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何謂善知識嗎?

2021-01-19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若得信力無能動 則得諸根淨明利若得諸根淨明利 則能遠離惡知識若能遠離惡知識 則得親近善知識若得親近善知識 則能修集廣大善——《華嚴經 賢首品第十二》

何謂善知識?

能夠引導我們到達善處的,這種朋友就叫善知識,反之是惡知識。善知識是教導我們善法,引導我們到達善處;惡知識是教導我們惡法,引導我們到達惡處。

據《大般若經》卷二十七常啼品載,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之法及一切種智,而使人歡喜信樂者,稱為善知識。《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述:善財童子於求道過程中,共參訪五十五位善知識(一般作五十三位善知識),即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不論以何種姿態出現,凡能引導眾生舍惡修善、入於佛道者,均可稱為善知識。

《釋氏要覽》卷上引《瑜伽師地論》,舉出善知識具有調伏、寂靜、惑除、德增、有勇、經富、覺真、善說、悲深、離退等十種功德。

《四分律》卷四十一載,善親友須具備難與能與、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密事相告、遞相覆藏、遭苦不舍、貧賤不輕等七個條件,即所謂「善友七事」。

行持善法,有善知識的護持、同行、共事、教導,非常重要。天台智者大師說:修習善法,要有三種善知識。一種叫外護善知識;一種叫同行善知識;還有一種叫做教授善知識。也就是說,善友、勝友,能教導善法,指導善處的善知識分為三大類,外護、同行、教授善知識。

《六十華嚴》列舉十種善知識

這十種善知識,著重從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利益眾生、開佛智慧的角度闡述,即思想廣大,行門廣大、願力廣大、智慧廣大、成果廣大、成就廣大。

01、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這種善知識能夠教導我們,時時刻刻安住在菩提心當中。

什麼是菩提心?

簡單的說,就是心量廣大,一切都想到成就眾生,利益眾生;一切都想到如何來使他人快樂幸福。

從菩提心出發,令他人得到的快樂是什麼呢?人生最究竟的快樂是什麼呢?從菩提心出發,最大的快樂就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02、能令修習善根善知識

發了菩提心,還要修習善根。善根有多種多樣,一切與菩提心相一致的善法,堅持不懈地去做、毫不動搖、毫不退縮,行善的這種心態、行為,堅如磐石,就好像一切的植物,落地生根了,那就叫善根。

心存善念,口說善法,心行善事,堅持不懈,不可動搖,那就是善根。我們見到一位學佛的人,精進、專一、慈祥,就會說他的善根好深厚。善根深厚的人,不是天生的,都是從不斷的修習而來,是從不斷積累而來,是從不斷培養而來。所以,能夠指引我們修習善根的人,就是善知識。

03、能令究竟諸波羅蜜善知識

究竟波羅蜜,就是能圓滿地來實踐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一切自利利他的。

波羅蜜,即到彼岸。「波羅蜜」一定把他落實到具體的每一個善法當中,而且波羅蜜要得到究竟,即無漏的大智慧、無漏的大慈悲。

所謂無漏的,就是徹底的,不考慮個人的得失,不考慮一切小的果報、有漏的果報,完全從大乘的三輪體空出發修習一切善法,那才是波羅蜜。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度」法門,只有在第六般若波羅蜜的攝受下,以般若波羅蜜為統率、為指導,才叫六波羅蜜。

「五度如盲,般若為眼」。只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就像一個沒有眼睛的人一樣在走路。向前走,向左走,向右走,他不知道,因為他沒有眼目。智慧是我們的眼目,在智慧的指導下,在無漏的智慧指導下修習一切波羅蜜,修習一切善法,才能成就波羅蜜。

04、能令分別解說一切法善知識

分別解說一切法,就是能夠分別解說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什麼是世間法,什麼是出世間法。

