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善知識

2021-02-19 雲臺海會

皈依,雖是皈投十方三世一切佛寶、法寶、僧寶,但在修行實踐中,還須落實於具體的善知識。皈依之後,須選擇如法生活,具備佛子威儀,了知戒律的開遮持犯;還須具足正見,深信因果,進而契入空性,解除內心迷惑,打開生命寶藏。這一切,皆有賴師長悉心指點。

新出家或剛皈依的佛弟子,就像嬰兒需要父母呵護養育一樣,必得善知識悉心指點,方能羽翼豐滿,健康成長。對於在家佛子來說,雖無條件常隨善知識左右,但也應確定一位堪能依止的師長,時時請益。

具足正見乃至契入空性,更需善知識的耳提面命。因為佛法義理博大精深,若無明眼人指點迷津,無法於錯綜複雜的心行中找到突破口,甚至失之毫釐而差之千裡。眾生的心,充斥無數飄浮不定的想法。我們每天徘徊其中,被種種情緒左右而不得安寧。如何令狂心頓歇?如何引發生命潛在的巨大力量?或許有人會說,難道不能在佛經中尋求答案嗎?

須知,凡夫的認識是有限而又充滿錯覺的,這都障礙我們對佛法的理解。更何況,佛法是有傳承的,尤其在修證層面,無法於經教中完全表達。那缺失的無法言傳的部分,唯依善知識應機設教,方便化導,才能將教法落實於心行。

那麼,怎樣才堪為眾生依止的善知識呢?這也是目前很多學佛者存在的困惑。因為善知識不會貼著標籤,不會標榜「我是善知識」,這就需要我們去發現、辨別、抉擇。

經論中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選擇善知識的標準。《大乘莊嚴經論》中列有十種:一、具足戒;二、具足定;三、具足慧;四、德行圓滿;五、精進;六、通達教理(教富饒);七、通達真實;八、說法善巧;九、具足悲憫;十、斷除疲厭。

若是嚴格按照這十個標準衡量的話,還是存在相當難度。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沒有足夠的福德因緣,很難值遇具足德相的善知識。那又該怎麼辦呢?在此給大家提供一個簡單標準,即作為善知識必須具備的三點基本素養。換言之,是作為善知識的底線。若這些素養尚未具備,對於我們修學將難有幫助,甚而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這三點標準是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的:

其一是具足戒行。佛法修行乃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故戒律為修行基礎,具足戒行,才堪為人天導師,眾生依怙。佛陀將滅度前,諄諄告誡弟子們「以戒為師」,充分說明了戒律對於修行的重要性。

其二是具足正見。這是善知識標準中最為核心的一點,甚至比戒律更重要。如果知見存在問題,根本無法將我們引向解脫。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區別,主要也體現於見地。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必經之路,但僅憑持戒或修定很難作出判斷。由戒而言,許多外道甚至邪教也有一套非常嚴格的戒律;由定而言,四禪八定也非佛教特有的修行成就,但他們正是因為知見偏差和錯誤而無法解脫,甚至走上不歸路。從這個意義上說,破見甚至比破戒更嚴重。所以,正見是佛法與一切宗教的不共所在,一旦破見,自斷善根。

其三是具足悲心。唯有具足攝受眾生的悲心,才能給弟子無微不至的指點。否則,閉門獨修,入山惟恐不深,即使具備前兩個條件,只怕也無緣親近,無緣追隨左右,聆聽法益。

當我們值遇善知識時,又如何親近並獲得教授呢?若不善於依止,即使相遇也可能錯失良機。反之,若能與善知識結下殊勝法緣,生生世世都會得其攝受。關於親近善知識,有以下幾點要求:

第一是淨信為本。對於自己親近的善知識必須具足信心,觀德莫觀失,切勿依自身情緒及立場隨意評判。凡夫心是充滿主觀的,以這樣的心觀察世界,所見自然難以清淨圓滿。若不善於發現善知識功德,很可能會順著凡夫習氣尋其過失。如是,便無法對依止師生起淨信和恭敬心。相應的,善知識所授教法也就無法對我們產生應有作用。

第二是念恩生敬。在無盡生死中,我們所以能聽聞佛法,種下善根,不曾離開善知識的教導之恩。不僅是今生的善知識,也包括過去生的善知識。若無善知識攜手相扶,我們可能仍在三惡道沉淪。所以,應時常憶念善知識的恩德。

第三是身口給侍,以身口意三業供養善知識。其中,又以依教奉行的供養最為殊勝,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因為親近善知識的根本意義,是為了依照正確方法修行,直至解脫。

對於末法眾生而言,福薄障深,無緣得見諸佛顯現,親聆教法。而經典浩如煙海,即使如此,尚不能窮盡佛法全部,是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若無善知識的引領,如何於一望無際的佛法海洋中找到方向?這正是許多人修學多年卻不得要領的原因所在。結果,佛法是佛法,自己是自己,問題還是問題。在這樣的現實中,依止善知識顯得尤為重要。若能值遇真正的善知識,作為弟子又能具足信心,如法依止,確為修行捷徑。

