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太陽子孫」的民族,建起神殿祭祀太陽神,曾遍布黃金

2020-12-17 沙漠玫瑰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既表達了對生活的希望,也蘊含了人類對於太陽的敬畏。從遠古時代起,許多民族就將太陽奉為神靈,南美秘魯的印加人,就是其中之一。

安第斯山脈孕育了秘魯的印加人,他們自稱是「太陽的子孫」。在印加人的世界裡,太陽並不僅僅是賦予了光和熱,更是印加文明中獨一無二的符號。印加人和太陽的緣分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隨著時代更迭,歲月變遷,印加人和太陽的緣分逐漸加深,在歷史的長河中書寫出更多的故事。

說是「書寫」,其實印加人沒有文字,他們只發明了一種名為「奇普(Khipus)」的「結繩記事」的方式,絕大多數只能口口相傳。在他們的傳說裡,大約在公元1200年,太陽神派了4男4女下凡,長兄曼科·卡帕克(Manco Cápac)是第一代印加帝王,被後世尊稱為「薩帕·印加(Sapa Inca)」,意為「獨一無二的君王」,「太陽之子」。從那時起,印加人就將太陽神奉為最高神明,認為他普度眾生,四季輪迴的生活都來自太陽神的賞賜。生活在高原的印加人每年開始耕種前,都要舉行一年中最重大的祭祀儀式,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光祭祀儀式還不夠,幾乎每一座印加城池都要修建一座「太陽神殿」供奉神靈。

奇普

馬丘比丘無疑是印加文明留給世界最著名的遺蹟,儘管它的作用一直眾說紛紜,目前史學家更傾向於它是印加貴族休養的場所。景區裡不僅有每天迎接第一縷陽光的「太陽門(Sun Gate)」、夏至和冬至可以射入陽光的「太陽神廟(Temple of the Sun)」,制高點還立有一塊「攬日石(Intihuatana)」,在古印加語中意為「抓住太陽」,是印加人的日晷,根據陰影來判斷時間、季節,進行農耕和其他生產活動。

太陽神廟

而在印加文明的中心庫斯科(Cusco),更將對太陽的崇拜表達到了極致。其實我個人真的對馬丘比丘感覺很一般,不僅每天限制入內人數,秘魯多多少少有點把馬丘比丘當成了「搖錢樹」,前往馬丘比丘的火車單程就要幾十美元,門票本地人和外國遊客更是天壤之別。沒轍,誰讓人家位列「世界第八大奇蹟」呢。很多旅行者都僅僅把庫斯科當作是前往馬丘比丘的中轉站,其實這座海拔3410米的古城,曾是印加帝國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我更喜歡庫斯科,這裡群山環繞,草木蔥鬱,氣候涼爽。每一塊磚石裡似乎都藏著一個故事。尤其是離開的那天,在城外山坡上遙望古城,黑雲壓城城欲摧,那種與生俱來的帝王之氣撲面而來。1983年,庫斯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傳說印加人下凡時候找到一塊風水寶地建起了庫斯科,稱其為「宇宙的中心」。南美盛產黃金,印加人相信金子就是太陽神的汗水,還建起內外鑲滿黃金的「太陽神殿(Museo de Sitio Qorikancha)」獻給神靈。

太陽神殿被認為是現今庫斯科最雄偉的印加遺蹟,是印加最偉大的第9代帝王帕查庫提(Pachacuti)在位時所修建。除去供奉太陽神因蒂(Inti)外,也供奉月亮、大地、海洋、雷電等神靈,更擔負著天文觀測的作用。神殿內外裹滿了無數貨真價實的黃金,庭院裡矗立著閃閃發光的黃金雕像,七位君王的木乃伊也安葬於神殿內。

人類歷史的任何一個朝代不可能千秋萬代,印加帝國也是一樣。1532年,印加帝國第13代君王阿塔瓦爾帕剛從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手裡奪取了王位,屁股還沒坐熱,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1471-1541年)如同蒼蠅嗅到了腐肉,帶著168人的「旅遊團」來到今天秘魯西北部的卡哈馬卡(Cajamarca),要求和印加帝王見面。皮薩羅肩負著「傳道受業解惑」的重任,藉口阿塔瓦爾帕污衊《聖經》,活捉了國王,要求把黃金裝滿一間長22英尺、寬17英尺、高8英尺的房間才能放人。印加帝國就發動全民拆黃金,據考證印加人交給皮薩羅的黃金相當於2800萬美元!結果皮薩羅拿到黃金就撕票了,淳樸的印加人不僅沒能救自己的國王,庫斯科也被併入了殖民總督管轄區,皮薩羅建起利馬,成了秘魯新的首都。

