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探險者》:跑遍世界的植物學家是如何改變美國人的餐桌?

2020-12-22 崢小蜜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美國原為印第安人的聚居地,15世紀末,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等相繼移民至此。1783年獨立戰爭結束,英國承認13個殖民地獨立。1787年通過美國憲法,成立聯邦制國家。

對於外來移民,「吃」成為了首要問題。

1876年,美國人的食物選擇範圍大多時候局限於英國殖民者從故土帶來的那一類肉食和奶酪。水果、蔬菜很罕見。人們的進食方式也比較清淡,「只吃適量食物以獲取必要營養」是當時烹飪的觀點,避免「加入過多的調味品」。19世紀70年代初,美國人進食的目的已從生存和吃飽轉向追求品嘗美食的那類愉悅。烹飪技術變得多樣性,例如:「烹飪鱔魚時加一點歐芹」、「用鹽水頓林龜」、「桃子可以被淹漬保存」,隨後,還出現了罐頭食品。與此同時,「均衡」營養作為整體健康的一個要素,出現在人們的觀念中。在吃的方面,人們從解決溫飽向追求多樣化發展,美國人也不例外。隨著經濟的發展,美國人的進食方式也悄悄發生了變化。人們逐漸追求營養均衡、口感豐富,這種情況下,美國本土的植物顯然已經不能滿足人們飲食多樣化的需求了。

這時候,有一個人數次環遊世界,前往多個國家,把18000多種蔬菜、水果和其他植物引進美國。他從世界各地引進的近20000種食物,給美國人的餐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就是植物學家——戴維·費爾柴爾德

《食物探險者——跑遍全球的植物學家如何改變美國人的飲食》正是一部丹尼爾·斯通為費爾柴爾德撰寫的個人傳記。丹尼爾·斯通是一位美國青年科學新聞工作者,曾任《新聞周刊》駐白宮記者,目前主要為《國家地理》雜誌撰稿。他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後,寫下了這本書。

《食物探險者——跑遍全球的植物學家如何改變美國人的飲食》書影(崢小蜜 攝)

開啟旅程:爪哇之行

年輕的費爾柴爾德通過父親的關係,認識了英國博物學家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華萊士贈送了一本《馬來群島》給他,這本書描寫了遙遠地方的景象與奇觀,這本書也在費爾柴爾德心中種下一個夢想的種子——前往馬來群島去探險。

19歲時,費爾柴爾德在姨夫和父親的推動下,轉而學習植物學課程,隨後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工作。雖然夢想與現實有有很大差距,但是他「想去馬來群島,特別是爪哇島」的願望愈加強烈。在一次他乘坐輪船去往那不勒斯的航程上,遇到了幫助實現他夢想的人——巴伯·萊思羅普。萊思羅普也成為了他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的旅行夥伴。

萊思羅普繼承了一筆遺產,成為了有錢人。在認識費爾柴爾德之前,他已經去過很多地方。在他的催促下,費爾柴爾德前往了爪哇島。

費爾柴爾德在爪哇島的旅行並不算很順利,甚至和萊思羅普發生了爭吵。然而,最終他們達成了一個共識:到世界各地探尋、採集有有用植物,這也是他們二人成功的關鍵 。

費爾柴爾德是一位植物學家,有知識並富有探索精神,萊思羅普是一位富翁,有錢並且有經驗;二人雖然年齡差距較大、性格也各不相同,但並不妨礙他們搭夥旅行,尋找植物的組合就此成立了。

環遊世界:尋找植物

種子對美國人對意義不僅體現在餐桌上,還體現在政治上。

1900年的總統大選中,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威廉·麥利金擊敗了對手。他其中一個優勢便是在種子和植物新品種引進方面取得了進展。而這項「植物探尋計劃」的實踐者費爾柴爾德此時正在全球各地「瘋狂」地尋找植物。

費爾柴爾德將種子和植物插條精心打包好,寄回國內。他會在外包裝上寫上「緊急」字樣,這樣的標誌才能引起接受著的重視。而美國農業部國內的辦公地收包裹幾乎收到爆倉。

根據《食物探險者》一書整理的費爾柴爾德的旅程以及搜尋到的植物(崢小蜜 製作)

費爾柴爾德和萊思羅普的行程多達15個國家和地區,足跡遍布南美洲、非洲、歐洲、亞洲和大洋洲。

在旅程途中,萊思羅普給費爾柴爾德的建議是:不恥下問。於是,一個美國人在船上、旅程中,遇到人就問:你吃過的最好的水果是什麼?

