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姚鼐《登泰山記》的寫作背景

2021-01-14 宅門美味

姚鼐的《登泰山記》是我國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關於本文的寫作背景,《古文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版)是這樣說的: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歲。他參加纂修的《四庫全書》於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記名。此年以養親為名,告歸田裡,道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潁)同上泰山,登日觀之後,寫下了這篇遊記。

《古文鑑賞辭典》影響甚大,這一說法也流傳甚廣,但其中有四處錯誤,不得不辨。

第一,姚鼐生於雍正九年辛亥十二月二十日(1732年1月17日),按照古人計算年齡的習慣(跨一舊曆年即計一歲,且計虛歲),至乾隆三十九年甲午,應是四十四歲,而非四十二歲。

姚鼐像

第二,《四庫全書》在乾隆三十七年非但沒有告成,甚至還沒有開始纂修。據《纂修四庫全書檔案》所錄上諭及奏摺,乾隆三十七年,清高宗只是下諭旨在全國範圍內徵集圖書,直到乾隆三十八年二月,才有編纂一部大型叢書並命名為《四庫全書》的決定,隨即開《四庫全書》館;至於編成時間,則是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四庫全書》共抄寫七份,這是第一份即文淵閣《四庫全書》抄寫完成的時間)。

第三,姚鼐以御史記名既不在乾隆三十七年,也與纂修《四庫全書》無關。姚鼐確曾參與纂修《四庫全書》。據《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乾隆三十八年閏三月十一日,大學士劉統勳等舉薦時任刑部郎中的姚鼐入《四庫全書》館參與修書,同期入館者還有程晉芳、任大椿、汪如藻、翁方綱、餘集、邵晉涵、周永年、戴震、楊昌霖等九人。姚鼐在館不足兩年,兢兢業業校閱典籍,現存《惜抱軒書錄》中收有他撰寫的提要稿(類似於今日之編輯初審加工報告)八十八篇。而以御史記名的時間,姚鼐在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十一月二十八日(1772年1月2日)寫給伯兄的信中說:「現在本衙門已保送御史,擬將來一得御史,無論能自給與否,決然回家矣。」(見《姚惜抱先生家書》,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故知姚鼐以御史記名在乾隆三十六年,而《四庫全書》尚未開始纂修,二者自然了無關係。

第四,姚鼐確於乾隆三十九年「以養親為名,告歸田裡」,但登泰山並非「道經」,而是專程前往。據姚鼐乾隆三十九年十月所撰《鄭大純墓表》(《惜抱軒文集》卷十一)中「今秋,餘疾請假」之語,則辭官時間為乾隆三十九年秋無疑,但正式返鄉則要遲至乾隆四十年春。姚永樸《惜抱軒詩集訓纂》卷三:「乾隆三十九年,先生乞病解官,及冬十二月,遂往山東為泰山之遊。」姚鼐於十二月出京赴泰安,與朱孝純二十八日登泰山,二十九日(是年除夕)觀日出,作《歲除日與子潁登日觀觀日出作歌》(《惜抱軒詩集》卷三)、《登泰山記》(《惜抱軒文集》卷十四)等詩文,次年正月返京,隨即與四庫館中同僚道別南歸。

四庫館同僚之一的翁方綱有《送姚姬川郎中假歸桐城五首》(《復初齋詩集》卷十一,寫作時間註明「乙未」,即乾隆四十年),其中第四首有小注云:「姬川昨自泰安歸,見示登日觀頂長歌。」所謂「登日觀頂長歌」,即《歲除日與子潁登日觀觀日出作歌》。此外,《惜抱軒詩集》卷八有《乙未春出都留別同館諸君》,姚永樸《惜抱軒詩集訓纂》稱此詩為「自泰安返京攜眷出都時作」。可見泰山並非歸裡途中經過,而是專程前往遊覽。

《古文鑑賞辭典》一直被奉為業界標杆,出現這樣的錯誤,似乎有點不太應該,希望修訂時能夠改正。其實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說明其作於乾隆三十九年辭官之後即可,如「以御史記名」、參與《四庫全書》纂修之事皆可以不提;但如果提及,就應該力求清晰、準確,避免誤導讀者。

另外還有兩個小問題附帶說明一下。

關於姚鼐從辭官歸裡的原因。養親是藉口,身體不好也是藉口,特別是後者,你無法想像一個身體不好的人能在天寒地凍之中登泰山看日出。姚鼐「告歸田裡」的原因,現在一般認為是由於其學術觀點與四庫館內尊崇漢學之士特別是戴震的學術觀點不合(王達敏《姚鼐與乾嘉學派》,學苑出版社2007年版);也有學者認為這只是直接原因,而主要原因則是「厭惡封建官場的腐朽險惡和堅持自己的個性獨立而『不堪世用』」(周中明《姚鼐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從姚鼐泰山之行所作詩文來看,他辭官後的心情還是很不錯的。