皮薩羅

阿塔瓦爾帕

西班牙人來到太陽神殿前的時候,神殿外牆在太陽的照射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他們稱這是「難以置信的美麗」。殖民者不僅掠奪走了金銀財富,也摧毀了印加帝國燦爛輝煌的文明,昔日耀眼的神殿如今只剩石牆。但可喜的是,他們在原本神殿基礎上建起了巴洛克風格的聖多明各大教堂(Iglesia de Santo Domingo),西式建築和印加遺址的和諧共存,成了太陽神殿甚至是庫斯科最大的魅力。

太陽神殿位於庫斯科城武器廣場東南方向,既然是印加帝國裡最重要的祭祀場所,今天的太陽神殿在庫斯科也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所有庫斯科套票在這裡都不能使用,必須單獨購票,票價15新索爾。站在雄偉的石牆面前,只能去想像曾經它金碧輝煌的模樣。

教堂和神廟渾然一體,外表看上去風格迥異,界限分明。上面是西式教堂,下面階梯形石牆還是原來的印加石。

聖多明各教堂的入口在另外一側,內部與西班牙傳統教堂別無二樣

入內後先看到的是開闊的四方形庭院,這裡曾是印加人舉行祭祀儀式的場所,春播、秋收等重要日期都在此舉行儀式,內部曾因擺滿黃金雕像被稱為「金色庭院」。天主教堂裡很少有這種方形的庭院,看來改建時還是遷就了原有布局。當然也可能是西班牙人自知怎麼改也無法逾越原來的構造。四周環繞西班牙式拱廊,庭院中央有一口井,是印加傳說中開國皇帝選擇都城時,插下黃金手杖的地方。印加人稱其為「世界的肚臍」。

在印加人的眼中,石頭是僅次於太陽的神物,雖然沒有文字,但印加人卻在建築方面有著極高的造詣。他們僅借建築師做出的模型,口頭把設計方案傳遞給工人,就能開山鑿石,大批勞動力手推肩拉,把圓木墊在石塊下運到工地。沒有金屬工具打磨石料,就用小鵝卵石在石料上鑿出嵌合之處,如同中國古建築中的「榫卯」結構一樣對接咬合,一塊塊切割平整的幾十噸大石如同拼圖一般堆疊起來,不需要灰漿黏合就能嚴絲合縫。石塊雖然形狀大小不一,但近乎完美的接合連一張紙片都無法塞入!真是讓現代人都自嘆不如的工藝!

太陽神殿就是印加石質建築登峰造極的產物,內部庭院是兩層迴廊,一樓一側是經過修復的兩個小廳——彩虹殿(Temple of the Rainbow)閃光殿(Temple of Lightning),用於祭祀時擺放物品。

遊客可以走進房間內,感受印加人巧奪天工的建造工藝。石塊的凸凹面精準的咬合在一起,高牆呈現下寬上窄的錐形,堅固程度超過了西班牙人後來建的所有建築,也讓這裡生出一份別樣的神秘氣息。

庭院內部是兩層樓的迴廊,一樓牆壁上是天主教的藝術畫作。殖民者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把異域宗教聖地改成基督教堂,畢竟統治的核心就是精神同化和宗教滅絕,灰暗的印加石塊建築與華麗的油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走上樓梯來到二樓,這裡通往外面的露臺,地基與房屋部分涇渭分明。站在露臺上,不僅可以遠眺周圍的群山和民居,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印加帝國時期的牆基。長滿綠草的部分,也是神殿遺留下來的廢墟,中央曾是印加人建造的噴泉。

二樓迴廊今天作為現代藝術的臨時展覽地,高聳的鐘樓就是聖多明各教堂。1650、1749和1950年曾發生了三次大地震,教堂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損毀,緊密相扣的印加石牆卻從容挺立。

印加人每年還要定期舉辦重要的祭祀活動來感謝太陽神的恩澤,就創造出一個太陽神的專屬節日——太陽節(Inti Raymi)

相傳太陽節是在1412年由第9代帝王帕查庫提創造的,選擇在南半球的冬至這一天(大約為6月24日)。這一天太陽離地球最遠,人們聚集在庫斯科,祈求太陽早日回歸。提前三天就要禁食,最後在狂飲印加啤酒的高潮中結束,還要宰殺羊駝甚至用兒童獻祭,祈求豐收。1572年,殖民者認為太陽節違背了天主教的信仰,強行禁止了這一持續一百多年的節日。直到1944年,政府和教會批准了這一節日重辦,盛大的慶典回歸了印加人的土地。一場全民盛會,讓失落的文明重生,許多秘魯人都從各地風塵僕僕趕到庫斯科,歡呼、跳躍,曾經的王朝在這一時刻從沉睡中甦醒,煥發出新的光彩。

