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聲學,或許聽上去陌生,但其實它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在開車時車內的噪聲控制、比如說去醫院檢查所使用到的超聲設備、再比如手機中所使用到的語音識別系統都離不開聲學的支持。
今年9月8日,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建設工程啟動儀式舉行。儀式上,常熟市委書記周勤第與南京大學副校長陸延青共同籤署「蘇州·中國聲學創新谷」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標誌著「蘇州·中國聲谷」建設正式拉開帷幕。南京大學是我國第一所開通聲學專業的高校,藉助這樣的科研優勢,常熟正在加速招引行業內的頭部企業,「蘇州·中國聲谷」有望成為常熟未來產業發展的又一重要引擎。
「蘇州·中國聲谷」以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核心區,規劃聲學技術創新、生產製造兩個功能區,打造13平方公裡的中國聲谷國際創新生態走廊,以落地聲學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科研平臺為支撐,以立訊科技等行業頭部企業為帶動,以創新鏈、人才鏈、產業鏈、資本鏈「四鏈融合」為內核,以爭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為願景,全力培育聲學領域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蘇州·中國聲谷」,是突破我國聲學產業發展瓶頸的重要實踐,聲學和自然科學、人文藝術等多領域深度交叉,在軍事、醫學、建築、人工智慧等領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望催生萬億級市場。
做優創新鏈,打造聲學創新最優基地
常熟是宜居宜業的江南福地,也是文化底蘊深厚、創新基因厚植的江南名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常熟以鄉鎮工業起家,作為蘇南縣域經濟的代表,走出了享譽全國的「蘇南模式」,是「碧溪之路」的發源地,發展至今,積澱了深厚的產業和創新基礎。當前,常熟正處在由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關鍵階段,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嚴峻的國際形勢和疫情影響等挑戰時,產業發展瓶頸凸顯,迫切需要緊抓新技術迭代、新產業興起的時代機遇,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為暢通「雙鏈雙循環」再走一條「碧溪之路」。
近年來,常熟積極貫徹中央「國際國內雙循環」指導精神,對接創新驅動與「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戰略,大力推進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蘇州·中國聲谷」便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通過建設創新型產業集聚區,常熟轉型升級將迎來新「聲」力量。
常熟攜手南京大學,聯合中國聲學學會、常熟理工學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南非飛力通控股、長城國瑞投資等多元主體,共同打造「蘇州·中國聲谷」。聲谷將充分發揮南京大學聲學學科的人才培養與科研優勢,以蘇州校區「國際聲學工程創新研究院」建設為契機,在常熟建設引領未來的國家級創新平臺,塑造具有創新內核的優勢產業,打造集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產業集聚、產城融合發展為一體的「蘇州·中國聲谷」。
瞄準前瞻性研究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常熟加快新型研發機構、高水平研究院等創新載體建設,重點建設13平方公裡的中國聲谷國際創新生態走廊和1000畝研發核心區。對標國際,從追趕、同步到超越,分三步走,重點攻關產業鏈上下遊核心、關鍵技術,有效填補產業鏈缺失領域技術空白,攻克聲學高端技術,解決卡脖子難題,打造在國內外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聲學產業技術高峰和高原,力爭建成國家聲學技術創新中心、國家聲學產業創新中心、國家聲學產業創新發展示範區。
「經開區這次選擇代表一定先進性、產業交叉度高且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聲學產業,不同於以往像引進立訊、每日優鮮等單個具體的項目,而是希望通過培植創造能力、集聚創新資源,逐步形成一個覆蓋產業、城市、生活的創新生態圈、孵化區、策源地,以創新驅動產業,以產業實踐創新,為常熟持久發展、引領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做全人才鏈,打造聲學人才最強磁場
中國聲學產業普遍存在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專業人才匱乏、技術研發創新平臺和優秀品牌缺失等問題,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研發組織模式,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成果應用落地。建設「蘇州·中國聲谷」,是加速南京大學聲學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南京大學是我國最早建立聲學教學與科研基地的高校,擁有國內最好的聲學本科專業、一流的國家重點學科及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目前,南京大學以蘇州校區建設為契機,規劃建設國際聲學工程創新研究院,圍繞聲學前沿技術開展應用技術研究,並培養切合聲學產業需求的高端應用技術人才。
