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腰為主宰"的內涵探秘

2020-11-18 太極悟語

太極拳技法探秘 之七

"主宰"是一個很霸氣的詞彙,有統治、支配的意思。用通俗的話說,主宰者可不是一般的領導或先行者,而是統馭一方的王者,是軍隊的司令官。太極拳論裡說"腰為主宰",賦予了"腰"極其重要的地位。到底"腰"的功能何在,值得如此推崇,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

先看一下"腰"有哪些基本的功能和特質。

人體運動有兩大要素:"轉"和"移"。以前的老電影裡常出現一句話"部隊轉移了!"你看,"轉"、"移"二字一組合,就可以涵蓋了一個十分複雜的運動形式。具體到我們的身體來,"移"是胯的工作,"轉"是腰的職責。且無論身體是否處在"移"的狀態,上體上肢都可能在完成一件工作時驅使"腰"不停地左右轉動。"腰"何止辛勞,"腰"之功勞更在於它繞軸左復右旋而產生的穩定性。此外,腰的位置在腹部(人體重心)的上方,是重心的門戶,前有丹田,後有腰弓,總體來講是人體最柔軟、有力且有彈性並有較大的伸縮空間的一段。"腰"以其"柔韌"擔負起了一個重要職責,那便是守護"重心"的安全和穩定。

以上談的尚與"主宰"扯不上關係。

如果將腰部分出個"陰陽"來的話,前方為"陽"。因為前方有密實的內器官和強壯腹肌,在內氣的支持下,"丹田"這部分甚至可以經得起巨力錘打;後方為"陰"。因為腰弓前凸,給這裡留下了一個內凹。人們常常易患的後腰酸痛之病,其實就是腰部失去了"陰陽"平衡過度的結果(比如男人的啤酒肚)。所以我們在練拳時每一次的收腹斂臀,都是在實現腰部的"陰陽"平衡。而這種腰部的"陰陽"平衡,同時引領了上下肢各自的協調動作,從而實現了人體前後方向的平衡。這是"腰為主宰"的內涵之一。

"丹田"是人們想像中的一個球,這個球儘管為"虛",也必須是分"陰陽"的。在我們的意象裡應是黑白分明的一個太極球,而不是渾渾沌沌的一個球。下旋之半為"陽",因為有重力加持;上旋之半為"陰"。"陰"賴"陽"助才上旋,此為借"重力" 而動。如此在我們的腰部運動裡,平圓之旋走帶脈,立圓之旋賴丹田。太極拳的外部動作"非圓即弧",而我們要求做到身手每一動皆與"丹田"的滾轉相一致,且要做到"丹田"先動,身手後隨,此為"腰為主宰"內涵之二。

腰的後部有"命門","命門"的兩側有兩腎。兩腎上下與重心的位移息息相關。伴隨的是兩腿間的伸縮變化,並使得雙腿的借地之力上升到了腰部。所以"兩腎抽扯以帶步"便是"腰為主宰"的內涵之三。

再從身體的上下方向考究。與人對峙,必遇阻力,所謂"化"的最高境界不是僅僅手臂的廻環,身體的轉避,而是直接引接彼力至"丹田",這裡是片柔性的海,可消彼力於無形而不影響自身結構。同時間要做的是收大地之力於"命門",由於"命門"一統雙腿雙腳向上,腳下活而輕,即便腰部迎來

上下巨力,也不會影響到你必要的動步。這就形成了一個活的最佳的防守平衡態勢。想要進攻時只用將剛才的動作反向做即可,即所謂一收一放。此動作運行純熟後,即可找到"收就是放,放就是收"的感覺。此乃"腰為主宰"內涵之四。

有人說,我遇到對方的力直接氣下至雙腳甚至更深,不行嗎?當然行。只是你給自己定下的調子是拒絕了腳下的適時移動,距離太極拳的實用稍微遠了一點。也規避了"腰為主宰"的拳論要求。各類太極拳甚至每一位老師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擅長,談不上對錯。

最後我們從陳鑫的兩段語錄中找找依據:其一,"然雖勁由腳跟起,其用本在心,心機一動,中氣即由丹田發出至手,腰勁不下去,不能氣歸丹田,氣不歸到丹田,則中極、會陰失於輕浮,因而胸氣填塞飽滿⋯⋯"

其二,"腰為上下體之關健,腰以上氣往上行,腰以下氣往下行,似上下兩奪之勢,其實一氣貫通,並行不悖。

(半生太極緣,喜結新朋友。有用即拿去,敬請點關注。)

