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歷史丨千百年前的印加人都吃啥?

2020-12-26 騰訊網

本文轉自 秘魯旅遊局

印加人,最初只是居住在秘魯的的喀喀湖的一個部落,10 世紀以後,逐步北遷,一路徵戰,後來遷徙至庫斯科,建立了稱雄數個世紀的印加帝國。其統治地域涵蓋了高原、雨林以及海岸,而孕育自這片土地的各種食物,無疑是印加文明發展的重要助推劑

印加帝國的人口絕大多數生活在安第斯山脈,許多地方由於崎嶇的地形和嚴寒的溫度而無法種植糧食。所以當時的印加人為了吃一口飽飯也是想盡了辦法:他們在山峰之間肥沃的平原上開墾,在山坡上開發梯田;並從印加之前的安第斯文明中繼承和學習農業知識以及有效的水資源管理系統,大力發展農業生產。

Credit: Instagram @exploroads

「糧食安全」問題更是印加帝國的統治者們非常關心的問題,他們會把多餘的食物及時存儲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通過這些方法,印加人獲得了穩定的「養料」來源。也正是這些平凡而又普通的食物,養育了印加人、哺育出「美洲三大文明之一」的印加文明。它們中的一些甚至漂洋過海,成為如今全世界人們餐桌必不可少的美食

谷 物 類

玉 米

如果說歐洲文明是小麥文明,亞洲是稻米文明,那麼拉丁美洲則是玉米文明

發源於中南美洲的玉米,早在公元前 3000 年,就已經是秘魯人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這一地區文明崛起的關鍵因素

對於印加人而言,玉米是最重要的營養能量來源之一,還是印加人一種用肉、奶酪、蔬菜和麵團等製作的美食——玉米粉蒸肉的重要食材。

在克丘亞語中,秘魯這個詞意為「玉米之倉」。秘魯的玉米品種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多,而且顏色五彩斑斕,形狀和烹飪用途也很豐富。

比如有一種稱之為印加玉米 choclo,是秘魯世代種植的一種巨型玉米,顆粒比我們常見的玉米更大。秘魯的經典菜餚酸橘汁醃魚就是用這種玉米製作而成。

還有一種通體紫色,富含花青素的紫玉米。花青素是當今人類發現最有效的抗氧化劑,具有延緩衰老、保護視力、修護肌膚等作用,還是癌症的天敵。

在秘魯,以紫玉米為原料煮出的紫玉米汁 chicha是老少皆宜的大眾飲料,夏天用冰鎮,冬天熬成粥,許多遊客一嘗就愛上了這個味道。

藜 麥

風靡全世界的藜麥Quinoa,原產於海拔 3000 米以上的安第斯山區,有幾千年的種植歷史。藜麥具有一定的耐旱、耐寒、耐鹽性,到了印加王朝時代,藜麥成為整個印加帝國的主糧。它養育了印加民族,被古代印加人稱為「糧食之母」。

因此對於像印加這樣的古文明來說,藜麥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且在許多儀式和宗教節日中,印加人把藜麥還視為營養和神聖的元素。

上世紀 80 年代,在這一場「太空糧食超級選秀」中,藜麥脫穎而出。人類可以通過只吃藜麥這一種單體植物就達到人體基本營養需求(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包括人體不能自行生產的 9 種必需胺基酸。這意味著,如果你被丟到寸草不生的荒島,極限條件下,只需要藜麥這一種食物你就能活下來,而且身體還不錯。

更完美的是,藜麥比米飯的飽腹感持久不少,而且含有和牛肉媲美的優質蛋白質含量,以及有助於阻止自由基的補充劑。由於這些原因,藜麥是世界上最有營養和最受歡迎的農作物之一。

