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技巧探秘之三
"太極拳名家陳鑫的書裡寫到:
"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當中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上下之弓應指身體之弓,四旁之弓是指"兩臂弓"和"兩腿弓",今天我們先就"兩臂弓"和"兩腿弓"做點深入討論。
首先應該明白:我們練拳用拳時,全身應是一種協調運動的狀態,兩臂兩腿參與其中,一臂或一腿可以是弓,也可以不是弓,並非時時是弓,也不一定必須是弓。所謂的"五弓合一"也是特定時刻技術動作的特別要求。因為一臂可為綢緞,可為利劍;一腿可為立柱,可變湧浪。身體不同部位會有更多的想像比擬空間。不必劃地為牢,約束了自己。
其次,需要某一臂或一腿成弓時,必須是有需要,有條件。
說"需要",先要弄清楚"弓"的結構特點:弓有兩梢,為弦所系,拉弦可張弓,兩弓梢無論何時張力相等。兩梢及兩梢之間曲彎的部分稱為弓體,弓體上的任一點受力是均勻的。弓體的中間部位叫弓把,手握設計只是方便拉弦時產生對稱力。再有可能涉及到的名詞就是"箭"了。"弓箭弓箭,張弓搭箭,箭射遠方"這是人們思維中的定式。其實"弓體"本身就有它的作用在。
在"兩臂弓""兩腿弓"裡,"弦"是虛設的,"箭"是不需要的。
先來說一個"臂弓"的形成。只有當你滿足了"腕關節"與"肩關節"之間相吸相系,動態等壓的狀況下,(建立意念之弦)這隻"臂弓"才能成立。一旦"臂弓"成立的狀態下有哪些益處呢?首先,你的"弓體"上的任意一點都是均勻的,都能表達手臂弓的整體張力。(故你不必關心對方的手碰到你手臂上的哪一個點)所以也就有了兩弓梢間最完美的力的傳遞效果。其次,弓梢一端相對固定(肩部),則另一梢(手腕)會獲得更大的的張力和彈性空間。這些正是初學者與老師傅搭手時的感覺,不是嗎?
那麼什麼時候你的"臂弓"丟掉了或者說不成立呢?其一,你的肘過度曲彎了,"弓體"折了;其二,你的腕關節與肩關節旋轉的方向、節奏不一致,"弓體"扭曲了。所以在實踐中必須刻意避免這兩點,除非你是主動"棄弓",手臂另作他用。
再來談一個"腿弓"的形成條件。在腳踏地的狀況下,建立"胯骨軸"與"腳後跟"之間的"意念之弦",並保持"胯壓"與"地面反壓力"的一致,這條"腿弓"就建立起來了。這裡要特別強調的是:膝窩是個"陰點"。你必須"意注膝窩",取得並保持膝蓋前後的"陰陽均衡"。有個說法叫"尾中穴"不能軟,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
人體要謙虛地依附於大地,不違和於大地才能真正"借到地力"。而不是總想著要"拔地而起"或"蹬地借力。"否則就是與大地抗爭,反而是在"消耗自己的能量"。保持"腿弓"成立需要注意的是,要讓腳底與大地產生"契合"關係。怎麼個契合法?當你的身體向一邊轉動時,腳和踝應向另方轉動,這時腳底下才會有"契合"發生。否則一定是腳底一側"喝風"或造成踝關節僵硬。既然"腿弓"的一端"弓梢"有了明確的轉動方向,那麼另端"弓梢"一一胯軸當然也應與腳與踝同方向旋轉。否則弓體扭曲,腿弓也就不存在了。仔細體會琢磨一下,腰腿之間的關係就理順了:看到的是雙腿隨腰一體轉動,而意念的工作卻是維持腿的上下兩端同步與腰動反向。如此兩腿方能堅實、彈性、有力,"腿弓"才能在上肢的不斷變化中持續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