天人、有求樂自活人,此四種人不墮菩薩中。何以故?是人不發心言「我當作佛」故。」
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是聲聞道,皆是以求解脫對無常、生、老、死的怖畏為修學之因,如果只求自身解脫,或是求生於天界,以求得人間安樂為歸趣的不能名為菩薩。聲聞乘發出離生死的心,以個人的解脫為修學的目標;不但自己求解脫,希望能幫助其他眾生一起脫離生死苦海的就稱為菩薩乘。也即是否發 「菩提心」是聲聞乘與菩薩乘修學者重要區別之一。
其次,從佛所講教法法義的深淺次第來區分聲聞和菩薩。
【論】「聲聞乘狹小,佛乘廣大;聲聞乘自利自為,佛乘益一切。複次,聲聞乘多說眾生空,佛乘說眾生空、法空。」
如果把佛所講的佛法分為聲聞教法和菩薩教法,「觀苦而得道,聲聞教也。」對聲聞乘的人是講四聖諦(苦、集、滅、道),講什麼是苦,什麼是苦的因,滅苦的方法有哪些。這個階段的教法主要是破我執,斷煩惱。 「觀諸法相,無縛無解,心得清淨,菩薩教也。」菩薩教法的內容主要是講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以契入「諸法實相」為修學目標,主要的方法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聲聞乘所包含的法義與菩薩乘相比狹小、自利自為、多說眾生空;菩薩乘廣大,能包含諸乘,能利益一切眾生,多說眾生空、法空。
二、 菩提薩埵的定義
菩薩是菩提薩埵簡稱,菩提指覺悟,薩埵指眾生。就是指追求覺悟或者已經覺悟的眾生。覺悟就是覺醒了悟,覺悟的程度也有深淺的不同。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分為般若道和方便道兩道五種菩提。
1、發心菩提:凡夫初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名為發心菩提。
2、伏心菩提:就是發心之後,依照本願去修行,從六度的實行中,漸漸降伏煩惱,漸與性空相應,所以名為伏心菩提。
3、明心菩提:就是折伏粗重的煩惱之後,進而切實修習止觀,斷除一切的煩惱,徹證離相菩提(實相),所以名為明心菩提。
4、出到菩提:發勝義菩提心,得無生忍,以後即修方便道,莊嚴佛國,成熟眾生;漸漸的出離三界,到達究竟佛果,所以名為出到菩提。
5、究竟菩提:斷煩惱習氣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圓滿證得究竟的無上正等菩提。
前三種菩提是菩提道中由凡夫趣入聖者的三個階段,是般若道。凡夫由於不明白世間的真相,生種種煩惱,以煩惱為因緣造作身、口、意三業,由業力牽引而有後身,由於有身的存在而受苦受樂,對樂的感受生起愛著、執取,對苦的感受生起嗔恨,因此而生死輪迴不息。
凡夫菩薩發心之後如何才能與菩提心相應,如何調伏粗重的煩惱呢?《優婆塞戒經》中關於修習發菩提心應行的兩種五件事,可作為對自身的要求和如何與他人相處的指導。
【經】「善男子,發菩提心有五事,一者親近善友,二者斷嗔恚心,三者隨師教誨,四者生憐愍心,五者勤修精進。」
「復有五事,一者不見他過,二者雖見他過而心不悔,三者得善法已不生驕慢,四者見他善業不生妒心,五者觀諸眾生如一子想。」
對自身的檢視方面,有否有親近善友、隨師教誨,目前的狀態是精進還是懈怠、放逸,瞋心有沒有減少,憐愍心是否有增長。
與人相處之時,是不是總捉住別人的過錯不放;見到其他人錯誤的行為是否還能堅持自己的立場而不後悔;見到他人取得成就時是不是羨慕嫉妒恨;自己有些微收穫時是不是就我慢貢高?是否能夠平等對待所有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起心動念保持覺察、覺知,在煩惱生起時嘗試以佛所教導的方法來思維、轉化。
三、如何才能不退轉
從初發心菩薩到達成佛需經五十二個階位(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覺位、妙覺位),可分為四種不退:信不退、位不退、證不退、行不退,是指在信上不再生起邪見,在位上不再退轉回二乘,在證上不再退失所證之法,在行上能行各種有為與無為諸法。已經不退轉的菩薩能夠徹悟一切法皆空無所有,但也不會生起捨棄任何眾生的心,這是從果的角度來解釋,那麼,什麼是不退轉的因呢?
【論】「若菩薩一法好修好念,是名阿鞞跋致菩薩。何等一法?常一心集諸善法。如說「諸佛一心集諸善法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菩薩得一法,是阿鞞跋致相。何等一法?正直精進。」
如果能夠常常為一切眾生而修集善法,能夠保持正直精進,這樣的菩薩就趨向於不退轉。修學之道艱辛又遙遠,在心生退意時,如何讓內心生起力量呢?
【論】「複次,得三法:一者、若一心作願欲成佛道,如金剛不可動不可破;二者、於一切眾生,悲心徹入骨髓;三者、得般舟三昧,能見現在諸佛。是時名阿鞞跋致。」
也即是「願力」和「悲心」是菩薩道前進的主要動力。
願力是為實現願望所能為之付出的力量,願力的強弱決定著行為的力度。如玄奘大師西行求法經大沙漠,迷失方向,打翻裝水的皮囊,回頭走一段路之後想起曾經發的願:「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於是再發願「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在絕境之下,四夜五日滴水未沾,終於憑著信念走出沙漠。
見到他人有苦,想去救助他就叫做悲。菩薩但從大悲生,如果缺少悲心,就容易退墮二乘。聲聞乘也修慈悲,但聲聞乘只是隨緣而為;菩薩的悲心,是把救助他人視為己任的一種擔當精神。具備這樣的精神,難施能施,難忍能忍,難作能作。
四、 菩薩道的修學內容
菩薩從初發心,發四弘誓願,修大悲心,求一切功德,供養一切三世諸佛,求諸法實相。但由於福德、智慧還未具足,沒有神通力,還不能引導眾生,為了具足福德、智慧,必須修行六度。「度」梵語是「波羅蜜多」,字義是「到彼岸」,即是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種到彼岸的修持方法。
布施、持戒、忍辱是為福德之門。通過布施、持戒、忍辱這三種方法,能夠破除慳貪等煩惱,消除罪垢,得到安穩和快樂。
精進、禪定、般若為智慧門。布施、持戒、忍辱是福德的因緣,雖然有布施、持戒、忍辱的力量,還要精進修持,得到禪定,以求真實智慧和無量諸佛的佛法。
福德和智慧分為世間和出世間二種,如果僅以修人天福報的用心,把一切功德回向人天福報,所得的是世間的福德、智慧;如果能夠觀察生死的過患,深見涅槃的安樂,生起出離心,這樣所行布施、持戒等所得是出世間的福德、智慧。
世間最大的福報就是能夠聽聞、學習佛法。感恩累世因緣,能夠參加《大智度論》的共修。
參考資料:
《正信的佛教》聖嚴法師
《優婆塞戒經學習筆記》幽蘭居士
《金剛經講記》印順法師
名相解釋:來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