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位於青藏高原的東北部,西寧市西北部約200公裡,位於東經99°36′~100°16′之間,北緯36°32′~37°15′之間,湖面海拔3196米,四周被四座海拔3600~5000米之間的巍巍高山環繞,東面是最高海拔4877米的日月山,南面是最高海拔4681米的青海南山,西面是最高海拔3817米的橡皮山,北面是最高海拔4755米的大通山,青海湖由祁連山脈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具有高原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強烈;春季多大風沙暴,暖季短暫,夏涼冬寒,冷季漫長,雨熱同季雨量偏少,乾濕季分明。
青海湖湖面略呈橢圓形,東西較長約105公裡,南北較窄約63公裡,環湖周長360多公裡,比太湖要大一倍還多;
青海湖水平均深約21米,最大水深為32.8米,蓄水量達1050億立方米;
青海湖區有大小河流近30條,東岸有兩個子湖,一個為面積約48平方公裡的鹹水系尕海,另一個為面積約8平方公裡的淡水系耳海;
青海湖的主要補給來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泉水和降水,湖周有明顯不對稱分布的大小河流70餘條,湖東南岸和南岸河流少流域面積少,湖西南岸、西北岸和北岸支流多河流多流域面積大;
青海湖以其巨大的水體與流域內的天然草場和林地等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共同構成了阻擋西部荒漠風沙向東蔓延的生態屏障,對我國西部生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青海湖的補給河流有布哈河、沙柳河、烏哈阿蘭河和哈爾蓋河等40餘條,年流量約16億立方米,佔入湖流量的86%,此外青海湖的年降水補給量約15.6億立方米,地下水補給量約4億立方米,總補給量約35億立方米,但由於青海湖區風大蒸發快,年蒸發量可達約39.3億立方米;
青海湖的補給河流中最大的布哈河發源於祁連山支脈的阿木尼尼庫山,長約300公裡,年流量約11.2億立方米,佔入湖流量的60%;
布哈河幹流長約92公裡,其幾十條支流中較大的有10多條,下遊河面寬約50~100米,深約1~3米,流域面積約1.66萬平方公裡,約佔湖區各河流流域面50%。
青海湖的環湖及周邊主要景點有日月山、倒淌河、湖裡木溝巖畫、橡皮山、茶卡鹽湖、茶卡寺、伏埃古城、鳥島、海心山、北向陽古城、舍卜吉巖畫、尕海古城、金銀灘草原、原子城西海鎮、沙島和西海郡三角城等;
青海湖內的主要島嶼有:
1、鳥島
又名小西山或蛋島,位於布哈河口以北約4公裡處,全長約1500米,東頭大西頭窄長形似蝌蚪,島上遍地鳥蛋是亞洲特有的鳥禽繁殖所,為中國八大鳥類保護區之首;
2、沙島
位於青海湖東北海晏縣境內,長約13公裡,最寬處約2.8公裡,面積約18平方公裡,島上最高點海拔3252米;
3、海西皮
位於布哈河口以北約6公裡與鳥島同處在布哈河衝積灘地的頂端;
4、海心山
位於青海湖中心略偏南,島形較長約2.3公裡,中部寬約0.8公裡而兩端較窄,面積約1.14平方公裡,島上最高點海拔3266米;
5、三塊石
又名孤插山,位於青海湖西南距鳥島、海心山約20公裡,由7塊密集在一起的石灰石和礁石組成,高約17米,面積約0.056平方公裡;
青海湖區有鳥類資源200餘種,分屬14目35科,以斑頭雁、棕頭鷗、魚鷗以及鸕鷀為主,此外還有鳳頭潛鴨、赤麻鴨、普通秋沙鴨、鵲鴨、白眼鴨、斑嘴鴨、針尾鴨、大天鵝、蓑羽鶴和黑頸鶴等;
青海湖中盛產全國五大名魚之一的青海裸鯉和硬刺條鰍、隆頭條鰍等魚類;
青海裸鯉俗稱湟魚,是生活在青海湖流域的冷水性魚類,是青海湖區重要的生物因子和食魚鳥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青海湖中唯一的水生經濟動物,但生長極其緩慢至每10年左右才能生長1斤,繁殖能力也較低,1964年6月被國家水產部頒布的《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草案)》列為我國重要或名貴水生動物,1979年2月10日被國務院頒布的《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列為保護對象,隨著人們的過度捕撈和環境的惡化,青海湖裸鯉的數量急劇下降,2004年被中國環境發展國際委員會發布的《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
青海湖地域遼闊、草原廣袤河流眾多、水草豐美環境幽靜,處處是景步步入畫、美成了一幅幅豔麗的油彩畫,以她獨有的高原特色及大湖風光吸引著不計其數的遊客慕名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