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收到小新的微信:「有好消息分享~孩子(兒子)打電話告訴我,他數學單元考成績98分,這次破了他自己數學成績最高記錄。」
小新發願讀經不是太長的時間,前面女兒的轉變,這回兒子的收穫,這讓她在誦經道路上又多了一份力量,我也很替她高興。我們就單純的心讀經回向,慢慢體會著那份不可思議,這隻有經歷過這個過程的人可能領略到的。讀佛經就是直接在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讀進去了,這個佛經種子就藏在我們的倉庫裡面,是優質種子。
我們每天就在群分享各自讀佛經後的體會與收穫,在裡面報功課,探討交流。今天,小西問妙妙:「什麼是三昧?」妙妙說:「三昧即是正受,正觀名三昧。」
小秀說:「常常在經文中看到是二人福,這二人福是哪二人?」妙妙說:「說者!聞者!即是二人福!」
小青隨即也報了讀經功課:
讀誦《大乘密嚴經》密嚴會品第一,妙身生品第二之一;《普賢行願品》《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擇句《大乘密嚴經》妙身生品第二之一:「是八種心雖無如是若干體異,而隨緣漸起,或一時生,心生之時取諸境界,亦有如是漸頓差別。」
妙妙@小青:功德無量!接著針對小青的擇句分享:
亦有如是漸頓差別:
漸:先從基礎未了義經往上讀到大乘了義經,讀了漸漸解疑惑,認識名相,提升智慧,認識自己的身體內外心行。就好比小學生往上讀學一個道理。佛經是教開悟次第法門的智慧,讀熟悉了,遇善知識請問自己熟悉的相應句文,聽聞思惟,再去讀其他的經典,學行六度之波羅蜜妙法、收集六度波羅蜜的資糧,名漸。
頓:是讀熟一些經典,至目前疑惑己沒有,開悟的知見正確,唯取證褝,定力在動中、靜中達到相續,能內攝安住看話頭的能力,這樣條件具足,自己經典熟,從佛經裡面挑選「風動出妙音」、「應物現形如水月」、「如油遍在麻」、「託著死屍走的是誰」、「念佛的是誰」等句子,意根相應其中一句,形影不離,看著句子思惟,觀即是進入參禪,又名直觀、起疑情(不是在裡面,把句子念來念去的)。
進入參禪這樣的境界,煩惱境界進不來。凡夫意根心一旦愛執著,就沒完沒了,生活中的人觀看一下:跳舞、戀愛、外遇、股票,當媽媽的人對子掛念一輩子,愛、恨、怨之心……之情境。
意根痴之名就是所愛貪住之痴迷性。了解意根的體性,只要照佛教法,智慧行學至受用,得一分法智提升一分的法智受用。
頓就是進入參禪那一天至因緣成熟時,釋迦牟尼佛加持您,剎那之間自見面像,見到自己身上的如來佛。參至熟,剎那相應「見祂」自性如來。這與煮茶之意同,煮煮開了,可以泡茶喝了止渴。
悟之後的用是斷我見,轉依學、觀,行、證如來之無窮無盡無我之波羅蜜。沒有開悟都是依人教、依我相,取相應執,生堅固我相。悟的智慧是解脫一切法見,見一切法是如來送來的微妙波羅蜜,直至自己證果圓滿成佛。
要知道眾生本來就具有成佛的菩提種子,這些種子都藏在自己的如來藏阿賴耶識中,等到有一天,遇到善知識,並信受聽從善知識的教誡,而發大願力度眾生,透過身口意的磨練,努力修證大乘的種種勝妙行,最後如《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中,龍王女「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而成佛。
所以在學修的過程中,選擇善知識就很重要,誰是善知識?未了義經是善知識,例如《地藏經》《金剛經》……這些是未了義經,是善知識;例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乘密嚴經》《法華三經》……大乘經典是了義經,這些大乘了義經典是大善知識;還有自己悟明真心,七住位中,乃至眼見佛性是善知識;賢位菩薩與聖位菩薩都是善知識。
其實如果你有了智慧,一切的眾生、諸佛如來都是我們的善知識。而對方是不是善知識,首先我們要讀有一些佛經,有一定基礎,然後一問一答之中,你才知道他是不是善知識。
反正我知道,抱緊佛經,這個錯不了,因為佛經不會變,人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