因此,費爾柴爾德也搜尋到很多可口的食物。吃貨的力量是偉大的,費爾柴爾德主要尋找的植物當然是以能吃的為主,也包括一些棉花之類的經濟作物,還有既不能吃又不能產生經濟效益但是很好看的櫻花。

因為引進櫻花,還差點引發一起外交事件。

費爾柴爾德的妻子瑪麗安想種植日本櫻花樹,大部分女性都無法抵禦櫻花的美,瑪麗安也不例外。為了滿足妻子的願望,費爾柴爾德從日本訂購了櫻花樹苗。櫻花盛開時,引起了關注。

最開始提出在華盛頓莊嚴的中心區種植典雅的櫻花樹,也是一位女性——一名新聞記者和華盛頓的交際能人——伊萊扎·西德莫爾,她迷戀櫻花樹很多年了。但她的提議一直受到質疑,直到費爾柴爾德為妻子種下一片櫻花林,盛開的粉色花朵,讓人們愛不釋手,這也是「不結櫻桃的櫻桃樹」的魔力。

在這一時期,日本與俄羅斯在中國東北及朝鮮交戰,有文章預測,如果美日兩國衝突升級,可能會在太平洋引發戰爭。塔夫託總統想緩和日美關係,他把注意力放在了櫻花樹上面,此時引進櫻花樹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當時,東京市長被分派任務,在該市找300棵最好的櫻花樹,將其挖出來,然後運往美國。後來由於某種原因,起初進口300棵櫻花樹的計劃變成了進口2000棵。最初的談判人是費爾柴爾德,而此時已上升至兩個國家的外交層面。

費爾柴爾德認為沒有必要擔心櫻花樹這樣無害的植物,但是他的髮小,也是他新婚的伴郎查爾斯·馬拉特——一位昆蟲學家卻不這樣認為,他擔心櫻花樹會將害蟲帶入美國。他不斷遊說,最終託塔夫總統下令,引進的櫻花樹在種植前需要接受全面的檢查。費爾柴爾德和查爾斯·馬拉特都參與了這次檢查。

費爾柴爾德從植物學的方面看,印花書是健康沒有問題的,而查爾斯·馬拉特則非常仔細,他在泥土中發現了:根癭、兩種介殼蟲、一種新奇的鑽蛀蟲,以及其他六種危險昆蟲。費爾柴爾德被迫同意馬拉特的觀點:進口樹木攜帶的昆蟲可能給美國土地帶來危險。

病理學家和昆蟲學家要求燒毀這一批櫻花樹。費爾柴爾德則非常擔憂會引起外交方面的問題,因為進口的櫻花樹是友誼的象徵。

儘管費爾柴爾德做了各種努力,但最終這一批櫻花樹還是被燒毀了。

日本方面知道這一情況時的反應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日本方面認為是自身原因造成的失誤,他們會在送一批櫻花樹過來。而在挑選櫻花樹的時候,日本方面更為謹慎,以免再出差錯。他們邀請了園丁和化學家幫助挑選,並且每棵樹都用氫氰酸氣燻了兩次,以殺死攜帶的所有昆蟲。這批3020棵櫻花樹終於在美國的土地上生長起來。

美國華盛頓潮汐湖畔盛開的櫻花(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這個事件中,費爾柴爾德和馬拉特之間的理念衝突,也映射了美國是欣然接受陌生事物還是恐懼逃避外國陌生的東西?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費爾柴爾德和馬拉特為此事進行了鬥爭。

一個瘋狂地引進,一個瘋狂地阻止。

理念衝突:引進還是拒絕?

費爾柴爾德婚後生活幸福而快樂。但也由於家庭的原因,費爾柴爾德沒有繼續旅行。他成為了種子暨植物引進辦公室的主管,也成為了相關工作的靈魂人物和推進器。如今,他需要找到一個接班人,繼續為美國引進植物。

助理向他推薦了一個「怪人」——弗蘭克·邁耶,他不喜歡長期呆在一個地方,從小迷戀植物,好像渴望冒險。費爾柴爾德認為他是最佳人選,於是將他派往了中國。

1905年7月27日,邁耶第一次前往中國,籤證的有效期是3年。費爾柴爾德給邁耶的任務是:到達北京之後,尋找大磨盤柿。費爾柴爾德第一次造訪中國的時候便記住了這種柿子,這種柿子深受住在北京的歐洲人喜愛。完成這一任務之後,邁耶便可以跟著感覺走了,靠自己的興趣和直覺探尋植物了。

