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 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2020-12-10 中國新聞網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白茫茫的一片,連魚都沒有了,靜悄悄的,特別恐怖。」

  9月2日,海南島西北部珊瑚白化的發現者、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副研究員李元超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描述他當時在海底看到的景象。

  珊瑚礁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為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場所,同時也被認為是非常敏感的生態系統之一。

  2020年8月,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海南島西北部海域出現大片珊瑚白化,有學者稱其規模和白化程度「史上罕見」。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

  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

  李元超介紹,通過監測判斷,海南島西北部、臨高近海域的珊瑚死亡率在86%以上,不到20%的珊瑚仍保留有水螅體,存在恢復的可能性。但由於近期海域水溫長期居高不下,珊瑚存活的可能性近乎渺茫。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受白化影響的大多數珊瑚原本就是耐受品種。

  據多名科研人員推測,此次多地大規模珊瑚白化的直接原因是南海海水溫度過高——接近或超過30℃。而海水之所以持續高溫,或與今年的厄爾尼諾事件和北部灣地區颱風偏少緊密相關。

9月3日20時,南海海溫未來24小時的溫度預報。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官網 圖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數據顯示,8月上旬,海南島西北部及雷州半島西部的海水熱度數值高升,珊瑚白化預警已達到最高值。

  9月4日,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最新預測,南海海溫未來一周比往年同期平均偏高0.6℃左右。

  事實上,全球氣候變化和頻繁的人類活動幹擾一直是珊瑚礁面臨的重要挑戰。近年來,珊瑚在全球出現白化的頻率越來越高,保護珊瑚礁的工作也愈發緊迫。

  堪稱北部灣歷史最嚴重白化

  8月上旬,李元超在海南島西北部臨高海域參加某項目調研時,在水下拍到了大面積的珊瑚白化,那裡的景象甚至讓他感到「恐怖」,白茫茫的一片,連魚都沒有了,靜悄悄的。

  李元超說,儘管濱珊瑚原本的顏色並不鮮豔,但「至少還有點顏色」,而現在「除了白色什麼都沒有」。

  珊瑚的斑斕色彩是由體內不同種類蟲黃藻的顏色而決定,它們與珊瑚互惠共存:珊瑚蟲代謝為其提供光合作用必需的二氧化碳、氮和磷,蟲黃藻則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補充能量。

  當溫度、鹽分等環境因素發生異常變化時,蟲黃藻可能會離開珊瑚或者直接死亡,此時珊瑚就會呈現出白色,俗稱「白化」。如果環境短期內可以得到改善,蟲黃藻有可能重新回到珊瑚中生長,珊瑚礁生態系統便有可能逐漸恢復正常功能。反之,珊瑚有可能死亡,甚至發生品種退化。

  李元超估計,此次白化事件大約導致臨高海域86%的珊瑚死亡,局部區域白化率達100%,剩餘珊瑚由於保留了水螅體,還有逐漸恢復的可能:「但八月後面(海水)溫度還在一直升高,我估計也都死亡了。」

  李元超是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副研究員,同時也是中國天平洋學會珊瑚礁分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珊瑚礁生態系統調查評價以及生態系統修復。

  他說,與國內其他珊瑚礁相比,臨高海域的珊瑚以塊狀濱珊瑚為主。這種珊瑚形成的珊瑚礁特點是生物多樣性相對較低,同時對水溫和水質的耐受度卻更高。

  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教授李秀保對此也表示驚訝和遺憾,他目前在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

  李秀保說,自己從未聽說過該區域出現大面積珊瑚白化。由於臨高海域的珊瑚在全球範圍內分布緯度偏高,按理說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更小,遭遇嚴重白化的機率「應該非常小才對」。

  據李元超介紹,經多方確認,海南儋州、廣西潿洲島在7-8月也發生了大面積白化。

  9月3日晚,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長期從事珊瑚礁研究和保育的王欣證實,廣西潿洲島附近的珊瑚白化程度雖然沒有海南高,但是所有造礁石珊瑚種類都出現了白化。造礁石珊瑚是礁石所構成的珊瑚品種,雖然僅佔所有珊瑚總數的小部分,卻有著最廣大的地理分布,是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框架建造者。