相關焦點

  • 太極拳 "腰"與"胯"的關係有必要捋捋清楚
    太極拳技法探秘 之六什麼是腰?肋骨以下,臀部以上稱為腰。什麼是胯,通常人們認為盆骨即為胯。楊吳太極拳強調"腰為主宰",而陳式太極拳認為"胯"為人體最大的關節群,非常強調旋胯、轉胯、調胯的作用,趙堡太極拳甚至強調"以胯代手"。
  • "腰為主宰"是如何實現的?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四(腰錐運動)腰錐五節為脊錐上最粗壯的錐節,我們在此將五節腰椎看作個一個骨節整體,它自然弧形前弓,也稱腰弓。人體的這一段為中段。水平方向有帶脈環繞,前部儲有大小腸等密實器官,在內氣的支持下,"丹田"這部分甚至可徑得起巨力錘打。後部有兩腎左右懸掛,"兩腎抽扯"是腰錐略微左右運動的特徵。
  •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開篇語,談一談太極拳的"道"與"術"
    先來捋一捋"道"與術的關係。古人說「一陰一陽謂之道「,而"陰陰"和合就成了"太極"。所以說:太極,道也!「道」,可理解為真理、規律、本原;「術」是什麼呢?是方法、手段、技藝。太極拳是武術的一種,如果你認可的話,太極拳必然有其獨特的"方法、手段和技藝"。這就是說:太極拳有"道",與"術"兩個元素,二者皆有了無限的探求空間。
  • 解析一下太極拳的"滲透力"與"滲透能力"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二先來解釋一下"滲透力"和"滲透能力"的不同。一滴水落在大地上,水借自重與勢能,具有"滲透力",而土地因其厚重和有隙,無條件全方位地接納了光顧的水滳,使水滴改變了存在的方式或消失於無形,我們稱其為具有"滲透能力"。人的身體是可以具備類似"滲透能力"的。
  • "立身中正"與"胸腰摺疊"
    有的太極拳理論中有"打死不改架"的說法,陳式太極拳宗師陳長興有"牌位先生"的美譽,這些都包含了胸錐豎直的元素在內。但形意拳有弓背球勁,勁力要求從後背滾上去。在太極拳裡又叫"胸腰摺疊"。我們祥細討論一下。先從"身備五張弓"說起,人們對五張弓的理解大都是:兩臂弓、兩腿弓和身弓,我有不同的看法,說出來求教大家。人的脊錐呈S 形,有柔韌,張弛、轉動、傳遞之能,每個弧形都有弓的特性,除了尾錐雖有弓形而不具彈性除外,可分開稱它們為腰弓(五節)、背弓(十二節)和頸弓(七節)因為有明確的界限,大家可以輕鬆辯識。
  • "蓄勁如張弓"一一談談"弓"的形成和運行條件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三"太極拳名家陳鑫的書裡寫到:"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當中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所謂的"五弓合一"也是特定時刻技術動作的特別要求。因為一臂可為綢緞,可為利劍;一腿可為立柱,可變湧浪。身體不同部位會有更多的想像比擬空間。不必劃地為牢,約束了自己。其次,需要某一臂或一腿成弓時,必須是有需要,有條件。
  • "胸腰摺疊":脊椎之動見細微
    理論上講,只要能把握與下肢的平衡,向前挺,向後弓,左右彎,上拔下沉,皆為合理。形式上的"過份"不足為慮,前提是必須有內在的中定。事實上每一家的拳架套路裡一定有幾個身形比較大的架子,(如七寸靠、海底針等)你的胸椎一定有很大的運動和位移。這時的"立身中正"要靠"精氣神"及身體的物理平衡來解決,這些是練拳的難點。
  • "發勁如放箭"一一敢問箭射何方?
    太極拳技法探秘 之五每一個練拳的朋友都對"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耳熟能詳",甚至在夢裡都親身演繹過這種功夫。那麼這句話只是打個比方呢?還是實在可操作的一種太極技法呢?進一步具體發問: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弓"可有形,"弦"可虛張,但"箭"在哪裡?"箭"射何方?先來看一看楊澄甫的答案。"與敵對手時,內勁如開弓⋯⋯我如弓,敵如箭,出勁之速,敵如箭出矣。
  • 太極拳是高級的平衡術。來看一看"不用力打人"的真相
    太極拳運動的本質是動態平衡。除了顯現於外的人體肢體間的運動、協調與平衡之外,更還有自身的意念活動與肢體運動間的平衡。正常人要做到"氣與力合"不容易,因為你首先得要把"氣"練出來。但要做"意與力合"卻再正常不過了。一般人都會,一一不經過大腦引導的肢體運動是不可能做功的。瘋子更會一一意念強烈甚至失控導致手舞足蹈。
  • "襠走下弧"還是"襠走後弧"?
    一一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三(胯部運動) 胯部運動一向為拳家重視。一是因為胯關節為人體之最大關節,動力渾厚。其二在於腰胯組成了人體的中心部位。於"動態平衡"至關重要。 先談關於"開胯"的問題。有兩種說法:"開前胯"與"開後胯」。沒有人明確聲稱要"開前胯"但大多數人實際上做得就是打開前胯加上斂臀,尾閭拚命向前抵撐。
