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裡面經常講,學佛就要多接觸「善知識」,而我們又總覺得這個「善知識」真是太難找了,可遇而不可求。那究竟什麼人才算是「善知識」呢?有正知正見,佛知佛見,正直而有德行的人,就是善知識,也叫善友、善緣、親善友。和善知識相對的是惡知識,邪知邪見。
但是我們一般人都有個毛病,就是容易原諒自己,但對別人要求卻特別嚴格,即使一個人正知正見,德行很好,但有一條戒律沒守住,我們就會把人家的好處全部抹殺掉,一下子推到反面去,推到惡知識那邊去了,其實這是不對的,這就落到邊見去了。
其實,只要他知見沒破,還有正知正見,即使破了戒律,做了一點壞事,他還可以做善知識,因為他說的確實一點沒錯,雖然做不到,但見解是從老師那學習來的,還是正知正見,佛知佛見。如果一個人雖然戒律守得很嚴,從來不破戒,行為上找不到一點錯誤,但是他的知見不正,不是正知正見,那也不能做善知識。
天台智者大師說:「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大師把正知正見的人分為兩個級別:能說又能做到的,這是國寶級別的;能說的出來,但做不到,這是國師的級別。最關鍵是看他的知見,確實是正知正見,思想、見解沒有錯誤,這就可以做善知識。
為什麼能說不能做呢?其實很容易理解,我們每個人都能體會到,我們學了經典後,確實知道了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但是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太重了,不是說改就一下子能改過來的,所謂「看得破,忍不過」,就是這個道理。比如,學佛後我們知道不能貪戀女色,但是假如一個非常漂亮的美女來到我們面前,誰又敢保證不起心動念呢?
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要他知見沒有破,確實有悟處,確實還是佛知佛見,雖然他行動上沒有做到,我們也不能因此輕視他,因為只要有一天他悔悟,能夠懺悔,能夠改過,還是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除非他造作極重的罪業或者傲慢心很強,錯了還死不承認,用種種方法來掩飾,這就很難回頭了。
所以說,我們身邊不是沒有善知識,而是我們要求太苛刻了。只要具備正知正見,講的都是佛知佛見,即使犯一點小小的錯誤,這還是善知識,還是值得我們的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