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祟拜中最早和最常見的是太陽崇拜。
在壯族神話《三星的故事》裡,太陽、月亮、星星組成一個家庭,太陽是父親,月亮是母親,星星是兒女。因為父親太嚴厲,所以它一露面,月亮、星星便匆匆隱藏而去,直到太陽落山才出現在天空。因為太陽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特別是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壯族先民將它作為天神來祭祀。
這種對太陽的崇拜活動,至今仍在壯族地區有所反映。雲南省文山一帶的壯族,每年夏曆二月,由族長率領全村村民到村邊日出或日落的山上,殺一頭豬、一隻白公雞、一隻紅公雞,供祭太陽神。據當地壯族傳說,從前天上有十九個太陽,被壯族英雄射下十七個,最後剩下兩個,一個是今天的太陽,一個成為月亮。
因為射太陽那天是夏曆二月頭一個龍日,十七個太陽被射落後,剩下的兩個躲著不肯出來,人們只好向太陽請罪,由男人們跪在地上請太陽出來,照亮天地,從此形成祭太陽活動。祭祀時,只許本寨的成年男子參加,婦女、小孩、客人一律不得近前觀看,否則觸怒太陽,會給全村人帶來災難。祭畢,全村成年男子在山上會餐。
過去,廣西天峨一帶的壯族,每逢發生日食現象時,便認為是人們得罪了蛙神,它把太陽吞下肚去了,於是趕快殺雞供祭,擊鼓鳴槍,要它還大地光明。廣西東蘭、鳳山、巴馬一帶的壯族,每年開春時,常由同村的少年或婦女協作碎土,準備春耕。
碎土時必須隨太陽轉,日出時眾人面朝東方碎土,日中面朝北,日落面朝西,如此方能豐年,否則當年將會勞而無獲。壯族先民對太陽的祟拜不僅表現在崇拜儀式上,而且還表現在祭神的器物上。
壯族銅鼓上的太陽紋飾,就是壯族先民崇拜太陽的表現。壯族是我國至今仍使用銅鼓的民族之一。壯族銅鼓的主要社會功能之一就是用於祭祀。
據云南馬關縣壯族傳說,遠古時代洪水泛濫,群妖作怪,民不聊生。後來有一兩側生翼,能轉會飛的鋼鼓,將妖怪一一擊死,白姓才得安寧。此後,人們便將銅鼓視為鎮妖聖物,擊銅鼓起舞,感謝銅鼓的救世之恩。
因為銅鼓是宗教的神器,所以,人們便將太陽的紋樣裝飾在鋼鼓上,擊銅鼓而祭太陽種,以表示對太陽的崇拜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