如果你是麩質敏感患者,用藜麥磨成的「麵粉」製作出的麵條、麵包、餅乾等,口感和外形不輸小麥製品,因為它雖然名字裡有麥字,但它卻不含麩質,是菠菜和甜菜的親戚。

不過,藜麥較之米飯比較不宜消化,腸胃動力不足的人需要細嚼慢咽,酌量進食

蔬 菜 類

土 豆

土豆的歷史很短,登上全球餐桌不過 500 年;但它的故事很長,要從公元前 8000 年說起。

安第斯高原的的的喀喀湖上,生活在塔基利島的原住民發現了一塊醜醜的根莖作物,勇敢地吃了下去,發現它管飽又好活,成為人類最早發現並採集土豆的記載。

土豆就此被人類「馴化」,當地人以克丘亞語命名為「Papa」,靠著它強大的耐寒能力,山民在嚴酷的高原地區活了下來。就這樣,土豆作為美洲原住民的食物足有5000 年之久,後來成為印加人飲食中最重要的食物,也是他們主要的營養來源。

在 3000 多種馬鈴薯中,安第斯山脈最珍貴的兩種馬鈴薯品種是Chu oMoraya,它們由印加之前的先祖們精心創製而成,可儲存 50 年或更長時間。

Credit: 《風味人間》第 2 季,製作 Chu o

由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引起的極端降雨和乾旱,使得秘魯沿海和安第斯山脈地區的氣候一直讓人難以預測。自發明出這兩種可以保存一整年的凍幹馬鈴薯後,美洲的祖先們也找到了度過饑荒的方法

最神聖的安第斯山馬鈴薯被叫做Katchumaktchu,在秘魯的一些地區,它是傳統締結婚約的試金石。當一個女人想要和一個男人結婚時,男方的父親會給她一塊馬鈴薯,讓她用刀子去削皮。

去了皮的馬鈴薯必須和原先的形狀保持一致。如果沒有,部落會宣布她沒有做好結婚的準備。馬鈴薯在所有重要儀式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據說,還有一些馬鈴薯象徵著神聖動物地區的神靈

辣 椒

椒 Ají是秘魯菜中最重要的食材,也是印加人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辣椒在秘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大約 8000 年前,在安卡什省的永蓋洞穴中,人們發現了疑似最古老的辣椒種子。此外,在秘魯沿海,約 4500 年前辣椒已經是當時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

辣椒在秘魯古代宗教儀式中還是神聖的象徵,具有宗教含義。安第斯山脈的祭祀直到今天在佔卜儀式中還使用辣椒。此外,在印加時代向「大地母親 Pachamama」祈福前,人們不食用辣椒以示尊敬

作為辣椒重要的原產國之一,秘魯擁有多達350 個品種、不同形狀、大小、顏色、辣度的辣椒。吃法也多種多樣:鮮切、製成辣醬、煮成湯汁、曬乾、磨粉等等。

秘魯人年均消費5 公斤辣椒,僅次於墨西哥人,位居拉美第二,可以說「無辣不歡」。甚至還設立了一個節日——每年九月的第一個星期五是秘魯的「辣椒節」,人們會展示稀有的辣椒品種,同時也表達對它飲食地位上的尊重。

肉 類

印加人的食物來源主要是魚、穀物和蔬菜,但肉類也非常重要。在印加帝國的城市裡,市場上偶爾有出售肉,作為補充蛋白質的好來源。

其他地區的人們通過獵殺野生動物以獲取肉食。帝國的統治者們規定了捕獵哪些動物是合法的,而皇室和貴族們則享有獵捕所有物種的特權。

羊 駝 肉

在秘魯的安第斯山區,印加人的肉類獲取來源之一,就是中國所熟知的「初代網紅」——神獸羊駝

作為印加人的家畜,羊駝不僅為安第斯高原貢獻驅寒的羊毛,也被寫進食譜,至今仍是人們攝取蛋白質的重要來源。而且羊駝肉幾乎沒有羊肉那樣的羶味,又不像豬肉一樣肥膩和膽固醇,還擁有牛肉近似的紋理,煎烤兩相宜。

