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吃「子孫飯」到吃「生態飯」「文化餐」,東港區下元一村——一樣「靠山吃山」,別樣發展內涵
寒冬時節的日照天台山景區,身著整潔工作服的孫樹愛工作起來格外賣力。「在家門口能找到這麼一份工作,這麼好的造化,多虧了我們下元一村有個天台山。」孫樹愛說。
要知道,30多年前,當孫樹愛滿懷希望地嫁到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下元一村,認真環顧天台山時,感覺卻如涼水兜頭而下——159戶村民散居在山坡四處,丈夫秦玉禮的家就住在半山腰上,道路坑坑窪窪,吃水得從幾裡開外的泉溝裡刮。「當時感覺被『騙』了,沒想到這裡的日子這麼苦。」
那時,村裡伐木換錢的、炸山取石的、漫山放羊的比比皆是。秦玉禮一家跟不少村民一樣,既養羊又在一處採石場打工。然而,長期毫無節制地「吃山」,讓蔥綠的山體變得傷痕累累。每逢下大雨,山頂的泥水便肆意淌下來,不僅衝了農田,還毀了僅有的幾條下山路。殺雞取卵式的發展,鼓了少數人腰包,更多村民則被大山困住了發展的腳步,日子越過越苦。周邊村由此流行起一句順口溜,「寧進圈牛汪,不進下元莊」。就是說,寧願到牛圈去,也不到下元一村去。
「再也不能這樣『啃山』了!」2004年,剛剛上任的村黨支部書記黃慶林,決心帶領大家開闢另一條「吃山」之路——從生態治理入手,打開興村富民突破口。
要生態治理,回收山場、封山育林是第一步。「一聽說不讓放羊了,都急眼了,有村民甚至到村裡去討說法。」村「兩委」橫下心來,頂著壓力說服36名黨員帶頭,並挨家挨戶做工作,將1600畝集體林場悉數收回。
山場收回來了,老百姓還是住在山上的老舊房子裡,吃水難、行路艱。「要想斬窮根,必須搬出窮山溝!」2007年,全體村民搬進新居,下元一村也成為山東省土地增減掛鈎第一個試點村。
村子「下山」後,黃慶林又帶領村民「上山」,正式開始了綠色發展之路。村「兩委」成員帶頭,肩挑背馱、手刨腳踩,帶領村民累計植樹100多萬棵,並實施引水上山工程,推動林木覆蓋率提升至85%。利用搬遷復墾的600餘畝土地,打造了「下元青」綠茶品牌;規劃建設100畝有機水稻示範基地,申請「濤雒大米」中國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認定,打造傳統農業「升級版」……
天台山東向大海,主峰上有4500年前的太陽神祭壇遺址,民間素有過太陽節的習俗,太陽文化底蘊深厚。2016年,投資百億元「東方太陽城」項目落戶天台山。得益於項目的落地,僅場地租賃,下元一村村集體每年就可增收100餘萬元,每年可向每戶村民發放1500元紅利。
原有的山間小路,石頭壘的舊房子,成片的茶園、核桃、桃樹、蘋果,這些山裡司空見慣的元素,成了旅遊開發的寶貝。依託「東方太陽城」項目,下元一村黨支部牽頭成立旅遊開發公司,積極推進農旅融合,改造老村址民宿8套,20多戶村民走上了民俗旅遊發家之路。2019年,下元一村實現集體收入19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超3萬元。
孫樹愛一家早已不再採石頭放羊了。如今,孫樹愛是「東方太陽城」項目區的保潔員,一年能掙兩三萬元,丈夫秦玉禮在村裡負責開著環衛車清運垃圾,一年收入六七萬元。
「還是靠山吃山,以前吃的是『子孫飯』,是搞透支,現在我們靠山吃的是『生態飯』『文化餐』,再也不是『竭澤而漁』了。」黃慶林說。
工作了一天,孫樹愛喜歡到村頭文化廣場跳上一段廣場舞。搬遷後的下元一村,不但蓋起了二層樓,還建起了文化廣場,有了街頭公園。如今,他們的兒子娶了媳婦、買了車,還有了可愛的寶寶,孫樹愛心裡甭提多知足了,「村還是這個村,日子不是當年的日子了。我們遇上了好時代,孩子們的日子肯定會比我們這輩更紅火。」
(文章來源:大眾日報)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