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五十四參

2021-03-01 驀直念去

  以往我們聽的最多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華嚴經》裡善財在文殊會下開悟了,之後,他的老師讓他去參學。

  善財第一參,參的是德雲比丘,也叫吉祥雲比丘,修般舟三昧,也就是念佛法門,在那踏般舟。

  然後二參、三參、一直參到五十三參。參誰?參普賢。

  他說,看看普賢菩薩修什麼?

  普賢菩薩說:你別管我以前修什麼,我現在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普賢菩薩來個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既得往生安樂剎。


  普賢菩薩要去極樂世界,他都是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的左右手了,他去極樂世界幹什麼去?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我去極樂世界圓滿我的大願,我的大願——十大願王圓滿了,我就成佛了。成佛幹什麼?利樂一切眾生界,就是普度眾生!去極樂世界一個為自己成佛,一個為普渡眾生!

  為啥普賢菩薩不在華藏世界成佛了?因為那是靠自力,靠自己一點點修。

  佛在經典說過,凡夫到見性不知道需要多少劫,因為修行靠自己都是進進退退,幾十年光陰一晃而過,還沒修成啥樣了,壽命終盡了,下輩子不知道還能不能遇到佛法,所以修來修去還是這個樣子。

  那從見性到成佛,佛說需要三大阿僧祇劫。

  這一個阿僧祇劫是多少呢?佛在經典給我們做過一個比喻:說有一個長寬高800裡立方的大石頭,天人每100年從天上下來一次,天人身上穿的輕紗對大石頭蹭一下,把這大石頭給徹底蹭沒了,是一個阿僧祇劫。

  三個阿僧祇劫就是三個800裡立方的大石頭。這個比喻我們都能想像出來,就我們世間的木頭椅子,一直坐一直坐,幾十年都坐不沒,何況是800裡還是立方的大石頭。

  而且淨居天人100下來一次,身上穿的輕紗蹭一下,徹底蹭沒了,難嗎?不是難,是太難太難太難了!這還是見性以後到成佛,沒見性之前需要多少劫,未知數!

  如果不是這麼難,普賢菩薩都是等覺大菩薩,自己成佛唄!非得上你極樂世界成佛幹嘛呀?對不對?就是自己不行了,所以才領著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歸極樂!

那普賢菩薩希望我們學什麼?

我此大願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說我的十大願王的功德我不要了,回向給你們了,希望我們能選擇淨土法門,速往無量光佛剎,就是極樂世界!

  一個「速」字為啥?普賢著忙啊!他知道自己繞了無量劫,最後還得求生淨土,不希望我們再走彎路,別搞別的了!

  所以善財童子參到普賢以後,普賢又領他加一參,參誰?

  參阿彌陀佛!那善財童子多少參成佛?五十四參成佛!

  那大智的文殊菩薩修什麼法門?修禪!最後怎麼地?文殊也不示弱,也發願求生淨土!

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

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大智的文殊也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呀!而且發願文都不用自己做,普賢菩薩你那去倆字就是我文殊的,一不一樣?

  那文殊菩薩希望我們學什麼?

嚴淨普賢行,滿足文殊願!



  原來普賢菩薩的願望就是我文殊的願望啊!

  所以文殊菩薩兩個得意弟子,善財出現在《華嚴經》,龍女出現在《法華經》,一個是始,一個是終。

  所以我們這才知道,為什麼《無量壽經》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

  從這裡我們就知道了,原來文殊普賢強強聯手發願求生淨土,最後領著華藏海眾同歸極樂!

  表演給誰看?給善財看!給我們看!

  善財非常聰明,他參初地證初地,參等覺證等覺!

  那我們現在是啥位?我們修啥?我們還要修啥?上到等覺的文殊普賢菩薩都求生淨土,我們還修啥?

  他們是從他方世界修到華藏,再由文殊普賢領去極樂世界。我們不用繞那個彎,我們現在在娑婆就發願求生淨土,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上家接,一生就成佛,不用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不用無量劫了,一生成佛!

  要不然佛為啥說我們是第一弟子呢,還說我們行超普賢!但是可別驕傲,我們是方法超,路徑超,不是能力超,能力照文殊普賢差遠了。


  但是我們藉助他力,藉助彌陀願力,藉助佛力,藉助二力!而且佛還普勸學其他法門的諸智士,你們超不了普賢,那就跟普賢走吧!導歸極樂吧!別自己修了!