豚 鼠

在成為寵物之前,別號「荷蘭豬」的豚鼠一直都是安第斯山民的盤中餐,在高寒的環境中,烤制的焦香脆嫩的豚鼠是安第斯山民幾千年來延續生命的秘密。

來秘魯不吃豚鼠可以說是一種遺憾,但其實也有很多朋友不忍心吃下可愛的豚鼠。不過你可以試試豚鼠香腸,秘魯卡哈馬卡特魯希略有生產和出售以豚鼠肉醃製的特色香腸,好奇的你可以來嘗試一下。

青 蛙

在印加帝國的一些地區,青蛙是一道美味。青蛙肉富含鉀、蛋白質、維生素 A 和-3 脂肪酸,營養比較豐富。

吃起來口感像雞肉或魚肉,吃過牛蛙的中國人,或許能比較容易接受這道菜。如今在秘魯,青蛙腿是青蛙身上最受歡迎的部分,無論是炸或烤,味道都不錯。

企 鵝

在印加帝國最南端的海岸,人們發現了企鵝,然後……它們就被送到了餐桌。可能是因為來自海洋,聞起來有股魚味,所以企鵝有時被列為海產品。

企鵝的肉嘗起來像鴨肉,可以和咖喱一起做成美味,或是加入湯中。

Credit: Facebook @Penguin Eat Shabu

水 果 類

西 紅 柿

西紅柿的起源中心是安第斯山,在秘魯等地至今還有大量的野生醋慄番茄分布,印加人是世界上最早收穫西紅柿的人。

不過當時種植的西紅柿果實非常細小,僅有 1~2 克重,而現代栽培西紅柿重量多在 100 克以上。隨著西班牙殖民者的到來,西紅柿也從美洲走向世界

Credit: Instagram @carmelbellafarm

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他和隨行的海員把西紅柿帶回馬德裡獻給王室時,人們還不知道西紅柿有多美味。那時的西班牙、義大利人主要把它當作觀賞植物,還採摘鮮紅的西紅柿擺在房間中當作裝飾品。直到19 世紀,西紅柿才漸漸徵服人們的味蕾。

Credit: Instagram @jenny_sea_salt

明朝萬曆年間,西紅柿和向日葵一起,由傳教士傳入中國,最初被稱之為「番茄」。不過那時西紅柿也一直僅僅作為觀賞植物栽培,還用來入藥。到清末受到歐美人士的影響,才有人敢吃西紅柿。

哦對了,對於印加人來說,西紅柿是水果,不是蔬菜。

火 龍 果

火龍果 Dragon Fruit這種味道清爽、口感略甜的亮粉色水果,在秘魯已經種植了幾個世紀,主要生長在亞馬孫和聖馬丁等叢林地區。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前,印加人就開始吃這種水果了。

據說,當西班牙人到達拉丁美洲時,他們看到這種野果,就叫它「pitaya」,意思是有鱗的水果。現在秘魯的市場上,你還可以買到一種黃色的火龍果,下次來秘魯可以嘗嘗味道有什麼不同。

Credit: Instagram @kensingtonbearannabel

燈籠果

起源於秘魯的超級水果Aguaymanto,又稱燈籠果、金漿果或印加漿果,原產於秘魯安第斯山脈,自印加時代起就被稱為「本地水果」。印加人的聖谷中曾培育出這種金色的水果,更是印加貴族們首選的花園植物之一。

它們擁有小燈籠般的華麗造型,富含超強抗氧化劑,以及維生素A、B、 C和鈣鐵磷等營養元素,對增強人體免疫系統很有幫助,因此被認為是秘魯生產的五大健康食品之一。

在創意美食和國際調酒領域,你都可以見到燈籠果的身影。它們還常被用於製作果醬、酸辣醬、餡餅、布丁,甚至冰淇淋或者沙拉。

海 產 類

壯闊的太平洋和巨大的內陸湖泊,如的的喀喀湖,為秘魯的早期居民提供了豐富的海產品

他們還會把魚曬乾,以便保留其中的營養成分。不過由於印加人並沒有大量定居在海岸附近,因此海產品在他們的飲食中並不十分重要。

鰹 魚

鰹魚Bonito 是印加人海鮮食譜上的一種,味道類似金槍魚。這種營養豐富的魚可以烤或者炸。幾個世紀前,秘魯海岸周圍的海洋裡就有大量的鰹魚,給當地人提供了豐富的蛋白質來源。

