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佛經,你才知道誰是真正的善知識

2021-01-19 心之秘

傍晚收到小新的微信:「有好消息分享~孩子(兒子)打電話告訴我,他數學單元考成績98分,這次破了他自己數學成績最高記錄。」

小新發願讀經不是太長的時間,前面女兒的轉變,這回兒子的收穫,這讓她在誦經道路上又多了一份力量,我也很替她高興。我們就單純的心讀經回向,慢慢體會著那份不可思議,這隻有經歷過這個過程的人可能領略到的。讀佛經就是直接在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讀進去了,這個佛經種子就藏在我們的倉庫裡面,是優質種子。

我們每天就在群分享各自讀佛經後的體會與收穫,在裡面報功課,探討交流。今天,小西問妙妙:「什麼是三昧?」妙妙說:「三昧即是正受,正觀名三昧。」

小秀說:「常常在經文中看到是二人福,這二人福是哪二人?」妙妙說:「說者!聞者!即是二人福!」

小青隨即也報了讀經功課:

讀誦《大乘密嚴經》密嚴會品第一,妙身生品第二之一;《普賢行願品》《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擇句《大乘密嚴經》妙身生品第二之一:「是八種心雖無如是若干體異,而隨緣漸起,或一時生,心生之時取諸境界,亦有如是漸頓差別。」

妙妙@小青:功德無量!接著針對小青的擇句分享:

亦有如是漸頓差別:

漸:先從基礎未了義經往上讀到大乘了義經,讀了漸漸解疑惑,認識名相,提升智慧,認識自己的身體內外心行。就好比小學生往上讀學一個道理。佛經是教開悟次第法門的智慧,讀熟悉了,遇善知識請問自己熟悉的相應句文,聽聞思惟,再去讀其他的經典,學行六度之波羅蜜妙法、收集六度波羅蜜的資糧,名漸。

頓:是讀熟一些經典,至目前疑惑己沒有,開悟的知見正確,唯取證褝,定力在動中、靜中達到相續,能內攝安住看話頭的能力,這樣條件具足,自己經典熟,從佛經裡面挑選「風動出妙音」、「應物現形如水月」、「如油遍在麻」、「託著死屍走的是誰」、「念佛的是誰」等句子,意根相應其中一句,形影不離,看著句子思惟,觀即是進入參禪,又名直觀、起疑情(不是在裡面,把句子念來念去的)。

進入參禪這樣的境界,煩惱境界進不來。凡夫意根心一旦愛執著,就沒完沒了,生活中的人觀看一下:跳舞、戀愛、外遇、股票,當媽媽的人對子掛念一輩子,愛、恨、怨之心……之情境。

意根痴之名就是所愛貪住之痴迷性。了解意根的體性,只要照佛教法,智慧行學至受用,得一分法智提升一分的法智受用。

頓就是進入參禪那一天至因緣成熟時,釋迦牟尼佛加持您,剎那之間自見面像,見到自己身上的如來佛。參至熟,剎那相應「見祂」自性如來。這與煮茶之意同,煮煮開了,可以泡茶喝了止渴。

悟之後的用是斷我見,轉依學、觀,行、證如來之無窮無盡無我之波羅蜜。沒有開悟都是依人教、依我相,取相應執,生堅固我相。悟的智慧是解脫一切法見,見一切法是如來送來的微妙波羅蜜,直至自己證果圓滿成佛。

要知道眾生本來就具有成佛的菩提種子,這些種子都藏在自己的如來藏阿賴耶識中,等到有一天,遇到善知識,並信受聽從善知識的教誡,而發大願力度眾生,透過身口意的磨練,努力修證大乘的種種勝妙行,最後如《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中,龍王女「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而成佛。

所以在學修的過程中,選擇善知識就很重要,誰是善知識?未了義經是善知識,例如《地藏經》《金剛經》……這些是未了義經,是善知識;例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乘密嚴經》《法華三經》……大乘經典是了義經,這些大乘了義經典是大善知識;還有自己悟明真心,七住位中,乃至眼見佛性是善知識;賢位菩薩與聖位菩薩都是善知識。

