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學生到了高中也不知道怎麼去描寫景色,寫出來的寫景文章枯燥無味、亂七八糟,缺少美感和層次感,究其原因,還是在小學和初中沒有掌握寫景的方法技巧,不知道如何去寫景。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麥田老師給大家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才能寫好景物。這個例子是關於古代園林的。古代園林可以說是大自然微型的盆景,集中展示了風景之美,如果寫好了園林,大自然的景物也就都能寫好。
例子:陸文夫《蘇州漫步》
在所有的園林當中,我最愛「留園」。它像所有的藝術傑作一樣,帶著深深的含蓄。入口處一條樸實的走廊,普通的庭院。林中部的池臺亭榭便隱約可見。等到穿過「涵碧山房」,站在近水的涼臺上時,只見一派假山迎面而起,山石犬牙交錯,「可亭」的六角高聳在山石的上面,高高低低的三道小橋橫臥在山澗上。遠望迂迴曲折,仿佛深不見底。到這裡,便感到人在畫中,但又不見畫的全貌。
登上爬山的遊廊,走進「聞木樨香軒」,園中部的景物便全都呈現在眼前。東西是樓閣參差,古木奇石掩映著亭臺水榭,南面是廊臺,花牆,小巧的「明瑟樓」凌駕於一切建築之上,樓前是滿池清水,倒映著南面的全部景色,造成了園外的奇景。池塘當中,有一個小島,叫「小蓬萊」,這裡的橋、亭都和水面相平,登上「小蓬萊」好像站在湖心水底,而覺得四面皆山。過了「小蓬萊」到達「曲溪樓」的底層時,中部的景物都已一覽無餘,可以告一段落了。
借鑑之處
這兩段文字是描寫留園景色的,一開頭就寫我最愛留園,留園有著含蓄的特徵,接下來就圍繞這個關鍵意思展開了具體描寫。我們通讀這兩段文字,會發現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之間有一個過渡,第一自然段最後一句寫不見留園的全貌,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話寫登上了爬山的遊廊,開始寫高處的景物和高處俯視的景物,就能看到全貌了。我們可以從中學習過渡的寫法。
寫留園的景物,不是想到哪裡寫到哪裡,而是有一定順序的,這個順序就是作者的腳步,也就是說採取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就好像導遊一樣,一路走一路介紹風景。走廊、涵碧山房、涼臺、假山、可亭、小橋、聞木樨香軒、亭臺水榭、明瑟樓、小蓬萊等景色一一出現在讀者眼前,帶給人視覺上的享受。
作者不是固定在哪一個地方不動的,而是移動的,按照地點的轉移,將所看到的景物依次敘述或說明出來。
注意事項
1. 不能面面俱到。
移步換景時,要選擇有代表性的景物進行描寫,要注意詳和略的安排。這兩個段落中寫了很多景物,但是有的詳細有的簡略,有的用墨稍微多點,有的就是一筆帶過。我們寫景物的時候,千萬要記住,不能平均用力,必須有詳有略,重要的景物要相對突出來。
2. 注意行文順序。
如此採取移步換景寫法,你要在適當的地方做個「標識」,讓讀者知道你的腳步到過哪些地方,好讓人知道你行走的路線,比如文中的提示語「入口處」「穿過涵碧山房」「站在近水的涼臺上時」「登上爬山的遊廊」「走進聞木樨香軒」「登上小蓬萊」等等就是提示作者腳步所到之處的文字。這樣能把景物寫清楚,讓別人一看就能看清楚,知道作者在寫什麼,讓文章富有條理化。
如果下次寫景物作文時,你可以試試移步換景的方法,你也可以把你的作文發給我閱讀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