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珊瑚|「白茫茫的一片,連魚都沒有,特別恐怖」

2021-01-15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溫瀟瀟


「白茫茫的一片,連魚都沒有了,靜悄悄的,特別恐怖。」 


9月2日,海南島西北部珊瑚白化的發現者、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副研究員李元超向澎湃新聞描述他當時在海底看到的景象。


珊瑚礁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為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場所,同時也被認為是非常敏感的生態系統之一。


2020年8月,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海南島西北部海域出現大片珊瑚白化,有學者稱其規模和白化程度「史上罕見」。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


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


李元超介紹,通過監測判斷,海南島西北部、臨高近海域的珊瑚死亡率在86%以上,不到20%的珊瑚仍保留有水螅體,存在恢復的可能性。但由於近期海域水溫長期居高不下,珊瑚存活的可能性近乎渺茫。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受白化影響的大多數珊瑚原本就是耐受品種。


據多名科研人員推測,此次多地大規模珊瑚白化的直接原因是南海海水溫度過高——接近或超過30℃。而海水之所以持續高溫,或與今年的厄爾尼諾事件和北部灣地區颱風偏少緊密相關。

9月3日20時,南海海溫未來24小時的溫度預報。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官網 圖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數據顯示,8月上旬,海南島西北部及雷州半島西部的海水熱度數值高升,珊瑚白化預警已達到最高值。
9月4日,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最新預測,南海海溫未來一周比往年同期平均偏高0.6℃左右。
事實上,全球氣候變化和頻繁的人類活動幹擾一直是珊瑚礁面臨的重要挑戰。近年來,珊瑚在全球出現白化的頻率越來越高,保護珊瑚礁的工作也愈發緊迫。
8月上旬,李元超在海南島西北部臨高海域參加某項目調研時,在水下拍到了大面積的珊瑚白化,那裡的景象甚至讓他感到「恐怖」,白茫茫的一片,連魚都沒有了,靜悄悄的。
李元超說,儘管濱珊瑚原本的顏色並不鮮豔,但「至少還有點顏色」,而現在「除了白色什麼都沒有」。
珊瑚的斑斕色彩是由體內不同種類蟲黃藻的顏色而決定,它們與珊瑚互惠共存:珊瑚蟲代謝為其提供光合作用必需的二氧化碳、氮和磷,蟲黃藻則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補充能量。
當溫度、鹽分等環境因素發生異常變化時,蟲黃藻可能會離開珊瑚或者直接死亡,此時珊瑚就會呈現出白色,俗稱「白化」。如果環境短期內可以得到改善,蟲黃藻有可能重新回到珊瑚中生長,珊瑚礁生態系統便有可能逐漸恢復正常功能。反之,珊瑚有可能死亡,甚至發生品種退化。
李元超估計,此次白化事件大約導致臨高海域86%的珊瑚死亡,局部區域白化率達100%,剩餘珊瑚由於保留了水螅體,還有逐漸恢復的可能:「但八月後面(海水)溫度還在一直升高,我估計也都死亡了。」海南島臨高海域,科研人員估計86%的珊瑚發生白化瀕臨死亡。李元超 圖
李元超是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副研究員,同時也是中國天平洋學會珊瑚礁分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珊瑚礁生態系統調查評價以及生態系統修復。
他說,與國內其他珊瑚礁相比,臨高海域的珊瑚以塊狀濱珊瑚為主。這種珊瑚形成的珊瑚礁特點是生物多樣性相對較低,同時對水溫和水質的耐受度卻更高。
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教授李秀保對此也表示驚訝和遺憾,他目前在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
李秀保說,自己從未聽說過該區域出現大面積珊瑚白化。由於臨高海域的珊瑚在全球範圍內分布緯度偏高,按理說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更小,遭遇嚴重白化的機率「應該非常小才對」。
據李元超介紹,經多方確認,海南儋州、廣西潿洲島在7-8月也發生了大面積白化。
9月3日晚,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長期從事珊瑚礁研究和保育的王欣證實,廣西潿洲島附近的珊瑚白化程度雖然沒有海南高,但是所有造礁石珊瑚種類都出現了白化。造礁石珊瑚是礁石所構成的珊瑚品種,雖然僅佔所有珊瑚總數的小部分,卻有著最廣大的地理分布,是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框架建造者。甚至更北側的深圳近海海域也出現了比往年更嚴重的白化。深圳大鵬新區珊瑚保育志願者聯合會的理事長白小刺稱,深圳地區只有零星珊瑚發生白化,但該地區仍處於高風險白化預警階段。
李元超表示,此次大面積珊瑚白化可能是北部灣海域有歷史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公開資料顯示,珊瑚礁僅佔全球海洋面積的千分之二,但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都生活在其中,因此也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不僅如此,珊瑚礁還可以削減海浪對岸堤的侵蝕,起到保護海岸線的作用,同時具有帶動潛水旅遊等重要經濟價值。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珊瑚熱度分布圖,8月上旬,海南島西北部及雷州半島西部的周熱度數值已接近或超過16,珊瑚白化預警已達到最高值。