能分別解說一切法,就能使我們從善棄惡,舍小向大;如果不能善分別,善惡不分,大小不明,修行就會出現誤區。

所謂要善分別一切法,才能於第一義諦而不動搖;善分別一切法,不是一說就萬事大吉,而是說了以後要找到那個究竟的法門是什麼,然後按照那個究竟的法門去修、去行。

05、能令安住成熟一切眾生善知識

善知識一定要具備,使一切眾生,要成熟菩提心。

安住菩提心,成熟菩提心,我們這個世間才會有更多的人來行菩薩道,修菩薩行。那些受苦受難的人,那些不圓滿、不究竟的事才能越來越少。

06、能令具足辯才隨問隨答善知識

能令具足辯才隨問隨答善知識,自然就具備善巧方便智慧,大眾有什麼疑問,隨時提出來,能夠給予一個圓滿的解答,能夠使之改邪歸正,棄惡行善。

具足辯才不是為了成口頭的遊戲而已,不是為了耍耍口頭禪,而是為了使大眾安住菩提心,成熟菩提心。

07、能令一切不著善知識

善知識教導我們不執著於生死。生死從哪裡來呢,生死就是從染著而來,有人執、有我執,就有生死。

有所染著,就是不善法。善知識能夠教導我們如是行、如是修,這就是真正好的善知識。

08、能令於一切劫行菩薩行心無厭倦善知識

不是這一輩子、下一輩子,行菩薩道,是永無休止地做一件事。做什麼呢?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修菩薩行,心無厭倦,這是菩提心。能不能做到在六道中行菩薩道,你自己能做得了主嗎?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學做菩薩,就要上求佛道,下度眾生。

09、能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普賢行,即離一切分別執著,體性周遍、隨緣成德。普賢行的一個特點是,時空無盡,善行無盡。《普賢菩薩行願品》云:「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禮敬諸佛乃至普皆回向無有窮盡」。另一個特點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普賢菩薩行願品》把普賢菩薩的無邊願力濃縮在一卷經當中。我們能夠經常地來讀誦《普賢菩薩行願品》,就能培養菩提心,安住菩提心,成熟菩提心。

10、能令入一切佛智善知識

能令深入一切佛智,是什麼意思呢?即甘願承擔一切苦難而沒有怨言,沒有任何負擔。因為佛之所以要成佛,不是他自己有什麼需要,他是因為看到眾生在生死輪迴當中,苦難不息,所以他要成佛度眾生。

佛的智慧就是指導如何度眾生,如何不執著,如何做到「四弘誓願」。這就是佛的智慧。

聞法受持,近善知識。承事不倦,常樂聞法。心無厭足,隨所聽受。如理思惟,入真三昧。離諸僻見,善觀諸法。得實相印,了知如來。無功用道,乘普門慧,入於一切,智智之門。——《華嚴經 明法品第十八》

