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大秦賦》中五位大才之人如:
呂不韋,李斯,李牧,韓非子,鄭國。
其中四人都沒有得到善終,唯有鄭國一人最後卻得到了善果。究其根本原因,這和個體的心理,性格,志向有很大的關係。
01
呂不韋
從他在趙國結識嬴政的父親嬴異人,幫助嬴異人返回到秦國,並助他登上皇位,再到做了秦王嬴政的仲父,當了秦國的丞相,執掌秦國的國政十幾年。
呂不韋執政期間的功績非常大:開疆拓土,廣納人才,加強基礎建設,修建鄭國渠,推行文化建設,編寫呂氏春秋。
出了一個大的漏洞在於,為了更好地控制太后,送嫪毐給太后,並假扮宦官,最後釀成大錯,禍及其身。
關鍵問題還是出在:
當嬴政到了該執掌皇權的時候,和他的政見不同,他因而不想把皇權歸還給嬴政。
晚年鬱鬱寡歡,終不得志,最後被形勢所逼自殺而死。
呂不韋的志向是一統天下,但是卻因為嫪毐叛變的事情受到牽連中途不得不退出政壇,空有大志而不得伸展,最終鬱郁而亡,不得善終。
02
李斯
李斯年輕的時候是楚國的一個小吏,後到齊國求學,拜荀卿為師,學習「帝王之術」。學成之後到秦國謀官。
李斯認為人無所謂能幹不能幹,聰明才智本來就差不多,富貴與貧賤,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機會和選擇環境。
首先是到呂不韋門下做了門客,後來被推薦到秦王嬴政身邊,被提拔做了長史,到後面被封為客卿,廷尉,最後做到大秦丞相的位置。
李斯的主要成就:廢分封,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修馳道車同軌。
秦王嬴政死後,為了自己的私慾,他和趙高篡改遺詔,迫使公子扶蘇自殺,立胡亥為帝,後來被趙高污衊謀反,被腰斬而亡,死於非命。
李斯一生的志向是想幹出一番事業來,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他最後幫秦王嬴政掃滅六國,一統天下,做到了丞相的位置,可以說他的志向實現了。
但是因為一時私慾的原因,被小人趙高所利用,最後被害死於非命,也不得善終。
03
李牧
李牧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大將之材。
他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被調回以抵禦秦國入侵為主,有他在,使秦軍屢屢受挫,很難攻佔趙國。他因而被封為武安君。
後來被秦國使了離間計,被害身亡,也是死於非命,不得善終。
04
韓非子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韓國貴族,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與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他的才華遠遠超過李斯的水平。
劇中韓非子忠於韓國,他的志向卻只在於保全韓國,不願意為秦國所用。但是韓王一直都不重要韓非子,可恨他一生所學沒有得到施展。
最後在獄中被毒殺而死,也是不得善終。
05
鄭國
鄭國是戰國時期的韓國人,水利專家。被韓王送給秦國,真實目的是為了疲勞秦人,削弱秦國實力,讓秦國短時間內無力徵伐。
但是鄭國本人卻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水利專家,只懂得好好做事,不懂政治上的爭鬥。後來被秦王發現他們的真實意圖,看到他的才華,秦王嬴政還是決定不殺他,反而讓他繼續施工。
工程完成之後,秦國的糧食年年大豐收,大大加強了秦國的國政,為後面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鄭國本身的志向只是在於修好大渠,沒想到卻因此鄭國渠而名揚天下,流芳百世,一生謙虛,勤勤懇懇,得到了善果。
終上所述:
韓非子和李牧最後死於非命,不得善終,是因為他們的有才卻選擇錯誤,都是大才之人,卻選錯了主君。
呂不韋最後自殺而亡,不得善終是因為他手握政權時,不懂得適時放手。
李斯最後被害身亡,死於非命,是因為他身居高位而不懂得克制私慾,被小人趙高因而算計了,最後不得善果。
只有鄭國能夠單純的專心於自己的志向所在,謙虛而踏實的做事,不涉入政治旋渦之中,因而終得善果,一生所願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