相關焦點

  • 釋淨空: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是大因緣
    該經復雲,下面還是《法句經》裡的話,「一切眾生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話就是無上菩提,一切眾生要想證得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成佛,「當親近善知識,請問法要」,這特別留意這句話,你要想成就,你不能不親近善知識,你要請善知識教導你。
  • 佛說:得正法必須親近佛,親近善知識!
    佛說:得正法必須親近佛,親近善知識!佛言。善男子。初修三十二相業時。善男子。菩薩修集如是業時得名菩薩。兼得二定。一菩提定。二者有定。複有二定。一者知宿命定二者生正法因定。善男子。菩薩從修三十二相業。得正法必須親近佛,親近善知識,修六度萬行,不退轉,種不退轉的因。從一句南無佛至證新發意菩薩,再至成佛的三大阿僧祇劫時間裡,常隨佛多聞,不生厭倦。修三十二相的時候,以百福功德為中心,修心五十,心行五十,就是各佔百分之五十。光發心不行,就是說得到,做不到。說一半、做一半,圓滿才是百福功德。
  • 成佛妙道: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善知識者有如是無量功德,是故我今教汝親近。 ——《佛說法句經·二十一種譬喻善知識品》 善男子!善知識者,長夜與人安隱快樂。以是之故,應當親近善知識。惡知識應當遠離,所以者何?惡知識者,能燒燋然,今世後世,眾苦集聚。 ——《雜寶藏經》 何等為四種惡知識?一求闢支佛乘心,樂少欲少事;二求聲聞乘比丘,樂坐禪者;三好讀外道路伽耶經,莊嚴文頌巧問答者;四所親近者,得世間利不得法利。是故菩薩應親近四善知識遠離四惡知識。
  • 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善知識者是我師父,善知識者是我眼目
    因善知識,令我見佛;因善知識,令我聞法。善知識者是我師父,示導於我諸佛法故;善知識者是我眼目,令我見佛如虛空故;善知識者是我津濟,令我得入諸佛如來蓮華池故。——《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於善知識心生渴仰,以善知識薰習其心,於善知識志欲堅固,方便求見諸善知識心不退轉,願得承事諸善知識心無懈倦;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滿眾善;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生眾福;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長眾行;知由依止善知識故,不由他教,自能承事一切善友。
  • 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
    甲一、為何親近善知識很多人學佛有各種的方法。有些人喜歡在家裡,自己一個人學習,現在的光碟太多了,各種的書也隨意可以得到,經典也有很多,非常方便,要什麼有什麼,網上的視頻也非常多。所以現在學習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不管用什麼方法來學習,親近善知識是我們絕對不能忽略的。所以今天我們來講講。
  • 善知識的重要性,如何求善知識——善財童子與文殊菩薩的故事
    最大的外因是有善友在身邊,也就是親近善知識。佛言:「……復由善根所攝受故,常不遠離真善知識,謂諸如來、應、正等覺及諸菩薩摩訶薩眾、獨覺、聲聞並餘能贊佛、法、僧者,常得親近恭敬供養。如是,善現!——《大般若經》第366卷這些話都在督促我們要親近善友、善知識恆無厭倦,常不遠離善知識,常求善知識的攝受。三、分辨好壞的智慧在我們遇到善知識之前,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好,什麼壞,我們把好的當成壞的,把壞的當成好的來對待。
  • 佛典故事:常近善知識
    佛陀以大慈悲、大智慧力,僅僅開口說:「汝等來,善示汝妙法」,因緣成熟的智者,就能證得初果乃至阿羅漢果,身心解脫。大善知識及好的同參道友是何等地重要呀!應當時時親近善知識,遠離諸惡友。思惟至此,波斯匿王即起身到佛陀的處所,虔敬地告訴佛陀自己的體會。
  • 如何選擇「善知識」,佛弟子不可不知!
    也是說明了善知識便是清淨梵行的全部助緣。由上可知,在修行道上,以善知識為最重要。在《雜阿含843經》裡說,入流分有四種:親近善知識、多聞正法、內正思維、法次法向。要證入聖者之流,修行便以親近善知識為第一步。但如何選擇善知識呢?如何才得到善知識的協助呢?
  • 善知識指導我們斷惡修善,離一切苦,得一切樂
    善知識指導我們斷惡修善,離一切苦,得一切樂。善士對我們的功德極大,我們能如法念其功德,能引起我們對善士的如法親近、如法依止、承事恭敬。《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云:「爾時阿難,白世尊言:所謂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事將引善道以至無為。佛告阿難:勿作是言,言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其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眾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為此方便,知夫善知識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 戒掉「淫慾」的四個善知識,千萬要注意了,越早知道越好!
