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勁如張弓"一一談談"弓"的形成和運行條件

2020-11-05 大千物語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三

"太極拳名家陳鑫的書裡寫到:

"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當中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上下之弓應指身體之弓,四旁之弓是指"兩臂弓""兩腿弓",今天我們先就"兩臂弓"和"兩腿弓"做點深入討論。

首先應該明白:我們練拳用拳時,全身應是一種協調運動的狀態,兩臂兩腿參與其中,一臂或一腿可以是弓,也可以不是弓,並非時時是弓,也不一定必須是弓。所謂的"五弓合一"也是特定時刻技術動作的特別要求。因為一臂可為綢緞,可為利劍;一腿可為立柱,可變湧浪。身體不同部位會有更多的想像比擬空間。不必劃地為牢,約束了自己。

其次,需要某一臂或一腿成弓時,必須是有需要,有條件。


說"需要",先要弄清楚"弓"的結構特點:弓有兩梢,為弦所系,拉弦可張弓,兩弓梢無論何時張力相等。兩梢及兩梢之間曲彎的部分稱為弓體,弓體上的任一點受力是均勻的。弓體的中間部位叫弓把,手握設計只是方便拉弦時產生對稱力。再有可能涉及到的名詞就是"箭"了。"弓箭弓箭,張弓搭箭,箭射遠方"這是人們思維中的定式。其實"弓體"本身就有它的作用在。

在"兩臂弓""兩腿弓"裡,"弦"是虛設的,"箭"是不需要的。

先來說一個"臂弓"的形成。只有當你滿足了"腕關節"與"肩關節"之間相吸相系,動態等壓的狀況下,(建立意念之弦)這隻"臂弓"才能成立。一旦"臂弓"成立的狀態下有哪些益處呢?首先,你的"弓體"上的任意一點都是均勻的,都能表達手臂弓的整體張力。(故你不必關心對方的手碰到你手臂上的哪一個點)所以也就有了兩弓梢間最完美的力的傳遞效果。其次,弓梢一端相對固定(肩部),則另一梢(手腕)會獲得更大的的張力和彈性空間。這些正是初學者與老師傅搭手時的感覺,不是嗎?

那麼什麼時候你的"臂弓"丟掉了或者說不成立呢?其一,你的肘過度曲彎了,"弓體"折了;其二,你的腕關節與肩關節旋轉的方向、節奏不一致,"弓體"扭曲了。所以在實踐中必須刻意避免這兩點,除非你是主動"棄弓",手臂另作他用。

再來談一個"腿弓"的形成條件。在腳踏地的狀況下,建立"胯骨軸"與"腳後跟"之間的"意念之弦",並保持"胯壓"與"地面反壓力"的一致,這條"腿弓"就建立起來了。這裡要特別強調的是:膝窩是個"陰點"。你必須"意注膝窩",取得並保持膝蓋前後的"陰陽均衡"。有個說法叫"尾中穴"不能軟,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

人體要謙虛地依附於大地,不違和於大地才能真正"借到地力"。而不是總想著要"拔地而起"或"蹬地借力。"否則就是與大地抗爭,反而是在"消耗自己的能量"。保持"腿弓"成立需要注意的是,要讓腳底與大地產生"契合"關係。怎麼個契合法?當你的身體向一邊轉動時,腳和踝應向另方轉動,這時腳底下才會有"契合"發生。否則一定是腳底一側"喝風"或造成踝關節僵硬。既然"腿弓"的一端"弓梢"有了明確的轉動方向,那麼另端"弓梢"一一胯軸當然也應與腳與踝同方向旋轉。否則弓體扭曲,腿弓也就不存在了。仔細體會琢磨一下,腰腿之間的關係就理順了:看到的是雙腿隨腰一體轉動,而意念的工作卻是維持腿的上下兩端同步與腰動反向。如此兩腿方能堅實、彈性、有力,"腿弓"才能在上肢的不斷變化中持續保持。

