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可憐我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儘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
傅雷的這段發自內心的吶喊是說給兒子傅聰的,也是說給他自己的。
這是傅雷在1954年1月寫給傅聰家書裡的話,有對自己過去的反省,也有對兒子深切的歉意和濃濃的愛。
這個時候的傅雷已經46歲了。
他為什麼對兒子充滿愧疚呢?
這要從傅雷的童年說起。
1、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延續到下一代
傅雷的母親信奉的是「筷頭上出逆子,棒頭下出孝子」。
她多次說:「我只有這一個孩子,倘若不管教成才,將來成為廢物,那我還有什麼指望呢?」
因此,母親用嚴厲得近乎殘酷的方法教育兒子。傅雷稍不用功,母親就對他重重責打。
甚至寒冷的冬夜,因為背書不好,而被母親趕出家門,呼喊救命都不行。
如果他不聽從母親的教誨,母親就用上吊來威脅他。
在母親的嚴厲教育下,傅雷竭盡全力讀書,孩子們的種種有趣遊戲與他是絕緣的。
這一方面造就了他優異的學業,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他不善合群的孤僻性格。
這樣長大的傅雷一開始不理解母親,後來的他因為看到母親的艱辛和付出而感激母親,所以他也認為對孩子不能有太多溫情,要嚴厲再嚴厲。
因此傅雷做了爸爸以後,教育孩子要用板子的這種思想,他貫徹的很徹底。
2、傅聰的童年是傅雷的翻本
傅聰小時候在樓下練琴,傅雷在樓上監督。
一旦琴音走調,傅雷就會下來嚴加斥責,甚至會抓傅聰的頭往牆上撞。
傅雷經常是手邊有什麼東西,直接就會加諸傅聰身上。
有一次,他拿起盤子朝傅聰扔了過去,劃破了傅聰的鼻子,給傅聰留下一道永遠的傷疤。
相對於責打,還有心理上的傷害。
曾經因為傅聰不聽話,傅雷就把他捆綁在家門口,讓所有來來往往的鄰居看著。
這對於一個孩子的自尊心是多大的傷害。
所以後來的《傅雷家書》裡,傅雷會對兒子說:
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重溫了一遍。可憐的孩子,怎麼你的童年會跟我的那麼相似呢?我也知道你從小受的挫折對於你今日的成就並非沒有幫助;但我做爸爸的總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錯誤。
3、父愛的覺醒是孩子的救贖與幸運
與傅雷相比,傅聰是幸運的,因為傅雷的父親本性在兒子成年遠離他後,覺醒了。
他反省了自己的過錯,對兒子的愛不那麼固執,不那麼苛責了。
整個《傅雷家書》裡我們感受的是朋友般的談心,老師般的教誨,父母牽腸掛肚的關愛。
《傅雷家書》選取了1954年至1965年間,傅雷寫給兒子的書信。
這十餘年間是父子之間最敞開心扉的時間,雖然距離千山萬水,但是心卻是在一起的。
傅雷與兒子探討人生,探討藝術,甚至在兒子的終身伴侶的選擇上,也充分尊重兒子,沒有居高臨下,跟兒子亦師亦友。
這樣的傅雷,終於在人生過了一半之後,學會了做父親。
他的語言在這個時候平和、充滿哲理:
「世界上到處沒有兩全之事,一切全賴自己掌握,目的無非是少受些物質煩惱,多一些時間獻給學問和藝術。」
我想,他學會如何做父親後,對人生也有了別樣的理解。
最後的話:人們常說,一本好書可以影響讀者的一生。《傅雷家書》就是這樣的書,它是學校推薦給青少年的優秀讀物。
但是我特別推薦給我們做父母的讀一讀,希望我們的母性父性,可以早一點覺醒,不用等到人生過半才恍然大悟。
如何做父母是一門值得好好研究的學問。
我是@與玥寶共成長,謝謝閱讀,歡迎關注,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