相關焦點

  • 讀了佛經,你才知道誰是真正的善知識
    佛經是教開悟次第法門的智慧,讀熟悉了,遇善知識請問自己熟悉的相應句文,聽聞思惟,再去讀其他的經典,學行六度之波羅蜜妙法、收集六度波羅蜜的資糧,名漸。要知道眾生本來就具有成佛的菩提種子,這些種子都藏在自己的如來藏阿賴耶識中,等到有一天,遇到善知識,並信受聽從善知識的教誡,而發大願力度眾生,透過身口意的磨練,努力修證大乘的種種勝妙行,最後如《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中,龍王女「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而成佛。所以在學修的過程中,選擇善知識就很重要,誰是善知識?
  • 三種善知識
    「若遇善知識」:「若」是不定詞,或者遇著,或者沒有遇著。現在假設要是遇著善知識的話。什麼叫善知識呢?聞名叫知,見面叫識。聞名:我聽見這個名字,我知道啦!這叫「知」。見面:我看見了,見著面了,這叫「識」。我認識了,這就是「知識」。「善」字,一般人都當「好」字講,而「善知識」這個「善」,當能字講。他能知能識,能知道什麼呢?能知道這三界的苦惱,能知道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 成佛妙道: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為成佛妙道,諸經如是說: 世間有二知識,常與人為因緣,令人得大罪,亦令人得大福。何謂二知識?一者惡知識、二者善知識。譬如賊師造惡逆,殺害君父破亂天下,眾生被毒殃無不加,與之從事令人得大罪。如釋迦文菩薩發意求道救護眾生,四等四恩接護一切,三界五道靡不蒙度也!
  • 三招教你如何識別修行路上的善知識
    既然善知識是老馬識途,他一定知道此處必善、此處必遠離煩惱,他一定是有處非處智力的。 你要去鑑別,這個人講話既離疑又不依自己的妄想,因為依自己的妄想一定會有疑,所以講話一定是果斷的,非常確定此處一定是可以遠離煩惱、彼處一定是落入種種煩惱。 比如,殺、盜、淫、妄、酒有沒有煩惱呢?
  • 善知識的重要性,如何求善知識——善財童子與文殊菩薩的故事
    ——《大般若經》第366卷這些話都在督促我們要親近善友、善知識恆無厭倦,常不遠離善知識,常求善知識的攝受。三、分辨好壞的智慧在我們遇到善知識之前,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好,什麼壞,我們把好的當成壞的,把壞的當成好的來對待。
  • 名家易人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之有感「善知識」與「君子之儒」
    「善知識」與「君子之儒」文/易人餘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深為經中善財童子參拜五十五位「善知識」所觸動,善財童子也是佛子求法的典範。何謂善知識?佛言:「善知識者,善解深法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住於實際,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為善知識。」《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述,善財童子為修學菩薩行,曾參訪五十五位善知識,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不論以何種姿態出現,凡是能引導眾生舍惡修善,入於佛道者,亦均稱為善知識。何謂君子之儒?是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法,使人走上正道的人。其關鍵是看他的知與見,確實是正知正見,思想、見解沒有錯誤,這就是君子之儒。
  • 戒掉「淫慾」的四個善知識,千萬要注意了,越早知道越好!
    善知識在戒「淫慾」的路上如此重要,戒「淫慾」者將如何親近善知識,本文將從四點說明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具體展開說明善知識在戒「淫慾」路上起到必不可少的助緣。親近善知識乃戒「淫慾」之必須,《法華經》卷七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以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含經·佛說恆水經》云:「學問不值明師,安知天下有大道乎?」
  • 如何選擇「善知識」,佛弟子不可不知!
    釋迦牟尼佛是人人喜愛的,聽到名字便想親近;但維摩居士則人見人怕,聽見名字便躲得遠遠的,你看在《維摩經》中,各大弟子及大菩薩,一聽到佛陀說要去向維摩居士問疾時,皆諸多推搪,總是不想前往的。換句話說,釋迦牟尼是甚得人緣,而維摩居士則沒有人緣了。」
  • 什麼是善知識?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善知識?
    善知識,在佛教中,經常出現,那到底什麼是善知識呢?什麼樣的人,又能稱為善知識?善知識一般所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的好人,即為善緣,又稱知識、善友、善親友等。簡單的理解就是,只要能引導和幫助他人,傳播正道,弘揚正法的善人,都可以稱為善知識,與善知識相對的,就是惡知識。
