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果蠅雌性交配的神經迴路機制

2020-12-08 科學網

研究揭示果蠅雌性交配的神經迴路機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26:50

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Barry J. Dickson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他們揭示了果蠅雌性交配的神經迴路機制。2020年11月25日出版的《自然》雜誌發表了這項成果。

他們描述了在果蠅大腦中執行交配決策的神經迴路。他們顯示陰道板開口(VPO)由一對雌性特定的降序神經元(vpoDNs)控制。vpoDNs從聽覺神經元(vpoENs)和pC1神經元收到刺激性輸入,聽覺神經元被調節到果蠅歌曲的特定特徵,而pC1神經元編碼了雌性的交配狀態。交配時,vpoDN而不是vpoEN的歌曲響應減弱,這說明交配雌性的接受能力降低。這種調節是由pC1神經元介導的。因此,vpoDN直接整合控制果蠅雌性交配決定的外部和內部信號。

據介紹,擇偶是雌性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雌蠅通過打開陰道板來表示願意交配,允許配對雄性交配。VPO響應於雄性求愛歌曲而發生,並且取決於女性的交配狀態。這些外部感受性(歌曲)和感知性(交配狀態)輸入如何集成以調節VPO仍然未知。

附:英文原文

Title: Neural circuit mechanisms of sexual receptivity in Drosophila females

Author: Kaiyu Wang, Fei Wang, Nora Forknall, Tansy Yang, Christopher Patrick, Ruchi Parekh, Barry J. Dickson

Issue&Volume: 2020-11-25

Abstract: Choosing a mate is one of the most consequential decisions a female will make during her lifetime. A female fly signals her willingness to mate by opening her vaginal plates, allowing a courting male to copulate1,2. Vaginal plate opening (VPO) occurs in response to the male courtship song and is dependent on the mating status of the female. How these exteroceptive (song) and interoceptive (mating status) inputs are integrated to regulate VPO remains unknown. Here we characterize the neural circuitry that implements mating decisions in the brain of female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We show that VPO is controlled by a pair of female-specific descending neurons (vpoDNs). The vpoDNs receive excitatory input from auditory neurons (vpoENs), which are tuned to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D. melanogaster song, and from pC1 neurons, which encode the mating status of the female3,4. The song responses of vpoDNs, but not vpoENs, are attenuated upon mating, accounting for the reduced receptivity of mated females. This modulation is mediated by pC1 neurons. The vpoDNs thus directly integrate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signals that control the mating decisions of Drosophila females.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female mating decisions are governed by female-specific descending neurons that integrate input from auditory neurons that respond to features of the song of a conspecific male and central neurons that encode the mating status of the female.