關於姚鼐為何要選擇除夕在泰山觀日出。有人認為這是由於姚鼐格調高雅、特立獨行,其實不然。《登泰山記》開頭即雲「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至泰安後所作《晴雪樓記》(《惜抱軒文集》卷十四)亦云「餘之來也,大風雪數日,崖谷皆滿」,《於朱子潁郡齋值仁和申改翁見示所作詩題贈一首》(《惜抱軒詩集》卷三)中也有「擬將雪霽上日觀,當為故人十日留」之句,可見是因為連日風雪,只得在朱孝純府上等待天晴。月末天公作美,遂與朱孝純登山。次年正月初一日所作《題子潁所作登日觀圖》(《惜抱軒詩集》卷八)云:「豈有神靈通默禱?偶逢晴霽漫懷欣。」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可見除夕觀日出實屬偶然,而非刻意為之。

相關焦點

  • 《登泰山記》優質課教學設計:姚鼐為什麼登泰山?
    優質課《登泰山記》教學設計:主問題:姚鼐為什麼登泰山?(上)教學目標:1 . 與文本對話,體味文字中流淌的景、情。2. 熟讀文本,積累古文言知識,背誦課文。3. 領悟作者登泰山的真正用意。一、名句泰山誰能說出與泰山有關的名句、俗語等?1、有眼不識泰山。
  • 登泰山記——清·姚鼐
    登泰山記——清·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穀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 姚鼐的《登泰山記》,描述了泰山的蒼勁,是藝術極高的優秀散文
    姚鼐《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全集》,是公元1774年冬姚鼐遊泰山後所寫的一篇山水遊記。這是一篇具有高度藝術成就的優秀散文,可以說,是達到了瑩澄澈、明潤無疵的境界的。姚鼐的《登泰山記》正是這樣。作者以蓬勃飽滿的健康情緒生動地描述了泰山嶸蒼勁的特色,繪寫了登山和觀日所目睹的千姿百態的景象,讀來令人神往。
  • 文言觀止丨經亦求精——《登泰山記》
    (題名「登泰山記」,上來卻不寫泰山,而去寫汶水,寫濟水,寫陽穀,寫陰谷,寫古長城,寫日觀峰,此一段文字重點在介紹泰山之地理位置,故言西言東,言南言北,將周圍之物摹寫欲盡,然後泰山不述自明,此所謂「農村包圍城市」也。)
  • 登泰山記:冒雪登山觀看日出,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呂夫子製作++++++ 第十四課《登泰山記》 本次課學習《登泰山記》,這是清代著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世稱「惜抱先生」的「姚鼐」的代表作。
  • 我們的姚鼐
    知道姚鼐,是因為初中課本中的《登泰山記》。彼時不識其妙,以為遠遜於《醉翁亭記》、《赤壁賦》諸文遠矣,只對文中要求背誦部分有些印象:「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比之於「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之類的不羈佳句,顯拘謹有餘而灑脫不及,頗不喜,學過即廢。
  • 姚鼐為什麼四十四歲辭官?
    作者:吳成立    審閱:周宏興教授姚鼐為什麼四十四歲辭官?一個頂帶五品纂修官,翰林院庶吉士。正值人生中年,又在參與《四庫全書》編修這個巨大工程,可謂風光無限,他在編修中途以疾告退,而他去世時85歲,身體健康應該不是原因。退了後,欽加四品頂帶外加二級。近來,國內也有學者對姚鼐為什麼辭官進行探討。形成的意見是:一、與紀昀觀點不一致,紀昀主張秦漢學派,姚鼐倡導宋儒學派。
  • 《登泰山記》理解性默寫
    1.姚鼐《登泰山記》中寫山頂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姚鼐《登泰山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寫作者在山頂遠望所見的景色。3.姚鼐《登泰山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生動地展示了日出前風揚積雪、雲霧瀰漫的環境。
  • 姚鼐與那些書院