2020年8月8日,海南島西北部和雷州半島西部珊瑚周熱度數值超過最大值16。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官網
李元超介紹,該數值在4以下表示水溫正常,超過4說明溫度偏高,但珊瑚還可以忍受,超過8便開始白化預警,而此次臨高海域已達到了16甚至17。對應實際水溫來看,往年水溫一般在26、27℃,今年水溫則接近或超過30℃。李元超了解到,甚至有科研人員發現,水面以下20多米深的區域水溫也高達30℃。
澎湃新聞記者查詢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官網,數據顯示,自今年5月23日起,南海表層海溫每周預報都比往年同期平均偏高0.2-0.5℃不等。8月末,該溫度預計比往年同期平均偏高0.6℃左右。
李元超分析認為,導致海溫偏高的原因首先是今年的厄爾尼諾氣候現象。這是氣候會使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還會因此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至2020年5月,根據有關判識標準,已形成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然而,這種弱厄爾尼諾卻出乎意料地造成了暖水堆積。2020年6月,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在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今年的厄爾尼諾是1951年以來最弱的厄爾尼諾事件,但其不按套路「出牌」,形成機理詭異,主要暖水中心偏西。2019年末赤道信風爆發後,曾激發季節內開爾文波,並進而激發暖水在赤道中太平洋的堆積,形成一次弱的「非典型性暖水事件」。
有趣的是,據周兵介紹,此次厄爾尼諾僅在國內和美國的業務系統中得到承認,更多國家並未宣布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除了厄爾尼諾氣候影響,李元超還指出,今年颱風不僅來得遲,生成之後還直接向北行進,沒有能夠直接進入北部灣,也就無法給海水提供降溫的契機。
為何今年的颱風比以往來得更晚?中科院曾公開解釋認為,今年自入夏以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強、偏南,颱風生成地以下沉氣流為主,對流較弱;同時,南半球跨赤道氣流偏弱,也削弱了對流發展;而西太副壓由於太靠近赤道的緣故,也難以提供颱風生成必需的地轉偏向力。因此導致今年8月之前颱風生成和登陸均偏少。
此外,有研究顯示,北部灣缺少上升流,其潮流形式也容易在海南島西北方向形成閉合環流,從而降低水交換速度,而這些都是導致北部灣局部海域出現長時間高溫的潛在因素。
李秀保表示,目前仍難以確定海溫高背後的所有原因,不過缺乏足量颱風和上升流,應該是此次大規模珊瑚白化不容忽視的原因。其中一項佐證是,海南島東部和南部的珊瑚此次倖免於難,便受益於夏季上升流的緩衝降溫作用。
對於此次白化事件,李秀保認為公眾無需恐慌,因為珊瑚白化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持續二十多年:「但問題本身是非常嚴重的,說明以前不是問題的,現在也是問題了,應該持續做的事就是保護。」
李秀保介紹,全球範圍內共發生過三次世界級規模大白化,第一次在1997,第二次在2010年,第三次自2015年開始,至今陸陸續續仍沒有完全停止。三次白化的程度一次比一次嚴重,發生的頻率也越來越高,意味著珊瑚白化已成為一種大趨勢,留給人類保護珊瑚的時間也越來越緊迫。
以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澳大利亞大堡礁為例,大堡礁近年來已出現顯著退化趨勢。2020年4月,澳大利亞科研人員發布消息稱,3月底曾發現大堡礁北部和中部出現大面積白化,尤其在南部首次發現了大規模白化。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由海水溫度變化等原因導致的白化,全球氣候變暖仍是珊瑚面臨的重大威脅。