慶典持續9天,主活動在6月24日全天進行,早上8點從太陽神殿開始,皇室成員在這裡向太陽和大地獻上祭品;上午10點,國王在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向子民們傳遞神的祝福;中午12點在距離老城2.5公裡的薩克薩瓦曼(Saqsaywaman)舉行最盛大的儀式,國王虔誠地祭拜太陽神,並在祭司點燃的聖火前發表新一年的賀詞。

武器廣場

薩克薩瓦曼

殖民者們摧毀了令人驕傲的帝國,如今斷壁殘垣訴說著曾經的輝煌。秘魯隨處可見印加人「太陽崇拜」的痕跡,他們相信金子是太陽的汗水,銀子是月亮的眼淚,八百年的時光轉瞬即逝,印加人留下的金銀器璀璨依舊,訴說著昔日帝國的盛景。對太陽的敬仰早已融入了印加人的生命,那是他們對「太陽後裔」身份的宣稱。太陽每天都會升起,印加人也一如既往地延續著燦爛的文明。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

相關焦點

  • 太陽的後裔印加人崇拜的太陽神因蒂
    因蒂是印加神話中的太陽神,亦是印加帝國的守護神,一般認為他是創世神維拉科查(Viracocha)的兒子。印加人則自視為因蒂的後裔。印加人對因蒂的崇拜印加的宗教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太陽所提供的光與熱對生命極為重要,因此,因蒂亦被視為賜予生命的神祇。
  • 埃及史連載:太陽神的國度
    當時埃及有流傳預言稱第四王朝將被一個來自太陽神殿的王室取代,這個預言將未來王朝的統治者視為太陽神之子,表明太陽神祭司集團在與王權鬥爭中顯出優勢。第五王朝開朝君主、自稱是拉神之子的烏舍爾卡弗,在太陽神祭司集團的支持下僭取了王位。為了平穩過渡,他娶了前王室成員肯特卡維斯為妻。
  • 秘魯古印加帝國的中心庫斯科太陽神廟
    印加人信奉太陽神,當時在庫斯科和整個印加帝國,供奉太陽神的神聖廟宇就是太陽神殿。印加人的太陽神廟被稱為「克裡幹查」,意思是黃金花園。太陽神廟的外牆壁和地板曾經覆蓋純金,印加人在裡面修建了他們信奉的五種天象神廟—太陽神廟、月亮神廟、星星神廟、雷電神廟和彩虹神廟,印加帝國最重要的祭奠—「太陽祭」每年6月份就在這裡舉行。
  • 民族風俗,對太陽的崇拜,渴望陽光明媚的天氣
    天體祟拜中最早和最常見的是太陽崇拜。在壯族神話《三星的故事》裡,太陽、月亮、星星組成一個家庭,太陽是父親,月亮是母親,星星是兒女。因為父親太嚴厲,所以它一露面,月亮、星星便匆匆隱藏而去,直到太陽落山才出現在天空。
  • 秘魯太陽節 | 在庫斯科遇見最鮮活的印加靈魂
    (2019年太陽節片斷)印加人對太陽有一種特別的崇拜。印加的意思,本身即為「太陽的子孫」。古印加時期,最受秘魯人崇拜的是太陽神。秘魯人認為自己的祖先來自太陽神,他們不僅為大地和人民帶來光和熱,還教給人們各種農業技藝和紡織技術。而每年6月24日,南半球的冬至是當地太陽離開地球最遠的日子,日照最短。
  • 埃及法老在不同時期信仰的太陽神也幾經變化
    埃及法老信仰的是太陽神,他們自稱是太陽神之子,古埃及時期法老的信仰有非常大的變化。古埃及自前3100年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國開始到前30年的託勒密王朝被羅馬徵服而滅亡,法老信仰的太陽神也幾經變化。
  • 無論在古中國還是古希臘的太陽神,太陽都是駕著神車的「老司機」
    翾(xuān)飛兮翠曾,展詩兮會舞。應律兮合節,靈之來兮敝日。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操餘弧兮反淪降,援北鬥兮酌桂漿。撰餘轡(pèi)兮高馳(chí)翔,杳冥冥兮以東行。在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的這首《楚辭•九歌•東君》中記述了太陽神東君一天的生活。東君之名來自「日出東方」。
  • 印加之路:迎向太陽神的光輝
    區域中不僅包含著複雜多變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環境,還包含多種民族。如何將這複雜疆域整合進一個王國,是印加國統治者面臨的首要考驗。事實上,印加統治者相當成功,西班牙學者在研究了16世紀的文獻後,曾將之描述為「統一的共和國」。■ 印加王國地理示意圖 印加王國廣大而狹長,從南至北綿延將近5000公裡,從東至西最寬處卻只有500公裡。整個王國分成四個部分,稱為四裔之境。
