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棉湖資源圈,每天實時更新精彩。
棉湖鎮,隸屬於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位於揭西縣東部,與揭東區、普寧市三處交界處。榕江中遊岸邊。東南與普寧縣赤崗、大壩鎮接壤,西北與鳳江、東園鎮毗鄰。棉湖鎮建於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被稱為千年古鎮,古名為道江,後來因為其東南部有個著名的雲湖,寬百餘頃,水色清碧如玉,湖岸木棉樹成林,後因產木棉出名而改稱棉湖。
棉湖鎮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
明洪武三年(1370年),揭邑轄之湖口巡檢司官署由東園洲仔村遷至棉湖,轄霖田都。
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棉湖設佐堂,轄區長80裡,寬40裡,為揭陽縣之重鎮,後曾稱棉湖市。
民國期間,為揭陽第三區署,轄蛟龍、東園,陽夏,塔頭,共安、和順、金坑、鴻江、錢坑、月錫、河內、鳳湖、逢三等13個鄉。
1949年11月成立棉湖人民政府,1950年5月改稱棉湖鎮人民政府。1965年從揭陽縣劃入揭西縣管轄。
1958年與東園、鳳江兩鄉合併為棉湖人民公社。
1961年,原棉湖人民公社拆出鳳江、東園、塔頭、甲浦 個人民公社,棉湖鎮自成一個人民公社。
1972年,原東園人民公社的下浦、境潭,甲浦、上浦、厚埔5個生產大隊劃屬棉湖鎮人民公社。
1975年,原屬普寧縣的貢山、四鄉、湖西3個生產大隊劃屬棉湖鎮人民公社。
1983年開始,棉湖鎮人民公社改稱棉湖鎮。
行政區劃
2012年,棉湖鎮政府駐迎賓路5號,轄13個社區14個行政村。
轄區
四鄉村
湖西村
新湖村
厚埔村
上浦村
甲浦村
境潭村
下浦村
鯉魚溝村
貢山村
新厝陂村
貢東村
玉石村
考溪村
南門社區
橋頭社區
竹園內社區
嶺南社區
解放路社區
米街社區
方圍社區
雲湖社區
花園社區
道江社區
湖濱社區
東新社區
興中社區
(位置境域)
棉湖鎮地處揭西縣境東部,榕江南河中遊,東、南與普寧市赤崗鎮、大壩鎮鄰接,西、北與鳳江鎮、東園鎮隔榕江南河相望。鎮中心區地理坐標東經23°26′21″,北緯116°08′10″。是粵東平原的一個古鎮,面積33平方公裡, 其中鎮城區5.5平方公裡。距縣城河婆街道42公裡。
(氣候)
棉湖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終年無雪少霜,年平均氣溫21.4℃,年太陽輻射總量為每平方釐米115—156千卡,年平均降水量在1720—2100毫米之間,是全國光、熱、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夏秋間常受強熱帶風暴襲擊,有時因季風活動反常或寒潮侵襲,會出現冬春乾旱或早春低溫陰雨天氣。
(地貌)
棉湖鎮地勢平坦開闊,海拔一般在20米以下,屬榕江平原。榕江支流以棉湖為中心,構成x型水網。由於地勢低平,流速減慢,加上榕江中下遊常受海潮頂託,淤積面積逐漸擴大,形成衝積平原。
(水文)
棉湖鎮城區處於榕江南河中遊平原,西、北為榕江南河環繞,南北有雲湖水貫通。
風景名勝興道書院、湖西祠堂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湖兩月、和鰲頭獨佔(境潭溪頭宮),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個。古打鐵街作坊群、郭氏大樓是揭西縣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打鐵街作坊群:揭西縣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形成於元代以後,鼎盛於明、清、民國時期直至建國初期。全長約百米,是過去棉湖鎮比較集中和較大規模的單一行業專賣街。