DOI: 10.1038/s41586-020-2972-7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72-7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1 13:20:53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David J.
  • 科學家實現成年果蠅中運動控制迴路的重建
    科學家實現成年果蠅中運動控制迴路的重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5 14:58:32 近日,美國哈佛醫學院Wei-Chung Allen Lee及其研究組通過使用自動化透射電鏡
  • 睡眠可以增加大腦的可塑性,科學家從果蠅的研究中驗證了這個事實
    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再次強調了睡眠對大腦的意義——進行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認為,睡眠是一種進化工具,增加大腦的可塑性,幫助動物去適應具有挑戰性的新環境。在這項研究中,來自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剝奪了果蠅的飛行能力後,他們發現這些果蠅是通過睡眠來適應無飛狀態的。
  • 今日《自然》研究解密:愛的主打歌,她什麼時候聽了會火熱?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今日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求偶的研究論文。熱衷於窺探大腦秘密的神經科學家以果蠅為模型,向我們揭示了雌性動物做出是否接受求偶對象的重要決定時,大腦裡發生了些什麼。▲雌性果蠅的腦中有一對特殊的神經元vpoDN,負責控制雌蠅做出準備交配的動作,但對於一隻近期剛交配過的雌蠅來說,聽到情歌后,這對神經元不會有明顯的反應(圖片來源:研究作者提供)不過
  • iScience:果蠅模型幫助揭示病原體感染機制
    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生物學家正在從新開發的普通果蠅模型中尋找艱難梭菌感染的機制,以幫助開發對抗病原體的新療法。他們相關結果發表在《iScience》雜誌上。文章作者,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Ethan Bier教授說:「艱難梭菌感染給住院患者帶來了嚴重風險。這項研究揭示了這種病原體如何通過產生毒性因子而在於其他益生菌的競爭中取得優勢。
  • 研究揭示孕婦感染影響後代神經發育的分子機制
    研究揭示孕婦感染影響後代神經發育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58:59 美國哈佛醫學院Jun R. Huh和Brian T. Kalish團隊合作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谷歌發布史上最強1/3果蠅大腦地圖,精準定位25000個神經元連接!
    而近些年科學家們把目光鎖定在果蠅的大腦。  果蠅大腦的一個重要優勢是它的大小:果蠅的大腦相對較小,只有約10萬個神經元,相比之下,老鼠的大腦有1億個神經元,人類的大腦有1000億個神經元。  這使得果蠅的大腦相對更容易作為一個完整的迴路來研究。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4期)
    Gli1蛋白也在神經發生中起作用。Pilz告訴《科學家》雜誌,這些結果表明,齒狀回中的神經幹細胞存在「多樣性」。他所在團隊的研究也開始揭示有關分子和細胞差異的細節,這些差異決定著神經幹細胞一旦開始分裂就可以存活多長時間,並且還可能為衰老過程中導致神經發生水平下降的細胞機制提供線索。2.Nature:挑戰常規!
  • 研究揭示自我和他人位置編碼的神經機制
    研究揭示自我和他人位置編碼的神經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17:48 2020年12月23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Nanthia Suthana、Matthias Stangl
  • Cell研究揭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神經學機制
    2015年8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利用果蠅和小鼠進行研究發現了動物體內生物鐘究竟如何發揮作用,在早上將其喚醒又在晚上使其睡去。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上。
  • 約會、交配和照顧後代——昆蟲的奇妙生活
    聽聽看:找兩隻果蠅,把它們放在理想的生存條件下一年,會產生25代果蠅。每隻果蠅母親會產下100枚卵。假設它們都會生長到成蟲階段,且其中有一半是雌蟲,這些雌蟲再進行交配,並產下100枚卵。等到這一年結束,你會得到第25代,光是這一代就會有將近1042隻可愛的紅眼小果蠅。1042這個數就是一個1後面跟著42個0。
  • 研究揭示大腦細胞和迴路對人類健康和新陳代謝的影響,以應對飲食的...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一項由聯邦政府資助的新研究可能揭示我們大腦中的神經系統細胞和迴路,它們會對飲食的變化產生影響,從而影響我們的新陳代謝和健康。 改變我們的飲食可以深刻地影響我們的健康,無論是好是壞。
  • Cell Reports:中科院神經所揭示調控雄性小鼠攻擊行為的神經機制
    2020年4月21日,《Cell Reports》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後杏仁核中向下丘腦腹內側核投射的興奮性神經元門控攻擊行為》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
  • 一項遺傳學新研究揭示了人類基因組中隱藏著「暗物質」
    一項於2020年3月9日發表在《基因組研究》雜誌上的研究發現,果蠅基因組的新部分迄今為止一直隱藏在這些黑暗、寂靜的區域裡。這篇題為《果蠅遺傳參考小組中的基因表達網絡》的合作論文是克萊姆森大學遺傳學家特魯迪•麥凱和羅伯特•安霍爾特多年研究的成果。他們開創性的發現可能會極大地促進科學對許多遺傳疾病的理解。「黑暗」部分指的是大約98%的基因組似乎沒有任何明顯的功能。
  • 研究揭示抑制鈉食慾的神經基礎
    研究揭示抑制鈉食慾的神經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 16:29:06 韓國科學技術院Jong-Woo Sohn、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Chen Liu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抑制鈉食慾的神經基礎
  • Nature:揭示MSL複合物特異性識別雄性X染色體機制
    有趣的是,不起眼的果蠅設計了一種不同的方式來「平衡」這些差異。人類和小鼠的雌性會關閉其中的一條X染色體,而果蠅則是由雄性來完成這項任務。一種稱為MSL複合物的表觀遺傳因子與單條雄性X染色體結合,並利用它的組蛋白乙醯化功能使得這條X染色體過度活化,從而試圖讓雄性果蠅的RNA生產水平與攜帶兩條X染色體的雌性果蠅中的相當。如果這一過程失敗,那麼雄性果蠅就會死亡。
  • 研究揭示微重力導致被送往太空的果蠅出現心臟缺陷
    為此,研究人員將一群果蠅發射到國際空間站,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旅行,然後再將受試果蠅送回地球,對其心臟進行研究。幾十年來,果蠅一直被科學家用來研究人類健康,因為它們分享了人類中75%的疾病誘發基因。它們的心臟也類似於發育中的人類的管狀心臟,在器官發展出四個不同的腔室之前。
  • 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發病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新華社武漢6月16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揭示了功能依賴性神經保護蛋白突變的致病機制,為相關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功能依賴性神經保護蛋白(ADNP)是一種廣泛表達在大腦的轉錄因子,其突變會導致一種罕見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同時,ADNP也是突變頻率最高的自閉症易感基因之一。中科院水生所孫玉華研究員團隊利用小鼠胚胎幹細胞和斑馬魚作為體外和在體模型,首次揭示了ADNP在神經誘導和分化中的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