  • 龐培古城宙斯神殿與阿波羅神殿遺址——戊戌冬旅歐回憶錄(2018.12.28)
    龐培的朱庇特神殿佔據著市政中心的北側,其背後聳立著維蘇威火山。      龐培淪為殖民地之後(公元前80年),朱庇特神殿(Tempio di Giove)成為主要進行改造的地方,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古羅馬三神殿」,神殿裡供奉著古羅馬卡皮多利諾三位一體神,朱庇特、朱諾和彌涅耳瓦的神像。正面是六根科林斯列柱,神廟的兩側還各有一座磚結構的紀念門,可是昔日外表大理石的帖面已蹤影全無。
  • 日本、緬甸民族起源的銅證 ——人面「大禾撣(kaobei)」青銅鼎
    日本皇室所頑強保留的這一太古習俗,完美地詮釋了一個稻作民族的國名:大禾。「禾」通「和」;「和」的聲符就是「禾」。因此,大禾就是大和,亦即日本民族之初名。對此,日本聖德太子(公元 574—622 年)有自己的認識,他在《憲法十七條》中引用了《論語》中的話:「禮之用,和為貴」,說明古代日本的統治者深知「和」的重要性。「和」乃和平、和睦、和諧的意義。日本民族以大和民族自稱。
  • 紅山文化的太陽神崇拜
    >   太陽神崇拜是石器時期人類普遍的現象,在中國大地上,這種崇拜也遍布中國各地,成為一種相當引人注目的原始文化現象。這樣的一位傳說中的英雄,他因火而被崇拜,因火而被頌揚,因火而被雕像,他的形象在石器時代被雕塑成牛首人身像就應該是十分自然不過的事情了,這種雕像有大有小,小不盈掌,顯然是祭祀時佩戴所需;大如真人,顯然是祭祀時崇拜所用。這就為我們留下了不同大小的太陽神像,供我們研究和探討。
  • ——記紹興市龍瑞宮國神殿開建
    龍瑞宮在縣東南一十五裡,有禹穴及陽明洞天,為道家七十二福地,第十七若耶溪地,黃帝時嘗建侯神館於此,周穆王在此建王母觀,道教四大天師之一的葛玄曾在此「精思」五年,感通而得道,至唐代,神龍元年置懷仙館,開元二年因在此地見龍而取龍瑞之名。
  • 日本的國名,帝號與太陽神相關,那它是什麼時候宗奉太陽神的呢?
    日本史:日本的國名,帝號與太陽神相關,那它是什麼時候宗奉太陽神的呢?歡迎來到百家號溪柳絮風,日本史:日本的國名,帝號與太陽神相關,那它是什麼時候宗奉太陽神的呢?大家都知道日本古稱倭國,而據小編的了解改名日本一般認為是唐高宗鹹亨元年(670年)左右的事。
  • 同為黃金三靶,拉二不敵小太陽,神性設定上吃了大虧
    FGO中的從者們擁有五花八門的能力,其實力也是參差不齊,而黃金三靶便位於常規從者的頂點,他們分別是:法老王拉二、小太陽迦爾納以及金閃閃吉爾伽美什。這三位靶子平日裡被拿來和各種從者比較,甚至黃金三靶還時不時爆發內戰。
  • 希臘神話——太陽神阿波羅
    駕著太陽戰車的阿波羅與繆斯女神在古希臘神話中,阿波羅是太陽神,是人間的保護神。
  • 一說起太陽神首先想起阿波羅,但我們中國的太陽神您知道嗎?
    我們熟悉阿波羅,現在也都知道了赫利俄斯是西方的太陽神,但作為一個中國人,你知道在中國神話中,代表太陽的是誰嗎?這個問題,我曾經問過很多人,但答案也是五花八門。中國古代的神話,說到太陽,人們總是會想到后羿或者夸父,畢竟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的故事我們從小就聽。雖然他們都和太陽有點關係,但畢竟不是太陽神。
  • 涿鹿之戰黃帝勝,「炎黃子孫」遍布中原,那戰敗的蚩尤子孫去哪了
    但是蚩尤的九黎部族卻並沒有也不可能就此消失,他們當中有些留在中原融入了華夏民族,也有些去往了當時的蠻荒之地。四、 蚩尤後代何去從九黎族人口眾多,肯定是誅殺不盡的,一味的殺戮也沒辦法維持戰後的統治,要想實現穩定必須加以融合。
  • 【mira讀神話】(1)——古埃及太陽神
    拉,曾在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時期的埃赫那吞(阿肯那頓法老)改革中被「阿頓」(aten)取代。但是這場改革過於激烈,觸犯到了貴族階級的核心利益,並且隨著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死去而停止,拉,重新恢復太陽神的地位。也就是說,在埃及這幾個名字都曾代表過太陽神:拉、阿蒙、阿蒙拉、阿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