  甚至更北側的深圳近海海域也出現了比往年更嚴重的白化。深圳大鵬新區珊瑚保育志願者聯合會的理事長白小刺稱,深圳地區只有零星珊瑚發生白化,但該地區仍處於高風險白化預警階段。

  李元超表示,此次大面積珊瑚白化可能是北部灣海域有歷史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公開資料顯示,珊瑚礁僅佔全球海洋面積的千分之二,但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都生活在其中,因此也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不僅如此,珊瑚礁還可以削減海浪對岸堤的侵蝕,起到保護海岸線的作用,同時具有帶動潛水旅遊等重要經濟價值。

  南海海溫自5月末較往年偏高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珊瑚熱度分布圖,8月上旬,海南島西北部及雷州半島西部的周熱度數值已接近或超過16,珊瑚白化預警已達到最高值。

  李元超介紹,該數值在4以下表示水溫正常,超過4說明溫度偏高,但珊瑚還可以忍受,超過8便開始白化預警,而此次臨高海域已達到了16甚至17。對應實際水溫來看,往年水溫一般在26、27℃,今年水溫則接近或超過30℃。李元超了解到,甚至有科研人員發現,水面以下20多米深的區域水溫也高達30℃。

  澎湃新聞記者查詢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官網,數據顯示,自今年5月23日起,南海表層海溫每周預報都比往年同期平均偏高0.2-0.5℃不等。8月末,該溫度預計比往年同期平均偏高0.6℃左右。

  李元超分析認為,導致海溫偏高的原因首先是今年的厄爾尼諾氣候現象。這是氣候會使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還會因此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至2020年5月,根據有關判識標準,已形成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然而,這種弱厄爾尼諾卻出乎意料地造成了暖水堆積。2020年6月,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在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今年的厄爾尼諾是1951年以來最弱的厄爾尼諾事件,但其不按套路「出牌」,形成機理詭異,主要暖水中心偏西。2019年末赤道信風爆發後,曾激發季節內開爾文波,並進而激發暖水在赤道中太平洋的堆積,形成一次弱的「非典型性暖水事件」。

  有趣的是,據周兵介紹,此次厄爾尼諾僅在國內和美國的業務系統中得到承認,更多國家並未宣布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除了厄爾尼諾氣候影響,李元超還指出,今年颱風不僅來得遲,生成之後還直接向北行進,沒有能夠直接進入北部灣,也就無法給海水提供降溫的契機。

  為何今年的颱風比以往來得更晚?中科院曾公開解釋認為,今年自入夏以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強、偏南,颱風生成地以下沉氣流為主,對流較弱;同時,南半球跨赤道氣流偏弱,也削弱了對流發展;而西太副壓由於太靠近赤道的緣故,也難以提供颱風生成必需的地轉偏向力。因此導致今年8月之前颱風生成和登陸均偏少。

  此外,有研究顯示,北部灣缺少上升流,其潮流形式也容易在海南島西北方向形成閉合環流,從而降低水交換速度,而這些都是導致北部灣局部海域出現長時間高溫的潛在因素。

  李秀保表示,目前仍難以確定海溫高背後的所有原因,不過缺乏足量颱風和上升流,應該是此次大規模珊瑚白化不容忽視的原因。其中一項佐證是,海南島東部和南部的珊瑚此次倖免於難,便受益於夏季上升流的緩衝降溫作用。

  保護珊瑚,時間愈發緊迫

  對於此次白化事件,李秀保認為公眾無需恐慌,因為珊瑚白化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持續二十多年:「但問題本身是非常嚴重的,說明以前不是問題的,現在也是問題了,應該持續做的事就是保護。」

  李秀保介紹,全球範圍內共發生過三次世界級規模大白化,第一次在1997,第二次在2010年,第三次自2015年開始,至今陸陸續續仍沒有完全停止。三次白化的程度一次比一次嚴重,發生的頻率也越來越高,意味著珊瑚白化已成為一種大趨勢,留給人類保護珊瑚的時間也越來越緊迫。

