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紅柿又叫番茄,名字裡有個「番」字,其實已經亮明了它的身份——這是從海外傳入中國的蔬菜。
番石榴、番木瓜、番薯同理,都來自南美洲。和「番」字有同樣效用的還有「胡」字,胡蘿蔔顯然就不是本土的蘿蔔,這也算不上冷知識,可是,你知道不帶「番」和「胡」的很多蔬菜水果同樣並非國產的嗎?
胡蘿蔔原產北歐,經西域傳入中國,而蘿蔔又何嘗是中國固有的呢?現在植物學界傾向於認為,現在我們吃的蘿蔔原產地中海溫暖海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植物之一。早在4500年前,蘿蔔已經成為埃及重要的食品。蘿蔔在中國一開始並不叫蘿蔔,中國兩千年前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有「蘆萉」條,晉郭璞註:「蘆萉,萉宜為菔。蘆菔,蕪菁屬。紫華,大根,俗呼雹葖。」後世訛為蘿蔔,蘿字的本意是能爬蔓的植物女蘿,其實和蘿蔔並不相干。蘆萉在中文中的發音,和拉丁文(Raphanus)、英文(radish)接近,不排除其實是音譯的可能性。
來自西域的禮物
西域是中西交通要道,眾多水果蔬菜經過西域傳入中國,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
西瓜,就是西域瓜的簡稱。明代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說:「西瓜,種出西域,故之名。」西瓜原產南非洲,經高加索地區和波斯傳入中國。將西瓜移植到中國的,是中國派遣到金國的使臣洪皓,他被金國扣留13年,1142年釋放歸國,在他題名《松漠紀聞》的日記裡有下面這段記載:「西瓜形如扁蒲而圓,色極青翠,經歲則變黃,其瓞類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洪皓出使,攜以歸,今禁圃鄉囿皆有,亦可留數月,但不能經歲仍不變黃色。」也就是說中國的西瓜是金代以後才有的,但也有學者認為,洪皓記的,是甜瓜,不是西瓜。南朝醫學家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中寫道:「永嘉有寒瓜甚大,今每取藏,經年食之。」這個寒瓜,可能就是西瓜。
徐光啟《農政全書》
在波斯和中國之間的必經之路是帕米爾高原。帕米爾高原古代稱蔥嶺,因為長滿了蔥,具體說來是大蔥,今天山東的大蔥就來自帕米爾高原。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蔥嶺者,據南贍部州中,南接大雪山,北至熱海、千泉,西至活國,東至烏鎩國,東西南北各數千裡,崖嶺數百重,幽谷險峻,恆積冰雪,寒風勁烈,地多出蔥,故謂蔥嶺。又以山崖蔥翠,遂以名焉。」你想像一下,漫山遍野的野蔥,是何等壯觀?就是今天,都有旅友在帕米爾高原上採到野蔥食用,並稱味道很好。
大蔥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管子》:「桓公五年,北伐山戎,出冬蔥與戎叔,布之天下,果三匡天子而九合諸侯。」齊桓公五年,即公元前681年。唐帶尹知章託名房玄齡註:「山戎有冬蔥、戎菽,今伐之,故其物布天下。」
戎菽,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西戎國的菽,菽是五穀之一的豆,即大豆(也就是毛豆、黃豆,這是一回事)。那麼西戎國的豆是什麼豆呢?是豌豆,原產於地中海、中亞細亞地區。如果沒有齊桓公從山戎帶回來豌豆,北京恐怕就少了一種小吃叫「豌豆黃」。在乾隆皇帝早膳中就已經有「豌豆黃」一品,但當時在宮中並不吃香。到慈禧太后時,傳小販進宮製作,改良成不加餡心,才漸漸成為清宮廷名點。
西域的一大重鎮是波斯,即現在的伊朗。只要稍加梳理一下,我們就會發現,中國與伊朗的關係異常的親密,菠菜、葡萄、草頭、石榴……原來我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這些蔬菜、水果都來自古代伊朗。
名為菠菜當然和波斯有關了。菠菜,原名波斯菜、菠薐菜。菠菜的源頭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亞洲西部的波斯(今伊朗),並經北非,由摩爾人傳到西歐西班牙等國。《唐會要》上明確記載:菠菜種子是唐太宗時從尼泊爾作為貢品傳入中國的,所以中國人吃到菠菜比吃到葡萄晚700多年。