邁耶在中國的旅程比費爾柴爾德的辛苦,但他帶回來的成果卻很豐厚。例如:大豆的改良品種,大豆是美國有史以來用途最廣的農作物,可以作為牲畜的飼料和人類的食物,甚至可以用來生產生物柴油。

邁耶回來時,他甚至帶了標準石油公司的一艘輪船來運送植物,與客輪不同,這艘輪船可以讓邁耶裝載貨物,並且為植物運輸提供較好的存放條件。

邁耶的事跡得到報導之後,費爾柴爾德接到了一份自薦信,威爾遜·波普諾希望成為一個植物探尋者。後來,他也成為了費爾柴爾德接接班人,去尋找和引進植物。

於此同時,身在美國的馬特拉正開始「瘋狂」地阻止邁耶這類人的行動。他主管的昆蟲學研究室沒有管轄權,也無法對進口植物及相關產品設置障礙。 於是,他通過各種途徑進行阻止:

馬特拉想通過推動立法的方式阻止無所顧忌的植物進口,但沒能成功。馬特拉又為國會起草了一份提案,要求美國人對所有外來苗木進行檢查,目的是把進口程序搞得複雜,迫使費爾柴爾德和他的團隊知難而退,但是被參議院封殺了。四個月後,馬特拉又起草了一份提案,他決定公開推動立法。結果,美國國會當年沒有表決馬特拉的第二份提案。馬特拉將努力的方向轉向洲政府。並且對費爾柴爾德的家庭發起了攻擊。馬特拉還公開發表文章《病蟲害與寄生蟲——我們為何需要一部法律以防止帶有害蟲及染有疾病的植物的輸入》。文章配發了31張照片,幾乎全是爬滿一群群害蟲的樹木,試圖讓人覺得觸目驚心。在妻子瑪麗安的支持下,費爾柴爾德開始反擊,他也發表了一篇文章《新植物移民》,文章認為「能夠引進的植物總量恆大,植物探尋所取得的進展將使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費爾柴爾德也為自己的文章挑選了配圖,配圖是茂盛的竹林、結滿熟透果實的海棗樹、碩大的柿子等等。與馬特拉文章的配圖形成鮮明的對比,費爾柴爾德的圖片更賞心悅目。

兩人鬥爭的最終結果是,國會通過了《植物檢疫法》,該法案的內容是:管控進入美國的所有外來植物。費爾柴爾德還是可以引進植物的,只不過手續更加複雜了。

在判斷費爾柴爾德與馬特拉誰對誰錯的時候,你可以看看誰的影響更大。馬特拉出於物種安全的角度在阻止費爾柴爾德,但是工業、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物種之間的流動和交流,沒有哪個國家能保持孤立。而想要了解費爾柴爾德的成就與影響,只需要看看美國人餐桌上豐盛的食物便可知道。

根據《食物探險者》一書整理的費爾柴爾德的關係圖(崢小蜜製作)

結束:一本精彩的人物傳記

《食物探險者——跑遍全球的植物學家如何改變美國人的飲食》是一本精彩的人物傳記,作者用通俗的語言講述了植物學家——費爾柴爾德探險的故事,還提及了植物學、地理學、農業經濟學等領域的知識。

費爾柴爾德的一生,不僅是冒險的一生,更是最求夢想的一生。正如譯者所言:

一個人想要事業有成,既要有執著的理想,又要任勞任怨,不畏艱險,敢於嘗試,百折不撓,能做出一些犧牲;此外,結交益友,得到他人支持也很重要。

我們今天要進行環球航行並不困難,但我們在生活中是否賦於探險精神,是否敢於嘗試,在確定了目標之後,是否能克服困難堅持下去?讀了費爾柴爾德探險的故事之後,我們或許可以進行對比和思考。

費爾柴爾德也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的資助者萊思羅普、他的妻子瑪麗安都給了他很大的支持,結交益友也尤為重要。我們在獲取幫助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支持身邊的朋友,也許你的幫助對他來說很重要。

▲《食物探險者——跑遍全球的植物學家如何改變美國人的飲食》書影(崢小蜜 攝)