  以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澳大利亞大堡礁為例,大堡礁近年來已出現顯著退化趨勢。2020年4月,澳大利亞科研人員發布消息稱,3月底曾發現大堡礁北部和中部出現大面積白化,尤其在南部首次發現了大規模白化。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由海水溫度變化等原因導致的白化,全球氣候變暖仍是珊瑚面臨的重大威脅。

  「其實就是溫室氣體太多,全球目前都非常重視,但解決起來很難,跟地方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某個國家或區域採取非常有效的措施是非常難的。」李秀保說。

  他表示,減少漁業活動和人類幹擾,使生態系統更加平衡,是更容易做到的事,尤其在國內。由於國內珊瑚礁位於世界珊瑚礁分布的北部邊緣地區,離赤道較遠,因此氣候變化引起的直接影響,往往沒有沿海利用開發導致水質變差和生態系統失衡帶來的影響大。

  李秀保舉例稱,比如過度捕撈海洋生物(包括珊瑚礁生態系統內的功能性生物),會造成草食性生物量大幅減少,從而導致海洋藻類大量繁殖,加劇藻類與珊瑚爭奪棲息地,最終使生態系統嚴重失衡;再比如,大量海洋養殖會增加營養鹽濃度,此舉也會造成大型海藻增多,阻礙珊瑚的健康生長或自然恢復;以及各類海洋工程,可能會引起海水渾濁,如果顆粒物不斷在珊瑚表面沉積,會導致珊瑚窒息死亡。而水質變差、生態系統失衡後,還有一種名為「長棘海星」的生物也有可能暴發,它們會大量啃食珊瑚,造成珊瑚大量死亡。

  不僅如此,李秀保和李元超均提到,水質條件和生態系統平衡程度,也可能會影響珊瑚對溫度等氣候環境的耐受性。

  李元超建議,海洋利用開發應能免就免,不得不的情況下適度開發,並儘量採用輪換機制,比如定期更換開發利用的地點或時間。他說,該做法實際上已被國內多項規劃納入,但具體落實情況仍與保護初衷存在差距,公眾觀念仍有待轉變。

  李元超曾採集了少量此次尚未死亡的珊瑚,請海南大學用離體培養的蟲黃藻嘗試感染珊瑚,讓兩者重新共生恢復生長。但他對此並不抱太大希望:「野外溫度還在不停升高,能挽救多少呢?我們能做的也只有跟蹤監測了。」