「其實就是溫室氣體太多,全球目前都非常重視,但解決起來很難,跟地方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某個國家或區域採取非常有效的措施是非常難的。」李秀保說。
他表示,減少漁業活動和人類幹擾,使生態系統更加平衡,是更容易做到的事,尤其在國內。由於國內珊瑚礁位於世界珊瑚礁分布的北部邊緣地區,離赤道較遠,因此氣候變化引起的直接影響,往往沒有沿海利用開發導致水質變差和生態系統失衡帶來的影響大。
李秀保舉例稱,比如過度捕撈海洋生物(包括珊瑚礁生態系統內的功能性生物),會造成草食性生物量大幅減少,從而導致海洋藻類大量繁殖,加劇藻類與珊瑚爭奪棲息地,最終使生態系統嚴重失衡;再比如,大量海洋養殖會增加營養鹽濃度,此舉也會造成大型海藻增多,阻礙珊瑚的健康生長或自然恢復;以及各類海洋工程,可能會引起海水渾濁,如果顆粒物不斷在珊瑚表面沉積,會導致珊瑚窒息死亡。而水質變差、生態系統失衡後,還有一種名為「長棘海星」的生物也有可能暴發,它們會大量啃食珊瑚,造成珊瑚大量死亡。 
不僅如此,李秀保和李元超均提到,水質條件和生態系統平衡程度,也可能會影響珊瑚對溫度等氣候環境的耐受性。

李元超建議,海洋利用開發應能免就免,不得不的情況下適度開發,並儘量採用輪換機制,比如定期更換開發利用的地點或時間。他說,該做法實際上已被國內多項規劃納入,但具體落實情況仍與保護初衷存在差距,公眾觀念仍有待轉變。
李元超曾採集了少量此次尚未死亡的珊瑚,請海南大學用離體培養的蟲黃藻嘗試感染珊瑚,讓兩者重新共生恢復生長。但他對此並不抱太大希望:「野外溫度還在不停升高,能挽救多少呢?我們能做的也只有跟蹤監測了。」
截至發稿,國家海洋預報臺發布9月4日最新預報,南海表層海溫較往年同期平均偏高0.7℃,比上周又上升了0.1℃。