▲《食物探險者——跑遍全球的植物學家如何改變美國人的飲食》內文插圖,插圖內容為:美國農業部委託畫師於1899——1919年創作的作品,描繪了當時由戴維·費爾柴爾德和其他食物探險者引進,或在美國培育出的水果新品種。

▲《食物探險者——跑遍全球的植物學家如何改變美國人的飲食》內文插圖,插圖內容為:費爾柴爾德引進的植物

相關焦點

  • 《食物探險者》:一個人改變了一個國家的食譜
    那時,美國建國才100年,在烹任方面並沒形成自己的特色,沒有哪種食物可以名正言順地被稱作「美國食物」。食物的選擇範圍,大多局限於英國殖民者從故土帶來的經驗。無論哪種食物,吃起來都很清淡。早飯喝麥片粥;午飯吃麵包、奶酪,喝啤酒或果酒;晚餐是用水煮過的食物、深色肉湯、鹹魚、烤豬肉或烤豆子;夜宵是口味清淡的布丁或牛奶。
  • 《食物探險者》:最後的古典植物探險家
    《食物探險者》 [美] 丹尼爾·斯通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在人類歷史上,各個地區、大陸間的植物遷移如絲縷般賡續綿密不曾斷絕「建設新殖民地的過程意味著建立一個可持續的食物種植體系。」引進作物對初期美國來說顯得如此重要,以至於時任美國總統託馬斯·傑斐遜說:「為任何國家做的最大貢獻,都莫過於能為其增添一種可供栽培的有用植物。」美國的駐外領事也會留心搜集國外種子寄回國內。
  • 食物正在改變,你怎樣選擇?|《明日的餐桌》微店上新
    它明確地指出了如何確保新的種子是安全的,如何定價,以及應該把它們視為智慧財產權的問題。我了解了有機農業的歷史,學會了有機農業種植者控制病害蟲的方法。與傳統農業相比,許多有機農業技術貧困農民來說成本太高。我同意作者的觀點,我們需要「有機」思想家和科學家——包括基因工程師,拿出更多的辦法,養活全世界的人,幫助最貧困的人。」
  • 辣椒改變世界餐桌歷史從此風雲變色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即使廚房裡沒有鹽和油,也不能沒有辣椒,看看餐桌上的醬油和辣椒蘸醬,想像一下所有沒有辣椒的咖喱,餐桌上可能再也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了。將辣椒帶入印度餐桌的喀拉拉邦,此前一直認為胡椒是重要的烹飪香料。在此之前,辣椒一直是印度重要的烹飪香料,它的出現讓最底層的蘇德拉人和奴隸階層受益。辣椒是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呢?據說,最早只是用於觀賞,明朝末年,著名戲劇家高濂寫下了《遵生巴傳》。"花椒簇擁白花,果實恰似禿筆頭,味辣而色紅"。
  • 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失業貧窮的美國人吃什麼?餐桌上千奇百怪
    經濟蕭條時期,美國人的餐桌上常見的就是這些食物 面對著生活無法保障的日子,美國人最為頭疼的就是如何讓餐桌上有東西吃。為了能活下去,一天幾餐飯已經不重要,吃什麼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肚子可以吃飽,進門可以有食物。所以,很多人不得不將昔日無法下咽的東西端上餐桌。 餐桌排名第一的食物:蒲公英。
  • 《明日的餐桌》:全方位解讀轉基因食物
    這位美國植物病理學教授聯手她的丈夫、有機農場主拉烏爾·亞當查克寫了一本書,叫做《明日的餐桌》,這本書的寫法類似於《寂靜的春天》,從自身的經歷和研究成果出發,專業闡釋的同時不乏感性的人文敘事,讓普通讀者也能獲取有用的信息。
  • 如何成為時代的「探險者」? 福特用80年告訴你答案!
    當然,這不是福特的第一輛SUV。1991款第一代福特探險者1991年,初出茅廬的探險者在多功能車銷售榜上名列第三,達到249,640臺,也成為美國SUV車型銷量冠軍。之所以說突破而來,是因為這代探險者的定位變得更加側重於城市通勤,車體由原來的獨立大梁非承載式車身改為了承載式,進一步減輕了車身重量,車型定位也從美國本土市場放眼全球。
  • 「走近鄭州歷史名人」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學家嵇含