貽 貝

略帶鹹味、海鮮味突出的貽貝相當柔軟耐嚼,是印加沿海地區人們所愛好的水產之一,貽貝的肉最常用於燉菜。

Credit: Instagram @foweyshellfishco

海 藻

海藻在如今的餐桌上十分常見,海藻富含豐富的纖維、蛋白質、鐵和鎂,也是一種健康的食材。在數千年前的古代秘魯,人們將新鮮乾燥的海藻視為重要的營養來源。

Credit: Instagram @theseaweedshack

以上是印加人的不完全食譜。

吃飽了,

才有滿滿的安全感呀。

相關焦點

  • 秘魯|庫斯科太陽節,印加人的前世今生
    當歷史緩步至第九世印加王帕恰庫提(Pachakutiq)時,這位印加王打造了秘魯史上最偉大的印加帝國。他主持重建神廟,飾以黃金,使其成為至高無上的「黃金聖殿」,裡外都是純金製品。外牆為700多片金板所覆,每片都重達2公斤;室內陳設了很多金制神像、動物造像;庭院「種植」和實物等高的金銀玉米莊稼地。
  • 太陽的後裔印加人崇拜的太陽神因蒂
    16世紀初由於內亂日趨衰落,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滅亡。印加神話是這樣傳說的:很久以前,在今天秘魯的土地上,仍然棘荊叢生漆黑一片。既看不到光明,也沒晝夜之分。正好有一天,創世主帕查卡馬克(在印地安通用語中,「帕查卡馬克」即「賦予世界生命的人」的意思)來到這裡,心血來潮,便隨手造就了第一批人類以及飛禽走獸。
  • 印加人把太陽年叫做「瓦塔」,「瓦塔」與印加農業作息密切相關
    傳教士們確實感到印加普通話帶來的便利,他們說使用這種語言不僅便於自己和土著人加深溝通了解,而且還能促使印第安人開發智力、增強理解力,進而通達事理,轉變為較有養的人。用印加的通用語傳教,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歡迎,達到的效果加要遠遠好於西班牙語。
  • 169名西班牙人對陣數萬印加人,結果印加士兵死亡7千,皇帝被俘
    人類歷史上最神秘的印加文明,至此戛然而止,成為全人類的一大損失。02公元1492年,到達諸島。從此,先進的""與美洲"新大陸"開始發生碰撞。伴隨著宗教的狂熱和尋寶的夢想,一批批歐洲殖民者踏上了美洲的土地。美洲大陸的富庶和其落後的軍事科技給印第安人帶來了滅頂之災,數不清的歐洲殖民者打著"探險"的旗號,瘋狂的掠奪土著居民的財物。
  • 如果沒有「天花」大流行,印加人就能消滅西班牙殖民者了?
    一個晚上,垂死的皇帝夢到了身邊圍著數以百萬的人,他們都是將死者的魂靈,「他們每個人都會死於瘟疫」,之後皇帝就死了。上面的故事,來自於印加編年史作者薩爾卡梅瓦。實際上,所有關於瓦伊納·卡帕剋死亡的記載,都指向他是感染天花而死。天花到底給印加帝國帶來了多大的災難呢?
  • "太陽之子"印加人崇拜太陽之謎
    印加人的太陽神崇拜與祖先崇拜有關。印加人廣為流傳的加起源神話保留著祖先崇拜的痕跡。印加起源神話認為印加人的祖先是神,印加王朝是「太陽之子」阿亞爾四兄弟和瑪瑪四姊妹開創的。 對於生活在安第斯山地區的人們來說,初升的旭日會創造出無比美麗的晴空,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也會發出無限的光和熱,給人們送上光明和溫暖,這正是印加人祈求的賜予;黃昏時,太陽的餘輝往往沉入浩瀚的大海,這十分自然的引起印加人依依惜別的心情。
  • 第五季 秘魯古印加人這項技術逆天了
