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禪波羅蜜」?你的理解是什麼呢?

2021-01-07 歷史國學教堂

從前,三論宗開山鼻祖吉藏的老師,興皇寺法朗每次登座說法,總要對聽眾說起這樣一段開場白:「行道之人,欲棄非道而求於正道,則為道所縛。坐禪之者,息亂求靜,為禪所縛。學問之徒,謂有智慧,為慧所縛。」

而且又說,「習無生觀,欲破洗有所得心,則為無生所縛。並是就縛之中,欲舍縛耳,而實不知皆是系縛。」法朗的話真是說得再妙也沒有了。

由此我們得到啟示,禪的大智慧,就是超乎一切,在捨棄一切執著差別中體驗佛法的妙趣。也許很多人會好奇,何謂「禪波羅蜜」?「禪波羅蜜」就是大乘禪法般若波羅蜜的一種。那麼,又何謂「般若波羅蜜」?

據佛書記載,「波羅蜜」意為從此岸擺渡到彼岸。「般若」是超妙不可思議的智慧。用超妙不可思議的智慧,把人們從苦的執著的此岸,擺渡到樂得自在的彼岸,就是「般若波羅蜜」的字面解釋。

佛門「般若」的主張,在於徹底清掃修持者思想上所有的執著和差別之想。你要是執著地追求名利,追求物慾,乃至執著地追求禪理,或者你對世上的有和無,非道和正道,乃至禪和非禪的差別,竟是歷歷在心,分辨得那麼清楚,那你就將無法入於「般若」之門。

正因為「般若」是超脫的,所以般若智慧的理趣,在於否定一切之中蘊含著深邃的佛理:禪非禪,是為禪;般若非為般若,是為般若;菩薩行於非道,是謂通達佛道。

從分別執著此岸擺渡到涅槃寂靜彼岸的禪波羅蜜,比起社會上那些氣功入靜的方法,雖然在調心之法上不無彼此契合之處,然而無論如何,就兩者的理論和境界言,那就佛門諸禪明顯深於並超乎氣功之上了。

縱觀我國禪法,自達摩以後,天台宗實際創始人智大力宏闡「止觀禪法,從而把禪推進到了和哲學、養生完美地融為一體的高度,在極大程度上體現了修持中的智慧之美。

在摩訶止觀中,智把自古以來所傳禪法,總結歸納為「常坐三睞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四種。

關於四種禪的精神要領,一般說來,人的身姿可歸結為行、住、坐、臥四種,上述四種禪法是關於坐與行的姿態,這特別適應於冥想。也就是說,最早的常坐三昧,是常坐而冥想,從而獲得精神上的靜謐,這是一種實踐的意義。

第二的常行三睞,是靜靜地圍著佛像徐徐行走,進行修習冥想,這是念佛與禮拜的行為,在多數不同的冥想中顯而易見。

這兩者都是基本的具體方法,第三和第四種方法交替使用前兩種方式,特別是最後非行非坐三昧,它的立場與眾不同,具有獨特的精神意義,所以又稱為覺意三昧或隨意三昧,這是坐禪與行為達到了一體化的境界。」

其實由此入彼,世界上的其他事物,又何嘗不是如此。比如遊樂,禪波羅蜜的啟示在於:

一是不要沉迷執著,不要沉迷執著於宴飲,不要沉迷執著於跳舞,不要沉迷執著於打牌,否則物極必反,就有背當初遊樂宗旨,入於被「縛」苦境了。

二是在遊樂的形式上,儘管可以突破傳統觀念,不拘格。欣賞音樂是樂,跳舞是樂,遊山玩水是樂,及至聊天是樂,看書是樂,喝茶是樂,而工作學習,吃飯睡覺,生活中一切的一切,又何嘗不是玩樂?乃至何嘗不是哲學?何嘗不是美學?何嘗不是養生?只不過人的智慧有所不同,認識也就自然不同而已。

今天,這種禪波羅蜜智慧給予我們修習是佛境,生活是佛境,世界上無處不是佛境的無價妙啟,難道我們就輕易放過不成?

