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識指導我們斷惡修善,離一切苦,得一切樂

2020-12-23 海峽佛教網

善知識指導我們斷惡修善,離一切苦,得一切樂。善士對我們的功德極大,我們能如法念其功德,能引起我們對善士的如法親近、如法依止、承事恭敬。

《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云:「爾時阿難,白世尊言:所謂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事將引善道以至無為。佛告阿難:勿作是言,言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其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眾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為此方便,知夫善知識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原來,佛陀也是由善知識的成就方能成為佛陀,並且說善知識是全梵行之人。全梵行不僅提供給了後學了脫生死的方法,而且自身亦精進修行、度脫眾生,便於其皆免生、老、病、死……

「複次,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與善知識從事者,信根增益,聞、施慧、德皆悉備具,猶如月欲盛滿、光明漸增、倍於常時。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親近善知識,信聞、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信之人也。」

原來,與善知識共事,可以對我們有如此幫助,使我們的信、聞、念、施慧皆悉增益。

《四十華嚴普賢行願品》云:「善男子!汝今發心求菩薩道,為欲成就一切智智,應當勤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恭敬,勿見過失!」

為求佛道應勤求善知識,對善知識應該恭敬,不能有尋求過失的心態去觀察善知識。假如只見善知識的過失,則不見善知識的長處,一葉障目,嚴重地覆障了清淨心。自己對善知識的敬信退失,善法功德亦便退失不生。