    主教座堂的建造開始於1559年,建在印加王宮(Kiswarkancha)的遺址上。(這種文化滅絕可謂徹底!)主教座堂於1654年建成,建造工程幾乎長達百年。其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 巴洛克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的混合體。
  • 漢代人餐桌上都有啥?蔬菜水果應有盡有,同時飄香著「西域味道」
    古代人餐桌上都有啥?歷史變革中的中國美食,居然飄逸著西域味道現代社會中由於物質極大豐富,所以每當舉行名目繁多的宴會之時,各種令人垂涎欲滴的山珍海味,都會一股腦的擺在各位食客面前。但由於很多人經常沉浸於美食之中,所以即使是秀色可餐的食物也會索然無味。
  • 印加帝國的興衰歷史
    曼科卡帕克成了第一個印加國王。此後,歷代印加帝王不斷興建,庫斯科規模不斷擴大,名揚天下,被印加人視為神聖之地。城內最大的宗教中心是科裡勘察太陽神廟。印加人最崇拜太陽神,他們認為自己是太陽的兒女。太陽神廟是一座長70米寬60米的長方形建築物四周建有王宮和祭祀的官邸。整個廟宇用精心修整的平整而巨大的石板砌成。為了讓空氣流通,屋頂造的很高。
  •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一十九期】11月16日皮薩羅擒獲印加帝國皇帝1532年:169個西班牙人徵服印加(歷史系列第440講)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歷史上的今天,跟著薩沙每天學半分鐘歷史。
  • 同為美洲帝國:為何阿茲特克的抵抗比印加要強不少?
    16世紀前期,西班牙徵服者對美洲的開發可謂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案例。剛剛涉足美洲大陸不僅的他們,就用很少的兵力掀翻了美洲的兩大古代帝國--阿茲特克和印加。相對而言,現代學者普遍認為印加帝國的文明水平和組織技術,都在北方的阿茲特克人之上。後者有更好的中央集權體系,更加完備的道路系統和更多的金屬武器。但更先進的印加人反而不如阿茲特克人抵抗的要激烈。這究竟是什麼因素造成的呢?
  • 志明春嬌相識10周年丨九零後真的要開始養生了
    美食攝影 丨 軟裝設計 丨 海報設計 丨 VI設計 丨 丨 Q版人物 丨 廣告宣傳設計 丨 文案推廣 丨  · 本期福利 ·  文末評論點讚前三可獲得工作以來,熬著和在學校裡一樣的夜,感受卻大不如前。脫髮、黑眼圈、胃病一系列的問題接踵而來,猝不及防。抱著枸杞喝酒、吃完火鍋就吃金銀花的方法開始得到90後的關注,甚至有人總結出當下最流行的朋克養身法則。
  • 初探南美(05)——高原帝國,失落之城,南美印加文明的興衰(中)
    從庫斯科到歐雁臺一段,是印加人的聖谷,印加帝國糧食主產區,時至今日,很多印加村落依舊保持著千百年來傳統的生活方式。,讓印加人培育出很多優質農作物,這裡市售的馬鈴薯有上千種,玉米也種類繁多,其中一種大顆粒玉米,一粒就比一個成年人的拇指蓋還大。
  • 兄妹通婚、顧命大臣謀反、兄弟相殘,歐洲人入侵前印加帝國也挺亂
    這段歷史,一定會永遠留在後人的記憶中,因為它至少能警醒人們,落後會被打得多麼慘。其實,就在西班牙人到來之前,印加帝國內部已經亂了。是不是很多人印象中,印加帝國歷史很久遠?實際上,考古研究已經證明,公元1200年左右,印加人才遷徙到安第斯山脈的庫斯科地區(印加帝國的首都)。而直到1350年左右,印加人在安第斯山脈中部地區,僅僅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城邦而已。1438年,臨近的敵對部落昌卡人,對印加人發動了進攻。當時印加人的首領維拉科查·印卡,竟然不戰而逃,帶著自己的三個兒子跑了。
