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美術學院教授魏華接受記者採訪。
廣佛代言人
每逢工作日,廣州美術學院的教授魏華就準時從佛山的家中出發,驅車經魁奇路、廣州環城高速,到達位於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校區。上完課,他又匆忙趕回位於佛山的工作室,再自行創作或指導學生進行設計。實際上,這只是魏華這些年來往返廣佛的一個縮影。用他的話來說,往返廣佛是他常態化的生活方式。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畢業來到佛山,到之後的短暫離開,再到1999年回歸佛山,魏華成為了廣佛同城的見證者。他說,廣佛同城打破原有的交通藩籬,加速了兩地文化交流和碰撞。「廣佛同城,文化交流的戲碼一直很足,佛山厚重的傳統文化豐富了廣州城市文化的內涵。反過來,廣州的都市文化、創意文化等又加速佛山傳統文化當代化的進程。」魏華表示,兩地文化在不斷地交融競合中,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文化向心力。
談及未來,魏華表示,廣佛同城打開了人員、文化、資源等相互流動的閘門,共同的文化心理塑造了共同的精神家園。未來,隨著廣佛同城的進一步深入,兩地文化交流的同頻共振定能讓廣佛同城奏出最強音。
策劃:翁曉鵬、鄧柱峰
統籌:劉藝明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劉鵬飛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楓
文化交流:廣佛同城催生眾多文化展示平臺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魏華從廣州美術學院畢業來到了佛山雕塑院工作。他告訴記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交通不便,廣佛兩地的文化交流,尤其是陶藝的交流並不像今天這麼頻繁。
在他剛來佛山的那段時間裡,記憶裡的廣佛文化交流並不多。「官方專業機構之間可能會有一些交流,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佛山話劇團與廣東省電視臺合作拍攝《萬花筒》,省協會與佛山市民間藝術社的交流等。」魏華說,但民間的文化交流屈指可數。
為何會這樣?魏華分析道,一是那時的佛山是一個相對傳統的城市,文化相對容易形成閉環,使它的開放度並不高;二是兩地不便的交通成為阻礙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因素,「那時候從廣州到佛山要花三四個小時,在大家的印象裡,佛山還很遠。」
廣佛同城後,文化交流就多了起來。展覽和文化資源的相互流通,催生了一系列文化交流的平臺。記者了解到,在陶藝領域內,由魏華搭建的交流平臺就不少,比如每年一屆的石灣杯青年陶瓷大賽、培育青年陶藝師的大庸堂眾創空間、藝術創作體驗營等。另一些人士也圍繞著南風古灶,建立起各種陶藝孵化器。當然,也有部分優秀的佛山陶藝家們從佛山來到廣州,將石灣公仔的精髓帶到了廣州。
不只在陶藝方面,佛山每年舉行的「秋色巡遊」以及廣州每年舉行的「廣府廟會」等平臺讓兩地文化得到更多展示機會。兩地文化交流也按下了快進鍵。
人才聚集:廣佛同城人才流動是風向標
在魏華看來,人才流動是廣佛同城的風向標。「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批從廣州美院、廣東省粵劇學校等院校的人才來到佛山。佛山粵劇院院長李淑勤也是那段時間來到佛山的。」回憶起當年的情況,魏華表示,待了一段時間後,跟他一起來的廣州美院的同學差不多都離開了佛山。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留在佛山,「不僅廣州美院的學生畢業後在佛山自主創業,就連不少教師都在佛山居住。」據透露,廣州美術學院與佛山市政府合辦的陶瓷學院即將亮相,未來學院或許能為兩地培養更多的人才。
廣佛同城11年,人才的流動聚集給廣佛兩地譜寫了新的樂章,這或許能從魏華身上看出點端倪。1999年,魏華從深圳回到佛山。魏華先後策劃《三國演義—中日韓現代陶藝新世代交流展》、2009年策劃的首屆「石灣杯」全國大學生陶藝大賽以及改造南風古灶地域景觀設計出名噪一時的「馬桶瀑布」、佛山市民熟知的2005年為亞洲藝術節設計的紀念雕塑《亞洲藝術之門》……這些嘗試為佛山陶藝打開了一個新篇章。魏華說,他想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植入,來推動本土陶藝文化的當代化。通過他,越來越多的廣州美院的學生也留在了佛山,「之前帶了一批學生在佛山實習了一個半月,最後他們都留了下來。」
魏華說,廣佛同城,人才流動是雙向的。廣州為佛山帶來了不少創意人才,佛山也為廣州提供了不少優質「工匠」。值得一提的是,廣州美術學院與佛山市政府合辦的陶瓷學院也即將亮相。最優質的學術資源與獨一無二的石灣產區對接,可能會形成新的創意產業文化載體。魏華希望能通過一系列舉措,讓石灣成為世界陶藝家的嚮往之地。
文化產業:廣佛優勢互補形成文產聚集地
「廣佛同城讓我既能享受廣州一線的學術資源,又能掌握佛山產區的一手資訊,廣佛文化互補和差異化給我的藝術創作帶來無限靈感。」魏華道出了廣佛同城給藝術創作者們帶來利好的同時,也為兩地產業文化的發展合作提供了方向。在他眼裡,在廣州設計創作,在佛山生產落地,是兩地文化、產業共贏的開始。佛山需要廣州的創意設計,廣州需要佛山產業基礎。在新文創頻出的當下,廣佛兩地的優勢互補能形成文產聚集地。
在陶瓷文創上,佛山是陶瓷產區,無論是藝術陶還是建築陶都很知名,產業基礎雄厚;廣州創意文化資源豐富,兩者結合能推動兩地的陶瓷產業和創意產業的發展。如今,在南風古灶片區聚集了不少陶文創孵化平臺。
同樣,在影視產業上,憑藉成熟的配套和商業、金融體系、高校優勢等,廣州成為電影人的聚集地。佛山自中國南方影視中心落戶後,便積極謀求影視產業的發展。影視產業優惠政策、影視基地的建設等,讓佛山成為不少影視企業的選擇。如今,在廣佛兩地的交界處,一些電影產業園的建設也為廣佛兩地的影視產業的聚集提供條件。
魏華表示,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性,這些文化特性又會在無形中影響城市的發展。廣州的都市文化、創意文化等都很發達。佛山的傳統文化濃厚、產業文化厚重。在廣佛同城中,兩地的文化、產業在不斷的交融中組合成適合各自的發展模式。在兩地文化產業的發展上,廣州的科研設計能力要轉換成生產力需要與佛山製造業結合,而佛山傳統文化的發展需要廣州科研設計能力的帶動進行轉型升級。文產同城,城就需要抓住城市的文化特性,這樣就能找到協同發展的路徑,使廣佛在產業、文化方面實現優勢互補,進而推動兩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