「世間若無善知識,則無有尊卑之序,父母、師長、兄弟、宗親,則與彼豬犬之屬與共一類,造諸惡緣,種地獄罪緣;有善知識故,便有父母、師長、兄弟、宗親……」

世間若無善知識,其害處:無有父母、師長、兄弟、尊卑之序,造諸惡緣,種地獄因。

相關焦點

  • 你知道何謂善知識嗎?
    若得信力無能動 則得諸根淨明利若得諸根淨明利 則能遠離惡知識若能遠離惡知識 則得親近善知識若得親近善知識 則能修集廣大善——《華嚴經 賢首品第十二》何謂善知識?能夠引導我們到達善處的,這種朋友就叫善知識,反之是惡知識。善知識是教導我們善法,引導我們到達善處;惡知識是教導我們惡法,引導我們到達惡處。
  • 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善知識者是我師父,善知識者是我眼目
    十方無量世界中,攝取一切眾生類,無量善根悉迴向,普令眾生得安樂。不為己身自求樂,欲令一切悉安隱,遠離一切虛妄心,悉解諸法空無我。十方無量諸最勝,所見一切真佛子,以諸功德迴向彼,速令究竟無上道。——《大方廣佛華嚴經·金剛幢菩薩十迴向品》善知識者是我眼目無上世尊,是為眼目,拔三界苦,施與快樂如來慈父,無上世尊,世間妙藥,世間眼目,於三界中能拔其苦,施與快樂。所以者何?我等今者得脫苦難。我等今者,當念佛恩,當念報恩。——《大方便佛報恩經·慈品》汝歸佛世尊,世間為眼目,善說微妙法,令得寂靜句。
  • 成峰法師:依止善知識 學佛修道的根本
    四、所依善知識的標準《菩提道次第略論》所說的善知識,不是僅僅引導我們至人天乘或聲聞乘就可以了,而是能夠接引我們從凡夫地直至圓滿佛道。圓滿的善知識,必須具足八種功德。如《瑜伽師地論》二十五卷說:「云何名善友性?謂八因緣故,應知一切種圓滿善友性。何等為八?
  • 善知識的重要性,如何求善知識——善財童子與文殊菩薩的故事
    菩薩摩訶薩恭敬供養諸佛,圓滿殊勝善根,得真善友多所攝受,速能證得一切智智。——《大般若經》第366卷這些話都在督促我們要親近善友、善知識恆無厭倦,常不遠離善知識,常求善知識的攝受。如果我們可以早早遇到善知識,我們可以免受多少苦呢!想像一下,一個人一生的生命軌道,甚至是幾生幾世的生命軌道,都會因為得遇一個貴人而發生徹底的改變,變得更好。但是,我們沒有善知識,我們被一群惡知識(惡友)包圍了還不自知。
  • 大隨求咒 | 求財得財,求福得福,一切善願所求皆得
    白天我們在馬路上,只要風吹到這個咒語,風所到之處,一切吉祥,一切眾生會得到解脫...大隨求咒所在之處,一切光明照耀,如意吉祥!這個世界,大部分的眾生都會墮落三惡道,特別是人類每天殺生吃肉,但是我們要負責幫他­們消業障,不要讓他們墮落三惡道。《佛說灌頂經》要我們點香、點燈、轉動經幡,三種是­超度眾生最快的。
  • 善知識具備的八種德相
    學佛的人,要想趣入正法,解脫煩惱,證得無上菩提,首先就得親近善知識。古德說:總攝一切授首,不舍離善知識。學佛的人,親近善知識固然很重要,但末法時代,相似善知識,到處都有,如果不明了善知識應具有的德相,便去親近善知識,對行者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 成佛妙道: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遠離善知識,親近惡知識,樂求二乘,於受生處,起離欲、寂靜、除滅之心,是為魔業。 ——《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 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遠離惡知識。何等為十?
  • 大隨求咒,求財得財,求福得福,一切善願所求皆得!
    白天我們在馬路上,只要風吹到這個咒語,風所到之處,一切吉祥,一切眾生會得到解脫...大隨求咒所在之處,一切光明照耀,如意吉祥!若有起噁心來相向者,不能危害戴此咒者,一切所作皆成就,一切樂欲所求皆得。3、金剛密跡四大天王,天帝釋大梵天王,諸天神眾,諸魔天眾及諸眷屬,諸神大威德者並餘無量諸天神等,晝夜而常隨逐擁護戴此咒者。4、若有女人戴此咒者。有大勢力常當生男,受持胎時在胎安穩,產生安樂無諸疾病。
  • 什麼是佛教中的「善知識」?值遇善知識是我們的大因緣
    《妙法蓮華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那麼何為善知識呢?
  • 善財童子參拜觀自在菩薩
    善財見已,歡喜踴躍,於善知識愛樂尊重,合掌恭敬目視不瞬,作如是念:善知識者即是如來,善知識者一切法雲,善知識者諸功德藏,善知識者難可值遇,善知識者十力寶因,善知識者無盡智炬,善知識者福德根芽,善知識者一切智門,善知識者智海導師,善知識者集一切智助道之具。作是念已,即便往詣大菩薩所。爾時,觀自在菩薩遙見善財,告言:善哉!善來童子!
  • 【法音】離惑業苦 得究竟樂(下)
    由行布施,攝益有情,由具尸羅,不為惱害,是故菩薩於受施者,以離惱害,善能施與,清淨樂具故,由淨戒力,施得清淨。如是由忍力故,戒得清淨。何以故?由能忍受他不饒益,終不毀犯所學處故。由精進故,忍得清淨。何以故?由勇猛力故,久處生死不以為難,能受眾生違逆等苦。由靜慮故,精進清淨。何以故?由喜樂俱,能勤修習一切善法無休息故。由具慧故,靜慮清淨。何以故?若由無量門數數觀諸法,能證內寂靜,增長三摩地。
  • 黃念祖老居士:什麼是「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
    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黃念祖老居士 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成就佛果。佛乃離相修善之果,所以不可以色相得見如來。法性徧一切,就是導師的法身徧一切處,徧一切空間。但法性不是你的妄心所能認識的,猜測的。大家在這地方千萬要小心。所以色見聲求,不能見如來。法身如來在眾生的情見之中不可能認識到,知道,看到。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所見一切相都是虛妄的,眼前所見本來沒有,只是由於動相所生。
  • 金剛經第二十三品|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這個無所得,是佛菩薩的一個境界所在。應是待至無所得?這個究竟圓滿智慧,它是空的,裡面什麼都沒有,卻具有正遍知的作用性,什麼都知道、明白,即是我們常說的自性,六祖云:何其自性?能生萬法。自性即是空性,自性即是佛性,人人本自具足,真空妙有!故佛云: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親近善知識
    皈依,雖是皈投十方三世一切佛寶、法寶、僧寶,但在修行實踐中,還須落實於具體的善知識。皈依之後,須選擇如法生活,具備佛子威儀,了知戒律的開遮持犯;還須具足正見,深信因果,進而契入空性,解除內心迷惑,打開生命寶藏。這一切,皆有賴師長悉心指點。新出家或剛皈依的佛弟子,就像嬰兒需要父母呵護養育一樣,必得善知識悉心指點,方能羽翼豐滿,健康成長。
  • 善知識,當隨念深恩起敬重
    「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益。」 ——《菩提道次第廣論》「善男子,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
  • 三招教你如何識別修行路上的善知識
    禪通居士編語: 引領大眾趨向於善處的人稱之為善知識,這個範圍很廣,因為在不同的修學階段有不同的善知識,就像幼兒班有好的老師,小學有好的老師,大學也有好的老師,這些好的老師都可稱之為善知識,所以善知識範圍非常廣,分世間善知識和出世間善知識,本文說明的是引領我們走向解脫的出世間的善知識。
  • 《華嚴經》:善知識是成就佛法的根本
    一切菩薩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識力。以善知識而為根本。 ——《大方廣佛華嚴經》 【注釋】一切在佛法上有所成就的菩薩,都是依於善知識的指導加持,善知識是成就佛法的根本。佛法由師傳授,敬師重法者,方能有所成就。
  • 依止善知識,觀照實相般若
    人都想找到好的福緣,但像羅漢那樣,雖然斷後有之身,可以永離三惡道,不再有輪迴之苦,內心很自在了;但是心樂卻身不樂,他只顧自了不度人,不曾修福,沒有結下福緣,所以託空缽,得不到如意的供養。良緣都是種下的善緣,他人做善也好做惡也罷,自己都能受福。
  • 依止善知識,觀照實相般若
    人都想找到好的福緣,但像羅漢那樣,雖然斷後有之身,可以永離三惡道,不再有輪迴之苦,內心很自在了;但是心樂卻身不樂,他只顧自了不度人,不曾修福,沒有結下福緣,所以託空缽,得不到如意的供養。 良緣都是種下的善緣,他人做善也好做惡也罷,自己都能受福。他人行善,你鼓勵支持隨喜讚嘆,天下的一切善,都可以為你造福。他人行不善,你勸止了,你也生福。
  • 達摩祖師:什麼才能叫作善知識,易筋經不是我寫的
    世間一切無常變異,在欲望中生死沉浮,終是幻影。明悟一切真相,依持善知識,能得解脫。達摩祖師言:依持善知識。那麼什麼是善知識呢?有人說我供佛,也拜佛。這就是善知識啊。明確的說這只是一種善緣,善根而已,終是還得在輪迴中。《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中就言: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