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是傅雷夫婦與兒子傅聰的精神接觸和思想交流實錄,是家人間性情中的文字,家書貫穿了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傅雷夫婦最後的生命歷程,記錄了傅聰由鋼琴學童成為世界級鋼琴家的學習過程,再現了傅氏兄弟成長的家庭背景。這份兩代人雙向交流的文字實錄,嚴肅而不失親切,深刻而不離日常,以小見大,樂在其中。它不僅反映了親子交流的重要,也有利於孩子更好地理解父輩,增進感情的溝通。現節取部分精華語句與大家共享。
一、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些念頭整整一天沒離開過我的頭腦,只是不敢向媽媽說。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這一個父親寫給孩子的懺悔信,兩個「永遠」表明因為自己的固執己見給孩子造成的這種心靈上的深深傷害,是無法彌補的。這就如同牆上出現的裂縫一樣,無論怎樣努力修復,依然可以看見瑕疵。顯然這是讓我們一個父親勇於坦誠地向孩子承認錯誤的自責、愧疚、以及拳拳的愛子之心。
捫心自問一下,你的父母或是身為父母的我們難道對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對的嗎?假如我們做錯了,是否如同傅雷一樣肯向孩子承認錯誤呢?可能,我們會想一個小屁孩知道啥?我吃的鹽比你走得路都多,我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為你好,都是對的。我相信肯向孩子認錯的父母一定是少之又少,或許傅雷的這種做法可以給你一些與孩子相處的啟示。
二、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儘管將來你我之間離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溫暖的,不孤獨的。我相信我一定會做到不太落伍,不太冬烘(指昏庸淺陋的知識分子),不至於惹你厭煩。也希望你不要以為我在高峰的頂尖上所想的,所見到的,比你們的不真實。
這裡是一個努力向上父親從心底發出的聲音,在這裡父親極力地想融入到孩子的生活圈中,想與孩子保持親密的關係。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思想和做法「不太落伍」 、「不太冬烘」、「惹你厭煩」,他可以不斷的學習新知識,接受新思想,盡力與孩子保持同樣的步調,同時也希望孩子不要嫌棄他提出的一些建議或想法,相互學習和共同進步。
傅雷是一個對己對人、對工作、生活的各方面都要求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人,即使是對待幼小的孩子也十分的嚴格,孩子們在父親面前總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當父親出門的時候,才敢大聲笑鬧,恣情玩樂。他規定孩子應該怎樣說話,怎樣行動、做什麼、吃什麼,不能有所逾越。試問一下哪個父母是不愛孩子呢?只不過愛的方式不同罷了。所以直到孩子出國留學才吐露自己的心聲。作為父母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孩子長大成人後可以像朋友一般的聊天談心,這是種多麼令人嚮往、又溫暖的相處方式。
三、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我是最不贊成的。這是做人的基本作風,不僅對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說的,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對朋友不能如此馬虎,生性並非「薄情」的人,在行動上做得跟「薄情」一樣,是最冤枉的,犯不著的。正如一個並不調皮的人耍調皮而結果反吃虧,一個道理。心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銳的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所以孩子,我很高興你有這種蛻變的過程,但願你將來比我對人生有更深切的了解,對人類有更熱烈的愛,對藝術有更誠摯的信心!孩子,我相信你一定不會辜負我的期望。
父親通過運用貼切的比喻句形象生動地講述做人的最基本作風:要言行一致,不要口是心非,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要成就事業須經歷一個痛苦蛻變過程,而這種經歷終將是人生一筆的寶貴財富。孔子在《論語》中也說過做人要堅持「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則。一個人要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和讚賞,這是為人處世最基本的本質,而那些言行不一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的。在這裡我們深深理解到父親的那份良苦用心的勸說,對孩子的殷切盼望之情。
四、我的一生任何時期,鬧戀愛最熱烈的時候,也沒有忘卻對學問的忠誠。學問第一,藝術第一,真理第一,愛情第二,這是我至此為止沒有變過的原則。你目前所支配的精力與時間,只能貢獻給你的第一個偶像,還輪不到第二個神明,一個藝術家必須能把自己的感情「升華」,才能於人有益。
父親以一個過來人的親身經驗告訴孩子如何對待感情與事業的關係,永遠要把學問、藝術、真理放在第一位,現階段以學業為主,不要沉迷於兒女情長,要爭取在事業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匈牙利著名詩人裴多菲《自由與愛情》告訴我們:
生命誠可貴,
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
二者皆可拋。
事業和愛情的關係猶如魚和熊掌,兩者不可兼得。怎樣處理兩者的關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