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王故裡五穀源
文/李玉堂
運城日報、中國楹聯網發出「稷王故裡話豐年」海內外徵聯大賽後,社會各界踴躍參與,紛紛撰聯。作為稷山縣詩詞楹聯學會成員,更應該義不容辭的積極投入,但由於個人詩聯水平有限,不感冒昧,為此而深感不安,謹以散文形式淺顯敘述,以表達對稷王的崇敬之情。
(一)
25年前,我在縣衛生局任職,《健康報》曹記者到稷山縣採訪,我作為衛生局代表負責接待安排,曹記者對稷王的傳說很感興趣,提出兩個條件,一是要吃農家飯,二是要和我騎摩託考察,不準用車輛接待。我用自己的摩託車帶著曹記者去登稷王山,臨行時帶了稷山特產的餅子、麻花、大蔥、礦泉水,從縣城出發沿著公路南行,途徑太陽、修善(當時是兩個公社),從修善村沿狹窄的石子小路,經懸崖、過陡坡、直達稷王山,在山路坎坷不平、實在不能前行的羊腸小道上,我們將摩託車停放在大山裡,這裡曠無人煙,路上沒有碰到過一位行人,似乎漫山遍野就我們兩個人。沿著山石嶙峋、雜草叢生、層層疊疊的羊腸小道,我們倆說說笑笑徒步到達山頂。
這裡是萬榮縣、聞喜縣、稷山縣、鹽湖區、新絳縣五縣的交匯點,也是五個縣隸屬。據說每年三月,五個縣過去的縣長們都來到這裡祭奠稷王,以求本縣五穀豐登,縣民吉祥。
山頂上,屹立著一座莊嚴醒目的稷王塔。據記載,稷王塔建造於宋元佑二年(1087年),塔為七級密簷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邊長2米,高23米,一層塔仿木結構磚雕鬥拱,其餘各級皆疊澀出簷,塔頂殘損,遠觀其塔像一棒槌,俗稱「棒槌塔」。2013年5月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
稷王塔西邊的不遠處有一座大院,據說是萬榮縣的轉播站,人員不多,偶見有零散人員流動。據轉播站的人說,稷王塔第一層的磚雕結構裡有一塊石碑,移動石碑後,內藏著一個石棺,和平時見到的木質棺材一樣大小。就在我們到來的昨天,稷王塔的第一層剛剛被盜。先後盜走五六麻袋東西,似乎是塔內儲存多年的五穀石子,偶見有散在的古幣等,雖經濟價值不是太高,但文物價值很高。
仗著當年年輕,膽子也大,我和曹記者商量,由我鑽進了塔底僅能容一個身軀的黑洞,沒有手電或其它的照明工具,全憑個人感覺用手觸摸,我摸到了石棺的四邊,摸出了被盜後剩下的五穀石子,收集了大約有一啤酒瓶,摸完後曹書記在外面拉著我的雙腳,把我拉出來了,當然在塔的周圍也能偶爾發現一粒,但在撿的時候不能說話,說話就撿不到,要想撿到一瓶子就很困難了。回到縣城後被同事們你一把,他一把的分享了,沒有完全保留下來。
「五穀石」是一種顏色、形狀、大小均勻,如稻、黍、稷、麥、豆等顆粒相似的小石子,粒粒晶瑩發亮,閃閃誘人。這種小石子只產於稷山境內的稷王山,在呂梁、太行、華山乃至全國各名山大川均無此石。五穀石酷似五穀,所以人稱五穀石。據說當年后稷在教人們稼牆時,把大量優良五穀種子藏在山上,以供後代子孫使用。後來由於年代久遠,這種五穀種子都成了化石,潛藏在稷王山山澗,意在提醒後人莫忘后稷教稼之功。
距離稷王塔約百米的半山腰上,有一個約兩米高,三米寬的巨型蓮花石,其中的花瓣、花蕊都很相似。傳說是后稷出生時,其母姜嫄將他用裙帶包裹後放過的地方,光禿禿的稷王山,從此有了蓮花石的傳說。
(三)
稷王的母親是稷山縣小陽村人,姓姜名嫄。當地流傳著一種傳說,4500年前的一天夜裡下雪時,她和家人們坐在屋裡,圍著火爐閒話,忽聽有人叩門,姜嫄開門望外卻不見人,只看到院子裡有一串足有七、八尺長的腳印,她詫異之極,不知不覺踏著那段腳印,一時間如醉如痴,大叫一聲暈了過去,過了幾個月覺得身懷有孕,娘家人和婆家商量,派幾個親友用一頭騾子把姜嫄馱到位於南山之麓石屯的她婆家去生孩子。沿途棗刺叢生,不時勾掛姜嫄衣裙,讓她十分氣惱,剛走到半路就把孩子生下了。恰好騾子也在此地生了一頭小騾駒,給大家添了許多麻煩。