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之子"印加人崇拜太陽之謎

2021-02-07 偶嶼設計



太陽神本是印加部落之神,後上升成為全國的主神。其形象一般是人形,面部如金盤,光芒四射

 

它在印加語中有幾個不同的名字:因蒂、維拉科查和帕查馬克。這三個名字反映了人們對它崇拜的不斷政治化的過程。

 

傳說中的祖先曼科·卡帕克是太陽神在太陽島中創造出來的,是「太陽之子」,神的使者。他享有印加的稱號,而且擁有最高權力。這是太陽神崇拜向王權神聖化方向發展的開端。

 

14世紀,即帕查庫蒂執政年代,是印加太陽神崇拜、王權神化的制度化階段。「帕查」在克丘亞語就是時間,「庫蒂」就是轉變的意思,所以,帕查庫蒂名字本身就含有改革者的含義。

 

帕查庫蒂本人厲行宗教改革,並樹立新神,使王權進一步神化。這也可能是解決王權同太陽祭司教權衝突的結果,因為,據說專掌太陽神的祭司曾企圖限制王權。

 

帕查庫蒂並非否認崇拜太陽神。但他宣揚說,一切神靈都是由無形的、永恆和萬能的主神創造的。「太陽神操勞得很好,早晨起來很早,照暖大地,晚上退走。可是如果沒有上帝即萬物之主———偉大的帕查馬克,那麼誰來指揮太陽神呢?」這樣,庫斯科神也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有了新的含義。

 

帕查庫蒂把庫斯科太陽神廟變成全印加的聖殿,增設新神帕查馬克的神位,確立起王權神化的政治制度。

 

帕查庫蒂增設新神的運動也可能是王權同地方貴族妥協的結果。

 

相傳,他徵服了秘魯盧林河谷的部落後,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部落神祗,它是人們朝拜的聖地。他懂得要鞏固王權,特別是「薩帕」的大王之權,必須把這個聖地的神包括在自己的國教之中。因而,他給這個神取了一個克丘亞語的名字,並供養在宮廷神廟中。

 

印加人的太陽神崇拜與祖先崇拜有關。印加人廣為流傳的加起源神話保留著祖先崇拜的痕跡。印加起源神話認為印加人的祖先是神,印加王朝是「太陽之子」阿亞爾四兄弟和瑪瑪四姊妹開創的。

 

這四男四女是從庫斯科東南三十五公裡處帕卡坦普裡地方(起源之地)出來的。他們決定尋找一塊肥沃的土地,來建立代表他們的父親和保護人的太陽王國。

 

這四兄弟的名字分別表示不同的意思:阿亞爾·曼科是首領之意,阿亞爾·烏丘象徵生長胡椒的國土,阿亞爾·奧卡是反叛和抗拒權威的人,阿亞爾·卡奇則象徵有鹽灘的海岸。

 

四姊妹的名字也有不同意思:瑪瑪·沃利奧是生殖力旺盛的母親和照料家庭的主婦,瑪瑪·瓦科代表有男子氣概,勇於承擔責任的婦女,瑪瑪·科拉是生長在東部森林中一種野草的名稱,瑪瑪·拉瓦代表安第斯山區種植最多的農作物玉米。

 

兄弟姐妹八人都將去瓦納考裡,在那裡播種太陽賜予的玉米。

 

神話傳說認為,阿亞爾·卡奇是力氣最大的人,他一路上用單刀開山劈嶺,他的兄弟們因妒嫉他的巨大力量,設計陷害他。起初,卡奇中計被引進一個山洞裡,接著一塊巨石滾落下來,封住洞口。卡奇痛斥他兄弟對他的陷害,並祈求創造天地之神來援救他。

 

後來,創造天地之神把他變成神鷹,讓他從山洞中逃出,飛往瓦納考裡山頂上,還把他變成巖石。這巖石就是印加青年崇拜的最神聖的瓦卡之一。另一個兄弟阿亞爾·烏丘由於褻瀆聖物而被變成石頭。這樣,只剩下曼科和奧卡去庫斯科了。

 

他們有一根太陽神賜給的金杖,是開闢通向庫斯科之路的聖物。

 

在去庫斯科途中,曼科多次試圖把金杖插進地裡,但毫無成效,並引起奧卡對曼科的蔑視和反叛。曼科耐著性子,任其弟嘲弄,直到這根金杖插進了地裡,這就是適於人們生活和植物生長的溼潤之地———庫斯科。

