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3 18: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知滬者 滬申故事
讀上海點
滬申故事
「三七二十一」
「三七二十一」,原本是一道「3乘以7等於21」的算術口訣,大多數人小時候都背過,可是,上海話講起來,有點豁出去的意思,好像要跟這道算術題拼命了。
上海話「勿管三七念一」(也有說「勿顧三七念一」的),其中,有意把「二十」說成了「念」,深藏著一股冒犯的膽氣。
中國古代有避諱的規矩,說話或者寫文章,遇到封建君王、父母尊親的名字都必須迴避,要換一種說法,或者改一個字來寫,如果不慎忘記了,就會遭人唾罵,甚至會有殺身之禍。
「避諱」
清朝雍正年間,江西有個考官查嗣庭選擇《詩經》裡「維民所止」作為科考題目,被人舉報,說「維」和「止」是砍了「雍正」兩個字的頭,結果,書呆子「查主考」竟被朝廷處死,並株連九族。
上海地區,五代時屬於吳越國,吳越國的國王有個公主名叫「二十」,這邊的人們為了避諱,都將「二十」說成「念」,上海話「勿管三七念一」,就是不管三乘七等於幾的道理,也不顧及「念」暗含的皇家名諱,真有些不怕死的膽量。
吳越國
清末,上海流行用骰子賭博,骰子六個面分別刻著「么(一)、二、三、四、五、六」的點數,合起來共二十一點,因此,賭博用得骰子,上海人也叫「念一點」,每當賭徒孤注一擲的時候,也是「勿管三七念一」,拼命了。
「勿管三七念一」幾乎沒有道理可講,上海話講起來,真有點「攪(發gao音)七念三」(胡攪蠻纏的意思)的勁頭,好像偏要將關於「七」的算術題,演算出一個「念三(二十三)」的結果來。
「七」在上海話裡,大多不大討人歡喜,譬如「瞎七搭八(亂搭瞎說的意思)」、「七葷八素(暈頭轉向的意思)」、「七翹八落(不穩重不可靠的意思)」等,上海話「勿管三七念一」,大有拋開了所有「七」的負面陰影,勇往直前的氣勢。
「勿管三七念一」的人,不認道理,不顧理智,全憑一腔匹夫之勇,我以為到底還是敬而遠之,避避開的好。
原標題:《「勿管三七念一」,是要拼命了嗎?》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上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