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20號)開始,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應急響應級別由二級調降到三級。從6月11號新發地批發市場聚集性疫情爆發到7月20號,北京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成功控制住疫情,並實現了確診病例14天零新增。
在這場與病毒的角力中,時間就是生命。快速反應、果斷出擊、精準防控,成為克敵制勝的關鍵。我們攫取了這場「戰役」中的幾個片段,為您呈現北京的本輪抗疫故事。
源頭阻擊
6月16號晚上10點,北京突發公共衛生應急響應由三級調整回二級,剛剛複課的學校再次停課。
時鐘撥回到6月11號,一個沒有流行病學史的西城確診病例讓50多天無新增的北京驟然緊張起來。北京疾控中心現場組竇相峰拿到西城區的流調報告心裡打鼓:
「這也是當時特別困擾我們的事情,當時北京方方面面工作已經非常到位了,出現新的病例要麼在我們知識範圍之外的事情,比如說超長潛伏期。未知來源有可能背後隱藏著一大批的病例。
根據規定,醫療機構發現陽性樣本後,要送往北京市疾控中心覆核。來不及等結果,送檢樣本的同時,竇相峰穿上防護服,和西城區疾控的同事一起,進入唐先生所在的北京宣武醫院隔離病房。
」當時沒有一下子考慮到那麼遠(新發地),但是我們幾個關鍵的點位都進行了檢測。11號上午,各個區疾控中心圍繞著唐大爺都已經動起來了。
北京天壇醫院發熱門診
西城病例確診後各區一邊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同時通知全市各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加強排查。沒想到僅兩小時後,距離新發地3.5公裡的北京天壇醫院感染門診又接到了兩位特殊的病人。天壇醫院感染科醫生劉志達回憶說:
「他們有兩個共同點,一個是同樣的住所、還有一個就是運送海鮮的司機。我一下就由新發地聯想到了武漢華南海鮮市場。
這是劉志達第一次在流行病學調查記錄上寫下「新發地」三個字。兩位患者分別隔離到負壓病房,同時把情況上報給疾控部門。當天下午,醫院的防控立即升級。天壇醫院感染科主任王增寶說:
「我們要求所有病人來,醫生、接診護士都必須問,有沒有去過新發地?成為我們的重點目標。
在醫院圈下新發地並上報的同時,這個關鍵詞也同樣出現在了首例患者唐先生的流調報告中。11號上午,西城、海澱、豐臺、通州等各區對唐先生去過的撞球廳、商超攤位、冰箱裡保存的食品等進行大撒網式的調查。
疾控中心的流調人員在新發地市場採樣
豐臺區疾控迅速派出5組流調隊員奔赴5個地點調取監控錄像、核查記錄、詢問關聯人員。現場組組長楊霄星是第一批趕往現場的流調員:
「新發地批發市場是5個地點中最難排查的地方,攤位眾多、交易量大。我們對62名密切接觸者採樣、管理。檢測結果驗證了先前的預判,最終我們只用了16個小時。
12號凌晨,在各區匯總的數據和表格中,唯有新發地批發市場檢出了陽性,包括案板、刀把、廁所等多處。隨即,這個佔地面積1680畝、日客流量近6萬人次的「北京菜籃子」連夜關閉。
至此,距離第一例患者確診才過了22個小時。當天全市組織流調人員對新發地外環境和從業人員進行核酸檢測。北京市新冠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社區防控組辦公室成員徐穎說:
「對封閉在新發地市場內的1.18萬名經營、採購和工作人員,連夜完成核酸採樣後,183輛公交車將他們快速、閉環運轉到了7個區的76個集中觀察點,嚴格進行集中醫學觀察。
此後,北京每天的新增病例也從1例、2例瞬間跳漲到幾十例,其中大部分確診者都出自集中隔離點。
到7月16號,北京市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35例,其中,超七成患者因直接暴露於新發地市場而感染,三成來自於一代病例的密切接觸者。
鎖定新發地,從源頭切斷傳播鏈,成為這場疫情阻擊戰最為關鍵的一擊。北京市疾控中心現場組竇相峰感慨道:
「上一次武漢疫情像是往北京這個鍋裡撒了一把沙子,我們需要把他挑出來,邏輯鏈是簡單的。但這一次不一樣。新發地如果不封閉的話,100多個病例流動人口都是要回到各個省裡的,控制不好很有可能變成第二個武漢……