葡萄為什麼叫葡萄?這是波斯語budawa的音譯。最早出現在司馬相如《上林賦》和《史記·大宛列傳》,寫作蒲陶。中國人最早知道栽種的葡萄樹和用葡萄釀製的酒,是公元前128年張騫出使西域,路經大宛國和康國(粟特),回來報告說到大宛的時候看到大宛有葡萄製成的酒。葡萄原產亞洲西部,波斯是重要的葡萄原產地。有一種看法認為,中文藤蔓中的蔓字之所以讀wan第四聲,不讀man,是受到波斯語的影響。
草頭,也就是苜蓿,原產波斯。苜蓿,是古大宛語buksuk的音譯。張騫出西域,從出良馬的大宛國帶回來的。《史記·大宛列傳》同時記載了葡萄和苜蓿:「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北京有一個地名叫木樨地,木樨,在古文中指的是桂花,因為桂花樹的紋路和犀牛角的紋路相似,故名。那麼這裡是不是種滿了桂花?並沒有。實際上,這裡的「木樨」不過是「苜蓿」的諧音。苜蓿原本是餵馬的糧草,後來人們發現,作為綠葉菜也一樣可以食用,上海菜中就有一道名菜,將草頭與豬大腸一起燒,即著名的「草頭圈子」。
石榴原名安石榴,最早出現在西漢劉歆《西京雜記》:「初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樹,亦有制為美名,以標奇麗者……林檎十株。枇杷十株。橙十株。安石榴十株。楟十株。白銀樹十株。黃銀樹十株。槐六百四十株。千年長生樹十株。萬年長生樹十株。」晉代張華的《博物志》亦有記載:「張騫使西域還,得大蒜、安石榴、胡桃、蒲桃。」安石,指的是安息,即古代伊朗的又一個名稱。安息建於公元前247年,開國君主為阿爾撒息,漢朝取阿爾撒息王朝的漢語音譯「安息」作為國名。石榴的意思,就是來自安息(伊朗)的一種果木(榴),並不是說是像石頭的榴子,後者是很多人的誤解。
還有種常見的水果,蘋果為什麼叫蘋果?一說和佛教有關,與頻婆(鳳眼果)混淆,但這兩者完全不同,鳳眼果和蘋果沒有任何相似之處,何以會搞錯?蘋果在中國古代稱柰,柳如是有詩「桐花最哀怨,碧柰空參差」。柰又稱林檎,日本歌手椎木林檎,也就是椎木蘋果的意思。但這個奈不是我們現在吃的蘋果,果子很小,也有栽培銷售的,叫沙果。現在的蘋果元代由西域傳入,又稱回回果和平波。平波是不是可以從字面上來理解為「平定波斯」?公元1253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率軍渡過阿姆河,開始了蒙古大軍的最後一次遠徵。旭烈兀在西亞先是擊敗了刺客組織亦思馬因派,然後又滅亡了阿拔斯王朝,建立了一個領土從波斯東部的呼羅珊地區,一直延伸到伊拉克的巴格達的國家,被人稱之為伊兒汗國。混亂的波斯薩珊王朝迅速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指引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伊斯蘭對波斯的徵服),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古代中國史籍中稱之為黑衣大食。因為平波與頻婆諧音,而被誤記為頻婆,而蘋果是頻婆果的簡稱,因蘋果的蘋繁體寫作「蘋」,是從「頻婆」的頻過來的。到近代鴉片戰爭以後,英國人在煙臺種植蘋果,中國人才開始吃到真正好吃的蘋果,這種則是西洋的蘋果了。
印度的芒果季
黃瓜之所以叫黃瓜,當然是因為它是黃色的。之所以我們看到的黃瓜是綠色的,是因為它還沒有真正成熟,真正成熟的黃瓜是黃色的。黃瓜原產印度,剛剛傳入中國的時候叫胡瓜,「胡」這個定語表明它不是國貨。唐代《本草拾遺》中說石勒出生胡族,忌諱用「胡瓜」,所以用「黃瓜」來取代。勞費爾的《中國伊朗編》據此推測,黃瓜是在公元六世紀前傳入中國的。
茄子上海話ga zi,番茄上海話叫fan ga,這個茄原本就讀jia,本義是荷莖,讀qie很明顯是印度人的發音,就是佛教伽藍、楞伽的伽。茄子原產印度和泰國,從南亞傳入中國。我國先秦無茄。西漢揚雄《蜀都賦》提到「伽」:「盛冬育筍,舊菜增伽。」宋章樵註:「伽,今作茄。」有「西蜀孔子」之稱的學問家揚雄,把「茄」寫作「伽」,此乃梵文音譯。
江蘇省花茉莉,原產印度,是梵文mallika的音譯,最初寫作「末利」,草字頭表明它是種植物,葡萄從最初的蒲陶改寫為葡萄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
