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6時,不少市民正在市府大道上健走鍛鍊。
「今天排名落後了,得再多走點。」台州椒江市民王鵬每天走路兩萬多步,一直穩居微信運動步數排行榜的首位。最近王鵬有了「危機感」,因為他的微信圈裡冒出了一位競爭者,多次佔領了排行榜封面。增加運動量的同時,王鵬發現自己的膝蓋開始有腫脹和疼痛感,而且過了一周也未見好轉。
類似的病例,台州市立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陳方虎最近也接診了不少。因運動量過大、走路頻率過快,有些市民患上了滑膜炎,有些則導致半月板損傷。對此,陳方虎建議市民,「健步走要結合身體實際狀況,量力而行,控制好時間與頻率,以免過量運動導致身體受損傷。」
運動過量導致膝關節疼痛
王鵬是一名上班族,工作時間也都基本坐在辦公室。「缺乏運動,不僅體重開始飆升,也讓我的生活靜止到有點乏味。」
自從微信計步運動流行起來,王鵬就和圈裡的朋友們開始了一場無形的競爭。為了能搶到第一,並保持運動效果,他給自己制定了一條運動路線,保證每天走路兩萬步。「每次看到自己排第一,都很有成就感。」
一開始,王鵬覺得健走挺輕鬆的,運動的酸脹感過幾天就能消掉。「但現在,膝蓋疼痛持續了一段時間,一直沒有好轉。」王鵬說,應該是由於持續運動時間長、運動量增加而導致的。
70歲的張奶奶家住下洋潘小區,每天傍晚她都要繞著小區外圍走幾圈。這兩天,張奶奶走路時發現膝蓋有點痛,就想著先休息下,隔幾天再走。
「但是隔壁李大爺告訴我,痛就要多走走,活動開就好了。」張奶奶聽了李大爺的話,繼續走了兩天,可膝蓋痛得更厲害了。「去看了醫生才知道,關節磨損後,越活動越痛。」
運動方式要適合自己
「讓運動更安全,身體才能更健康;若運動方式不恰當,身體就會受到損傷。」陳方虎介紹,從門診接診情況來看,大部分都是老年患者,也有一些年輕人。「有些傳統觀念認為越動越靈活,從而盲目地進行運動,這其實是不科學的。」
「一般情況下,如果運動後出現酸痛症狀,過幾天就能好的,問題都不大。」陳方虎提醒,如果過了一兩個星期還沒好,那就可能是滑膜炎或者半月板損傷導致的。
陳方虎說,年齡段不同,需根據自身情況制定不同的運動處方,運動方式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改變。比如,20歲左右的青少年,為了增強體魄,促進肌體更好發展,適合進行籃球、羽毛球等這樣的對抗性運動;而人到了30歲時,身體機能已經達到最好狀態,之後將開始逐漸衰弱,此時適合走路這樣的非對抗性運動。
「比如現在比較流行的馬拉松,它雖然是一種蠻好的運動理念,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市民如要參加,需根據自身情況慎重選擇。」陳方虎說,對一般人而言,5公裡的迷你馬拉松就足夠了。
調整健步走的時間和頻率
市民林肖對於朋友圈一味追求步數的行為並不認可,「運動是為了鍛鍊身體,要量力而行」。
當面臨體重增加、血壓升高,需要依靠健走來鍛鍊,但又遭遇快步走導致了膝蓋疼痛時,走還是不走,要如何選擇?陳方虎給出的建議是,市民可以折中處理,特別是老年人,將健步走的強度減小,時間延長,頻率降低。也就是說,原本半小時的快步走,可以轉變為一小時散步,這樣就不會對膝關節造成損傷了。「如果已經出現了韌帶或半月板損傷時,市民需要根據醫生指導進行運動。或者可以採取遊泳這項既能消耗體力,又能增加肺活量的運動。」
陳方虎表示,健步走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運動方式,市民可以利用上下班及飯後等時間,運動量控制在每天一萬步左右。
此外陳方虎提醒,有冠心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的和年紀較大的健走人群,最好選擇在市區街道或公園裡散步,不建議登山,以免發生緊急情況耽誤救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