相關焦點

  • 解密六度波羅蜜的真實含義
    何謂六波羅蜜?
  • 從文字角度理解禪的含義
    在古文獻中,禪(古音同壇),除了祭天的含義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文化含義:禪讓,或者封禪。祭天其實好理解,比如今天北京的壇廟文化中的天壇,地壇等,(壇簡化字為壇)禪讓制和封禪也好理解,就是帝王讓位給賢者,即孔子說的:選賢舉能,講信修睦。
  • 華梵法師:論修禪波羅蜜法門之至關重要性(轉發即法施,功德無量)
    若住此等發心,而修行禪定,終必不得與禪波羅蜜法門相應也。是故,今欲發心深修禪波羅蜜法門者,於此十類邪偽發心,務當深刻認識,倍加警醒,速速早作規避。第四、  論修禪波羅蜜法門於學佛修行之至關重要性。  關於「修禪波羅蜜法門,於學佛修行之至關重要性」這個問題,我們為什麼非常有必要來做一番深入的辨析與探討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凡事,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於世間之事如此,於學佛修行這事亦復如此。
  • 行六度波羅蜜的果報
    4、精進: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始有終,身心不懈,才是精進。5、禪定:四禪八定,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到初禪的境界,呼吸氣沒有了。二禪境界上,脈搏停止了。三禪境界,念也停住。四禪境界,念已斷了。初禪又叫離生喜樂地,離開煩惱而生出快樂的境界。二禪是定生喜樂地。三禪是離喜妙樂地。四禪是舍念清淨地。八定是除了四禪以外,還有空無邊定等。
  • 六種波羅蜜(1)
    就跟我們前邊學涅槃定義,還有旅遊是涅槃,現在好多退休的人,有錢、有功夫,幹什麼?說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這就是他的涅槃,認為這個我這一生就滿足了,那就是他的涅槃,就是理想狀態為涅槃。所以波羅蜜也是,世間外道,外道有到彼岸,人家也有人家的彼岸,基督教徒說我什麼時候見上帝了,我就上天堂了,這就到彼岸了,所以這不是佛教專用名詞。什麼叫世間波羅蜜?
  • 生活禪鑰 | 《心經》與生活禪(上)
    《心經》告訴我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就是破除執著。因為執著的根源是生命,執著的土壤是生活。從什麼地方倒下的就從什麼地方起來。不但凡夫染汙的五蘊皆空,聖賢清淨的五蘊亦空。五蘊即是生命的總相,是內根身、外器界的總相,也即是人類的生命活動。所謂生命活動,即是身、口、意三業和行、住、坐、臥四威儀的表現形態,也即是我們所說的生活。
  • 你知道何謂善知識嗎?
    若得信力無能動 則得諸根淨明利若得諸根淨明利 則能遠離惡知識若能遠離惡知識 則得親近善知識若得親近善知識 則能修集廣大善——《華嚴經 賢首品第十二》何謂善知識?能夠引導我們到達善處的,這種朋友就叫善知識,反之是惡知識。善知識是教導我們善法,引導我們到達善處;惡知識是教導我們惡法,引導我們到達惡處。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不過,禪宗,本就強調「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果哪位「大師」跟你把禪講得讓你覺得昏昏欲睡、乏味無趣,那你可以對他斷然大喝「吃茶去」,這三個字可是禪宗著名的公案之一,出自趙州禪師之口。二、中國的陰曆四月初八,是佛陀誕辰。
  • 漫禪99 | 「纏」不住了就叫禪
    很喜歡這段解釋,原來,禪沒有那麼複雜,就是一種教會我們從縈縈繞繞的紅塵俗事中解脫出來的方法;就是一種讓自己升起智慧照見自己,獲得喜悅和力量的法門。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智慧具足,只是我們習慣用向外的心去看世界,習慣向外求,而忽略了自己原本智慧具足、佛性具足的那顆「本心」!而「禪」就是將我們的心帶回來的方法。
  • 什麼是禪?禪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參禪?
    古人說禪,一般喜歡標榜禪的超乎邏輯,超乎理性,這使得禪有一種神秘性,甚至變成了是沒有道理可講,有的變成沉默大師,有的就胡說八道。什麼是禪?從嚴格的語言意義上來講,所謂禪,就是禪那的簡稱,是從梵語引譯而來的,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做禪定,一種精神的集中,一種有層次的冥想,他是佛教很重要的也很基本的修行方法。
  • 心經中的「波羅蜜多」到底是什麼意思?誰真正知道?
    宏海法師講述《心經》第二十課今天把這個般若大概給大家講清楚到底般若是什麼,就是智慧,就是解脫自在,就是關照的功夫。在日常生活中用的時候,觀空遣相,不著相、放下、看破等等這樣來理解,而且去運用。那麼今天的第二講,因為有時候講法也是要掌握分寸,有利有弊,你這個本來濃縮的法,把它太展開講,就是講得太瑣碎,就會令我們智慧令智退,大家不知道這個能不能理解,覺得說怎麼會這麼說呢?的確如此,就是本來我們建立起來很牢靠很正確的一個知見,但是,因為你隨著不斷地這樣去鋪開稀釋,然後東一下、西一下,這樣知見太多,以後反而迷糊了,就令自己的智慧退了。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到底厲害在哪裡?
