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歸去橫牛背」:《村晚》這首詩中的「橫」字好在哪裡?

2020-12-08 梧桐樹邊羽

這應該是指宋詩《村晚》,是南宋詩人雷震最有名的一首七絕,被選入了小學語文五年級的教材。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這是一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四支」部的七絕。「陂」、「漪」、「吹」在平水韻中是一個韻部的,也就是說在當時,這三個字的發音接近。

此詩當成於雷震老年歸隱時期,從老人的視角觀察、描寫山村景色和牧童吹笛,在文字中透露出對這種閒適生活的滿意和喜愛。

在一個長滿青草的池塘裡,池水灌得滿滿的,山銜住落日淹沒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上,隨意地用短笛吹奏著不成調的的樂曲。詩的前兩句為靜景,後兩句為動態,但是疏朗清淡的描寫中無不透露出詩人對山野田園樂趣的欣賞。

其實通讀下來,就會發現詩句中用得好的詞並非只有「橫」一字,第二句的「山銜落日」的「銜」也是非常有特色。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字都是動詞,而且是帶有形容詞味道的動詞。

而在詩詞中用得好的動詞,我們叫它們「詩眼」。

詩眼不是詩的中心思想,而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

而在這首詩裡面,這兩個詩眼正好分別代表詩眼的兩種作用。

「橫」字開拓意旨,即對詩意走向有關鍵作用。

「橫」字不僅僅是一個動作,在動作中散發出一絲隨意,隨性,正是整首詩要表達喜愛、欣賞的山野田園樂趣,沒有壓力、只有閒適。

「銜」字則通過一個動詞來描寫落日正在山塘的位置,賦予了這幅畫面超強的動態生命力,在這首詩中的落日景色中是表現力最強的一個字。

雖然詩的主旨是抒發雷震對美麗的傍晚村間景色的喜愛,但是詩眼兩字將景色寫活,並通過「橫」這種狀態自然表現出不但景色美,而且還很閒適的生活狀態。有情有景,相輔相成,名篇才得以鋪就。

詩眼讓詩歌描寫的畫面真正靈動起來,用得好的話,就是畫龍點睛。我們之所以稱之為「詩眼」,是因為在這些字詞裡看到了靈氣和生命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如果詩眼不靈動,不放光,那整首詩都死氣沉沉,自然不吸引人。

當詩人在創作詩歌的時候,首先是確定要抒發的感情,即主旨。然後再圍繞主旨對詩的結構進行架設、鋪陳,最後在鍊字磨句,通過不同的「詩眼」,讓整首詩歌靈動而具有生命力。

詩眼是圍繞著中心思想的一口口活泉,讓整首詩朝著正確的方向流動起來,既表達出詩人的張力,又引導著讀者的感受。

一手好詩,選擇好的字來形成詩眼,是最後一道上光打蠟的工序。不排除有些詩人是天才,隨口吟得,字字珠璣,但是更多的創作者的「詩眼」都是苦吟打磨出來的。

先天的才氣性格加上後天的努力認真,才能真正寫出有生命力的詩。

「橫」字好在哪?

