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文往往都會寫到景物,而對於景物描寫,我們熟知王國維的一句經典的話:一切皆情語也。寫景從來就不是目的,寫景的目的就是為了抒情,這是寫作文不變的規律,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說的就是這回事。景是表面,情是實質。
所以,當我們寫景時,就要寫出景物中包含的自我獨特感受。同時,在這種情感驅動之下,描繪出景物的獨特之美,給景物打上深深的個性烙印。我們如何才能寫好心中的美景呢?麥田老師歸納為「美點」「觸點」「特點」,也就是「三點式」寫景方法。
找美點
拿起筆要寫一處景色,那你要發現這處景色與眾不同的美,如果大家寫的內容都是雷同的,這樣的作文有什麼意思呢!所以我們要有一雙慧眼,去發掘別人不曾察覺的美點。怎樣來發現其獨特的美點?可從形態、色彩、聲音、變化等方面去細緻觀察,還可從不同的時間、地點、季節等方面去細心發現。在細膩觀察的基礎上準確地概括出景色的美。
舉例一: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就緊緊圍繞「溫晴」這一特點,描繪濟南的山水,呈現給讀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藍地暖的動人冬景圖,抒發出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熱愛之情。尤其是在寫濟南之山時,作者從三個角度立體呈現出其不同的特點:陽光朗照下的山是「慈善」的;白雪覆蓋下的山是「秀氣」的;城外的遠山簡直是一幅水墨畫。
由此可見,寫景只有抓住美點,才能給人以最鮮明的印象和感受。
尋觸點
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情,因而寫進作文的景物要做到因情取景,有什麼樣的感情就寫什麼樣的景物,也就是因抒發感情的需要選擇恰當的景來體現。比如為表現喜悅之情,用明麗清新的圖景來映襯;為突出悲傷之情,用寒風冷雪來配合,力求表達的情感與所選定的景物相契合。不同的景物能觸發不同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也給景物蒙上了一層感情的色彩,要想景物也有了某種情感,活了起來。我們通常說「草木含悲,風雲變色」「風含情,水含笑」就是這樣的例子。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了景物上面。
景物和作者的感情相聯繫的地方就是觸點,我們寫作文時要找到這樣的觸點。有了觸點,景物能夠反映作者的情感,而作者也賦予景物某種情感。
舉例二:朱自清的《春》寫春草、春花、春風、春雨,都傾注著作者對春的追求和熱愛,充滿了生機和力量。
這裡的觸點就是春天的景物充滿了活力,而作者的心情也是愉悅的,這種愉悅的心情滲透進春天的景物裡了,兩者產生了聯繫。
舉例三:曹操的《觀滄海》中,作者描繪了滄海壯闊的景象,這點正契合了曹操自己的雄心壯志。
詩歌將兩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這就有了觸點。寫滄海其實就是寫自己,滄海的形象就是曹操的形象,曹操的志向就是統一中原,在詩歌中是用下面幾句話來表現: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寫特點
我們在描寫景物時,要能夠準確地描繪,不能語焉不詳,要把眼中之景生動地變成筆下之景。所以,我們要找準景物的特徵,寫出景物的特點來。這就要求作者能夠觀察到景物的與眾不同之處,考察的是觀察的能力。有的學生觀察景物時,感覺景物沒有啥特點,覺得沒寫頭沒意思。造成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他們沒有深入細緻地觀察。打個比方,我們看麻雀,覺得每一隻麻雀都是一樣的,毫無區別,其實並非如此。世界上沒有相同的樹葉,也沒有相同的麻雀。
舉例四:朱自清《春》裡,用一個「鑽」字展現了春草的活力,用「撫摸」一詞生動形象地突出了春風的和煦與溫暖,用「斜織、籠著」形象貼切地描繪出春雨的緊密,用「靜默」來傳神地表達出春雨中安靜和平的氣氛。此外,還大量運用疊詞,諸如「嫩嫩的」「偷偷的」等等,更加增強了春之美。
這樣寫就寫出了春的特點,展現了春天無限的活力和生機。我們還可以通過適當使用修辭手法,來表現春天的特點,從而增強作文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