  截至發稿,國家海洋預報臺發布9月4日最新預報,南海表層海溫較往年同期平均偏高0.7℃,比上周又上升了0.1℃。

相關焦點

  • 拯救珊瑚|「白茫茫的一片,連魚都沒有,特別恐怖」
    而海水之所以持續高溫,或與今年的厄爾尼諾事件和北部灣地區颱風偏少緊密相關。9月3日20時,南海海溫未來24小時的溫度預報。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官網 圖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數據顯示,8月上旬,海南島西北部及雷州半島西部的海水熱度數值高升,珊瑚白化預警已達到最高值。9月4日,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最新預測,南海海溫未來一周比往年同期平均偏高0.6℃左右。
  • 美國海洋暨大氣總局示警:臺灣正面臨20年來最大規模珊瑚白化危機
    臺灣今年因為受到太平洋高壓的影響,目前侵襲的颱風數量較少,連帶使陸地與海水的溫度都普遍升高。隨著臺灣夏季溫度飆破歷史記錄,臺灣周邊海域的珊瑚也正經歷20年來最嚴重的珊瑚白化危機。美國(USA)國家海洋暨大氣總局(NOAA)暨7月將臺灣南部海域的珊瑚白化警告提升到最高的等級2後,8月更將臺灣北部海域也升到最高警告,意味著全臺灣的海域都面臨大規模珊瑚白化,甚至是死亡的危機。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張皪心表示,NOAA的珊瑚觀測系統以衛星監測海水表面溫度,並依據水溫示警可能發生珊瑚白化的區域。
  • 海水溫度高於均溫 澳大利亞大堡礁再現珊瑚白化跡象
    中新網2月22日電 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表示,大堡礁目前海水溫度比2月平均值高出攝氏2至3度,若干珊瑚區已偵測到熱應力(heat stress)跡象,使再次發生嚴重白化的可能性增加。
  • 氣候變化導致海水溫度升高 澳大利亞大堡礁大面積白化
    澳大利亞政府26日說,國寶級旅遊景點大堡礁近期再度發生珊瑚群大面積白化現象,緣由是氣候變化導致海水溫度升高,造成珊瑚礁內有機體大量死亡,呈現白骨森森的顏色。這是大堡礁五年內第3次發生大面積白化現象。大堡礁在2016年和2017年連續兩年因為海水過暖大面積白化,近半珊瑚死亡。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說,今年二月以來海水溫度過高是這次大面積白化的主要原因,已派出人員進行空中觀察。觀察發現,大堡礁南部部分區域呈現中度至重度白化,該區域2016年和2017年基本沒有白化現象;大量遊客造訪的北部及中部區域白化程度中等。
  • 導致珊瑚白化的有很多原因,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全球氣候變暖
    導致珊瑚白化的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全球氣候變暖。李新正說,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提高,海洋溫度也不斷升高,海水酸化加劇。這一系列變化致使珊瑚生長所依賴的蟲黃藻離開,藻類數量減少,繼而珊瑚出現白化現象,珊瑚蟲也會因缺乏養料死亡。
  • 【海洋資訊】獨家》海陸都飆高溫 墾丁、小琉球珊瑚白化恐史上最慘
    (樊同雲提供,記者蔡宗憲翻攝)       〔記者蔡宗憲/屏東報導〕恆春半島一直是臺灣珊瑚礁海域的驕傲,但今年遇上極端氣候,北部甚至出現39度高溫,海洋均溫多次持續高達30度以上,墾丁沿海已經出現大量珊瑚白化情況,較北邊的小琉球海域也有白化現象,白化狀況更甚於過去,令保育團體及學者相當憂心。
  • 知道了今年流行色是珊瑚橙,但你了解珊瑚麼?
    《地球脈動》裡有一幕,十分令人震驚,因為海水變暖,所有的珊瑚在一瞬間,失去了顏色和活力,隱約嗅到了死亡的味道。「我們一直從自然種獲得能量和靈感,也需要保護正在枯竭的珊瑚群,所以珊瑚橙Living Coral就應運而生了。」知道了珊瑚橙但是,你真的了解珊瑚嗎?
  • 白化的珊瑚有望在溫暖水域中「康復」
    科技日報訊(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日前發表的一項最新生態學研究稱,珊瑚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可以幫助白化珊瑚在持續溫暖的水域中恢復過來,但只有在當地沒有強烈的人類幹擾的情況下才可以實現。該研究可能對管理珊瑚和預測它們對未來氣候變化的反應產生影響。
  • 2020-2200,珊瑚已死,冰島無冰
    但大量遊客集中參觀,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會突然增加,壁畫所處的小環境溫度和溼度上升,對脆弱的壁畫和彩塑構成嚴重威脅。 加上時有拍照、亂丟垃圾甚至倚靠壁畫等不文明現象發生,敦煌現在已經採取數位化觀光、每日限流3000人次等行動來保護壁畫。
