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即使廚房裡沒有鹽和油,也不能沒有辣椒,看看餐桌上的醬油和辣椒蘸醬,想像一下所有沒有辣椒的咖喱,餐桌上可能再也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了。
多虧了克里斯多福-哥倫布,辣椒才得以跨越三大洲,如果不是他認為自己的落腳點是印度而不是美洲,一直到今天,辣椒才抵達印度! 將辣椒帶入印度餐桌的喀拉拉邦,此前一直認為胡椒是重要的烹飪香料。在此之前,辣椒一直是印度重要的烹飪香料,它的出現讓最底層的蘇德拉人和奴隸階層受益。
辣椒是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呢?據說,最早只是用於觀賞,明朝末年,著名戲劇家高濂寫下了《遵生巴傳》。"花椒簇擁白花,果實恰似禿筆頭,味辣而色紅"。春天發芽,夏天繁茂,秋天結果,冬天枯萎,第二年再播種,當時叫 "蠟茄子"。清朝初年,雲貴高原地區用辣椒代替缺鹽醃菜、煮菜調味,為後來的一句話奠定了基礎。"湖南人不怕辣,貴州人不怕辣,四川人不怕不辣!" 吃辣的食物可以溫暖身體,消除溼氣帶來的不適感。
先秦時期的印度商人在貿易考察中就帶著辣椒,形成了餐桌上的辛辣食物文化。但全世界5萬多種辣椒的 "辛辣 "完全是辣椒素的功勞:種子的辣度佔60%,內膜佔30%,皮佔10%。如何衡量辣椒的 "辛辣度"?根據熱斯科維爾單位,辣度有10個等級,從1000多萬到零,完全沒有辣度;品種、季節和產地會影響辣度、辣度和味道。
在孟買的香料市場,店主將當地各個經銷商的辣椒粉排成一排,顧客在購買前可以先試一下所需的辣度,也可以混搭,因為印度很少吃到新鮮的辣椒,通常用粉狀的辣椒來製作各種菜餚。從早餐的麻辣豆漿,到午餐的冷麵,晚餐的麻辣火鍋,甚至晚餐的麻辣火鍋,都可以讓你在享受辛辣食物的同時,不覺得自己在虐待自己。
不過,古巴魔鬼椒、墨西哥巧克力椒、哈瓦那貝爾椒、秘魯黃椒、晨光椒等這些辣椒的辣度與美國辣椒相比,辣度相當小,辣度都是百萬單位起。如果不幸被辣椒燙傷或誤食辛辣食物,身體瞬間就會上火,最快的方法是立即喝下酒精濃度為40度的牛奶或烈酒。
辣是一種 "痛 "的感覺,不是五官的味覺。有人愛它,也有人愛它,要它死:麻辣鍋的擁護者與那些對任何一點麻辣鍋都要命的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幾年新移民的遷入,帶來了家鄉的味道,如新馬來菜、泰國菜、越南菜等;成都菜、重慶菜的盛行,印度菜、巴基斯坦菜佔了一小部分,增加了多樣性;中東菜豐富了美食,但為了迎合廣東人 "少辣 "的習慣,對其進行了大量的改造,形成了與家鄉截然不同的味道!這就是 "重塑 "的味道。"再造 "的味道!
不過話說回來,辣椒的維生素C含量是所有蔬菜中最高的,因此對於貧瘠的社區來說,辣椒是維生素C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