相關焦點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 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白茫茫的一片,連魚都沒有了,靜悄悄的,特別恐怖。」  9月2日,海南島西北部珊瑚白化的發現者、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副研究員李元超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描述他當時在海底看到的景象。
  • 我在海底種珊瑚
    [33:12] Morgan 私藏珊瑚旅遊景點大放送你知道有人全職在海裡種珊瑚嗎? 人類和珊瑚,隔著一片海的距離。聽起來很遙遠,但它也可以離我們很近。本期來到我們「反潮流俱樂部」的嘉賓夏嘉祥 Morgan ,就是一位在海底種珊瑚的人。 人們都說,越美麗的東西越脆弱。
  • 窗外還白茫茫一片……
    窗外還白茫茫一片…… 2020-12-20 15: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3D列印技術或可拯救珊瑚白化危機
    但是另一方面,3D列印的珊瑚可以再現自然角落和縫隙、魚的安全空間、水流道、通道,還有不同角度帶來的光影等等,讓魚類可以躲避捕食者。荷蘭的波斯卡裡斯海運公司目前與摩納哥王子阿爾伯特二世基金會(the Prince Albert II of Monaco Foundation)合作,準備把六個3D列印的珊瑚結構放入摩納哥拉爾沃託保護區。
  • 矮牽牛盆栽被霜凍了白茫茫一片,會被凍死嗎?換個位置使勁爆芽
    大家好,我是城市綠化養花匠,愛綠化愛養花,今天有網友問到,矮牽牛盆栽被霜凍了白茫茫一片,會被凍死嗎? 上圖是網友養護的矮牽牛盆栽,按照網友的說法,這盆矮牽牛放在室外露臺上養護,還算是小苗,最近沒怎麼管,去看的時候,發現矮牽牛已經被霜鋪滿,凍了白茫茫一片,這個樣子會凍死嗎?
  • 泰國漁民撈到恐怖怪魚,大張著嘴好似人臉,「眼神」犀利令人害怕
    12月12日據媒體報導,泰國甲米府的漁民捕撈到一條長相怪異的魚,起初,他們以為是一堆泥濘的葉子,直到看見了魚的雙眼。它張著大嘴巴好似一張人臉,粗糙的皮膚和犀利的眼神令人害怕。大家都認為它像電影《猛鬼街》裡的殺人狂弗萊迪·克魯格。
  • 「風雪除冰人」「最怕看到白茫茫一片」 應急保暢中隊都全員上崗
    12月18日,零點,黃寧打起精神,執行持續6小時的值守任務,上一次睡個飽覺是哪一天,他已經記不得了,只記得這幾日隊員們都沒怎麼合眼。黃寧是貴州高速集團開陽應急保暢中隊隊長,他表示進入應急狀態後,常態值班轉為24小時值班,所有應急保暢中隊都全員上崗。「工作肯定辛苦,尤其凌晨氣溫下降得厲害,就怕看到白茫茫的一片。」黃寧說。
  • 適合新手玩家的入門珊瑚都有哪些?讓我帶你了解一下
    昨天筆者為新手玩家介紹了哪些入門海水魚適合飼養,從價格、用途、顏色、魚的屬性幾個方面綜合考慮,分別推薦了小丑魚、黃金倒吊、藍倒吊、雙色草莓、青魔共5個品種。有幾位玩家留言問,能否介紹下入門的珊瑚系列,因為很多玩家並不是FOT,而是礁巖混養缸,也就是說同時養著魚和珊瑚的缸。
  • 海底10000米究竟有多「恐怖」?在8200米深海,魚還是魚嗎?
    海底10000米究竟有多「恐怖」?在8200米深海,魚還是魚嗎?現在的地球,70%以上都是海洋,剩下的就是陸地了,實際上,現在的陸地曾經都是海洋,只不過經過時間的流逝,由於地殼的不斷運動變化才慢慢的變成了陸地,海洋對於人類來說,常有一種神秘感,那麼在海洋的最深處到底是什麼模樣呢?大家還沒有見過,就連核潛艇能夠下潛的深度也只有600米,那麼在海底1萬米的世界,究竟有多麼恐怖?
  • 全球恐怖十大惡魔怪魚
    康吉鰻,外表看上去並不像前面9位那般令人恐怖。不過,介於它龐大的體型(體長可達驚人的3米多)和兇猛的攻擊性,美洲康吉鰻和海鰻都是很著名的兇猛遊釣魚。笨重的腦袋、寬闊的大嘴和強健的牙齒還是具有很大破壞力的。
  • 你家的珊瑚還好嗎?那些能與珊瑚相親相愛的隆頭們!
    相信很多魚友跟小編一樣很喜歡隆頭魚,它們是一種由超過六百個物種組成的龐大家族,地球上有海洋的地方都可以找到隆頭魚的身影。有資格成為對珊瑚安全的魚表面看起來這是關於隆頭魚是否可以與珊瑚安全和平相處,對吧?