好在是個優秀的詩眼。

相關焦點

  •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村晚這首詩的寫景有什麼可學之處
    我們欣賞南宋詩人雷震的《村晚》時,不妨也可以試試,把它當作一幅優美的鄉村春景之畫來欣賞: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讀完這首詩以後,不由得腦海裡也會生出一幅畫。一個牧童在牛背上吹笛,旁邊的池塘水草豐茂,遠處的落日半掩在山後.....那麼,詩人是怎樣給我們展示這樣的畫面呢?不防從這首詩的每一句細細品來。一、草滿池塘水滿陂這幅畫的中心是一個人物:牛童。
  • 夜讀|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牧童歸去橫牛背作者/在水一方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小時候,閩南農村家家戶戶都養牛網絡圖清晨和黃昏是放牛的好時候。天才蒙蒙亮,孩子們就在母親的呼喚聲中起床了,睡眼惺忪地走進牛欄,牽著牛繩走向田野。田野裡浮動著薄薄的霧氣,一切安靜極了,偶爾傳來蟲子悠長的叫聲,鳥兒也開始了一天的活動,微風送來青草的味道,清新,讓人愉悅。田埂裡的草長得很鮮嫩,是放牛的好去處。
  • 令人銷魂的鄉愁之美,在詩歌中遇見
    其詩見《宋詩紀事》卷七十四。【原詩】村晚雷震 〔宋代〕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用一個「銜」字,形象地現出落日掛在山頭上的情況,與杜甫「四更山吐月」的「吐」字同見鍊字之工。又用一個「浸」字,寫落日青山倒映水中,與王安石「北山輸綠漲橫陂」句情景非常相似。詩圍繞池塘為中心,以池塘中的綠草與澄淨的池水,帶出青山與落日,中間以一「浸」字作維繫,使池塘顯得很熱鬧,色彩也十分絢麗。
  • 雲蒙山人:機關用盡不如君——古代牧童詩賞讀
    「曖曖村煙暮,牧童出深塢。騎牛不顧人,吹笛尋山去。」品讀這些詩,你會感覺到它們和另一首《小兒垂釣》異曲同工。「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宋代詩人釋雲岫在《秋日山行》有更瀟灑的勾畫。半塢夕陽紅樹葉,一村雞犬野人家。牧童歌笑牛羊下,太古淳風盡屬他。」牧童詩寄寓著櫛風沐雨的自然情趣。
  • 十首牧童古詩詞,天真爛漫,童趣十足:青山青草裡,一笛一蓑衣
    十首詩,十幅畫,吹響牧童的短笛,找尋童年的記憶。《秋日山行》:半塢夕陽紅樹葉,一村雞犬野人家。牧童歌笑牛羊下,太古淳風盡屬他。夕陽西下,紅葉滿山遍野。山腳下有一個美麗小山村,雞犬相聞,民風淳樸。遠遠的傳來嘹亮歡快的歌聲,原來傍晚放牛的小牧童歸來了。《村晚》: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 學習古詩詞,在潛移默化中鍛鍊想像力
    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捷普洛夫說:「閱讀文藝作品,這是想像的最好學校,這是培養想像的最有力手段。」賞析古詩詞,尤其需要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否則就不能真切地感受到古詩詞凝練的詩語所描繪的生動畫面或表達的真摯情感。在運用想像進行理解的過程中,自然也就鍛鍊了想像力。
  • 詩人眼中的牧童,他們筆下的牧童是那麼的有趣生動!
    這牧童在詩詞中出場次數至少要列前三甲吧?不過這牧童在詩人筆下,除了是擔任指路任務的,還有是寫春天來了,要不就是田園協奏曲中的一員,有些則是把牧童寫得生動有趣 ,也有的把牧童的生活當成一種理想追求。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農家田園生活的恬靜,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勞,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讀來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片刻安寧。
  • 10首農家詩詞,如詩如畫,最美生活在鄉村
    《村晚》宋代:雷震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綠草長滿了池塘,水幾乎溢出了塘岸。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信口吹著短笛。牧童騎著牛,不是規規矩矩地騎,而是橫坐著;他吹笛也不是認真地吹,而是「無腔信口吹」,牧童調皮天真的神態,躍然紙上。
  • 十五首描寫小草的古詩詞,為君閒暇助興,茶餘飯後解悶