芒果,《現代漢語辭典》上明確寫著:規範的寫法是杧果,芒果只是俗稱。杧,是專門為芒果造的一個字,以區別於另一種芒:那是一種植株比較高大的多年生茅草,又名芭茅。不管是杧還是芒,發音都是mang,那麼為什麼叫mang?「芒果」的讀音最早來源於印度南部的泰米爾語。泰米爾人習慣上稱呼芒果為「ma—gay」。其中,「ma」是指芒果,「gay」是稱未成熟的水果,合起來的意思是未成熟的芒果。這是因為人們為了便於儲存和運輸,採摘下來的都是還未成熟的青芒果。這個發音,也就是芒果的拉丁文學名Mangifera indicaL.的由來。
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率領遠洋艦隊,繞過非洲大陸的好望角,於1498年到達印度西岸,開始在當地傳教並進行商業活動。「ma—gay」於是進入葡萄牙語,並迅速傳入其他歐洲語言。
芒果原產印度及馬來西亞,印度栽培歷史最久,產量最多,佔世界產量的80%。野芒果樹的果實不能食用,印度人最先發現這種樹,並栽培成可吃的芒果,距今只有4000多年的歷史。所以150萬年前的元謀人是不可能吃到現在這麼好吃的芒果的。
印度流傳著一種說法,在印度只有兩個「季節」:季風季和芒果季,前者給印度補充水分,後者滋潤印度的靈魂。據傳說,當時有個虔誠的信徒曾將自己的芒果園獻給釋迦牟尼,好讓他在樹蔭下休息。至今,在印度的佛教和印度教的寺院裡都能見到芒果樹的葉、花和果的圖案。印度教徒認為芒果花的五瓣代表愛神卡馬德瓦的五支箭,用芒果來供奉女神薩拉斯瓦蒂。所以當玄奘法師來到印度時,他自然而然就注意到了芒果:「土地膏腴,稼穡是務。庵沒羅果家植成林,雖同一名而有兩種,小者生青熟黃,大者始終青色。出細班氎及黃金。」(《大唐西域記》)
芒果的古稱「庵波羅」或「庵羅」來源於印度的古梵語。在印地語(由古代梵語發展而來的現代語言,通行於印度北部)中芒果被稱為「aam」,與「庵波羅」或「庵羅」音節近似。玄奘所說的兩種芒果現在仍然是這樣,一種是小芒果,熟了變成金黃色,還有一種就是攀枝花這樣的大芒果,大了還是青紫色,不會變色為金黃。兩種芒果,小芒果的金黃色更有收穫的儀式感,而大芒果更有滿足口腹之慾的滿足感,各有各的特點,不可偏廢。
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芒果對於中國人來說都是非常金貴的水果。這就是為什麼1976年還拍了一部電影叫《芒果之歌》,最後結尾時,唐師傅擔起了重任,手捧裝在盒子裡的芒果,裡面的芒果大約有三四個。其背景是1969年,毛主席將外國友人送給自己的優質芒果轉送給人民群眾品嘗,毛主席是好意,可是在那個狂熱的年代,毛主席的一切都會被放大,結果,一輛彩車就載著一粒碩大的芒果在全國巡遊。
美洲改變世界
哥倫布開啟的大航海時代深刻改變著世界。如果沒有從美洲發現並引進的八種蔬菜,中國乃至世界的人口,恐怕將只有現在的一半。正是這八種蔬菜令世界人口爆炸,它們是:玉米、甘薯(山芋)、馬鈴薯(土豆)、向日葵、花生、辣椒、南瓜和番茄。美洲植物傳入中國,養活了大量人口,但也是把雙刃劍。
甘薯自明中期經菲律賓傳入中國後,先在廣東、福建種植,稍後傳入周邊省份。18世紀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傳播,清嘉慶以後,已成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甘薯「每畝可得數千斤,勝種五穀幾倍」,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馬鈴薯的產量也很高,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不僅可以緩解人口增長壓力,還能促進糧食商品化和農民轉入手工業生產。經濟作物的引進,則能促進農業中商品經濟的發展,並為手工業生產提供更多的原料。
玉米在墨西哥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墨西哥著名詩人、199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斯就曾反覆出現玉米的意象,如《在石與花之間》中他寫道:「你克制、忍耐、生活/宛似鳥兒/從一把玉米炒麵到一壇玉米稀飯。」在《太陽石》中,他更是滿懷激情地唱道:「你的玉米裙在飄舞歌唱/你水晶的裙子、水的裙子……」玉米也成了壁畫家迭戈·裡維拉(一度擔任墨西哥共產黨總書記)熱衷於表現的繪畫題材。在1926-1927年創作的壁畫中,後來成為弗裡達·卡洛丈夫的迭戈·裡維拉刻畫了一個革命者中的犧牲者形象,他被埋葬在一片繁茂的玉米地中,玉米則隱喻著土地的生殖力,這是一次土地的革命;創作於1923年的《玉米加工》描寫的則是最日常的墨西哥生活場景:做玉米餅。
迭戈·裡維拉《玉米加工》