    波羅蜜譯為到彼岸。到彼岸就是人生的解脫,涅槃的證得。《大智度論》講:云何名為般若波羅蜜?答曰: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卷十八)了知諸法緣起性空的實相的智慧,才是般若波羅蜜。了知諸法實相的智慧,要從照見五蘊皆空的實踐中體證而來。佛法所說的波羅蜜一共有六種,也就是有六種到彼岸的法門。
  • 漲知識:佛教「般若波羅蜜多」是啥意思?
    六祖壇經什麼是「般若」?「般若」:梵語。中國話翻譯為「智慧」。我們說「崇道明德,修心開智」,「修心」就是為了開智慧,就是「般若」。禪《六祖壇經》: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於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 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三個詞都有什麼殊勝含義?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38篇之前咱們聊了《金剛經》名氣和影響力為什麼會這麼大,一方面和禪宗用來「印心」以及包含了很多名句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和六祖惠能的相得益彰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有版本前面多加了兩個字——《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八個字都有不可思議的妙用,我們下面一一來介紹。
  • 佛教的「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經》也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那麼這個「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呢?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按照淨空法師的說法,佛教不應該算是宗教,更應該屬於哲學範疇,佛法應該是人類精神、靈魂所追求的最高層次的哲學。他是人們在研究物質世界遇到「瓶頸」,對科學解釋不了的現象最好的詮釋。
  • 佛教「六度波羅蜜」,你知道是什麼嗎?
    對佛法了解比較深的人應該都聽說過「六度波羅蜜」這個佛教名詞,可是它真正的含義卻很少為人所知。在大乘佛教中,「六度波羅蜜」是修行重要的六種智慧、六種途徑。這六種智慧,幫助我們不斷去磨掉人生的弱點,使我們更加智慧地生活,自己改善自己的命運。如何踐行「六度波羅蜜」?
  • 老和尚說:什麼是禪?禪是安心,不屬於佛教,是我們大家的!
    那禪是什麼呢?不可言說,言語道斷都是錯。但我們要如何理解禪的概念呢?當代高僧星雲老和尚在北京大學演講禪文化與人生說到禪。說到禪的歷史,追溯最早的應當從古印度的佛教開始。佛陀在靈山會上拿著一朵花,拈花一笑。而這一笑,就成為禪宗以心傳心,與弟子迦葉尊者心心相印。佛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囑於汝。」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什麼能量那麼大,到底厲害在哪裡?
    波羅蜜譯為到彼岸。到彼岸就是人生的解脫,涅槃的證得。《大智度論》講:云何名為般若波羅蜜?答曰: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卷十八)了知諸法緣起性空的實相的智慧,才是般若波羅蜜。了知諸法實相的智慧,要從照見五蘊皆空的實踐中體證而來。佛法所說的波羅蜜一共有六種,也就是有六種到彼岸的法門。
  • 《心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該如何理解?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是《心經》中比較簡單好懂的一句話,按照它的字面意思來解釋,就是修習深妙般若,到了一個甚深而純熟圓滿的時候,然而,如果仔細去探究其中的道理、智慧,卻又另有一番味道在其中,似乎不是人們所想像的那麼簡單,所以下面我們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歡迎大家拍磚。
  • 普明法師:如來禪與祖師禪
    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代先賢多不認為有所謂祖師禪與如來禪的差別,強分親疏是可笑的。那麼仰山說香嚴只會如來禪,不會祖師禪,又是什麼用意呢?按前文所說,溈山聞香嚴「一擊忘所知」的悟道偈後,已經首肯香嚴徹悟了。仰山因為香嚴平時聰明靈利,恐他所作偈頌是意識分別知解所得,不是證悟現量境界,所以親自前去勘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