檢測,再檢測
6月19日起,出京須持七天內核酸檢測證明
——交管部門提醒您,出京務必攜帶7日內核酸檢測證明……
——繼民航之後,鐵路部門對出京旅客嚴格管理……
——端午來臨,提醒市民非必要不出京……
六月的北京,核酸檢測四個字在市民生活中高頻出現。
位於五環外的中通快遞北京分撥中心的廠房外,下午6點,太陽已經落山。身著藍色工作服的快遞從業人員們下班後戴著口罩、排隊依次進入警戒線圍成的入口。
醫護人員在臨時借用的廠房內兩兩一組,一個負責採集咽拭子、一個負責收集標本。在對新發地等批發市場周邊社區大規模核酸檢測的基礎上,檢測擴大到18個重點行業、重點地區人員。武曉偉是中通分撥中心卸貨員:
「雖然我不是直接給大家送快遞的,但所有外地的快遞都經我這邊,我檢測健康自己也放心了,也是對客戶的負責。
20天,超1100萬人次進行核酸檢測,超過了北京常住人口的一半。在短時間內,實現大規模的應檢盡檢,對於擁有超大型人口的北京而言,這背後是一個字,難。
除了需要將人員有序組織起來,實驗室檢測水平短期無法快速提升也是極大考驗。北京市新冠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檢疫檢測組副組長、北京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張強坦言:
「最大的難點就樣本積壓。如果積壓就是功虧一簣。提升全市二三級醫療機構的第三方機構的監測能力。緊急召集了23個第三方負責人進行調度。軍地協作、統籌協調,共同戰役。把人民的健康放在了第一位。我們還有效的運用了京津冀的協同,有一部分監測樣本在天津和河北完成的。
北京的科技企業也成為抗擊疫情的一騎奇兵。不少生物醫藥企業轉型核酸檢測,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撐。位於大興區生物醫藥基地的的迪安診斷,是本市第二批經過審批在全市開展核酸檢測的企業。迪安診斷總經理張學通介紹:
「從6月11號發現我們做出來了第一例陽性出現在了豐臺。從12號開始,每天醫療機構送來將近兩萬樣本。我們就感覺到疫情可能壓力會越來越大。
抗疫企業迪安診斷的檢測現場
為了應對突如其來疫情,迪安診斷從全國其他連鎖實驗室緊急調撥設備367臺,72小時完成北京「方艙」雷迪實驗室改建,迅速把核酸檢測量從每天1萬份提高到6萬份:
「當時我們上午10點開會調集技術人員,當天夜裡11點從杭州、瀋陽、山西各個實驗室來的50多個檢驗人員就全部到位了。我們從順豐包車運了48臺設備。最遠的武漢1500公裡20個小時就運到北京。我們也是第一次感受到政府沒有把我們當成民營。我們的每一位員工都非常積極,不論是前線的採樣還是後期的實驗,大家的目標都是——儘快清零。
大規模集中核酸檢測對於關口前移和早發現的效果明顯。在北京本輪的335例確診病例中,從密接者中發現和主動核酸篩查兩種主動發現方式佔75%,將病例發現平均提前了3-5天。
另一個戰場
在疾控、醫務、科研人員,爭分奪秒地與病毒展開正面較量的同時,在另一個戰場上,病毒阻擊戰也在打響。快速反應,精準管控,成為了這場戰役的關鍵詞。
這是天倫錦城社區居委會主任錢誠手機中的一段視頻。時鐘指向凌晨1點,居委會辦公室裡燈火通明,工作人員們正盯著電腦,錄入數據。一位年輕的社工有些熬不住,趴在桌上小睡。
這是錢誠和社區工作者們連軸轉的第三天。從12號傍晚起,錢誠就駐紮在了天倫錦城,白天像上緊的發條,有千頭萬緒要去處理,夜裡就在辦公室打地鋪。
「12號我下班剛回到家就接到通知,可能晚上會封閉小區。當時覺得特別意外,沒有經歷過。12號從睜開眼到夜裡,我一直沒有睡。連續作戰的狀態,就像打仗的時候,你就得勇往直前。
社區,是疫情阻擊戰的另一個戰場。而天倫錦城社區與北京這輪疫情的暴風眼——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僅一街之隔。這裡居住著上萬名居民。這裡打響的第一仗,便是對小區進行物理封閉。召回社區幹部、整合下沉力量,張貼封控通知……年僅27歲的下沉幹部孟德剛原本在中建二局項目部負責預算。如今穿上防護服,他做起了從來沒有做過的「敲門」工作:
「從中午十一點,到晚上8點多。單元樓裡挨家挨戶敲門。我一共走了9個單元樓。每一家說的都是一樣的,基本上得重複兩三百遍。到最後需要喝藿香正氣水續命,累癱了。
社區工作者給居民送藥
社區工作者幫居民收快遞
社區工作者幫居民買菜
社區封閉後,錢誠帶著社區工作者,對小區居民的共性問題列了個清單,排在前三位的是吃飯、求醫問藥和收取快遞。而這當中的頭等大事兒,便是「吃」:
「我們跟政府對接了蔬菜包,蔬菜包有六七種菜,包括來源、資質、價格都在微信群裡進行公示。這一車一車的蔬菜,我們一天能弄二十多車三十車。
熱心居民幫助運送蔬菜
不過,有限的人手要應對近萬人的吃飯問題,難度不小。這時候,熱心腸的小區居民站了出來,最多的時候,有120多名志願者。蔬菜包被他們挨家挨戶的送到了居民家中。李廣西是志願者中的一員:
「第一天是1700份蔬菜,我們是挨門挨戶爬樓送,問他們要不要。一棟樓22層,一梯多的有12戶。我6月15號過生日,45歲,那天也是我最累的一天。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八九點回家。回家消毒洗洗就睡了。我的這個生日過的意義非凡。
志願者為居民打包分發蔬菜
物資運送的工作,很快形成了體系。先由志願者開著私家車從封閉卡口將蔬菜包、快遞等物資拉回到社區小廣場,在這裡按樓門進行分揀,再由志願者騎著三輪車到各樓棟,和樓門長一起進行配送。
為了方便居民的特殊需求,社區把四支座機開通為服務專線,社區幹部的手機號,也都向居民們進行了公布。而對於如何解決居民的用藥問題,錢誠和同事們也動了不少腦筋:
「常用藥,就由志願者去上門去拿醫保卡,進行消殺之後,頭一天登記,第二天下午去買藥。能就近買到的還好說。一些居民是在專科醫院看病的。我們有個幹部,因為路封了進不來,乾脆就讓他每天在卡口等著。這邊需要的藥列好了,他就跑各大醫院去買藥。用藥一點都不能錯,這是幾號樓的奶奶家,什麼情況,都要貼好做好標識。到6月30號解封,我們一共為500個家庭提供了買藥服務,買藥多達2000多種。
從6月12號,到6月30號天倫錦城小區解封,錢誠沒有給家裡打過一個電話。她有兩個孩子:
「越打電話,越想,還是不要打了。
志願者李廣西的變化,體現在體重上:
「我最多的時候掉了8斤肉。
下沉幹部孟德剛甚至沒敢告訴家人,自己在做社區工作,而這裡毗鄰風暴中心。
「我孩子三歲,愛人一個人在家,怕她害怕,騙她我在加班。
而正是他們的工作,共同築起了社區的防火牆,把病毒阻擋在社區之外。
天倫錦城的戰役只是一個縮影。新發地疫情發生後,北京的社區防控進入戰時狀態,3235個社區,3876個行政村,近10萬名基層工作者投入到戰役一線。新發地,玉泉東、天陶紅蓮三個市場周邊的55個小區第一時間進行果斷風控,居民全都進行居家觀察。
與時間賽跑,嚴防死守,有效阻斷了社區疫情的傳播。市新冠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社區防控組辦公室成員徐穎說:
「這次疫情防控沒有採取社會停擺的方式,而是鎖定疫情源頭,精準施策,靶向治療,把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降到了最低。全市上下眾志成城,守望相助,駐牢了我們共同的家園。
6月29號,北京本輪疫情第一名治癒患者何先生出院。之後,好消息不斷傳來。
7月12號,年僅1歲7個月的最小患者果果出院。
7月14號,住院33天後,本輪疫情首例確診患者西城大爺唐先生出院。
「醫生跟我說雙陰了,可以出院啦!感謝醫務人員!
7月18號,北京所有在院重型、危重型患者全都轉為普通型。
7月19號,北京市民等來了久違的好消息:
從7月20號零時起,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響應級別由二級降為三級。
「記者:您怎麼看北京這次的疫情防控?市民:非常好,果斷迅速,很快。記者:降級後您最想做什麼?市民:希望能和朋友去看看電影。市民:多出去走走,呼吸新鮮空氣。市民:戴好口罩,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的
轉發
致敬前線抗疫英雄
內容來源:北京新聞廣播
編輯:北城
值班主編:彭菲
給戰疫英雄們點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