 

後來,曼科從地裡拔出金杖,打破了奧卡的頭顱,迫使他服從太陽神和曼科的意志。最後,阿亞爾·曼科同他妹妹瑪瑪·沃利奧結為夫妻,曼科成為庫斯科的祖先和印加王朝的統治者,沃利奧則成為印加王朝的女祖先。

 

印加起源神話通過庫斯科的發現過程,展現了太陽神崇拜同祖先崇拜的密切關係。

 

印加人的太陽神崇拜與自然力崇拜也是緊密相連的。

 

對於生活在安第斯山地區的人們來說,初升的旭日會創造出無比美麗的晴空,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也會發出無限的光和熱,給人們送上光明和溫暖,這正是印加人祈求的賜予;黃昏時,太陽的餘輝往往沉入浩瀚的大海,這十分自然的引起印加人依依惜別的心情。

 

印加人希望大地永久處在璀璨的陽光照耀之下,所以,印加人崇拜太陽是十分自然的選擇。

 

印加人慶祝太陽神有四個宗教節日。第一個節日是春分時舉行的叫「拉伊米」,是王室祭神之日。第二個節日叫 「西圖西」,在秋分時舉行。這一天, 克丘亞人半夜起床點火,然後去洗澡贖罪。

 

第三個節日叫「拉伊米·因蒂」,是在夏至時舉行。這天,全國都要供奉#13; 而作為神與凡人之間的溝通角色祭司,在印加人心中是極有權威與地位的。

 

清晨人們等候日出, 並向初升的太陽歡呼致敬。儀式由印加王主持, 朝臣、祭司和居民都要參加, 並用羊駝肉和玉米酒舉行盛宴。

 

最後一個節日, 叫 「阿莫拉伊」,冬至時舉行,向太陽神獻祭。拂曉時分,國王穿著太陽使者的服裝,右手拿著印加軍隊統帥的標誌———金長矛, 從薩克薩瓦曼堡出發,跑下山坡,來到中心廣場。

 

在那裡,四個王子揮舞長矛迎候他,並等國王發布賽跑的命令。

 

四個王子每人在一條通向一個行政區的道路上賽跑,跑完一公裡多的路程後,把長矛傳遞給別人,這樣依次傳遞,直到三十多公裡路程像接力賽一樣跑完。最後一人把長矛插進地裡,象徵驅除邪惡。

 

此外,印加人還崇拜一些被認為是神聖的草、木和動物。動物主要有美洲豹還有南美兀鷲、大鷹和猿。植物的宗教化身,首先是玉米神和馬鈴薯神,這兩種農作物在印加人的生活中起了重大作用。

 

瓦卡崇拜也是最為普遍和較原始的宗教,意思是崇拜聖地或聖物,或者說是崇拜能引起人們崇敬之心、能使人聯想起傳說中的歷史事件的地點。

 

庫斯科附近的一個巖洞也被當做瓦卡崇拜,因為,它是傳說中印加首領曼科·卡帕克的出生地。有些瓦卡崇拜已成為一種習俗而保持至今。

 

印加人還熱心於對自然力的崇拜。各種星辰和星座都被看做是神。印加人同樣崇拜地球和海洋。大地母親崇拜影響深遠,根深蒂固。大地母親叫帕查· 瑪瑪,在奇楚亞語中,帕查就是土地。

 

然而,這些崇拜都有共同的屬性,都是地方性的原始宗教,都不如太陽神崇拜來得徹底深入而廣泛、無所不及。

 

太陽神環繞著光芒和火焰,面朝東方,放射出萬道金光,它的輝煌和榮耀,至今仍照耀著古印加帝國的後人。

轉載至趣歷史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以太陽之子神話為素材,偶嶼設計師以簡練的線條來表現太陽的形象,造型很生動。