花果古寺:位於粵東千年古鎮—棉湖鎮解放路,相傳創自明清代(1644)之前,乾隆丁卯(1747)重修,1991年起由住持釋新成為主捐資100餘萬元,修葺、擴建,由趙樸初會長重新題名作外門匾額,1988年10月被批准登記開放,1990年5月24日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昌古廟:位於棉湖鎮北爺門,是由玄天古廟、雲湖庵和雲境庵組成的廟群,佔地面積1321平方米。古廟建於宋代,廟供奉北極真武玄天上帝,庵供奉娑婆三聖。壁嵌成片清代精工立體石浮雕60幅,天盤倒吊藻井裡外三層通花金漆木雕,構刻精緻,小巧玲瓏,乃省內稀有的木雕精品。該廟是處千年古蹟,又稱「北闕佛光」。
興道書院:在棉湖鎮之東南,前臨雲湖。湖兩旁,一為「之」字形橋,一為拱形橋,各有千秋,湖邊木棉挺立,直刺雲天。站在書院之前,近望隔湖嶺頂埔,有如硯臺。遠望則層巒疊嶂,正中有鐵山,海拔近五百公尺。三山並排,有如筆架。真箇是「三山排青,一水汀碧」。
郭氏大樓:位於揭西棉湖,為清初富商郭來所建。大樓位於棉湖古鎮翰林府右側,永昌古廟左側,面對高聳的鐵山筆架峰,瀕臨秀美的雲湖。湖橋亭榭鑲綴,名勝古蹟交輝。與興道書院、翰林府、雲園、永昌古廟等,形成一個壯觀的建築群。郭氏大樓顯得尤為雄偉壯觀,是遠近有名的建築物,有「潮汕民居古建築之最」的美譽。
歷史文化
棉湖鎮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藝活動主要有潮樂、燈謎、書畫、漢劇等,一般在每年春節期間或特別慶典時正式舉辦。還有民間的舞龍、舞獅、舞英歌、燈會、花卉盆景展、廟會、賽龍舟、說書和多種多樣的飲食文化等。民間傳統工藝有木雕、竹編、剪紙、石刻等。
棉湖鎮位於揭西縣東部,是「歷史文化名鎮」和「千年古鎮」,當地群眾長期以來都有製作潮汕小食的習俗,它匯集了潮汕周邊地區民間傳統地方風味,棉湖小食在粵東地區久負盛名,享譽海內外。
主要有:棉湖瓜丁、豬肉脯、烏膜豆仁、新埔紅腳芥蘭、下浦大蕉、四鄉姜薯、厚埔春菜、貢山方柿、新陂果蔗、果汁、糕果、春餅、無米果、安仔果、無渣瓜丁、神香餅、油麻方、糯米豬腸、炒糕粿、腸粉、草粿、手捶牛肉丸、菜脯蛋、滷味、蠔仔煎等三十多個品種。
特產名稱
簡介
棉湖粿汁
在潮汕地區流傳著「相爭粿汁碗」的民間故事。一個非常漂亮的姑娘,到小販攤上買粿汁吃。有個男顧客在旁邊站著,小販問他要不要一碗,他默不作聲。等到姑娘吃完,把碗還給小販時,那男顧客就對小販說:「這個碗不要洗,就用它舀一碗賣給我!」小販說:「我自己比你還愛得甚呢!」說著自己舀了一碗,張口對準沾著女顧客唇膏的碗沿,津津有味地吃起來。
餈粬粿
餈粬粿的皮所用到的一種原料餈粬草是生長在中國南北方田間山野的一種綠茸茸的小草,這種小草有一股淡淡的甘香味,具有清熱解毒,涼腸涼血的功效,是中醫的一種常見藥材,其幹品稱為「白頭翁」。
春卷
春卷是由用麵粉製成的圓薄餅皮放上綠豆畔(棉湖方言,即去皮綠豆片)、蒜頭白(即生蒜前面白色部分,切成幼粒)、香菇、蝦米、魚露、味精等包成的,形狀為約10釐米長的條狀,炸至呈金黃金成即可食用。春卷的皮酥脆,餡鹹香,一口咬下去,只覺口齒留香,食慾大增,是一款不僅讓棉湖人四季都愛吃而且是來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嘗的著名小吃。
紅腳芥藍
棉湖的特色物產——紅腳芥藍由於產品口味好,種植歷史較長而聞名,有「好魚馬鮫鯧,好菜棉湖芥藍」之說。
菜頭粿
菜頭粿即蘿蔔糕,蘿蔔糕是廣東地區大眾化的民間小食,但棉湖的菜頭粿和外地的蘿蔔糕,在做法及風味上都不同,有著濃鬱的棉湖風味。
看完這些,您是不是對棉湖的認識多了一些呢~
轉發讓更多人認識棉湖。
以上為「棉湖資源圈」原創作品
未經授權盜用圖片
將承擔法律責任
文/ 百度
圖/ 棉湖資源圈(王雖哥)
棉 湖 資 源 圈 隨 時 隨 地 為 您 服 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