    姚鼐畫像姚鼐所取得的諸多成就,與他的人生經歷是有很大關係的。乾隆二十八年(1763),姚鼐高中進士,選庶吉士,後累官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記名御史,其間充任山東、湖南鄉試主考官,乾隆三十六年(1771)會試同考官,參與《四庫全書》纂修。乾隆三十九年(1774),因論事不合,辭官致仕,從而投入書院教育事業。先後主持揚州梅花書院、安慶敬敷書院、徽州紫陽書院、南京鐘山書院長達40餘年,授徒眾多,名滿天下,更成就了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 姚鼐與袁枚的愛恨情仇
    姚鼐只想自己做學問,做自己學問,他之住房與他之心房,呈現的是真儒氣象。姚鼐當過刑部郎中,《四庫全書》纂修官,纂修官,大概是分冊主編吧,這書編完了,故例,「當議遷官」,于成龍很是雅重他,看他工作出色,打算提拔他,「劉文正以御史薦,已記名矣。」前途一片錦繡,姚鼐卻要辭職了,捲起鋪蓋回老家去。他是反派?
  • 登泰山,看日出
    古來有無數人來泰山看過日出,其中以清代桐城派大家姚鼐的《登泰山記》最為著名,其中描寫日出的那幾句我早已熟記於心,並且無數次在腦海中想像,「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接下來我只等待著那一刻的來臨了。
  • 韋力︱尋墓「桐城三祖」:姚鼐、方苞、劉大櫆
    桐城三祖分別指的是方苞、劉大櫆和姚鼐。桐城派的成立,其實是到了姚鼐這裡才最終形成,而他創立桐城派的主要動機之一,竟然是為了跟以戴震為首的古人經學派一較高下。姚鼐故居位於安徽桐城市公園路10號桐城中學內,到今天桐城仍然是以文章名天下,而這裡的名人故居也確實是太多。桐城中學太有名了,今天依然是安徽的名校,據說其升學率始終排在全國前列。
  • 對巴黎這個詞的某種鑽探——于堅:關於《巴黎記》的寫作
    寫作是一種對語言的回憶。語言在世界中,等著作者召喚。你來了,你遇到那些詞,你說出。有些語詞是難忘的,必須說出以釋懷。《追憶逝水年華》乃是對語言的追憶。于堅為什麼寫《巴黎記》,這不是一本遊記。1995年秋天,我應邀去荷蘭萊頓參加萊頓大學一個關於中國當代詩歌的國際會議。飛機在雷電中迫降巴黎。我記得次日黎明打開窗子看見的巴黎令我大吃一驚。我的世界觀受到巨大震蕩。就像一個井底之蛙來到了井口上,世界可以是這樣的,人們可以這樣生活,古老、樸素、安靜,其樂融融。我已經習慣了拆遷,灰塵滾滾,以為全世界都一樣在追求日新月異。
  • 鶯啼序 登泰山觀神州和祥
    鶯啼序 登泰山觀神州和祥文/範光永開天地之遠古,敬千年瞻仰。盤古帝、五嶽之尊,孕育萬物豪放。東臨海、黃河玉帶,雄觀海浪山河壯。看日盤雲海,晚霞夕照晴朗。東巡舜帝,秦皇漢武,康乾唐宋爭登頂,記當時、傾國傷財往。明君強國,仁政家國和祥,盛世民心歡唱。河清海晏,蜂擁遊人,喜岱宗豪壯。古柏老、歷朝久享。漢柏凌寒,抱子唐槐,紫藤百丈。山泉瀑布,春秋風雨,靈應天地澤華夏,達天門、觀國家興旺。全民戰疫神州,天地祥和,赤心不忘。
  • 著書日課:存留寫作時的生命印記
    梁啓超——中國近代的政治風雲人物,同時又是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這眾多的身份頭銜,以及複雜的歷史環境,使人更想知道,他在寫就一部部經典作品時,曾經的背景經歷、所思所想、喜怒哀樂……梁任公沒有留下多少日記,我們無法了解他更多的心聲,這是一個遺憾;然而幸運的是,在他最經典的著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手稿中,留下了一條條的「日課」記錄,為我們展現了他在寫作時的生命印記
  • 關於我和寫作,一點思考
    第一次是學生時代,關於寫作文的經歷,第二次就是現在。 關於寫作,我本人在學生時代,表現平平,那時候我的語文作文基本靠胡編亂造。50分的作文題,得20分不錯了。還不算老師給的同情分。 最初的改變來自於一堂語文課,正值北京申奧成功,老師讓我們寫一篇關於夢想的作文,結合奧運背景。
  • 山東泰安啟動高中學生徒步登泰山活動
    新華網濟南12月10日電(記者王志、孫曉輝)山東省泰安市日前正式啟動「中華泰山成人禮」高中學生登泰山活動,將在每年3月至12月,分期分批組織高中學生徒步登泰山,以鍛鍊中學生的健康體魄,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  泰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為「五嶽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