細長明亮的眼睛﹑如利劍的眉形和堅毅的下巴,額頭與下巴用簡單的圖形表現紋身。

整體立體,細節處理精緻,25mm直徑作為耳飾和吊飾都是亮眼的存在。


相關焦點

  • 太陽的後裔印加人崇拜的太陽神因蒂
    而地球上有個地方的居民則自視為太陽的後裔,他們就是印加人。印加文明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與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並稱「印第安三大古老文明」。「印加」為其最高統治者的尊號,意為「太陽之子」。15世紀起勢力強盛,極盛時期的疆界以今秘魯和玻利維亞為中心,北抵哥倫比亞和厄瓜多,南達智利中部和阿根廷北部,首都在秘魯南部的庫斯科。
  • 秘魯太陽節 | 在庫斯科遇見最鮮活的印加靈魂
    世界上有五大太陽崇拜和太陽文化發源地,古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臘和南美的古印加帝國。 現在舉辦太陽節的國家很多, 而其中最著名的還屬秘魯的太陽節。6月24日,在庫斯科,太陽節如期舉行!(2019年太陽節片斷)印加人對太陽有一種特別的崇拜。印加的意思,本身即為「太陽的子孫」。古印加時期,最受秘魯人崇拜的是太陽神。
  • 秘魯古印加帝國的中心庫斯科太陽神廟
    阿茲特克文明在墨西哥,瑪雅文明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印加文明則是在南美洲,它是中安第斯山區發展起來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印加文明中,印加為其最高統治者的尊號,意為太陽之子。西班牙人到來後,簡單地以「印加」一詞指稱這個國家及其居民,至今已是約定俗成了。
  • 秘魯|庫斯科太陽節,印加人的前世今生
    ▍太陽神廟,見證帝國崛起到覆滅太陽神廟是印加帝國太陽神崇拜的中心所在,供奉著印加人的創世神維拉科查(Viracocha)和守護神太陽神因蒂(Inti),並保存有歷代印加王的木乃伊,所有這些都奠定了太陽神廟最為神聖的地位。傳說中的印加開國帝王曼科·卡帕克(Manco Capac)在太陽神的指引下,率領族人找到庫斯科這塊樂土家園。
  •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開篇語,談一談太極拳的"道"與"術"
    先來捋一捋"道"與術的關係。古人說「一陰一陽謂之道「,而"陰陰"和合就成了"太極"。所以說:太極,道也!「道」,可理解為真理、規律、本原;「術」是什麼呢?是方法、手段、技藝。太極拳是武術的一種,如果你認可的話,太極拳必然有其獨特的"方法、手段和技藝"。這就是說:太極拳有"道",與"術"兩個元素,二者皆有了無限的探求空間。
  • 「失落之城」有多失落?為留住陽光,這裡人把「太陽」拴在石頭上
    今天我們說的這個旅遊城市馬丘比丘,就是西方神話故事中關於太陽起源的一個城市。馬丘比丘是秘魯南部的一座城市,在20世紀以前,它曾被稱為「神秘之城」,那時西方人傳說在安第斯山中有一座終年雲遮霧繞的城市,它們把它稱為印加古城。
  • "胸腰摺疊":脊椎之動見細微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椎運動)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椎"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椎的豎直,使胸與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身軀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網上有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但另一方面,胸椎又是身軀上最為靈活且柔韌的部位。
  • ...千佛長廊的高棉吳哥窟,印度神秘的聖境,太陽之子的印加,兩河...
    世界古文明書系:瑪雅太陽的神殿、千佛長廊的高棉吳哥窟、印度神秘的聖境、太陽之子的印加、兩河文明的曙光8開每本200多頁,定價290元/本,大特價140元/本(包郵)瑪雅太陽的神殿書名:瑪雅太陽的神殿(世界古文明書系)
  • 印加帝國的黃金崇拜揭示了王朝的興衰沉浮
    描繪西班牙人與印加人戰爭的油畫印加人有語言,但沒有文字,所有官方往來和信息交流都是採用結繩記事,國家設置有很多驛站,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連接起了整個國家。印加人崇拜太陽神對黃金情有獨鍾,他們認為黃金是太陽的汗水,所以每年都會把大量的黃金連同一個少女投入的的喀喀湖,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印加王朝定都在庫斯科,每年王國會在這裡舉行慶典,印加王名叫瓦塔雅爾帕他的悲劇故事會在後文提到。
