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親近善知識,廣學多聞,真參實悟。培養有修有證弘法利生的人才

2021-01-19 平常新語

密參禪師方便禪七開示——禪七第二天

打禪七要懂得禪的道理,宗門這一法,是佛拈花示眾而傳心印之法,和我們知道的凡夫禪、外道禪、小乘禪、四禪八定都不同。禪就是指我們每個人本具的佛性,一切善法之源,福慧之源,涅槃妙心。在達摩祖師來中國以前沒有這個禪字,達摩以後才有這個名字,傳到中國以後也叫無上禪。不是一般的禪。

禪字梵語是禪那,譯為靜慮,思維修。一般說來修禪就是修定,我們今天所講的無上禪不光修定而是定慧等持,是以見性解脫,不論禪定解脫的禪。禪是建立在定的基礎上而見性,而不是不具備禪定。我們今天所修的這個禪是沒什麼取捨,無內無外,本來清淨,本來具有,定慧一體的禪。是六祖開口就講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禪。是佛的正法眼藏,三世諸佛因悟此而成佛,我們眾生也要因明此性而成佛。禪是成佛的根本,對佛法的興衰起決定作用。

禪是無相法,是一切不可得的法,只有無所得才能成佛。金剛經說的好「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我們凡夫什麼都想得,無所得受不了,學了佛也想得,什麼福報啊,什麼法師、神通啊,甚至淨土啊,不明白,無所得才有神通、才到真正淨土去呀!

佛性是人人具足個個不無的,但是我們染汙太深,依舊道業難成。難成不是佛性,佛性是本自現成的,就是習氣毛病太重把佛性掩蓋了。

習氣太重,祖師慈悲,告訴我們種種調和身心的方法,稱為調整五事——調身、調心、調息、調吃、調睡。五事調順,禪道易行,五事不如法,易出障礙和毛病,輕者功夫上不去,重者發生氣病。我們今天簡單說一下調五事中所注意的情況:

一、調合身心,沒事應適量休息,不要用力,打起坐來任其自然,不要用力挺腰,也不要前仰後合和下彎。往上提心火上炎,眼睛會發紅,長眼屎,頭髮昏漲。腰下彎易肚子發漲、易昏沉。

二、呼吸任其自然,不要用心壓制它,用心壓制它就不自然,久之傷氣,傷氣一定傷血。

三、參話頭的同參,不昏沉、不散亂是最好。昏沉了話頭就要提緊一點,不提緊就落入昏沉了。如果散亂了,話頭就放鬆一點,要慢慢進行對治,總之以不昏不散為好。念佛的同修,可用金剛持,心念耳聞容易入定。昏沉時念快一些,散亂時可放慢,不昏不散時念佛念念分明,久之功夫純熟,能所雙亡,可入念佛三昧。

四、吃飯不要多,多則容易昏,也不要少,氣力不足,不易入定。要視自己情況而定。

有很多用功的人,沒親近過善知識,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看經典,走錯路出了毛病,見地不正,身心不調順,遇到情況不會處理,輕者生病,重者著魔發狂。最後謗佛謗法說這法不好,那個法也不行,不知是自己的原因。所以我們修行要親近善知識,經常廣學多聞。善知識是過來人,道路他清楚,親近他不會上彎路,還有佛的經典也是善知識,可輔修行之偏。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由於修法心切,問了不明白人指錯路了,結果出了毛病耽誤了自己一生。原因是見地不明,見地明確了修什麼法都能成就。

禪是總持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我們能夠相信,修持這一法真是火中生蓮,如同金缽羅花一樣,不是一佛二佛所種善根,不然的話,不相信懷疑啊!即使今生沒有明心見性,成佛作祖,如能持戒有了這種般若的勝因,生生世世不墮魔道。生如來家,住清淨地,所以我們要髮長遠心,一生不行來生再修,生生世世護持佛的正法眼藏,利益眾生直至成佛作祖。

我們修行要明心地,心地一明萬法明,修什麼法都行,穿衣吃飯都是佛法。心地不明,雖修佛法也不是佛法。古人說:「邪人說正法正法也是邪,正人說邪法邪法亦成正。」

佛法的興盛在於根本,正法眼藏興盛起來即是佛的正法時代住世。現在佛法衰落是認識根本的人、相信根本的人太少太少了。佛法的弘揚在於真理,真理如虛空,任何人不能動搖。沒有究竟真理的人,智慧就和外道一樣。另外,佛法還要培養人才,培養有修有證的人才、弘法利生的人才,光有理論沒有真東西不能使人信服,這是佛法一條出路。