  • 印加文明 | 世界古文明系列
    據印加人的傳說,此時他們的首領是曼科·卡帕克。從曼科·卡帕克起,到1532年印加人的末代首領阿塔瓦爾帕被西班牙徵服者皮薩羅殺害,印加國大約經歷了整整3個世紀的發展過程,其間共傳12世、13王!與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不同,印加人的數學採用10進位制。不過,印加人尚未創製文字,他們的計數方法是結繩,克丘亞語稱"奇普",即在一條主繩上結上許多小繩,用結節表明數字,用不同的顏色和長度表明不同的類別。
  • 世界帝國傳奇系列——印加帝國1
    (2)起源印加人的祖先是在大約1.1萬年前越過白令海峽來到美洲大陸的。印加人到達美洲後的幾十個世紀裡,歐亞大陸上的居民與印加人接觸很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印第安人在南美洲創造了自己的文明,建立起了疆域空前遼闊的印加帝國。在將近14世紀末的時候,印加帝國從南美洲的南安第斯山脈的庫斯科(秘魯南部城市,11世紀初起至16世紀為印加帝國的首都)地區開始擴張。
  • 草尼瑪都被端上餐桌了,寵愛的小船說翻就翻了
    據《每日郵報》報導,草尼瑪(羊駝)成為澳大利亞人們餐桌上的新寵,不僅出現在澳大利亞各大城市如雪梨和墨爾本七十餘家餐廳的菜單上,一公斤草尼瑪肉更是要價65澳元,相當於325人民幣。草尼瑪因為其可愛的外表和溫順的個性受到人們的喜愛,在國內身價極高,出演一次商業演出要價不菲,想不到在澳大利亞竟成為饕客餐桌上的美食,讓許多網友大呼「這麼可愛的動物怎麼吃得下去」。
  • 復活印加帝國?秘魯人做到了!哪怕只有一天...
    印加人熱情地歡迎了這些外來人,但殖民者的貪婪並未讓他們知恩圖報。皮薩羅綁架了印加國王,要求印加人用神廟上的黃金來贖回,調戲了印加人幾次之後仍然無情地殺害了印加王。但遍布城市四周的印加廢墟,身穿傳統服飾的印加後裔,還有街頭巷尾的克丘亞名字。。。隨時隨地都在訴說著那些古老又輝煌的歷史,那些再也看不到了的繁華盛世。
  • 皮薩羅並沒有用100多人徵服印加王國:1535年1月18日利馬城建立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1535年1月18日:西班牙殖民者佛朗西斯科·皮薩羅建立利馬城,成為殖民地的新首都。【薩沙講史堂第一千四百二十八期】(軍事系列第449講)很多人認為,皮薩羅是用不到200人的部隊,徵服了龐大的印加帝國。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
  • 尹學龍 | 黃金淚一一印加帝國祭
    「整個秘魯都能採到黃金⋯⋯在地層表面和溝溪江河中都有黃金。」(加西拉索《印加王室述評》第八卷)那時,用不著開礦,在地面隨便一挖,或到河裡淘沙,便可得到黃金,時常還能撿到純度很高的天然金塊。金的伴生礦是銀,印加人同時發現安第斯山的豐富銀礦。但在印加帝國,黃金不是貨幣,而是「太陽神流下的眼淚」,僅被用於製作神廟和王宮的器皿飾品。印加人見了黃金,沒有貪慾和邪念,百姓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人人安份守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