  • 自稱「太陽子孫」的民族,建起神殿祭祀太陽神,曾遍布黃金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既表達了對生活的希望,也蘊含了人類對於太陽的敬畏。從遠古時代起,許多民族就將太陽奉為神靈,南美秘魯的印加人,就是其中之一。安第斯山脈孕育了秘魯的印加人,他們自稱是「太陽的子孫」。在印加人的世界裡,太陽並不僅僅是賦予了光和熱,更是印加文明中獨一無二的符號。
  •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二(腿部分解)
    兩腿之間當然有虛實之分,任何時候實胯託虛胯,實腿控虛腿,這是兩腿組合的問題,放在以後討論。當兩腳著地時,將足部看作為組合的一節。這時前端為腳趾,後端為腳跟。關於腳底一向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叫"五趾抓地",另一種說法叫"放鬆貼地",前一種說法是要抵抗轉體給腳底帶來的轉向慣性,後者卻是在談一個理想的結果。那麼如何才能在實踐中有效呢?
  • 「太陽之子」為何要尋找父親?他來自哪裡?他身上發生了什麼故事
    「太陽之子」為什麼要尋找父親?他來自哪裡?他身上發生了什麼故事在金字塔碑文的記載中,赫拉斯王為「太陽之子」,他駕馭著在「水路」上「搬運水的星體」。與此相一致的是,在希臘神話和《聖經》中,也有「太陽之子」的記載。在希臘神話中,奧林匹亞山上的諸神是如何在太空行走的呢?
  • "風之子"納什生涯回顧 13號入太陽榮譽之戒
    1974年2月7日,史蒂夫-納什在南非約翰尼斯堡出生,他的父親是一名職業足球運動員。在太陽度過機會寥寥的兩個賽季後,納什被交易到小牛,從此煥發新生。2004年,納什以6年6600萬重返太陽,就此迎來生涯巔峰。
  • 宗大師偈頌"穆則瑪"之略釋潤心甘露
    宗大師偈頌"穆則瑪"之略釋潤心甘露          班字爾慈智加措一、略談此頌的來歷    "穆則瑪"是宗大師所有祈請文當中最主要、最殊勝的祈請文,意思是無緣大悲贊。其實這首偈頌的作者也就是宗大師本人。此頌本來是宗大師獻給自己的上師無等仁達瓦尊者。
  • "立身中正"與"胸腰摺疊"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錐運動)胸錐七節,是身軀靈活的部位,卻也是最能體現"立身中正"的部位。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錐"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錐的豎直,使胸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可以參看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始終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
  • 大洪泉邊光腚孩——"童年憶事"之十二
    神頭的美妙之處在於多泉多水。白楊河流經此地匯入孝婦河,靈泉、雪浪泉、大洪泉等泉水也由此噴湧而出,更增添了神頭的秀美靈動之景色。在博山要說有山有水有靈光的風水寶地,神頭首屈一指。特別是兒時更是山青水秀,噴湧的泉水和奔流的河水不僅給神頭帶來了神妙靈秀之氣,更是孩子們玩耍嬉戲的樂園。
  • "中軸"和"斜軸"
    "立身中正"是太極拳行拳走架的基本要求。移動時"上領下垂"謂之不偏;轉動時"保有中軸"即為中正。"軸"乃圓轉之中位,但並非一定是垂直方向。事實上人體運動時有兩個重要的軸:一為"中軸",一為"斜軸"。" 中軸"或稱"豎軸"由"百匯穴"至"會陰穴",垂直上下,是人體的衝脈的位置。
  • 解析一下太極拳的"滲透力"與"滲透能力"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二先來解釋一下"滲透力"和"滲透能力"的不同。一滴水落在大地上,水借自重與勢能,具有"滲透力",而土地因其厚重和有隙,無條件全方位地接納了光顧的水滳,使水滴改變了存在的方式或消失於無形,我們稱其為具有"滲透能力"。人的身體是可以具備類似"滲透能力"的。
  • 印加人把太陽年叫做「瓦塔」,「瓦塔」與印加農業作息密切相關
    傳教士們確實感到印加普通話帶來的便利,他們說使用這種語言不僅便於自己和土著人加深溝通了解,而且還能促使印第安人開發智力、增強理解力,進而通達事理,轉變為較有養的人。用印加的通用語傳教,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歡迎,達到的效果加要遠遠好於西班牙語。
  • 【雲間漫談】大倉橋上說"漕運"
    清代黃汝成《日知錄集釋》云:"漕運始於秦漢,轉輸之法則始於魏隋而盛於唐宋。"所以,漕運制度又稱之為漕轉或轉漕。繼唐宋元後,由南而北的京杭大運河逐步貫通長江、黃河等五大水系,成為"南北之咽喉,天下之大命",書寫了我國漕運發展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