禪是無相般若大法,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不要說人,就是各個天王也都護持佛法。我們要具有智慧最好的辦法就是照顧當下一念,這是真正修行。佛法是現實的,告訴你們:「眼前歷歷分明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就是你的佛性」。佛性無相,無法形容,為什麼祖師不肯直接告訴我們呢?因為告訴我們就有了語言相,你心裡也有個相,領會的佛性就變了,就不是所說的那個東西了,因此叫我們自參自悟,自成佛道。祖師不想說破,是慈悲,叫我們證悟印心沒有差錯。

我們聽了,會用功也很好,但還要真參實悟,大多還是理解。當年我們參學親近虛雲老和尚,老和尚告訴我們光聽、光說不起作用。

佛法入門有兩種——理入和行入。從理入就是悟明心地,上根利智一聞即了,雖然沒有直接證道,這心地法他通了,這是理入,來的快,頓悟而漸修。行入差別很多,雖然行入從行上著手,但還是從心開始,比如拜經、誦經、嗑頭朝山拜佛燃指供佛,六度萬行,心若不誠,也行不起來。可是這個心要是至誠萬分也能發明心地,就是那個真心到了極點,也能忘我,證悟佛性。

大家努力用功精進吧!

相關焦點

  • 善知識具備的八種德相
    學佛的人,要想趣入正法,解脫煩惱,證得無上菩提,首先就得親近善知識。古德說:總攝一切授首,不舍離善知識。學佛的人,親近善知識固然很重要,但末法時代,相似善知識,到處都有,如果不明了善知識應具有的德相,便去親近善知識,對行者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 如何選擇「善知識」,佛弟子不可不知!
    也是說明了善知識便是清淨梵行的全部助緣。由上可知,在修行道上,以善知識為最重要。在《雜阿含843經》裡說,入流分有四種:親近善知識、多聞正法、內正思維、法次法向。要證入聖者之流,修行便以親近善知識為第一步。但如何選擇善知識呢?如何才得到善知識的協助呢?
  • 弘法利生
    「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僧信的責任與使命是弘法利生,歷代的高僧大德,有的度眾是以講說,有的濟世是以慈悲,有的弘法是以用梵音,有的示範是以苦行
  • 親近善知識
    更何況,佛法是有傳承的,尤其在修證層面,無法於經教中完全表達。那缺失的無法言傳的部分,唯依善知識應機設教,方便化導,才能將教法落實於心行。那麼,怎樣才堪為眾生依止的善知識呢?這也是目前很多學佛者存在的困惑。因為善知識不會貼著標籤,不會標榜「我是善知識」,這就需要我們去發現、辨別、抉擇。經論中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選擇善知識的標準。
  • 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
    甲一、為何親近善知識很多人學佛有各種的方法。有些人喜歡在家裡,自己一個人學習,現在的光碟太多了,各種的書也隨意可以得到,經典也有很多,非常方便,要什麼有什麼,網上的視頻也非常多。所以現在學習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不管用什麼方法來學習,親近善知識是我們絕對不能忽略的。所以今天我們來講講。
  • 釋淨空: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是大因緣
    該經復雲,下面還是《法句經》裡的話,「一切眾生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話就是無上菩提,一切眾生要想證得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成佛,「當親近善知識,請問法要」,這特別留意這句話,你要想成就,你不能不親近善知識,你要請善知識教導你。
  • 靜波法師:如何跟善知識修學?答案在這裡
    根本生信 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一定要有信心和恭敬心。《華嚴經》中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信無垢濁心清淨,滅除憍慢恭敬本,亦為法藏第一財,為清淨手受眾行」。信心是希望,是佛法的根源,是修道的根源,一切功德的根本,所有的功德都是從這個地方生長出來的。
  • 成佛妙道: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業。何等為十?……遠離善知識,親近惡知識,樂求二乘,於受生處,起離欲、寂靜、除滅之心,是為魔業。 ——《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 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遠離惡知識。何等為十?
  • 佛說:得正法必須親近佛,親近善知識!
    佛說:得正法必須親近佛,親近善知識!佛言。善男子。初修三十二相業時。善男子。菩薩修集如是業時得名菩薩。兼得二定。一菩提定。二者有定。複有二定。一者知宿命定二者生正法因定。善男子。菩薩從修三十二相業。菩薩摩訶薩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為圍繞。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則名為百種福德。釋義:佛說:是從修三十二相業時開始成就。菩薩修行積聚三十二相功德的時候,就得菩薩果。這時雖然有些業習未破,但得二種定;一是菩提定,即智慧心生起,知有佛道可成,是真實法相;二是有定,即業習少許未破,而不暫舍眾生。
