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把自己的想法、行為和夢,付諸於文字而表達出來,就有了文章。可如果這篇文章不能產生價值,是不是我就不要寫了呢?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開宗明義:你的文章提供了什麼有用的價值?縱觀整篇文章,作者都表達了一個觀點,能賺錢的文字才是好文字。
這讓我產生不小的疑惑,對我來說,一篇文章不論好壞、不論對錯,都是作者本人內心的表達。難道說,這篇文章不能指導我的行為,不能改變我的思想,就是一篇沒用的「垃圾」麼。
不,肯定不是這樣的。
自文字誕生以來,人類歷史就被完整地記錄下來,或許不用說的太遠,自我們幼年開蒙後,直至長大成人為止,腦子裡所留下的被稱頌無數次的「經典」,並不能提供作者所說的「價值」。
譬如我最近讀的書《元刊韋蘇州集》,這本書收錄了韋應物流傳下來的不少詩歌,這些古詩大多都表現了韋應物對恬淡生活的嚮往。
你說,我看這種書,說得不好聽點,除了能在朋友面前顯擺一下,還能有什麼用?或許他能提高我的文化修養,能讓我寫的文章更有韻味,可短期看來,這本書並不能給我帶來相應的經濟報酬。
再譬如,梁任公為了擴充豐滿《清代學術概論》,而寫就一本《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這本書主旨三個部分,即:政治與清代學術的關係;各家學術的主旨;清代學術的成績。
不過任公並沒有對各家學說進行詳述,這只是作為一本補充講義所作。所以基本上可以看出任公對學術、政治和知識分子的看法。
你說,我看這本書,能讓我馬上賺錢麼,能讓我成為學術大牛麼,能讓我考上研究生、博士留學國外麼?
不,不管是上一本詩歌集子還是這本學術講義補充,對於每天與新聞工作打交道的我來說,並沒有產生任何價值。至多只是填補了我無聊時的空缺,趕走了獨自一人時的孤寂。
人類歷史煌煌千年,大浪淘沙後留下來的,差不多都算是「經典」。你說這些「經典」對於程式設計師、對於設計師、對於汽車房產銷售有用麼?根本沒用!
看過施尼茨勒能寫出好代碼嗎?讀過李白蘇軾就能設計出精彩的LOGO麼?把《紅樓夢》倒背如流就能增加銷量麼?
不能,所有的答案都是不能。那對我們來說,這些所謂「沒有價值」的書、文章,還有存留的必要麼?
「矮大緊」老師之前寫過一首歌,有一句產生巨大爭議的叫「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大家都罵他,說生活壓力這麼大,都快沒了房子住,吃飯都吃不起,何談來「詩和遠方」?
這個結論其實就和作者「沒有產生價值的書就是垃圾」一個論調—人生就是賺錢的人生,什麼風花雪月,什麼星辰大海,都是放屁。
這個結論對我來說,實在是有些不堪。
我從小的願望,老婆孩子熱炕頭,我愛的人都身體健康,每天上下班都能平平安安,這就足夠了。空閒的時候我能寫一點心裡話,一點生活體驗,就夠了。
有閒錢,我能四處走走,散散心。看看文章裡寫的青山綠水,看看詩歌裡稱頌的明月高懸,閒適而恬淡。
大學生涯我最享受的,就是周末的下午。同學都出門去了,就剩我一個人在宿舍,架好躺椅,泡一杯茶放在凳子上,翻開新買的書,慢慢讀,慢慢看。
應該說,任何付諸文字的表達,都有他存在的道理。
前幾個月,我寫了一篇文章,論述文憑對於畢業後生活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是我六年工作以來,看到了自己身上發生的,朋友身上發生的事情,而得出來的總結。
我認為,文憑的作用,就是給你一個更高的起點。應屆畢業的那3千,碩士就可以拿6千,博士就是兩萬。在我看來,文憑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而在我文章下面,有一半的人在說文憑無用,也有一半的人贊同我的觀點。但不論是否認同,這篇文章對我來說僅僅只是表達了一種觀點。
而對於閱讀這篇文章的人來說,也只是看到了我所看到的一部分,還有更多的,是等待他們自己發現的。
你說,我這篇文章有價值麼?我說了不算,閱讀後,能明白的自然就明白,不明白的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也並沒有什麼不好。為什麼我寫文章,就一定是要說服誰,一定是要別人按照我的方法來呢?
孔子說「有教無類」,且不說孔聖人是否寫了諸多文章,單說他對自己弟子的教誨,就分為很多種方式。
有的要靠辯論,有的要靠身體力行,有的是教他們識字,有的教他們習武。聖人座下七十二門徒,一人一篇文章就是七十二篇,還有三千多凡俗弟子,聖人忙得過來麼?
如果說按照「價值」來說,光是教育弟子,聖人已經是無從休息,哪裡還來的時間,周遊列國,宣講自己的政治主張呢?
南宋理學家周敦頤著《通書·文辭》:「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
說的是文學,是傳播「儒學」的工具,儒學作為一種學說,是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待人接物,譬如生活心態,譬如行為準則。而這些,並不能帶給我們任何物質上的價值。
現代生活飛速發展,在網際網路,特別是自媒體興盛以後,各類「分享」、「講座」層出不窮。人們都一窩蜂地湧進這塊處女地,有的是為了發財,有的是為了找出路,不一而足。
大家都非常著急,急著畢業,急著工作,急著賺錢。我今天在知乎上還看到一個江浙農村的習俗:大學生畢業家裡就要買車買房,不然就「很丟臉」,熟人都會「看不起」。
由著這股勁兒,大家都停不下來,剎不住車。一篇大學打零工的文章就能被廣泛傳播,一個小小的甚至可稱之為雞肋的工作經驗,就能被頂禮膜拜。
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的痛點,被他們一個個揪出來,然後無限放大。
所以你會一篇一篇地看完他所謂的分享,你會追著他的「分享會」四處奔波,你會為了他一句無關痛癢的牢騷而拍手叫好。
我想說的是,有這個時間去研究工作方法,不如踏踏實實地學好自己的求生本事。
一篇文章的價值,不在於他是否產生了物質屬性的「價值」,而在於對閱讀它的人來說,是否解決了他閱讀這篇文章的「動機」;對寫作的人來說,是否將他的想法完整地表達出來。
具有說教意味的文章,或者說雞湯,對於憊懶的人來說,只會讓他熱血三分鐘,然後就重新回到原來的生活狀態。對於有目標且一直在堅持自己的人來說,則根本做不出任何改變。
網際網路催生了一批寫作平臺,這些平臺有的死了,有的活了,還活的很好。而許多愛寫文的人,也在這上面找到了各自的寫作樂趣。
寫作就像是讀書,除了新聞、評論、科普、論文和財報這種目的性極強的文字來說,我們寫作,大多數都是因為希望表達自己的觀點,希望能找到與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
而那些通過寫作掙到錢的人來說,掙錢不過是他們寫作的一個副產品。
孫皓暉蟄伏於海南,十幾年揮就一本《大秦帝國》,難道他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為了說服別人秦帝國是超越後世王朝的輝煌帝國麼?
當年明月在論壇裡陸續連載《明朝那些事兒》,也是為了掙錢麼,為了給「明朝翻案」麼?
不,我寧願用漫畫《一拳超人》裡,主角琦玉常說的一句話:一個興趣使然的英雄。
對,我們寫作只是興趣使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