墨西哥是玉米這種植物的原產地,最晚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墨西哥特瓦坎山谷當地的印第安人就已經開始種植和栽培玉米,並於公元前1500年前後,由於玉米和其他植物雜交,產量大大提高,玉米成為了當地人食物來源的主要部分,從而完成了從原始農業到農業革命的過渡。普雷斯科特在《秘魯徵服史》中有一段對印加帝國時期當地人所種植的玉米的描寫,令人不禁心馳神往:「在旁邊的花壇裡栽種著一些名花異草,各種形式的植物巧妙地放射出模擬的金光和銀光,其中有玉米,美洲穀物中最美麗的一種,受到了精心的栽培,顯示出了奇妙的園藝,使金色的玉米穗在銀色的寬大的葉片中半開半閉,而同樣質地的輕盈的穗須則從頂部流灑地飄動著。」
《玉米與資本主義——一個實現了全球霸權的植物雜種的故事》,【墨西哥】阿圖洛·瓦爾曼/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1531年,玉米傳入中國廣西,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不到四十年。據此我們知道,金庸在《神鵰俠侶》中出現了一個bug。《神鵰俠侶》第6回寫:「他(楊過)自幼闖蕩江湖,找東西吃的本事著實了得,四下張望,見西邊山坡上長著一大片玉米,於是過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楊過是南宋、金代人,怎麼可能摘到明朝才傳入的玉米棒子呢?難道他穿越了嗎?金庸小說中的農學知識錯誤還有好幾處,可見金庸先生對於農業方面是不怎麼在行的。
到明代末年(1643年為止),玉米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等十省。這種植物耐寒、產量高,人和牲畜都能食用,因而養活了大量人口,可以說稻米、玉米、土豆和甘薯,成為中國人口爆炸的重要推手。當然,正是因為人口爆炸,一旦遇到災荒,糧食無法養活這麼多人的時候,就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矛盾,這是近代中國動蕩時代的根源所在。
辣椒原產於墨西哥,於明朝嘉靖、萬曆年間傳入中國,一開始只是作為觀賞植物,明代《草花譜》便就有過記載,稱有一種國外帶回來的草花,名曰「番椒」,色彩豔麗。明代高濂撰寫的《遵生八箋》則說:「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辣椒真正開始成為四川人餐桌上的佳餚,要到清道光以後。最初吃辣椒的中國人都在長江下遊,即所謂「下江人」,但沒有流行開來。辣椒從沿海傳入內地之後,能夠成為四川、湖南地區人們的新寵,一方面與當地溼冷的氣候有關,另一方面,辣椒成為了鹽的替代品。
與四川毗鄰的貴州人比四川更早食用辣椒,他們將辣椒作為鹽的替代品,因為在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早期的貴州地區,鹽一直十分稀缺。至乾隆年間,貴州地區開始大量食用辣椒,緊接著與貴州相鄰的雲南鎮雄和湖南辰州府也開始食用辣椒。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臺灣府志》中,有了臺灣島食用辣椒的記載。嘉慶(1796年-1820年)以後,有記載說,黔、湘、川、贛四省已開始「種(辣椒)以為蔬」了。這一飲食習慣可到了19世紀的中葉才開始在四川普及。雍正《四川通志》、嘉慶《四川通志》都沒有種植和食用辣椒的記載,清末,徐心餘才在其《蜀人聞見錄》寫道:「惟川人食椒,須擇其極辣者,且每飯每菜,非辣不可。」
南瓜,是玉米、土豆之外又一大充飢良品。南瓜最大可以長到2000斤,沒這麼大的,也大可以當糧食吃。饑荒時期,南瓜是重要的食物來源。葡萄牙(明朝稱佛郎機)殖民者由廣東轉閩、浙沿海尋求貿易,南瓜即由這批番人傳來,時間應在明正德末年以來的20多年間。因為一開始中國人以為南瓜是從日本傳進來的,所以叫倭瓜,傳入中國後,又先在廣東、福建等南方地區種植,故名南瓜。
除了這些蔬菜,還有一種重要的水果也來自美洲——菠蘿,由哥倫布從南美帶至歐洲,16世紀傳至中國。菠蘿,跟印度無關,但是因為和印度的菠蘿蜜有點像,所以種在地上的菠蘿一開始認為是草菠蘿,而生長在樹上的菠蘿蜜是木菠蘿。有人說菠蘿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馬可·波羅完全是胡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