常熟將聲學產業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產業之一,區域聲學產業集聚度不斷提升,龍頭牽引效用逐步顯現,已具備一定的聲學產業基礎和較為成熟的應用場景。常熟同南京大學充分交流,雙方達成戰略合作關係,共同打造以創新為內核的聲學產業集聚區和創新生態。
築巢引來金鳳凰,「蘇州·中國聲谷」依託國際聲學產業技術研究院吸引國際頂尖、國內一流人才和團隊,依託南京大學本部聲學優勢培育基礎及應用基礎研究人才,依託蘇州校區建設培養高端應用人才,依靠常熟理工學院建設聲學技術現代產業學院,輸送行業人才,加之「蘇州·中國聲谷」培訓職業技能人才,打造人才矩陣,引育大批契合產業發展需求的研究型、應用型和職業技能型人才,切實扭轉當前聲學專業人才稀缺、職業化培養滯後等劣勢,支撐產業跨越式發展。
目前,南京大學正在蘇州校區規劃建設國際聲學工程創新研究院。根據計劃,中國聲谷規劃建設聲學創新區、聲學應用人才培育區和聲學製造業集聚區。其中規劃面積13平方公裡的聲學創新區以常滸河聲學走廊為中軸,由生態帶、聲創園、人文城、時光灣、聲都會五大功能區有機組成,全力打造天籟灣、海豚島兩大特色片區。未來5到10年,常熟將以打造聲學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為契機,重點聚焦醫療超聲、材料聲學、工程聲學、信息聲學、電聲學、海洋聲學等6大產業方向,精準引進及培養國內外頂尖人才和國家級領軍人才10人、省市級人才100人,高技能人才10000人,切實支撐產業跨越式發展。
做強產業鏈,打造聲學產業鏈最全體系
「蘇州·中國聲谷」將以國際聲學產業技術研究院為技術核心,以爭創聲學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為目標,打造長三角區域獨具產業特色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現代化產業示範區。
國際聲學產業技術研究院圍繞高端裝備領域,面向醫用超聲、集成電聲及聲通訊、工業檢測評估和監控等聲學產業化方向,依託國內外一流的技術團隊,規劃建設前沿聲學、工程聲學、材料聲學、信息聲學、醫療超聲學、海洋聲學等6個技術研究中心,並搭建MEMS生產製造、工程加工、聲學檢測、孵化中心、培訓與科普、企業服務等6個公共服務平臺,構成以前沿技術研究、關鍵和共性技術攻關、行業應用技術為核心的全鏈條創新體系。
「這不是單一的大院大所的平臺,也不是單一的產業園區。」常熟市科學技術局局長顧曉丹介紹,「蘇州·中國聲谷」將圍繞建設聲學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總目標,吸納國際國內頂尖人才、技術、產業和資本等資源,布局聲學產業創新基地,提升中國聲學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構建全球協同創新網絡,推動聲學產業集聚,形成以聲學產業基金和創投基金為核心的資本集聚效應,打造成為中國聲學技術產業發展「引擎」。
常熟把聲學產業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圍繞產業鏈「補鏈、強鏈、延鏈」,依託超3000畝的生產製造園區,發揮南大、中國聲學學會、中科院聲學所等平臺資源,對接小米、敏芯、瑞聲、哈曼等行業頭部企業洽談合作。在立訊、亨通、啟弘等現有龍頭企業帶動下,藉助聲學產業政策支撐,圍繞醫療超聲、材料聲學等6大產業方向集聚產業鏈,加快形成創新型產業集群,支持行業龍頭企業以供應鏈協同為導向構建產業聯盟,搭建創業平臺,孵化創新企業,打造國產化自主可控產業體系。
「我們力爭在聲學領域培育和引進瞪羚企業超過5家,培育1家獨角獸企業,培育1到2家主板上市企業和一批科創板上市企業,樹立常熟聲學企業發展新地標。」常熟市長焦亞飛表示,常熟將聚焦區內聲學企業的發展,培養不同方向且發展潛力較大的新生企業,發揮典型企業引領產業發展作用,為常熟創新發展謀新篇、布新局。
做大資本鏈,打造產城融合最佳典範
聲學具有同城市生產、生活、建設息息相關的獨特優勢,帶給人們沉浸式的體驗,也將會是經濟發展從單純的園區模式轉變到產業和社區融合創新模式的典範。
依託國家級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提質更新」工程,常熟將「蘇州·中國聲谷」建設涉及的相關投資納入國開行融資計劃。由地方政府主導,聯合南非飛力通控股,積極整合長城國瑞投資、國家中小企業產業基金等優質資本,成立多元化的創投基金和產業基金,創新資本集聚模式,支撐集創新、產業、文化、社區融合一體的生態體系的打造。
「我們將推動產城高度融合,積極探索聲學技術和產業全面振興的發展路徑,增強產業優勢資源和競爭新優勢,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實現產業推動城市發展,城市發展助推產業應用,以達到產業、城市、人之間持續向上發展的模式。未來,常熟將著力打造智慧新城,用好聲學技術工具,布局涵蓋智能交互、智能醫療、智能交通、智能消防、智能工廠等功能的智慧城市。」焦亞飛說。
據悉,常熟正積極爭取將「蘇州·中國聲谷」納入國家、江蘇省「十四五」規劃,把握新一輪國家推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政策趨勢,積極探索產業導入、人才引進、稅收優惠、科技創新、產權保護、資金支持等政策創新,全力打造全國一流、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和創新生態。
我國聲學產業方興未艾、未來可期。常熟正站在時代的潮頭,乘風破浪,奮楫揚帆,發出科技創新最強音,努力把「蘇州·中國聲谷」打造為中國乃至世界聲學的產業發展「引擎」,科技創新「尖點」和人才培養「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