姜嫄生下嬰兒甚覺不詳,以為是妖,就把拋到隘巷,可一連串奇怪的現象發生了。先是經過隘蒼中的過往牛馬都自覺避開,絕不踩到嬰兒身上。最後將嬰兒拋到河冰上,又忽然飛來一隻大鳥,用自己豐滿的羽翼把嬰兒蓋住,以防嬰兒凍著。姜嫄得知這些情況後,以為這是神明指引,便將嬰兒抱回精心撫養。因最初本是要拋棄他,所以給他起名叫「棄」。據說姜嫄生下后稷後,曾立下三條封律,一不準女兒生子,二不準騾子產駒,三不準棗刺生勾,至今騾子永不生駒,女孩子未婚先孕更被人們視為大忌。我跟曹記者二人在稷王山沿山途中也遇到很多野生的棗刺,特意查看唯不見直針下邊再有彎鉤,與別的地方大徑不同。
(四)
后稷從小隨著母親在山野生活,一是天資聰穎,懂得尋找生活,二是勤奮質樸,自幼便喜愛種花植草食果,在實踐摸索中培育能吃的稻、菽、稷、黍等五穀品種,年年都是好收成。堯帝聽說後便把后稷召到都城,封他為農官,讓他教導平民百姓播種五穀,從此后稷深入民間,百姓有了飯吃,國家有了儲備。后稷也受到人們的敬仰和愛戴,被舉為五穀神,尊稱為稷王。後來人們埋葬他的青山叫做稷王山,他教民稼牆的農耕發祥地被更名為稷山縣。
稷王,被尊稱為我國農業的始祖,也是華夏農業文明的始發人。
我和曹記者兩人陶醉在稷王山的探訪中,直到接近天黑了才從稷王山上原路返回,由於山高坡陡,一面是高崖削壁,一邊是陡峭深溝,一路上一人推著摩託,一人後面拉拽著摩託,戰戰兢兢地徒步走到修善村。
(五)
曹記者,是健康報記者,但有著極其濃厚的考古興趣,自昨天回來以後,他一直沉迷於稷王故裡的思索,提出了我們兩人拜謁稷王廟的想法,作為接訪代表,我欣然應允,於是我們兩人漫步於稷山縣城步行街上,欣賞著縣城的繁榮景象,領略著這個古老而文明的教民稼牆發祥地的農業文化,在步行西街上,我們見到了稷王廟。
廟中最早的碑碣為明萬曆年間,碑文中沒有記錄該廟的創建事件;但足以證明,明代,同樣是傳遞后稷文明不可或缺的驛站。稷王廟絕就絕在其以靜止的手法展示了行走的歷史,以無聲的筆調描繪了有聲有色的世界。這是一幅靈動而有生命的主體畫。畫上,有手持谷穗的稷王,耕耘播種的農夫,默默辛勞的牛馬,碾滾的碌碡、揚谷的扇車等,畫上人物,即是昨天開啟農耕文明線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的眾百姓。因而,這幅畫,與其說「掛」在獻殿前的簷板上,不如說掛在一個民族信念的一上,一動,就有古今共振的樂章。同時被高高掛起的,還有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社」與「稷」,「土地」與「糧食」。
稷王廟創建於元至正五年(1345),傳道光十六年(1836)被火焚毀,二十三年(1834)重建,佔地面積10080平方米。廟坐朝南,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建有山門、獻殿、后稷樓、八卦亭、姜嫄殿,兩側建有鐘樓、鼓樓。獻殿面闊六間,單簷懸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三踩單翹鬥拱,四周迴廊,殿前有四根浮雕蟠龍石柱,有石雕花柱20根,以52塊有圖案的石板構成屏形欄杆。姜嫄殿面闊三間,單簷懸山頂、筒板瓦覆頂。八卦亭為元代遺構,獻殿、后稷樓、鐘樓、鼓樓為清代建築。
正殿前後石柱上分別雕刻一頌聯:
思文配乎天樹八百年王業之本,率育命自帝開億萬世粒食之源;
稼牆勞後躬播種功能垂百代,民人飽聖德崇隆祠宇聳千秋。
20多年過去了,稷山縣在大力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加大改革創新力度,不忘初心,奮發有為,已經使通往稷王山的旅遊路線改為寬闊筆直的柏油大道,山上也創建了旅遊開發基地,今年農曆三月,太陽鄉政府分期分批組織農村幹部進行了旅遊參觀。
稷王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