  所以之前一直不明白,為啥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了!因為靠自己,不知道哪百輩子、哪百千萬劫,能修成圓滿佛。

  所以勸我們別自己修了,先到極樂世界,到那就圓滿了。為啥?因為那是阿彌陀佛的功德土,是佛累劫代我們修了!就是要白給我們的,我們都不要!佛修了無量劫無量劫,就是要白送我們的,我們到現在都不知道呢!還自己修,自己可能修個啥吧!

  文殊普賢都不行,善財參啥證啥都不行,就我們罪業小凡夫,還修呢!佛就是看到十方眾生靠自己修太難了,太苦了,才發出來的四十八大願呀!我們都不知道啊!

  所以我們以往總認為念佛往生,念佛成佛,都是不對的!

  善財第一參,參德雲比丘,修般舟三昧,他都得念佛三昧了,往沒往生?

  如果念佛能往生,他們在那踏什麼般舟啊,十五天不吃不喝的在那踏,直接去極樂世界多好啊!證三昧了沒有信願也不能往生!那我們現在念佛到哪個功夫了?

  而且文殊菩薩是禪宗的代表,普賢菩薩是密宗的代表,他們是華嚴三聖,代表無量的法門!

  華藏世界菩薩是不是修無量法門的?文殊普賢是不是住大乘者?他倆是八萬四千法門的代表呀,最後通通歸淨土,萬善同歸!

  不懂淨土的門外漢就認為淨土就是念佛,就念佛往生。我們把阿彌陀佛的心量看的太小了。

  阿彌陀佛開口就是: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只要有信願,我全要!

  他不限法門,不限學歷,不分宗教,不限種族,不限男女老少,全憑信願。

地獄等覺,皆可入校。五逆懺悔,皆可報到。四土統招,沒有分校,到那待遇都一樣,四土在一起,都皆作阿惟越致。

  我們現在全國東奔西跑的去拜這個菩薩那個菩薩,到那我們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都是同學。他們是學長,我們是學弟,都是一個老師,都是一個爸!

  不用改法門,你修八萬四千任一法門都行,只要你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求生淨土,具足真信切願,阿彌陀佛全都要。轉型升級,由自力變二力。

所以普賢菩薩領著善財童子去極樂世界足以證明我們過去所犯過的四個錯誤觀點:

1、第一個錯誤:認為念佛念好了就往生。

2、第二個錯誤:認為心淨佛土淨。

3、第三個錯誤:認為人做好了就往生。

4、第四個錯誤:認為根兒紮好了就往生。

  華藏世界哪個菩薩念佛沒得三昧?

  哪個菩薩心沒淨?都是等覺位,只差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了。

  華藏菩薩哪個不是好人,往生了嗎?哪個根兒沒紮好?往生了嗎?

  一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擊破了我們以往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給我們破解了千年之迷,真是一燈照亮千年暗啊!

  另外不是說念佛就叫淨土,修八萬四千就不叫淨土。沒有信願,都不叫淨土。有信願,修啥心心回向都叫淨土。

  但是我們看善財童子,第一參是參德雲比丘,修念佛法門。為什麼?這也是給我們表演的,念佛法門是第一,但不是唯一。因為我聞阿彌陀佛的名,我又念他的佛號,我還去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我念的本尊佛是最好的!

  這都是有經典依據的,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說: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念佛能圓通,也能自己成就!但接著大勢至菩薩又說:我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心淨土。就是我領著念佛人發願求生淨土。證明念佛人也得發願,不是念佛就叫淨土。

觀音菩薩修耳根圓通求生淨土

大勢至菩薩修念佛圓通求生淨土

普賢菩薩修十大願王求生淨土

文殊菩薩修禪求生淨土

  所以淨土不是光攝念佛人,任何法門,只要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極樂世界都可去報到!有願才叫淨土。

  沒有願仍屬自力!仍屬八萬四千!念佛不發願,只是八萬四千法門當中的一個行門,是行門當中最好的,是第一,但不是唯一!

  這才體現彌陀的心量之大,之廣!這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彌陀的本懷,彌陀的雅量,彌陀的胸襟!念念成就如是功德,阿彌陀佛就是希望我們也早點成佛,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因為那是一個滿願的地方……

