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設計師皮特戴伊形容打球人的熱情說:「如果在珠穆朗瑪峰頂插上一根旗杆,高爾夫人照樣會攻上去。」
據統計,目前國內的高爾夫人口約為50萬人,相較於籃球的1.1億或足球的2600萬群體而言,的確顯得勢單力薄,然而都說濃縮的都是精華,一項運動的優劣,從來都不是看玩的人有多少。
那麼多人打籃球,卻沒有幾個能去NBA,那麼多人踢球,世界盃卻從出不了線,而高爾夫比賽中,馮珊珊、李昊桐、吳阿順、張連偉……太多的名字在國際大賽上奪冠,這樣,你還會覺得高爾夫運動弱嗎?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打高爾夫球的人,那都是高端人群,個個都是企業家,要不就是家裡有礦,實際上還是存在很多誤解的,那麼他們究竟是一群什麼人呢?
沉得住氣的人最後都成功了
現在的社會讓很多人的心態都變得十分浮躁,太過於急功近利,很多人夢想著一夜暴富,缺乏耐心是擋在成功之路上最大的障礙。
高爾夫是一種很考驗人耐性的運動。從剛開始學握杆,到熟練之後進行擊球,再到後面下場到18洞,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缺乏耐心的人可能在擊球的過程中就覺得很枯燥而放棄了。
而當你堅持練習,從練習中總結經驗,一點一點進步的時候,你會發現就連自己的心態都已經有了變化了。
很多失敗的人,大多都走了99步,可是在最後一步卻過於急躁,導致折戟沉沙,而最終留下打球的人,他們擁有足夠的耐心,他們可以等待最好的機會,就如同擊球一般,要麼不打,一擊必中。
持續學習的人最後都登頂巔峰
試問,現在有多少人一年能夠讀完一本書?很多人工作後就疏於學習,尤其是一旦獲得一些成績後,就忘乎所以,簡直是覺得自己能毀天滅地一般,往往最後會成為第一批被淘汰的人。
高爾夫是一種需要不斷學習的運動。對於初學者而言,學習是最需要做的事情,但是對於在高爾夫球場中打滾多年的愛好者來說,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每揮出一桿,都應該進行思考,總結和歸納。從一開始需要教練或者朋友來指導,到後來都需要成為自己的老師。選擇球桿或者揮桿的姿勢都是為了找到最合適自己,只有不斷的進行調整,才能不斷進步。
打高爾夫球的人,都知道不斷學習和總結的重要性,他們不需要別人督促,就會持續的為自己注入源源不斷的新知識,足以讓他們應付時代的洗禮。
心中有別人的最後都成就了自己
高爾夫是一種為他人著想的運動。高爾夫被稱之為紳士運動,是有他的道理的。在打18洞的時候,除了留意自己揮桿的動作以外,還要留意前一位擊球手是否已經離開了擊球區,自己的動作或者行為會不會影響到下一位擊球手。
在擊球後把草坪鏟起來要適當填補回去,在沙坑上擊球之後也需要修復沙上的痕跡。當別人在思考下一球該怎麼打時,要給適當的時間和空間。
「千裡家書為修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康熙年間的大學士張英,勸老家人讓三尺地給鄰居,而後鄰居也主動讓出了三尺地。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只是一個簡單的道理,但是很多人都做不到,打高球的人嚴於律己,在任何事情面前都談笑風生,禮讓他人,最終也成就了他們的大格局。
其實很多運動對參與者都有很高的要求,比如打籃球的身高必須高,舉重的身材必須魁梧,絕大多數的運動更是和年齡緊密相關,大多都是青春飯,三四十歲壯年之際,就不得不退役。
但高爾夫球不同,無論你高矮胖瘦,無論你是十幾歲的年輕人,還是六七十歲的長者,只要你願意,你隨時都可以揮出屬於你的精彩瞬間。
高爾夫運動並沒有將任何人擋在門外,它並不是有錢人的運動,它也不屬於那些成功的企業家,那為什麼打高爾夫的人都是成功人士?
其實,並不是成功人士打球,而是打球的這些人,身上俱備了很多人所沒有的品質——耐心、不斷學習、懂得考慮別人……世間萬物都是有容乃大,細節處決出天地乾坤,正是因為他們有這些特質,才成為了很多人羨慕的成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