  • 親近善知識
    或許有人會說,難道不能在佛經中尋求答案嗎?須知,凡夫的認識是有限而又充滿錯覺的,這都障礙我們對佛法的理解。更何況,佛法是有傳承的,尤其在修證層面,無法於經教中完全表達。那缺失的無法言傳的部分,唯依善知識應機設教,方便化導,才能將教法落實於心行。那麼,怎樣才堪為眾生依止的善知識呢?這也是目前很多學佛者存在的困惑。
  • 誇獎讓你虛榮,棒喝讓你成長,遇到真正的善知識,你準備好了嗎?
    學了幾十年口頭「禪」發現自己誰也沒騙到只騙了自己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感恩佛母寺的楞嚴法會幫助我走出了這個虛擬的舒適區重新走進社會在佛母寺參加楞嚴法會的經歷讓我想起了讀到過的一句話「致假裝修行的自己:誇獎讓你虛榮
  • 什麼是「善知識」?
    佛教裡面經常講,學佛就要多接觸「善知識」,而我們又總覺得這個「善知識」真是太難找了,可遇而不可求。那究竟什麼人才算是「善知識」呢?有正知正見,佛知佛見,正直而有德行的人,就是善知識,也叫善友、善緣、親善友。和善知識相對的是惡知識,邪知邪見。
  • 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
    遇到善知識,他能帶我們走向成佛之道;要是我們遇到惡知識的話,那就只能到三惡道去了。所以無論是怎麼修、修什麼,我們必須要有善知識的引導,這是一種善因緣。善因緣我們必須也要去培養。善知識是不是被天上限定了,掉下來,然後剛剛撿到?不是這樣子的。首先你自己要有一個正當的良好的心願,發願遇到善知識,你有這個願,才能真正遇到善知識。
  • 不是世界上沒有善知識,是你不具備弟子相
    一個人修行路上障礙重重,遇不到善知識,是什麼原因?就你能夠學佛,說明因緣有、善根有,但如果福德不夠,你就是遇到善知識了,善知識也會錯過。有些人遇不到善知識,那是因緣不夠,福德也不夠。宗喀巴大師告訴我們:「不是這個世界沒有善知識,是你不具備弟子相。」你不能當一個好的弟子,善知識如果現前了,反而會害你,因為你對善知識也會起懷疑、起誹謗,還在善知識那裡挑三剔四。那
  • 以佛家的智慧,來感悟「善知識」的存在
    於是我們對於善知識這一個概念,一下子就豁然開朗了,知道所謂的善知識,不再僅僅只是局限在某一個特定的範圍了。其實對於善知識的理解,我們的的思路和胸襟完全可以放得再開闊些,像佛經裡所記述的: 「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於人,悉皆度脫。」 「非但佛身,獨現於前。」
  • 釋淨空: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是大因緣
    該經復雲,下面還是《法句經》裡的話,「一切眾生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話就是無上菩提,一切眾生要想證得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成佛,「當親近善知識,請問法要」,這特別留意這句話,你要想成就,你不能不親近善知識,你要請善知識教導你。
  • 《華嚴經》:善知識是成就佛法的根本
    皆由善知識力。以善知識而為根本。 ——《大方廣佛華嚴經》 【注釋】一切在佛法上有所成就的菩薩,都是依於善知識的指導加持,善知識是成就佛法的根本。佛法由師傳授,敬師重法者,方能有所成就。
  • 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善知識者是我師父,善知識者是我眼目
    因善知識,令我見佛;因善知識,令我聞法。善知識者是我師父,示導於我諸佛法故;善知識者是我眼目,令我見佛如虛空故;善知識者是我津濟,令我得入諸佛如來蓮華池故。——《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善知識者是我師父師父者,則為導師,則為慈父,則為慈母善知識者,則為慈母,生佛家故;善知識者,則為慈父,以無量事,益眾生故;……善知識者,則為導師,教化令至彼岸道故。——《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導師者,導以正路,示涅槃徑夫大導師者,導以正路,示涅槃徑,使得無為,常得安樂。
  • 佛教故事:真正的善知識可不像你想像那樣和藹可親
    編者註:現在很多人動不動就供養上師,四處尋找善知識。但是殊不知,自己如果沒有堅定求法的信念,善知識即使見到了你其實也認不出來。
  • 智慧法語:佛陀揭秘你此生能遇到善知識的前世因果
    【經典原文】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以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法華經》 【經文解釋】假使有修善的善男子和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因為在宿世種諸善根的緣故,所以在生生世世之中,都會遇到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他所遇到的善知識,能以大作佛事,有一切神通變化,來指示眾生、教化眾生、利益眾生,令一切眾生都歡喜,使令入到無上正等正覺這法裡邊來。 大王(妙莊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