其實如果你有了智慧,一切的眾生、諸佛如來都是我們的善知識。而對方是不是善知識,首先我們要讀有一些佛經,有一定基礎,然後一問一答之中,你才知道他是不是善知識。

反正我知道,抱緊佛經,這個錯不了,因為佛經不會變,人會變。

相關焦點

  • 學佛,要讀佛經,讀經要這樣讀,否則不如不讀
    讀佛經可以靜心,甚至有更多的功能,你是怎麼讀佛經的呢?是不是就像學生在讀課文一樣呢?連看注釋時都像在背文言文的注釋,讀一段時間後,自己的心性沒有改變多少,文學知識倒是漲了不少,還以為自己學佛有了成就!佛經是指佛陀親口說的文字,後來由其弟子結集而成的法本。
  • 佛經中說怎樣的人才算是善知識?了解一下?
    皆仁法師導讀:佛門中常說,能夠遇到善知識是很幸運的事情,那怎樣的人才算是善知識呢?也許這篇文章能告訴你答案。有人問起:「師父,我知道善知識對修行很有幫助,但是怎樣的人才算是善知識呢?」其實,佛經中早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
  • 釋淨空: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是大因緣
    該經復雲,下面還是《法句經》裡的話,「一切眾生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話就是無上菩提,一切眾生要想證得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成佛,「當親近善知識,請問法要」,這特別留意這句話,你要想成就,你不能不親近善知識,你要請善知識教導你。
  • 你知道何謂善知識嗎?
    若得信力無能動 則得諸根淨明利若得諸根淨明利 則能遠離惡知識若能遠離惡知識 則得親近善知識若得親近善知識 則能修集廣大善——《華嚴經 賢首品第十二》何謂善知識?能夠引導我們到達善處的,這種朋友就叫善知識,反之是惡知識。善知識是教導我們善法,引導我們到達善處;惡知識是教導我們惡法,引導我們到達惡處。
  • 華嚴經開示:都希望得到善知識的指點,這十個原因會讓你總是錯過
    其實我們也還只是個幸運的俗人,並不見得就能從佛經中得趣真味,甚至於連佛經的學習指向是什麼都不一定能夠瞭然。所以呢,我們是需要有善知識的指導的,當然了我們必定也是希望能得到善知識的指點的。而現實中的情況是,我們並不會知道誰是善知識,或者說我們並不會堅信誰是善知識。為什麼要說「善知識」呢,因為還會有相對的「惡知識」。介於佛經中也提到了「惡知識」的概念,所以呢,並不是學識豐富的人,就可以是善知識。
  • 誇獎讓你虛榮,棒喝讓你成長,遇到真正的善知識,你準備好了嗎?
    看周圍的人我發現自己幾十年來嘴上是「修行」其實起心動念都是在修理改變別人自己還是以前的老樣子只是因為有更多的術語裝飾了變得更虛偽,自負,目中無人這個時候才發現學了幾十年口頭「禪」發現自己誰也沒騙到只騙了自己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 佛典故事:常近善知識
    佛陀以大慈悲、大智慧力,僅僅開口說:「汝等來,善示汝妙法」,因緣成熟的智者,就能證得初果乃至阿羅漢果,身心解脫。大善知識及好的同參道友是何等地重要呀!應當時時親近善知識,遠離諸惡友。思惟至此,波斯匿王即起身到佛陀的處所,虔敬地告訴佛陀自己的體會。
  • 一心念佛而不讀佛經雖然瀟灑,但你卻未必有這樣的福報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佛經中所說的念佛,並不只是單提一句佛號那麼簡單。它還包括了思惟佛的種種功德、觀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無住之心念誦等等深奧的法門。口中誦念佛號的方法,又分為大聲誦念、金剛念和默念等等。
  • 佛教:末法時代何處尋找善知識呢,其實每部經都是佛菩薩化身
    因此大家都非常的渴望能夠有「善知識」出世來淨化大家的心靈,驅散這些負能量,就像是西遊取經的唐玄奘,宣揚頓教頓悟成佛的六祖惠能,進行叢林改革的馬祖和百丈禪師等等大師。每一部經其實都代表了一位乃至多位的佛菩薩的化身降臨,就算是天人阿修羅見了佛經都要頂禮參拜,散花供養,我們為何還要說沒有善知識呢?當然了,由於咱們境界不夠,對於大部分師兄來說,佛經這位「善知識」比起一個能說會道,可以面對面指引您的高僧大德感覺距離還是遠了點,那有沒有什麼辦法把這個距離拉近呢?
  • 達摩祖師:什麼才能叫作善知識,易筋經不是我寫的
    明悟一切真相,依持善知識,能得解脫。達摩祖師言:依持善知識。那麼什麼是善知識呢?有人說我供佛,也拜佛。這就是善知識啊。明確的說這只是一種善緣,善根而已,終是還得在輪迴中。《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中就言: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若不見真性,皆是虛妄造作諸苦行。
  • 華嚴經開示:先做到、做好這兩點,就一定會感召到善知識的關注