    」古代詩人白居易也有詩,「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兩句詩把春天的美麗寫絕了,試想如果沒有亂花和淺草的點綴,哪裡還有後面的「最愛湖東行不足」。小草就是普通百姓的化身,不攀天高,不怨地薄,只要給點空氣和陽光,就深深地紮根於水土,不離不棄地快樂生活。詩人愛小草,所以讚美它;讀者愛小草,因此愛讀它。下面精選十五首描寫草的古詩詞,可以閒暇助興,茶餘飯後解悶。
  • 學習《村晚》,展開想像領悟詩意,體會農村牧童把笛唱晚的快樂
    同學們,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兩首古詩,一首描寫的是鄉村農忙場面和兒童學種瓜的場景,一首描寫的是兒童「脫冰」遊戲的趣事。今天,我們將用同樣的方法學習《村晚》這首詩。講解課題,簡介作者。「村晚」的意思是鄉村的傍晚,由此可知這首詩是描繪鄉村傍晚景色的。雷震是南宋詩人,生平不詳。或以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寧宗嘉定年間進士。又說是南昌(今屬江西)人,宋度宗鹹淳元年(1265年)進士。其詩見《宋詩紀事》卷七十四。
  • 古詩歌中的「牛」
    詩人們妙筆生花,將「牛」賦予了豐富的思想內涵,在詩歌藝術上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美感。張籍的「牛」——「遠牧牛,繞村四周禾黍稠。陂中飢烏啄牛背,令我不得戲隴頭。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犢時向蘆中鳴。」(《牧童詞》)因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莊稼,所以把它遠遠地放入陂(陂,(bēi)塘岸或河岸)中。
  • 親手種的竹子被牧童的牛吃了,才子一氣之下寫首妙詩,有趣有水平
    在古代文人的詩詞作品中,有一個意象是他們特別鍾愛的,那就是牧童。就像唐代大詩人杜牧有「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宋代詩人雷震也有「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那麼古代文人為何對這一意象這般鍾愛呢?
  • 宋代詩詞中的兒童觀
    蘇東坡《和陶歸園田居六首(其四)》說他「君來坐樹下,飽食攜其餘。歸舍遺兒子,懷抱不可虛」。朱熹則眼前有一方池塘也能引出關於讀書的觀感。更多的宋代文人對於兒童卻是養其天性、放情童年。宋代人的這種兒童觀,通過詩詞得以流傳,並通過優美的意境、富有趣致的意象,讓人們喜聞樂見、沉吟回味。家庭是孩子遊戲的舞臺,田野是兒童學習的現場。楊萬裡在《稚子弄冰》詩裡寫道:「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
  • 一生必背的50首經典宋詩,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值得收藏
    我們每個人一定能背幾首唐詩,那麼,你能背幾首宋詩呢?唐詩之外,宋詩也是明珠般的存在。宋詩重說理,「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重理趣。每每我們讀宋詩,都能感受到其中的韻味或哲理。今天隱娘總結了50首經典的宋詩,其中很多作品都入選了中小學教材,每一首都是經典名作,值得詩友們背下來。《夏日絕句》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 5歲萌娃背詩五百首,識字超三千,他的家庭教育厲害在哪裡
    你孩子5歲的時候,會背多少首詩?能認識多少字?我從未覺得孩子的起跑線有多重要,直到我在電視中看到5歲的王恆屹,能背詩580首,認識3000個漢字,我第一次認識到同齡孩子的差距是怎樣拉開的!他的一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讓我瞬間汗顏,我都不知道是哪首詩。我當時就想,人家這孩子是怎麼養的,啥樣的家庭能教出這麼優秀的娃!這一了解才發現,在王恆屹的教育背後的功臣是他的奶奶。
  • 今日清明,正是踏青好時節,你一定會想起杜牧的這首詩
    在清明時節,田地裡的老鼠不喜漸盛的陽氣躲到洞中,而鳥兒則開始頻繁出來活動。清明前後,雨水增多,彩虹在雨後開始出現。古人對大自然的觀察真是細緻入微,且充滿了智慧。關於清明節的詩有很多,但最先想到的便是杜牧的這首《清明》。
  • 古詩詞文賞析之唐詩《牧童》呂巖
    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 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賞  析 這首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