相關焦點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善財初問
    時,文殊師利童子出逝多林往於人間,尊者舍利弗與六千比丘詣文殊所,文殊師利如象王回觀諸比丘,時六千比丘言下成道。文殊又至福城東娑羅林中大塔廟處,普說普照法界修多羅,有一萬諸龍,五百優婆塞、優婆夷,五百童子、童女,善財而為上首,俱詣文殊師利童子所,恭敬作禮,鹹聞法要,五眾益友,頓啟初心,時文殊師利如象王回觀善財善童子,善財得根本智,指南法門,證十信心。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第一參---德雲比丘
    善財童子自告別了文殊師利菩薩以後,直向南行,到達勝樂國,登上妙峰山。為了尋訪這位行蹤不定的德雲比丘,善財童子經過七晝夜,終於見到德雲比丘在另一個山頭上徐步經行。①善財童子前去向德雲比丘頂禮、右繞②後說:「聖者,我早已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可是我還不知道菩薩應怎樣學修菩薩行?乃至怎樣從普賢的大行中,很快得到圓滿?
  • 善財童子的修行過程
    善財童子的修行過程 作者簡介:蘇樹華,現住山東-曲阜,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參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二十三:參無上勝長者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導讀】善財童子為福城長者之子,於入胎及出生時,種種珍寶自然湧現,故稱之為善財。其後受文殊師利菩薩之教誨,遍遊南方諸國。先至勝樂國參訪德雲比丘,受念佛三昧門。爾時善財童子,起大慈周遍心、大悲潤澤心相續不斷,福德智慧二種莊嚴,舍離一切煩惱塵垢,證法平等,心無高下,拔不善刺,滅一切障,堅固精進以為牆塹,甚深三昧而作園苑,以慧日光破無明暗,以方便風開智慧花,以無礙願充滿法界,心常現入一切智城,如是而求菩薩之道。      漸次經歷到彼城內,見無上勝。
  • 善財童子兩參中空
    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有緣接觸到這些菩薩,他的善根福德就會不斷增上。求菩薩道求到的都是中空,從器物之空到太虛之空,都是這樣契入中空,怎麼中空呢?就是學布施功德藏法門。善財童子參到自在優婆夷,只見有無數的人從四門進來。自在優婆夷不愧為賢能的主婦,她和悅而靜肅的招呼他們,讓他們坐下。
  • 善財童子遊歷人間,原來人類的困惑亙古不變 | 《生命的藝術1》連載14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拜文殊菩薩為師,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對善財童子說:「你想發殊勝的菩提心,想成佛。可菩提屬於眾生,所以你要向眾生求。」善財童子聽從老師的安排,踏入了社會人生,參拜了諸位老師行菩薩道,運用不同的方便實踐自己的理想。 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中的實踐經歷,對於我們處理現實生活也是有所啟發的。文殊菩薩告訴善財童子:你不要被現象迷惑,每一個人、每一個善知識都有他不可思議的發心、功德以及他的方便。你要對你的善知識有信心,不管他是什麼職業,一定要誠懇地求法,他才會告訴你。
  • 善財童子的魔法瓶
    那天晚上,阿吉在夢中看見一個小男孩對他說:「我是觀世音菩薩身邊的善財童子,菩薩派我來幫助你。明兒一早,你到竹林裡的大石頭底下挖,那裡會有個神奇的瓶子。」 「這瓶子有什麼用處呢?」 「用處可大囉!只要輕輕對瓶子說出你想要的東西,它就能滿足你的心願。」善財童子說完就不見了。
  • 正月二十生日的招財童子是誰?善財童子和「散財童子」是咋回事?
    此時的紅孩兒已經成了善財童子,專侍蓮臺之下。如今,在觀世音菩薩道場浙江省舟山市的普陀山,就有一處善財洞,裡邊有一尊非常大的善財童子神像。當地相傳此處善財洞,就是當年善財童子的棲身之所,求財很靈驗。同時傳說到善財洞最好帶上花生和旺旺,寓意財運旺!關於善財童子的出身,還有另外的一種說法,出自佛經《華嚴經》。據舊華嚴經卷四十五入法界品載,善財童子為福城長者之子,於入胎及出生時,種種珍寶自然湧現,故稱之為善財。
  • 【佛教故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第三十一參 拜大天神