    為了避免落入以指當月的攀緣怪圈,在學習佛法時,需要有善知識的指導。佛經中對善知識的定義為:佛言,善知識者,善解深法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了達諸法從本以來,究竟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性相如如,住於實際,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 。為善知識。佛經中雖然有對善知識的定義,可是當我們用攀緣心來解讀佛經對善知識的定義時,能夠得到正確的解讀嗎?
  • 善知識,當隨念深恩起敬重
    憶念恩德的時候,淚能憶念出來的話——那說明至少這一座你是成功的。憶念師恩的方法,是在自己心前作意善知識的相貌,口中讀誦此等文句,內心專一地憶念每一句的義理。當至心地憶念善知識深恩而達到真切時,自然如善財童子一樣,因感念師恩而痛哭流涕。這個修法很重要!對自己以後的生起敬重心,依教奉行,都是特別重要的!
  • 親近善知識
    或許有人會說,難道不能在佛經中尋求答案嗎?須知,凡夫的認識是有限而又充滿錯覺的,這都障礙我們對佛法的理解。更何況,佛法是有傳承的,尤其在修證層面,無法於經教中完全表達。那缺失的無法言傳的部分,唯依善知識應機設教,方便化導,才能將教法落實於心行。那麼,怎樣才堪為眾生依止的善知識呢?這也是目前很多學佛者存在的困惑。
  • 善知識少的原因是很多人學佛的形式外表、不明經裡的意思
    你生到這個世間,正好佛在世間教化,跟釋迦牟尼佛同一個時代,有緣遇到,稀有難逢。見到佛了,聽到佛講經說法。  【解】諸佛經道,難得聞等,明法難聞。於中先明經教難聞。手得經卷名為得。耳聽曰聞。亦可領誦名之為得。耳餐(餐,採取也。)稱聞。此等皆難。」故云「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善知識」者,「善」謂於我有益,導我於善道者。知謂知心。
  • 善知識的重要性,如何求善知識——善財童子與文殊菩薩的故事
    一、誰是善知識善知識是梵語「善友」的意思。讓我們明確一下誰是善知識:爾時,善現即白佛言:「何等名為諸菩薩摩訶薩真善知識?」惡知識教我們做的那些事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災難,我們還不認為那有什麼不好的。惡知識使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痛苦。當厄運來到我們身上時,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該做什麼才能讓厄運離我們遠遠的;當幸運降臨到別人身上時,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不知道如何種下幸福的因才能收穫幸福的果。
  • 以佛家的智慧,來感悟「善知識」的存在
    於是我們對於善知識這一個概念,一下子就豁然開朗了,知道所謂的善知識,不再僅僅只是局限在某一個特定的範圍了。其實對於善知識的理解,我們的的思路和胸襟完全可以放得再開闊些,像佛經裡所記述的: 「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於人,悉皆度脫。」 「非但佛身,獨現於前。」
  • 當你心煩意亂時,你不必讀佛經,讀這首詩
    雖然很多人假裝讀佛經,但這不過是另一個計劃,沒有真正深入的學習,更不用說了解佛教了。雖然我沒有這樣的信仰,但是從那些人身上,我發現了更多的虛偽,這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福明是為了安慰世人,現在卻卻成了財神。事實上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不需要關注佛陀或閱讀佛經,他只需要閱讀那些經典的文學作品來提高自己的修養。
  • 找尋並依止善知識是修學的入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網絡的發達,讓我們在獲取佛法知識、提升心靈素養方面已變得較為容易。於是有許多對佛教文化感興趣的朋友經常會在網上下載一些佛經、觀看講座視頻、瀏覽一下某知名法師的微博,以為這樣去學佛,自己也會有開悟見性的時刻。
  • 智慧法語:佛陀揭秘你此生能遇到善知識的前世因果
    【佛經介紹】《法華經》為釋迦牟尼佛涅槃前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主要講述「開權顯實」、「會三歸一」,融會三乘為一乘(佛乘)。以「聲聞」、「緣覺」二乘為方便權說,「二乘」終究要以成佛為最終目標,祖師贊為「成佛的法華」。
  • 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什麼樣的人?如果弄不清談何修行
    所以所有修習佛法的人,都要明辨是非,在選擇名師的基礎上,還要多度佛經原文,這樣才能夠保證修行不會有失偏頗。我們在讀佛經的時候,常常會發現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樣的字眼。那麼這是什麼樣的人呢?如果弄不清談何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