相關焦點

  • "發勁如放箭"一一敢問箭射何方?
    太極拳技法探秘 之五每一個練拳的朋友都對"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耳熟能詳",甚至在夢裡都親身演繹過這種功夫。那麼這句話只是打個比方呢?還是實在可操作的一種太極技法呢?進一步具體發問: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弓"可有形,"弦"可虛張,但"箭"在哪裡?"箭"射何方?先來看一看楊澄甫的答案。"與敵對手時,內勁如開弓⋯⋯我如弓,敵如箭,出勁之速,敵如箭出矣。
  • "立身中正"與"胸腰摺疊"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錐運動)胸錐七節,是身軀靈活的部位,卻也是最能體現"立身中正"的部位。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錐"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錐的豎直,使胸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可以參看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始終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
  • "胸腰摺疊":脊椎之動見細微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椎運動)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椎"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椎的豎直,使胸與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身軀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網上有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但另一方面,胸椎又是身軀上最為靈活且柔韌的部位。
  • "中軸"和"斜軸"
    "立身中正"是太極拳行拳走架的基本要求。移動時"上領下垂"謂之不偏;轉動時"保有中軸"即為中正。"軸"乃圓轉之中位,但並非一定是垂直方向。事實上人體運動時有兩個重要的軸:一為"中軸",一為"斜軸"。" 中軸"或稱"豎軸"由"百匯穴"至"會陰穴",垂直上下,是人體的衝脈的位置。
  • "腰為主宰"是如何實現的?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四(腰錐運動)腰錐五節為脊錐上最粗壯的錐節,我們在此將五節腰椎看作個一個骨節整體,它自然弧形前弓,也稱腰弓。人體的這一段為中段。水平方向有帶脈環繞,前部儲有大小腸等密實器官,在內氣的支持下,"丹田"這部分甚至可徑得起巨力錘打。後部有兩腎左右懸掛,"兩腎抽扯"是腰錐略微左右運動的特徵。
  • "骨力"與"結構勁"訓練之一:手臂分解
    "骨力"是單根骨頭的能量使用,也可以是一組細小複雜骨頭的聯動使用,比如手或腳,不太容易或沒有必要過份細分。就以一組骨頭看成單個骨頭使用。多根骨頭的組合使用其實就是"結構勁"了。結構組合有大有小,而單根骨頭必然是"結構"的基本原素,值得我們對重要和常用的骨節先行探討清楚。 大臂是整個手臂的根節部位,肱骨粗壯有力,一端通過肩關節與身軀相連,理論上可以輕鬆旋轉360度。
  • "襠走下弧"還是"襠走後弧"?
    一一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三(胯部運動) 胯部運動一向為拳家重視。一是因為胯關節為人體之最大關節,動力渾厚。其二在於腰胯組成了人體的中心部位。於"動態平衡"至關重要。 先談關於"開胯"的問題。有兩種說法:"開前胯"與"開後胯」。沒有人明確聲稱要"開前胯"但大多數人實際上做得就是打開前胯加上斂臀,尾閭拚命向前抵撐。
  • 太極拳"腰為主宰"的內涵探秘
    太極拳技法探秘 之七"主宰"是一個很霸氣的詞彙,有統治、支配的意思。用通俗的話說,主宰者可不是一般的領導或先行者,而是統馭一方的王者,是軍隊的司令官。太極拳論裡說"腰為主宰",賦予了"腰"極其重要的地位。到底"腰"的功能何在,值得如此推崇,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先看一下"腰"有哪些基本的功能和特質。人體運動有兩大要素:"轉"和"移"。
  • "骨力"和"結構勁"的不同
    武術界開口多談「勁",而鄙視」力",更推崇整體結構勁,即"整勁",很少有談到提升單個骨頭的力量。但"骨力"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攻防要素,不應被忽視。 所謂的"骨力"並不是指骨密度有多高,含鈣量多大,骨頭多麼耐衝擊,而是指在正確的操作下能使單個骨頭產生出力量來。初學者與人較勁時往往會有"使不上勁"的感覺,蓋因為不會用"骨力"的緣故。
  • 我們擁有"自由意志"嗎?