  • 我在海底種珊瑚
    一件廉價泳衣,會讓生長了五六年的珊瑚白化死亡;日常防曬霜裡的羥苯甲酮,則堪稱是珊瑚礁殺手。 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人會去種珊瑚。Morgan 在節目中說,「潛水員在海底,主要的探訪目標就是珊瑚礁」。在目睹許多慘遭破壞的珊瑚礁之後,他選擇從一位珊瑚觀賞者變成全職守護者。
  • 臺灣6月氣溫飆高 澎湖東吉嶼珊瑚大面積熱死(圖)
    東吉嶼海域表孔珊瑚大面積死亡,白化物種大多是葉形及癭葉等表孔珊瑚。 臺灣聯合報圖   中新網7月4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澎湖南方四島公園珊瑚礁生態豐富,但持續氣候暖化已危及這座海下熱帶雨林。
  • 氣候不是珊瑚礁變白的唯一因素,漂白的珊瑚意味著死亡嗎?
    它們需要從海水中提取碳酸鈣,形成堅硬耐用的外骨骼,以保護其柔軟的囊狀體。它們在為許多海洋動植物提供生存環境的同時,還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比如,它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珊瑚灰巖可作水泥的原料,以及千姿百態的珊瑚還可用作裝飾工藝品等。然而,越來越多珊瑚礁被漂泊,這些漂泊的珊瑚會直接面臨死亡嗎?除了氣候的變化,還有哪些因素導致了它的生存環境變得愈加惡劣?
  • 3D列印技術或可拯救珊瑚白化危機
    {return w*9/16;}else{return (w*9/16)+36;}}} var letvcloud_player_conf = {"uu":"220fdce53d","vu":"318665cf5f","pu":"1e1368ffcc","auto_play":0,"gpcflag":1,"width": dWidth,"height": dHeight};大堡礁正以驚人的速度走向死亡
  • 身負特殊使命 侶行夫婦發起「珊瑚海圓夢計劃」
    11月20日,他們出發美麗的「東方夏威夷」海南三亞,完成了一項特殊使命——「珊瑚海圓夢計劃」。 珊瑚礁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為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場所,同時,珊瑚礁也被認為是非常敏感的生態系統之一。在過去的30年間,全球變暖導致的珊瑚白化現象,已經使世界範圍損失了19%的珊瑚礁。
  • 我在中國的北部灣轉了一個圈兒之一:在大陸最南端三訪珊瑚老人
    可我幾次在海水退潮時,進入林中觀看,卻沒發現那怕有半點兒的紅色。用手扣下一塊樹皮,卻也是綠色的,這讓我鬱悶很久。由於大陸最南端面臨南海和北部灣,因此海風較大,光照充足,適宜曬制海鹽,在徐聞臨海附近,分布著大大小小數十個鹽場。車子行駛過程中,便可以欣賞到從海水到白鹽的蛻變過程。日曬鹽是以地下水為原料,採用特殊生產工藝,灘曬蒸發而成。
  • 你有多在意海缸造浪,你的珊瑚狀態就有多好
    所以說海水水流與珊瑚的代謝關係密切。大概關係是水流維持養分濃度增加滲透率物質交換率提升促進代謝(氣體/光合作用)。 舉個例子,對環境不適的珊瑚蟲體內產生了大量代謝物(過氧化氫之類的),水流是停滯狀態,它體表附近的海水中充滿了它排出的代謝物,也積累了到很高濃度,濃度差變得很低,這時珊瑚蟲再往太排洩就會很困難了。一旦堆積的物質含有對細胞有害的毒素會怎樣呢?這就意味著死亡。
  • 地球進入「自毀模式「,全球溫度飆升!近5年經歷史上最熱,眾多生物滅絕!
    再往前看,去年,中國大連某養殖場的海參因海水溫度過高,被直接熱死;而造成珊瑚裸尾鼠滅絕的最大原因,正是因全球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水倒灌!珊瑚裸尾鼠失去了棲息地,最終走向滅絕。這就是著名的「大堡礁珊瑚礁白化」現象。珊瑚礁的白化就意味著死亡,而這些大面積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氣候變暖引起的海水溫度上升,導致珊瑚及體內的共生藻死亡,僅剩下透明的珊瑚蟲和白色骨骼。
  • 養生海底燕窩-珊瑚草
    珊瑚草原生長於東南亞無汙染的海域,並於退潮時可見原水深20分尺以下深巖壁縫中的天然草本植物,在海水中大量吸取大海各種營養成分,並透過自體光合作用儲存在珊瑚草中
  • 珊瑚白化、太平洋垃圾場
    01 從珊瑚白化,到太平洋垃圾場,太平洋的脆弱不堪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海水的升溫和海水酸度的增強,相當於海裡的雨林珊瑚礁,開始出現了白化現象。珊瑚礁白熱化是預警模式,因為這意味著,整個氣候環境會發生劇烈的變化,還可能會引起災難氣候的發生。引起這一現象的發生,根本原因是環境的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