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得信力無能動 則得諸根淨明利若得諸根淨明利 則能遠離惡知識若能遠離惡知識 則得親近善知識若得親近善知識 則能修集廣大善——《華嚴經 賢首品第十二》
何謂善知識?
能夠引導我們到達善處的,這種朋友就叫善知識,反之是惡知識。善知識是教導我們善法,引導我們到達善處;惡知識是教導我們惡法,引導我們到達惡處。
據《大般若經》卷二十七常啼品載,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之法及一切種智,而使人歡喜信樂者,稱為善知識。《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述:善財童子於求道過程中,共參訪五十五位善知識(一般作五十三位善知識),即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不論以何種姿態出現,凡能引導眾生舍惡修善、入於佛道者,均可稱為善知識。
《釋氏要覽》卷上引《瑜伽師地論》,舉出善知識具有調伏、寂靜、惑除、德增、有勇、經富、覺真、善說、悲深、離退等十種功德。
《四分律》卷四十一載,善親友須具備難與能與、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密事相告、遞相覆藏、遭苦不舍、貧賤不輕等七個條件,即所謂「善友七事」。
行持善法,有善知識的護持、同行、共事、教導,非常重要。天台智者大師說:修習善法,要有三種善知識。一種叫外護善知識;一種叫同行善知識;還有一種叫做教授善知識。也就是說,善友、勝友,能教導善法,指導善處的善知識分為三大類,外護、同行、教授善知識。
《六十華嚴》列舉十種善知識
這十種善知識,著重從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利益眾生、開佛智慧的角度闡述,即思想廣大,行門廣大、願力廣大、智慧廣大、成果廣大、成就廣大。
01、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這種善知識能夠教導我們,時時刻刻安住在菩提心當中。
什麼是菩提心?
簡單的說,就是心量廣大,一切都想到成就眾生,利益眾生;一切都想到如何來使他人快樂幸福。
從菩提心出發,令他人得到的快樂是什麼呢?人生最究竟的快樂是什麼呢?從菩提心出發,最大的快樂就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02、能令修習善根善知識
發了菩提心,還要修習善根。善根有多種多樣,一切與菩提心相一致的善法,堅持不懈地去做、毫不動搖、毫不退縮,行善的這種心態、行為,堅如磐石,就好像一切的植物,落地生根了,那就叫善根。
心存善念,口說善法,心行善事,堅持不懈,不可動搖,那就是善根。我們見到一位學佛的人,精進、專一、慈祥,就會說他的善根好深厚。善根深厚的人,不是天生的,都是從不斷的修習而來,是從不斷積累而來,是從不斷培養而來。所以,能夠指引我們修習善根的人,就是善知識。
03、能令究竟諸波羅蜜善知識
究竟波羅蜜,就是能圓滿地來實踐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一切自利利他的。
波羅蜜,即到彼岸。「波羅蜜」一定把他落實到具體的每一個善法當中,而且波羅蜜要得到究竟,即無漏的大智慧、無漏的大慈悲。
所謂無漏的,就是徹底的,不考慮個人的得失,不考慮一切小的果報、有漏的果報,完全從大乘的三輪體空出發修習一切善法,那才是波羅蜜。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度」法門,只有在第六般若波羅蜜的攝受下,以般若波羅蜜為統率、為指導,才叫六波羅蜜。
「五度如盲,般若為眼」。只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就像一個沒有眼睛的人一樣在走路。向前走,向左走,向右走,他不知道,因為他沒有眼目。智慧是我們的眼目,在智慧的指導下,在無漏的智慧指導下修習一切波羅蜜,修習一切善法,才能成就波羅蜜。
04、能令分別解說一切法善知識
分別解說一切法,就是能夠分別解說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什麼是世間法,什麼是出世間法。
能分別解說一切法,就能使我們從善棄惡,舍小向大;如果不能善分別,善惡不分,大小不明,修行就會出現誤區。
所謂要善分別一切法,才能於第一義諦而不動搖;善分別一切法,不是一說就萬事大吉,而是說了以後要找到那個究竟的法門是什麼,然後按照那個究竟的法門去修、去行。
05、能令安住成熟一切眾生善知識
善知識一定要具備,使一切眾生,要成熟菩提心。
安住菩提心,成熟菩提心,我們這個世間才會有更多的人來行菩薩道,修菩薩行。那些受苦受難的人,那些不圓滿、不究竟的事才能越來越少。
06、能令具足辯才隨問隨答善知識
能令具足辯才隨問隨答善知識,自然就具備善巧方便智慧,大眾有什麼疑問,隨時提出來,能夠給予一個圓滿的解答,能夠使之改邪歸正,棄惡行善。
具足辯才不是為了成口頭的遊戲而已,不是為了耍耍口頭禪,而是為了使大眾安住菩提心,成熟菩提心。
07、能令一切不著善知識
善知識教導我們不執著於生死。生死從哪裡來呢,生死就是從染著而來,有人執、有我執,就有生死。
有所染著,就是不善法。善知識能夠教導我們如是行、如是修,這就是真正好的善知識。
08、能令於一切劫行菩薩行心無厭倦善知識
不是這一輩子、下一輩子,行菩薩道,是永無休止地做一件事。做什麼呢?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修菩薩行,心無厭倦,這是菩提心。能不能做到在六道中行菩薩道,你自己能做得了主嗎?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學做菩薩,就要上求佛道,下度眾生。
09、能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普賢行,即離一切分別執著,體性周遍、隨緣成德。普賢行的一個特點是,時空無盡,善行無盡。《普賢菩薩行願品》云:「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禮敬諸佛乃至普皆回向無有窮盡」。另一個特點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普賢菩薩行願品》把普賢菩薩的無邊願力濃縮在一卷經當中。我們能夠經常地來讀誦《普賢菩薩行願品》,就能培養菩提心,安住菩提心,成熟菩提心。
10、能令入一切佛智善知識
能令深入一切佛智,是什麼意思呢?即甘願承擔一切苦難而沒有怨言,沒有任何負擔。因為佛之所以要成佛,不是他自己有什麼需要,他是因為看到眾生在生死輪迴當中,苦難不息,所以他要成佛度眾生。
佛的智慧就是指導如何度眾生,如何不執著,如何做到「四弘誓願」。這就是佛的智慧。
聞法受持,近善知識。承事不倦,常樂聞法。心無厭足,隨所聽受。如理思惟,入真三昧。離諸僻見,善觀諸法。得實相印,了知如來。無功用道,乘普門慧,入於一切,智智之門。——《華嚴經 明法品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