  • 修學佛法的四個階段 :信、解、行、證
    >今天頓頓就與大家分享一下 修學佛法的四個階段 「信、解、行、證」 講經的法師、善知識,都是過來人,講的肯定都是他所了解的佛法的精華。聽經要用真誠恭敬的心,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不要帶著挑剔批判的心理去聽,這樣才能得利益,久而久之,也就悟了。 而讀經,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經就是修定,得定了,也能開悟,自然而然就悟出來了,但這都是解悟,不是證悟。
  • 找尋並依止善知識是修學的入門
    既便是你在自修中有一些法理的解悟,但因理可頓悟、事需漸除,你依然很難將所悟用於解決實際問題,而得到真正的受益。你應該首先找到一個可依止的善知識和一個好的共修環境,從基礎開始,全面、系統、次第的修學,才有可能進入見性自修的環節,這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迷時師度、悟時自度的說法由來。但許多人總會以有家庭、事業為由,認為去寺廟聽法、與他人共修很不現實。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善財初問
    文殊又至福城東娑羅林中大塔廟處,普說普照法界修多羅,有一萬諸龍,五百優婆塞、優婆夷,五百童子、童女,善財而為上首,俱詣文殊師利童子所,恭敬作禮,鹹聞法要,五眾益友,頓啟初心,時文殊師利如象王回觀善財善童子,善財得根本智,指南法門,證十信心。  贊曰:  出林還又入林中,便是娑羅佛廟東。
  • 戒掉「淫慾」的四個善知識,千萬要注意了,越早知道越好!
    本文由文字溫暖心靈原創,抄襲、洗稿必究,轉載請註明作者:文字溫暖心靈卷首語:戒「淫慾」是一段心路歷程,面對浩如煙海的經典,必須要在善知識的引導下,才能進行有次第的修學。善知識就像是一把戒「淫慾」的鑰匙,指引我們通向戒「淫慾」的階梯。
  • 【夢參法師《十輪經·有依行品》講記】不應親近破見毀謗他乘比丘(14)
    善男子。汝觀如是剎帝利等無量有情。親近如是破戒惡行非法器僧。退失一切所有善法。乃至當墮無間地獄。是故欲得上妙生天涅槃樂者。皆應親近承事供養勝道沙門。諮稟聽聞三乘要法。或求示道.命道沙門。若無如是三道沙門。當於汙道沙門中求。雖復戒壞。而有正見。具足意樂。及加行者。
  • 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善知識者是我師父,善知識者是我眼目
    如是思惟時,長其善根,淨其深心,增其根性,益其德本,加其大願,廣其大悲,近一切智,具普賢道,照明一切諸佛正法,增長如來十力光明。——《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由依止善知識,增長一切菩提分法。何以故?善男子!
  • 聽菩薩說:未獲菩提之前,需要善知識
    如果僅僅是研究或了解一下,也許不需要依止上師、善知識,但是如果真想獲得佛法裡講的功德,想真正學佛修行,不靠上師、善知識,是無法成就的。因為很多佛法裡講的功德利益,都要靠上師、善知識的加持與竅訣。凡是真正想獲得佛法功德者,凡是真心實意學佛修行之人,絕不可不依止上師善知識。因為佛法講的所有功德利益,要完全依靠上師的加持、善知識的竅訣才能獲得。
  • 國家宗教事務局等各地佛教協會共同致唁電悼念夢參長老
    作為當代佛門耆宿,夢參長老一生臘高德勳,道心如磐,愛國愛教,弘法不倦,得到黨和政府的充分肯定,深受國內外廣大信教群眾的愛戴。長老為人質樸、與人為善、精研教理、勤修三學;在宣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講經弘法,修行度眾,培育僧才,興辦慈善事業,開展海外友好聯誼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 善知識的重要性,如何求善知識——善財童子與文殊菩薩的故事
    四、善財童子與文殊菩薩關於善知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求善知識,有一部最重要的經文,便是《華嚴經》,尤其是經文裡記載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在後面我們看到,善財借文殊之力,參見了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的善知識,善財都親近承事,受行其教,無有違逆。善財的態度就是我們向善知識求法時該有的態度,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學一切法,圓滿一切智。
  • 善財童子五十四參
    以往我們聽的最多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華嚴經》裡善財在文殊會下開悟了,之後,他的老師讓他去參學。  善財第一參,參的是德雲比丘,也叫吉祥雲比丘,修般舟三昧,也就是念佛法門,在那踏般舟。  然後二參、三參、一直參到五十三參。參誰?參普賢。  他說,看看普賢菩薩修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