    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學家嵇含上篇我們講的鄭州「名人」是西晉「花樣美男」潘安,其實與潘安同時代的還有一位鄭州大咖——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學家嵇含。看到嵇含這個名字,再想到他所處的晉代以及「竹林七賢」,不難猜測他與嵇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嵇含正是徐州刺史嵇喜的孫子,太子舍人嵇蕃的兒子,「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侄孫。嵇含本人也是西晉時期有名的文學家、植物學家。據記載,嵇含傳世作品不多,但其中就有我國現存最早的地方植物志《南方草木狀》。
  • 明日的餐桌上是有機,還是轉基因?
    》一書告訴我們,「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現實是農業不得不面對種種問題。本書讓我們看到全球正在發生的食物革命,發現我們跟食物的關係與真諦。 被馴化的食物 在明日餐桌上,既平衡了生態的砝碼,又餵養著不斷激增的人口,有機農業和轉基因將會聯手為食客奉上美味佳餚,一個繁茂且美味的世界就這樣應運而生。然而,關於轉基因的流言蜚語從未停歇。
  • 辣味徵服25億人背後,是餐桌上的全球化和工業化
    作為只有幾百年歷史的外來物種,辣椒不僅風靡中國,而且收服了全球25億人的胃。英國歷史學家斯圖爾特·沃爾頓在其著作《魔鬼的晚餐:改變世界的辣椒和辣椒文化》中指出,人們對辣味的追求有著深層次的原因。人們選擇了辣椒,辣椒也在改變人們。悄然間,餐桌成了全球化和工業化的試煉場。虐並快樂著若問當下中國,最大行其道的口味是什麼?
  • 美國人喜歡哪些中餐?有位美國客人到訪不知道如何做飯?
    美國人喜歡哪些中餐?有位美國客人到訪不知道如何做飯?在飲食方面,美國人和我們中國人確實有很大的不同,一種是中餐,一種是西餐。若要為美國人做中餐,就儘量不要為他做下水之類的東西,如燒大腸等。豬的腳,鴨的腳,雞的爪等等,雖然我們覺得很好吃,但西方人除非是中國通他有可能接受,不然的話無論味道再好,只要他們知道是用什麼原料做成的,第一時間就會反感,甚至不敢嘗一嘗。做其它味道稍大點的菜也行,我有個美國朋友,很喜歡吃土豆燉牛腩,紅燒牛肉,羊肉湯。19世紀中葉,移植的49位中國人是首批亞洲移民,而中國飲食則是首次登上新世界。
  • 平平無奇的土豆是如何改變世界的?
    對於除安第斯之外的其它地區而言,土豆雖不算「土生土長」,但總給人一種親切感。難怪厄爾稱其為「全世界最成功的移民」,因為世界各地的生產商和消費者都搞不清它的起源究竟是哪裡。美國、義大利和秘魯人一樣,都認為土豆歸自己所有。因為土豆的故事已經不屬於某個國家或地區,而是記載了人類如何在幾代人之內重塑了自己與土地和食物之間的關係。
  • 世界兒童日,「跑遍中國」進校園帶孩子們跑出「1120」
    11月20日,是世界兒童日。日前,為了倡導全國人民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投入更多關注,用實際行動響應為孩子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號召。中國田徑協會、跑遍中國線上馬拉松系列賽組委會攜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開啟「跑遍中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兒童日主題宣傳周」活動。
  • 20人餐桌直徑是多少 餐桌應該要如何挑選
    餐桌的選擇方面有幾個要考慮的,包括產品的質量、設計風格、面積大小等等,當然對於家庭主人沒有相關經驗,缺乏裝修的設計技巧。這時可以看看20人餐桌直徑是多少,了解一些基本的參考標準,選擇合適的餐桌材料類型,看看餐桌應該要如何挑選,對以後的裝修設計有非常重要的參考。
  • 戶外探險專家深度體驗福特探險者
    福特探險者" src="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9071EFF5763F1250E1055BBB9C85393B9ABD8737_size80_w630_h422.jpeg">每每提及美國汽車設計,總會讓人腦海中浮現粗獷、野性、桀驁不羈等感覺。如果你開過福特全新探險者,相信會改寫你的固有思維。
  • 《明日的餐桌》:被馴化的食物
    《明日的餐桌》的作者拉烏爾和帕梅在渲染他們田園牧歌式愛情故事的同時,也寫下作為有機農場主和植物遺傳學家對有機農業和轉基因的日常印象以及深切感悟。與其對超市裡「轉基因」的標籤憂心忡忡,不如在拉烏爾和帕梅的帶領下到田野和實驗室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