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這個帶著美好願望的超前夢想幾乎在每一年,每一月都受到各界的質疑:它離我們有多遠?搜索了各大網絡平臺,發現有各種各樣的說法:
6年前:還有很長距離
2014年的時候,有文章這樣寫道:預測到2030年全球範圍內配裝自動駕駛系統的汽車市場規模將達1.2億輛,其中中國市場將佔到35%的份額。
當時的背景是:谷歌無人車已經在美國加州的道路上,進行了長達70餘萬英裡的路試;沃爾沃宣布啟動了「Drive Me」自動駕駛研發項目,提出了4步走的技術發展路徑。
不過,受制於技術可靠性、信息共享、交通法規等因素,那時人們的認識比較模糊,離真正實現無人駕駛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4年前:面臨兩道難題
2016年,有文章這樣提到:2035年前,全球將有1800萬輛汽車擁有部分無人駕駛功能,1200萬輛汽車成為完全無人駕駛汽車,而中國將是最大的市場。
儘管萬眾期待且已經上路,但無人駕駛汽車真正在路上跑起來,還要面臨兩道難題:一是跨界合作,二是降低成本。前者決定能否真正實現產業化,後者則是其能否大規模商用的關鍵。
當時主流的無人駕駛方案主要基於高精度雷射雷達、高精度GPS和高精度慣性導航三種感知技術形式,這三套設備的售價從幾十萬到上百萬不等,令人望而興嘆。
3年前:進展日新月異
2017年,有文章指出無人駕駛汽車上路的難點:精確環境感知、精確狀態感知、精確控制、智能導航與決策。
與此同時,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已經在道路上測試了240多萬公裡;另有許多汽車廠商和IT公司紛紛加入研發隊伍,並且正在取得日新月異的進展。
2年前:三個階段實現
2018年,有文章解答了無人駕駛汽車未來會在哪些領域落地:第一,公共運輸;第二,物流用車;第三,工業應用;第四,老年人和殘障人士。
運用場景讓人無限期待,但其發展也遇到很多問題:首先是成本,其次是惡劣天氣的影響,再次是行車安全、隱私保護、基礎設施、頻譜不足、5G尚未成熟,最後是事故追責。
最後預測,2020年為無人駕駛技術的測試年代,2020-2030年為普通汽車和無人駕駛汽車共同上路的混合年代,2030年則是無人駕駛的紀元。
1年前:局部應用可行
2019年,有文章針對「百度包攬國內近一半無人駕駛路試牌照,阿里巴巴利用車路協同技術打造全新的智能高速公路,各大巨頭以合作、聯盟開始各類技術試驗」,指出「無人駕駛必須統一標準,但並非易事」。
另有文章根據「法律法規體系配套完善,目前正在大力推進L3/L4級自動駕駛解決方案落地」,預測「2020年左右L3方案將會被應用到量產車型上」,明確「自動駕駛應用的三大關鍵是:安全、高效、經濟」。
還有文章基於「國家智能交通綜合測試基地的建立」,總結「無人駕駛的實現必將經歷『從輔助駕駛,到半自動駕駛,再到全自動駕駛』的過程,法律設計要更加精細,雖然真正實現起來還比較遙遠,但在特殊的場地、封閉的區域內,無人駕駛是可行的」。
當前:普及就在眼前
2020年,有文章通過介紹「滴滴出行首次面向公眾開放自動駕駛服務」,拋出問題「自動駕駛未來是否會普及」,引用研究報告「中國未來很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至2030年自動駕駛相關的新車銷售及出行服務創收將超過5000億美元。而從車輛的角度來講,2030年中國大概有800萬輛車是自動駕駛,到2040年這個數量會達到1300多萬輛」。
同時提到「自動駕駛汽車對於車險是巨大的挑戰」,車險如何承保、責任如何界定等難題亟待解決,保險市場業務生態可能就此改變。
客觀地說,現在制約無人駕駛落地的原因至少還有以下幾方面:技術與成本;路況與路線之爭(路況識別or車路協同);社會倫理(包括保險)。
說了這麼多,回到開篇的問題,無人駕駛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從上面援引的資料以及各大巨頭的研發進程來看,我們可以大膽推測一個時間節點:2030年。沒錯,行業的共識是必須到2030年,無人駕駛才能有規模的上路,那就是說:無人駕駛離我們,還有10年。
10年,最多15年,到2035年,無人駕駛應該能夠進入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