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進入中國市場並且成立合資公司的時間並不算太長,相比於大眾集團來說還是一個後生晚輩。雖然那個時候的汽車品牌並沒有現在這麼多,看似沒有這麼大的競爭壓力,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2003年,國內消費者對於汽車的認知幾乎還沒有起步,然而大眾品牌已經在人們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及口碑。因此在進入國內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東風日產的銷量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
但是在17年之後,東風日產已經成為了一個總銷量超過1000萬輛,連續四年年銷量突破100萬輛的絕對主流品牌,也是僅次於南北大眾銷量的合資車企。從一個後生晚輩到銷量穩坐合資品牌第三名,這期間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對於競爭激烈的中國汽車市場來說,十多年時間可以改變很多事情。
最為典型的就是一些美系品牌和韓系品牌,從高峰跌落至谷底,僅僅用了兩三年的時間。在這個高度商業化的時代,局勢三年河東,三年河西,稍有不慎就可能一夜之間掉落。
冠名馬拉松的東風日產,好像從其中看到了自己
從2018年開始,東風日產冠名成都國際馬拉松,這是東風日產首次冠名馬拉松賽事,這一年也是成都的第一屆國際馬拉松賽事。縱觀東風日產整個發展歷程,它也如同一場馬拉松,並且在一開始,其成績並不被人們所看好。
早期引進的騏達、天籟這兩款車型,有著十分強大的競爭對手,再加上中國汽車市場發展不均衡,一直到2008年的5月,東風日產才有了第90萬輛車下線。但這個數據,對於東風日產這樣「小體量」的品牌來說也極其不容易,可以說,幾乎達到了品牌本身的極致。
慢慢地,東風日產逐漸發現了自己的優勢所在,耐用、節能、舒適,再加上在造型設計上的更新,軒逸、奇峻、逍客以及天籟這四款車型,組成了東風日產強勢產品線。即便到目前,奇峻依然銷量強勢且穩健,在眾多實力強大的後起之秀當中,依然沒有被掩蓋。軒逸則是一路突擊,成為了緊湊型轎車的銷量冠軍,年銷量甚至接近整個企業的一半。
從現在來看,東風日產在這場馬拉松般的市場較量之下,已經後程發力超越了眾多的對手,僅次於南北大眾之下了。未來不久,東風日產還會有重大的變革,到時候各類全新車型或者是換代車型的上市,必將會極大的增強東風日產的競爭力。
東風日產冠名馬拉松,從兩者的性質來看,其實是相當具有統一性的合作共贏。東風日產的整個發展歷程就像是一場馬拉松,雖有起伏,但最終總是鼓起勇氣跑向終點。馬拉松有實際終點,對東風日產而言,品牌的終點就是更適合中國消費市場的產品以及更優質的服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始終有下一個馬拉松在等待著東風日產創造更多的奇蹟。
成都馬拉松對於很多跑友而言,其最吸引的人就是連接了上下五千年的古今線路,從眾人皆知的杜甫草堂,到網紅打卡地環球中心,這座城市完美的將歷史與時尚融合到了一起。勇闖無人區已經連續走了七次,七次幾乎囊括了中國最難走的地段,東風日產開創了自己獨一無二的品牌標籤,也讓更多人了解了不一樣的東風日產,「舒適」並不是它唯一的亮點。勇闖無人區計劃的出現,也讓這場「馬拉松」多姿多彩。
下一階段,東風日產將會有巨大的變革
說完了整個企業,最終還是要回到產品上面來。在不少人的印象中,特別是年輕群體中,東風日產的更新換代太慢,這種慢主要是集中在技術層面。不論是混動車型、渦輪增壓技術還是AT或者是雙離合變速箱的應用,東風日產似乎都顯得很排斥,除了價格層面,似乎沒有太多吸引人的地方。
但是在不久之後,東風日產即將擁有重大的改變。目前東風日產已經將三大動力板塊的其中兩個帶入了國內。但是到目前為止依然只有很少一部分車型搭載,比如渦輪增壓發動機只有天籟搭載,純電車型也只有軒逸一款。
VC-TURBO發動機,這是全球唯一一款量產的連續可變壓縮比渦輪增壓發動機,將強勁動力和超低油耗做到了完美結合,於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獲得沃德十佳榮譽,已搭載於第七代天籟上,未來還將在更多車型上搭載。
未來很快就有更多的Zero Emission車型被引入國內,比如前不久北京車展亮相的Ariya。這是一款日產基於全新的純電平臺打造的電動車,不論是外觀還是內飾相比於現在的電動車都經過了全新的設計,具有很高的辨識度。新車採用了很多全新的技術,不論是在動力層面還是人車交互上面都是如此,是一款很值得期待的產品。
最後一個就是e-POWER,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增程式電動車。就目前階段來說,插電混動或者是增程式電動車是更為理想的解決方案,因為這兩者都沒有裡程焦慮,並且還能夠將電動車和燃油車各自的優勢結合起來。e-POWER車型同時搭載的e-Pedal電子踏板,能夠在單一踏板上完成加速、減速,讓消費者輕鬆駕駛,特別是在城市擁堵道路上獲得良好的體驗。
在上述產品悉數到來之後,東風日產在燃油車以及新能源車市場的短板都將被彌補。在車企的馬拉松競賽上,東風日產將會再次提速。
觀點
東風日產從進入中國市場到現在,主要是通過物美價廉的產品來打開市場,並且取得了成功。但是一直依靠價格是不夠的,所以在下一階段東風日產還會憑藉技術來打動消費者。至於如何在漫長的競爭中堅持下來,自然是通過對於自己狀態的及時調整,才能夠不落後於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