    善知識在戒「淫慾」的路上如此重要,戒「淫慾」者將如何親近善知識,本文將從四點說明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具體展開說明善知識在戒「淫慾」路上起到必不可少的助緣。親近善知識乃戒「淫慾」之必須,《法華經》卷七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以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含經·佛說恆水經》云:「學問不值明師,安知天下有大道乎?」
  • 《華嚴經》:善知識是成就佛法的根本
    皆由善知識力。以善知識而為根本。 ——《大方廣佛華嚴經》 【注釋】一切在佛法上有所成就的菩薩,都是依於善知識的指導加持,善知識是成就佛法的根本。佛法由師傳授,敬師重法者,方能有所成就。
  • 要親近善知識,廣學多聞,真參實悟。培養有修有證弘法利生的人才
    禪就是指我們每個人本具的佛性,一切善法之源,福慧之源,涅槃妙心。在達摩祖師來中國以前沒有這個禪字,達摩以後才有這個名字,傳到中國以後也叫無上禪。不是一般的禪。禪字梵語是禪那,譯為靜慮,思維修。一般說來修禪就是修定,我們今天所講的無上禪不光修定而是定慧等持,是以見性解脫,不論禪定解脫的禪。禪是建立在定的基礎上而見性,而不是不具備禪定。
  • 你知道何謂善知識嗎?
    若得信力無能動 則得諸根淨明利若得諸根淨明利 則能遠離惡知識若能遠離惡知識 則得親近善知識若得親近善知識 則能修集廣大善——《華嚴經 賢首品第十二》何謂善知識?能夠引導我們到達善處的,這種朋友就叫善知識,反之是惡知識。善知識是教導我們善法,引導我們到達善處;惡知識是教導我們惡法,引導我們到達惡處。
  • 什麼是佛教中的「善知識」?值遇善知識是我們的大因緣
    《妙法蓮華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那麼何為善知識呢?
  • 靜波法師:如何跟善知識修學?答案在這裡
    根本生信 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一定要有信心和恭敬心。《華嚴經》中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信無垢濁心清淨,滅除憍慢恭敬本,亦為法藏第一財,為清淨手受眾行」。信心是希望,是佛法的根源,是修道的根源,一切功德的根本,所有的功德都是從這個地方生長出來的。
  • 善知識具備的八種德相
    學佛的人,要想趣入正法,解脫煩惱,證得無上菩提,首先就得親近善知識。古德說:總攝一切授首,不舍離善知識。學佛的人,親近善知識固然很重要,但末法時代,相似善知識,到處都有,如果不明了善知識應具有的德相,便去親近善知識,對行者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 聽菩薩說:未獲菩提之前,需要善知識
    第一,未獲菩提之前,需要善知識,所以要依止上師。第一條講的是依止上師、善知識,這點非常重要。佛在經中講過,無有上師無有佛,賢劫千佛以師而生。如果沒有上師、善知識,就不會有佛的出現。賢劫千佛以及所有的佛,都是依止上師、善知識,精進學修佛法而獲得成就的。現在有很多人,不依止上師,也不依止善知識,而是自己自學。
  • 華嚴經開示:先做到、做好這兩點,就一定會感召到善知識的關注
    為了避免落入以指當月的攀緣怪圈,在學習佛法時,需要有善知識的指導。佛經中對善知識的定義為:佛言,善知識者,善解深法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了達諸法從本以來,究竟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性相如如,住於實際,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 。為善知識。佛經中雖然有對善知識的定義,可是當我們用攀緣心來解讀佛經對善知識的定義時,能夠得到正確的解讀嗎?
  • 以佛家的智慧,來感悟「善知識」的存在
    很多人一想到善知識,往往只會想到小說裡,所描述的那些躲在深山老林裡的隱士高人,或者身藏在名剎古寺中的高僧大德,抑或者是社會上的名仕賢達(成功人仕)。但從佛門經典裡,所記載有關智慧化身顯現的說法,卻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情況,善知識其實就在這個人間,就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最平凡的現實人生當中,就隱身在這個社會的每個階層裡面,有可能就混跡在每一個並不是很顯眼的路人當中,這就看我們是否具有一雙智慧之眼,能夠分辨得出來了。
  • 教師節專題|感念生命中相識的善知識,謹祝師者,事業臻祥
    ▲宗喀巴大師的修行生涯中,奉行師道,親近善士的高尚德行,值得後世佛子銘記傳統文化中,尊師重道一直是正信佛子的高尚德行。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聰穎的善財童子,在其修學之路上,曾參訪有五十三位善知識。這些善士的種姓、職業、功德各有不同,但他們在成就善財童子的清淨業道時,也完成了言傳身教的善法布施,因此佛經中以善知識來稱頌他們。格魯派初祖宗喀巴大師的傳奇一生,也曾在修行事業中,參訪過很多偉大的善知識,宗大師兼具深見廣行兩大車軌的道次第思想,融含著這些清淨善士的智慧果德,宗大師也教導後世弟子,當親近善士,克己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