    善財走路的時間不多,而城難進。因城四圍夾穀絕壁,唯獨一條出入之路。行人嚷嚷,擁擠非常。善財具有悲心,不想搶人之先,奪人之好。處處講禮貌,行讓路,可那麼窄的路,那麼多的人。你讓別人,別人怎麼會讓你呢?要想前行一步,要付出很大的時間代價。因此他幾乎成了夜行晝伏。白天走不動。就坐在路邊練他的禪功,夜間能稍微順利的走一段。望著城樓,竟走了三天三夜。到城門口,正是半夜,城門緊閉。
  • 觀音身邊童子的真實來歷,原來善財童子並不是紅孩兒!
    《西遊記》這本書在我國的知名度算是非常高的了,看過這本書的人應該都知道觀世音菩薩身邊有兩個侍童,他們分別是善財童子和龍女。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佛教裡雖然也有這兩位人物,在佛教造像中,善財童子和龍女經常作為觀音菩薩的脅侍童子侍立左右。一般情況下,善財在左,雙手合掌;龍女在右,雙手捧珠。
  • 善知識的重要性,如何求善知識——善財童子與文殊菩薩的故事
    四、善財童子與文殊菩薩關於善知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求善知識,有一部最重要的經文,便是《華嚴經》,尤其是經文裡記載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善財童子是福城一長者的兒子,因前世供養諸佛、深種善根,從入胎到出生之時,家裡不斷地湧現出種種財寶,因此父母為他取名為「善財」。
  • 善財童子參拜觀自在菩薩
    爾時,善財童子蒙居士教,隨順思惟,一心正念,入彼菩薩深信解藏、得彼菩薩能隨念力、憶彼諸佛出現次第、見彼諸佛成等正覺、持彼諸佛所有名號、觀彼諸佛所證法門、知彼諸佛具足莊嚴、信彼諸佛所轉法輪、思彼諸佛智光照曜、念彼諸佛平等三昧、解彼諸佛自性清淨、修彼諸佛無分別法、契彼諸佛甚深法印、作彼諸佛不思議業。漸次前行,至於彼山,處處求覓此大菩薩。
  • 紅孩兒成功「變身」善財童子,他的父母為何反而埋怨孫悟空?
    《西遊記》裡,紅孩兒本身是住在火雲洞的牛聖嬰,父親是牛魔王,母親是羅剎女(即鐵扇公主),叔父是掌管落胎泉的如意真仙,後來紅孩兒被觀音菩薩收為座下的善財童子。看起來是一個極好的歸宿,但他的父母家人似乎並不這麼想。
  • 紅孩兒被觀音收為善財童子,牛魔王一家為何都不太願意?
    紅孩兒做了善財童子可以說與天同壽,而且前途無量,有了一個很好的歸宿,比自己摸爬滾打好多了,那為何他與父母都不情願呢?首先紅孩兒自己是不願意當什麼善財童子的,菩薩是用了五個金箍咒(和悟空的緊箍咒一個類型),誰要是被手腳頭都套一個圈,誰也不會心甘情願拜服吧!本來山大王當得好好的,連周圍山神土地都歸他管,一下子跟著菩薩修行去了,能痛快才怪!
  • 紅孩兒做善財童子,看似修成正果從此長生不老,實則從此斷送前程
    紅孩兒想吃唐僧肉是為了長生不老,後來在觀音身邊做了善財童子,也是長生不老,為何他家人卻因此恨上孫悟空? 從如意真仙話中可知,他認為紅孩兒做善財童子實際上是賣身為奴,遠不如做個妖王自在,因此恨上猴哥。
  • 《善財龍女跟隨觀世音菩薩的因緣(上)》
  • 紅孩兒變身觀音菩薩,成善財童子,白素貞如法炮製,為何平安無事
    紅孩兒變身觀音菩薩,成善財童子,白素貞如法炮製,為何平安無事四大名著《西遊記》中,觀音菩薩在盂蘭盆法會上,領如來佛祖法旨,前往東土大唐,尋找取經的有緣人。如來佛祖在觀音菩薩出發前,心中大喜,曾大大誇獎菩薩的神通法力:取經是項大工程,別的人即使想去,也可能去不得。
  • 華嚴經開示:都希望得到善知識的指點,這十個原因會讓你總是錯過
    所以呢,我們是需要有善知識的指導的,當然了我們必定也是希望能得到善知識的指點的。而現實中的情況是,我們並不會知道誰是善知識,或者說我們並不會堅信誰是善知識。為什麼要說「善知識」呢,因為還會有相對的「惡知識」。介於佛經中也提到了「惡知識」的概念,所以呢,並不是學識豐富的人,就可以是善知識。甚至於說,並不是佛學知識豐富的人就可以是「善知識」。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歷經了五十三參。
  • 劍來:什麼陳平安善財童子作派反而財越來越多呢?
    文/小小說編年史導讀:從驪珠洞天開始,陳平安就可以稱之為散財童子了,不過,早期是陳平安自己抓不住,所以不得不送出去,畢竟和財相比,小命還是更要緊,所以,散財也就散財吧!拿不住的財也稱不上財。不過,在之後的劇情中,陳平安一拳一拳打夠了百萬,性命其實已經毋庸擔憂了,可是,縱觀陳平安行腳下的百萬裡路,這一路上,時不時就會散財,這些支出,零零總總加起來,怕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了,可是,為什麼陳平安卻越散越富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