  • 寄語"拳走低架"的朋友,"功夫"與"膝蓋"能兩全乎?
    我從開始練習陳式太極拳已經40 多年了,前20 年練拳不懂得正確的方法,以年輕為資本,為了練出"功夫"來,每日揮灑汗水,拳走低架,甚至認為"膝蓋疼"是獲得"功夫" 應該付出的代價。一系列問題從此在我腦海裡盤旋不去,求功夫,練太極,真得要以膝蓋的損傷為代價嗎?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 "骨力"與"結構勁"訓練之一:手臂分解
    "骨力"是單根骨頭的能量使用,也可以是一組細小複雜骨頭的聯動使用,比如手或腳,不太容易或沒有必要過份細分。就以一組骨頭看成單個骨頭使用。多根骨頭的組合使用其實就是"結構勁"了。結構組合有大有小,而單根骨頭必然是"結構"的基本原素,值得我們對重要和常用的骨節先行探討清楚。 大臂是整個手臂的根節部位,肱骨粗壯有力,一端通過肩關節與身軀相連,理論上可以輕鬆旋轉360度。
  • 我所認識的太極"纏絲勁"
    按陳兆奎老先生的話說:各家太極拳都有"纏絲勁",而陳式太極拳更強調"纏絲勁"。"纏絲勁"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內在表現形式是不同的,前邊已有兩文探討過這個問題。在內,"纏絲勁"用以保持身體內部的流通和平衡,以著名的"背絲扣"為主要形式。近代人類DAN的標識圖出現後,很多人認為"雙螺旋梯形結構圖"更適合表達體內"纏絲勁"的運動方式,我也認為有一定的道理。
  • "中軸"和"斜軸"
    "立身中正"是太極拳行拳走架的基本要求。移動時"上領下垂"謂之不偏;轉動時"保有中軸"即為中正。"軸"乃圓轉之中位,但並非一定是垂直方向。事實上人體運動時有兩個重要的軸:一為"中軸",一為"斜軸"。" 中軸"或稱"豎軸"由"百匯穴"至"會陰穴",垂直上下,是人體的衝脈的位置。
  • 何為精氣,何為陰陽【"精氣"是陰陽二氣結合】受益!純乾貨!
    這樣,電能就可以慢慢釋放,這樣就能夠為我們所利用了。而精氣,就類似於電池的這種狀態。人,生活在天之下,地之上,《內經》中講,人生於"氣交"之中。人"吸"進來的是天之陽氣,"吃"進來的是地之陰氣。注意一下,這裡的天地陰陽已經是後天的陰陽了,不然到後面講先天陰陽的時候容易理解出偏。這個後天陰陽,就是水火。
  • 練功,為何要懂得"服食"
    這樣,電能就可以慢慢釋放,這樣就能夠為我們所利用了。人,生活在天之下,地之上,《內經》中講,人生於"氣交"之中。人"吸"進來的是天之陽氣,"吃"進來的是地之陰氣。注意一下,這裡的天地陰陽已經是後天的陰陽了,不然到後面講先天陰陽的時候容易理解出偏。這個後天陰陽,就是水火。中醫常說,古人以水火立極,就是這個後天陰陽。先天陰陽是乾坤,這個學過易經的朋友都知道。
  • 循環無端,空間用半 ,太極拳如何留給對方想像空間
    太極拳技巧探秘 之一,"滿招損,謙得益"不僅僅是人類的生活智慧,也是大千世界萬事萬物運行的客觀規律。不是有"月圓當虧,水滿則溢"的諺語嗎?。當我們在做太極拳運動時,無論是轉、移、開、合、進、退、顧、盼等皆要自身留有餘地。"滿"則易僵,"過"則失衡。
  • "骨力"和"結構勁"的不同
    武術界開口多談「勁",而鄙視」力",更推崇整體結構勁,即"整勁",很少有談到提升單個骨頭的力量。但"骨力"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攻防要素,不應被忽視。 所謂的"骨力"並不是指骨密度有多高,含鈣量多大,骨頭多麼耐衝擊,而是指在正確的操作下能使單個骨頭產生出力量來。初學者與人較勁時往往會有"使不上勁"的感覺,蓋因為不會用"骨力"的緣故。
  • 學 太極拳"圓襠" "開襠" 知識詳解
    石頭太大,也許就是故意的開襠撐襠,大橋沒有應力,石頭小了,就是尖襠和蕩襠,架子就會散掉,即使*肌肉鋼精扯著,畢竟不是一頂合理的橋.  開兩腿的馬步來體會拱弧的原理是容易的,但是太極拳是多步伐動態的拳,有時是一條腿為主的虛步,這時拱戶弧(襠部)也要有虛虛圓撐的意。太極拳並非僅強調襠的虛圓,而且強調無處不圓,人非球狀,只能處處儘量成圓弧,不可強成弧線處,也要有意會。
  • 太極拳有十要,其中最重要的是「松腰」,把腰鬆開才是王道
    這樣經常進行的虛無之球的訓練,可讓學練者深刻體會到「神意作主宰」的真實存在和天人合一境界的無窮魅力;另一種太極球是特別製作的球,這個球並不是像有的太極拳門派以球的重量(越重越好)為特點,而是走輕靈的路子,從而培養未來太極功夫的輕靈之勁。所以,以前的太極球多用紙來製作,現在則用特殊的類似籃球的內胎膠專門定做。而且,太極球並不是為了技擊所設計的,而是內功修為的一種沉澱、一種積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