  • 連泫雅也著迷!2019夏季最靚發色「珊瑚粉色」超美!
    連泫雅也著迷!2019夏季最靚發色【珊瑚粉色】,黃肌也能駕馭的女神色,褪色也超美!這個色絕對回頭率超高啊!進入夏天就是換髮色的旺季,還沒想到換髮靈感嗎?今年席捲韓妞圈的最新髮色就是「粉珊瑚色」(Pink Coral),就連時尚流行的最佳指標-泫雅,也換上這個髮色!
  • 菜市場博物學橡皮魚、剝皮魚、馬面魚、迪仔魚都是什麼魚?
    這個叫法常見於上海和閩浙一帶,這種魚的魚皮如皮革砂紙一般,非常堅韌,必須把皮剝掉才能食用。殺魚一般都用刀,對付這種魚則是剪刀和鉗子。漁民會先剪破魚皮,然後用鉗子鉗住剝皮魚的棘刺,順勢一撕,手法老練的可以直接將整面魚皮撕下,一角剝名不虛傳。
  • 世界八大海底恐怖怪魚!膽小慎入!
    棲息深度:深及16,000英尺(4,877米)這種魚屬於金眼鯛目,樣子看起來深具威脅性,它們的大牙也給了它「尖牙」這個名字,而可怕的外表則讓它得到「食人魔魚」這樣恐怖的英文名字尖牙棲息在大洋中特別深的地方,儘管它們最常棲息的地方是500-2000米,但深到5000米處的深淵帶中部都是它們恐怖的家,此處的水壓大得可怕,而溫度又接近冰點。這裡食物缺乏,所以這些魚見到什麼就吃什麼。幼魚吃甲殼動物,而成年魚吃魚。4、毒蛇魚
  • 全球十大恐怖惡魔魚:強攻擊性(組圖)
    從魚體的背面俯視,很像一把琵琶,故稱「琵琶魚」。  世界上還沒有找到任何別的魚類像琵琶魚如此相貌怪異,另外它的捕食方式也非常特別:在雌魚頭部的吻上通常有一個釣竿狀的結構。「釣竿」的末端有一個肉質的突起,看上去很像蠕蟲,琵琶魚以此來誘捕其他貪食的魚類。  由於琵琶魚生活在缺乏光線的深海裡,所以在「釣竿」的末端通常有發光器官,該器官能夠發出冷光以幫助琵琶魚誘捕其他魚類。
  • AJIASHLEY草珊瑚纖維面膜:逆轉時光,重煥「初戀肌」
    誰不想擁有一張容光煥發的「初戀臉」  水嫩飽滿,清透潤澤,青春洋溢  一顰一笑都滿滿的治癒氣息  仿佛一股清泉般緩緩流進你心裡  沒有一絲侵略性,任誰看了都只會聯想到美好在前人的啟發之下,A家研究發現黑酵母提取物要比普通酵母提取物功效更甚,因此將黑酵母提取物加入到草珊瑚纖維面膜之中,為肌膚開啟逆生長之旅。這就是A家(AJIASHLEY)嫩肌補水草珊瑚纖維面膜——從精華到膜布打造一款輕齡配方,肌膚反轉重力,年輕逆生長,幫你重拾光彩照人的初戀肌。
  • 海南:十年珊瑚保育 再現美麗「海底世界」
    【解說】海南陵水黎族自治縣一島嶼景區,開發前周圍海域因粗放、無序捕撈方式而滿目蒼夷,經過十餘年的珊瑚保育,如今這片海域成為珊瑚、魚群、螃蟹、海螺等海洋生物的棲息地,吸引許多遊客慕名前來觀賞。近日,記者走進該景區,一探這片獨具特色的「海底世界」。
  • 做夢都想養的觀賞魚,每一條都貴得離譜
    對生活品質有獨特追求的人,特別在意食材的來源跟製作工藝。對他們來說,錢並不是很難得到的,但頂級的食材是。白金龍魚的培育方式至今沒有公布,而它的買主也像神秘的配方一樣隱匿在一片傳言中。唯一能確定的是,那條白金龍魚的身價是31萬美元,折合人民幣218萬元,這筆錢在大多數城市中足夠買一套位置跟品質俱全的優質樓房。
  • 導致珊瑚白化的有很多原因,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全球氣候變暖
    渾身長刺的長棘海星是珊瑚的主要天敵,珊瑚蟲是它最喜愛的食物。它有十幾個觸角,能夠像魔爪一樣抓在珊瑚表面吸食珊瑚蟲和其它能抓住的小動物,哪怕小的貝類也不放過。長棘海星所到之處,猶如戰車碾過,只留下一片珊瑚白骨。李新正向記者回憶了去年在西沙群島珊瑚礁潛水考察的科研經歷。「潛到20—30米的時候能看到成群成片的長棘海星在珊瑚上取食的景象,確實很可怕。」他說。
  • 珊瑚三大種類:欣賞詳解
    我們阿卡珊瑚都有正反面,正面充滿滄桑,背面風光無限,異彩照人間。所以我們阿卡的身材一般不會呈正圓形的,有點像海龜先生,正面略平,背面還是挺有弧度美。     血赤珊瑚的圓珠,超過10mm就比較稀少了,要是超過20mm那就極具收藏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