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椎運動)
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椎"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椎的豎直,使胸與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身軀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網上有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
但另一方面,胸椎又是身軀上最為靈活且柔韌的部位。有最大的彎曲度和彈性空間。理論上講,只要能把握與下肢的平衡,向前挺,向後弓,左右彎,上拔下沉,皆為合理。形式上的"過份"不足為慮,前提是必須有內在的中定。事實上每一家的拳架套路裡一定有幾個身形比較大的架子,(如七寸靠、海底針等)你的胸椎一定有很大的運動和位移。這時的"立身中正"要靠"精氣神"及身體的物理平衡來解決,這些是練拳的難點。
趙堡太極拳理論中有"打死不改架"的說法,陳式太極拳宗師陳長興有"牌位先生"的美譽,這些都包含了胸椎豎直的元素在內。但形意拳有弓背球勁,勁力要求從後背翻上去。在太極拳裡我們叫"胸腰摺疊"。我們詳細討論一下。
先從"身備五張弓"說起,人們對五張弓的理解大都是:兩臂弓、兩腿弓和身弓,我有不同的看法,說出來求教大家。人的脊椎呈S 形,有柔韌,張弛、轉動、傳遞之能,每個弧形都有弓的特性,除了尾錐雖有弓形而不具彈性除外,可分別稱它們為腰弓(五節)、背弓(十二節)和頸弓(七節),因為有明確的界限,大家不難在身體上體感辨識。
整體脊椎有"弧形立中","柔軟彈性","傳遞能量"等多種功能。"弧形立中"須有對稱,這裡有胸椎反向對稱腰椎,頸椎反向對稱尾椎,各施其用,自然有中。"柔軟彈性"主要靠腰椎,胸椎的聯合張弛作用。而"能量傳遞"需要腰椎,胸椎,頸椎乃至尾錐的遞個有序的工作來完成,所以籠統地以一個身弓來概括整個脊椎,不利於對人體脊椎做工的細緻把握和身體的具體實施。使用時易造成整體僵化,難以放鬆。故,不如將"身備五張弓"求之為:腰弓、背弓、頸弓、臂弓和腿弓。
身弓當然可求,但可以看作脊椎上各弓的再組合,事實上我們說的身弓,精細劃分應該是:頸弓為身弓之"上部弓把",背弓加上腰弓的一半(至命門穴)為身弓之"弓身",腰弓另一半加上尾椎為身弓之"下部弓把"。(其功能詳細有專文論述。)讀者或有不認可者,樂意聆聽你的道理。
回到"胸腰摺疊"一詞,一般胸椎會緊跟腰椎後挺之後作大幅度的前開後張運動,是為了將中心之力輸送上來,然後過肩,送到手臂上,別稱"波浪勁「。前後方向的"胸腰摺疊"不是憑此去打人,而是靠"胸腰摺疊"傳遞上來力量,形成勁力鏈,但仍須用中心去放鬆打人。
陳式太極拳的新架,內含豐富的胸腰運動,包括」平腰勁「,」套腰勁「等,胸椎,腰椎的左右摺疊可產生胸部劃圓,胸部摺疊拿人等高級效果。陳照奎在教拳式,經常批評學員」胸部鐵板一塊「,亦即是指學員缺少應有的胸腰摺疊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