    就是說,如果神經網絡中沒有神經神經程序的運行,一個人在意識上是不可能出現任何精神思想的。所以,在你意識中出現的任何思念、想法,都是以神經程序事先運行為先導的。更清楚的說,每時每刻,在你意識中閃現出的任何意象、靈感或思念——無論是主動的(拿水杯),還是被動的(嗅到花香),都是以先有"神經程序"的運行,然後才讓你在意識中體驗到與之相關的主觀思想的。
  • 解析一下太極拳的"滲透力"與"滲透能力"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二先來解釋一下"滲透力"和"滲透能力"的不同。一滴水落在大地上,水借自重與勢能,具有"滲透力",而土地因其厚重和有隙,無條件全方位地接納了光顧的水滳,使水滴改變了存在的方式或消失於無形,我們稱其為具有"滲透能力"。人的身體是可以具備類似"滲透能力"的。
  • 脆脆香與"臭"蕻蕻
    甘溪很早就有自己的"馳名產品",兩種以"菜頭"為原材的醃製品。    甘溪盛產"大菜頭",但它的經濟價值並不高,又常常在短時間之內供過於求,堆積如山的"大菜頭"並沒有給種植戶帶來豐收的喜悅,反而增添了為"銷路"的憂愁。(這種說法與以前小文中提到的並不矛盾。)"繫上紅頭繩"也沒用。
  •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二(腿部分解)
    腿部的主要功能有三:支撐、邁步、和直接攻防。腿部也分三部分骨節:大腿、小腿,足部。單腿的整體結構,可以是一把弓,也可以是一個虛實三角形。我們另文闡述。這裡仍是對單個骨節的作用進行探討。 單腿起落開合邁步是腿部運動的基本形式。提腿時,意念應在大腿骨兩端,即有胯膝抻拉平衡。舉步則顯輕靈。
  • 寄語"拳走低架"的朋友,"功夫"與"膝蓋"能兩全乎?
    我從開始練習陳式太極拳已經40 多年了,前20 年練拳不懂得正確的方法,以年輕為資本,為了練出"功夫"來,每日揮灑汗水,拳走低架,甚至認為"膝蓋疼"是獲得"功夫" 應該付出的代價。但是大約是2002年我和大師有一次碰面,我曾諮詢大師關於"膝蓋疼痛"的問題,大師的回答中有這麼一句話:"我們四個人膝蓋都不好"。注意那時還沒有人攻擊陳拳大師的膝蓋問題。我當時對上邊那句話的理解是:"要想有功夫,"膝蓋疼"的代價應該是免不了的吧!
  • 來看一看"不用力打人"的真相
    正常人要做到"氣與力合"不容易,因為你首先得要把"氣"練出來。但要做"意與力合"卻再正常不過了。一般人都會,一一不經過大腦引導的肢體運動是不可能做功的。瘋子更會一一意念強烈甚至失控導致手舞足蹈。人們生活中的意念與肢體運動通常呈"同向疊加"狀態,自己也許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身體的運動與思想意識有什麼大的關係,但想想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特殊狀態。
  • 太極拳 "腰"與"胯"的關係有必要捋捋清楚
    直接對比"腰"與"胯"來講,腰為軟組織,是人體最柔軟的部分;胯為硬組織,是一組骨群,他們皆處於人體的中心部位,所以二者皆為重要。首先,"腰為主宰"是說腰部有掌控全體的功能,但沒有人說"用腰打人"的。腰部本身並不產生力量。有人說:我一動腰先動,打人效果非常好。不錯,但你發揮的仍是腰的協調功能,作功的是身體的軀幹和手腳間的協調。
  •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開篇語,談一談太極拳的"道"與"術"
    先來捋一捋"道"與術的關係。古人說「一陰一陽謂之道「,而"陰陰"和合就成了"太極"。所以說:太極,道也!「道」,可理解為真理、規律、本原;「術」是什麼呢?是方法、手段、技藝。太極拳是武術的一種,如果你認可的話,太極拳必然有其獨特的"方法、手段和技藝"。這就是說:太極拳有"道",與"術"兩個元素,二者皆有了無限的探求空間。
  • 我所認識的太極"纏絲勁"
    按陳兆奎老先生的話說:各家太極拳都有"纏絲勁",而陳式太極拳更強調"纏絲勁"。"纏絲勁"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內在表現形式是不同的,前邊已有兩文探討過這個問題。在內,"纏絲勁"用以保持身體內部的流通和平衡,以著名的"背絲扣"為主要形式。近代人類DAN的標識圖出現後,很多人認為"雙螺旋梯形結構圖"更適合表達體內"纏絲勁"的運動方式,我也認為有一定的道理。
  • 【雲間漫談】有感"元旦書紅"
    感悟柳亞子"元旦書紅萬事吉"的詩句之意,以為貼在牆上的元旦書紅,與貼在門上的春聯較之,前者因非對聯,故沒有上下聯字數相同、內容相稱、平仄相反的要求,只須在紅紙上書寫"新歲大吉"、"萬福攸同","家運亨通,青雲直上,得意春風",或"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等內容便是元旦書紅,但兩者之間又有著文脈相承、形式接近、訴求如一的異曲同工之妙。
  • 【雲間漫談】大倉橋上說"漕運"
    因為漕運是我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一項重要經濟舉措,並形成了一整套組織和管理制度。不過,人在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大倉橋上,看老市河牽手古浦塘,一路煙波浩淼,想到最多的是漕糧、糧倉、倉城、漕糧運輸路線和漕船的身影。  大倉橋上說漕運,流水起旋窩,幾多問號:為什麼會有漕運?我國遭運始於何時?又有怎樣的發展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