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親情背後的感悟:做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

2020-12-23 與玥寶共成長

傅雷:可憐我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儘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

傅雷的這段發自內心的吶喊是說給兒子傅聰的,也是說給他自己的。

這是傅雷在1954年1月寫給傅聰家書裡的話,有對自己過去的反省,也有對兒子深切的歉意和濃濃的愛。

這個時候的傅雷已經46歲了。

他為什麼對兒子充滿愧疚呢?

這要從傅雷的童年說起。

1、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延續到下一代

傅雷的母親信奉的是「筷頭上出逆子,棒頭下出孝子」

她多次說:「我只有這一個孩子,倘若不管教成才,將來成為廢物,那我還有什麼指望呢?」

因此,母親用嚴厲得近乎殘酷的方法教育兒子。傅雷稍不用功,母親就對他重重責打。

甚至寒冷的冬夜,因為背書不好,而被母親趕出家門,呼喊救命都不行。

如果他不聽從母親的教誨,母親就用上吊來威脅他。

在母親的嚴厲教育下,傅雷竭盡全力讀書,孩子們的種種有趣遊戲與他是絕緣的。

這一方面造就了他優異的學業,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他不善合群的孤僻性格。

這樣長大的傅雷一開始不理解母親,後來的他因為看到母親的艱辛和付出而感激母親,所以他也認為對孩子不能有太多溫情,要嚴厲再嚴厲。

因此傅雷做了爸爸以後,教育孩子要用板子的這種思想,他貫徹的很徹底。

2、傅聰的童年是傅雷的翻本

傅聰小時候在樓下練琴,傅雷在樓上監督。

一旦琴音走調,傅雷就會下來嚴加斥責,甚至會抓傅聰的頭往牆上撞。

傅雷經常是手邊有什麼東西,直接就會加諸傅聰身上。

有一次,他拿起盤子朝傅聰扔了過去,劃破了傅聰的鼻子,給傅聰留下一道永遠的傷疤。

相對於責打,還有心理上的傷害。

曾經因為傅聰不聽話,傅雷就把他捆綁在家門口,讓所有來來往往的鄰居看著。

這對於一個孩子的自尊心是多大的傷害。

所以後來的《傅雷家書》裡,傅雷會對兒子說:

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重溫了一遍。可憐的孩子,怎麼你的童年會跟我的那麼相似呢?我也知道你從小受的挫折對於你今日的成就並非沒有幫助;但我做爸爸的總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錯誤。

3、父愛的覺醒是孩子的救贖與幸運

與傅雷相比,傅聰是幸運的,因為傅雷的父親本性在兒子成年遠離他後,覺醒了。

他反省了自己的過錯,對兒子的愛不那麼固執,不那麼苛責了。

整個《傅雷家書》裡我們感受的是朋友般的談心,老師般的教誨,父母牽腸掛肚的關愛。

《傅雷家書》選取了1954年至1965年間,傅雷寫給兒子的書信。

這十餘年間是父子之間最敞開心扉的時間,雖然距離千山萬水,但是心卻是在一起的。

傅雷與兒子探討人生,探討藝術,甚至在兒子的終身伴侶的選擇上,也充分尊重兒子,沒有居高臨下,跟兒子亦師亦友。

這樣的傅雷,終於在人生過了一半之後,學會了做父親。

他的語言在這個時候平和、充滿哲理:

「世界上到處沒有兩全之事,一切全賴自己掌握,目的無非是少受些物質煩惱,多一些時間獻給學問和藝術。」

我想,他學會如何做父親後,對人生也有了別樣的理解。

最後的話:人們常說,一本好書可以影響讀者的一生。《傅雷家書》就是這樣的書,它是學校推薦給青少年的優秀讀物。

但是我特別推薦給我們做父母的讀一讀,希望我們的母性父性,可以早一點覺醒,不用等到人生過半才恍然大悟。

如何做父母是一門值得好好研究的學問。

我是@與玥寶共成長,謝謝閱讀,歡迎關注,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青蓮劍歌】讀《傅雷家書》有感
    是他對兒子要注意分寸的警示……在家書裡,他教兒子要有勇氣,要愛國,要嚴謹,要感恩,要自律,要學會拒絕,要學會獨立……這些濃濃的父愛都融在輕描淡寫的筆墨中,在一封封家書上蕩漾開來。我們的父母未嘗不是像傅雷先生這樣呢?儘管我們的父母不如傅雷先生如此睿智開明,但他們也總以他們的方式教育著我們,引導著我們。傅雷只是我們千千萬萬個父母的縮影。
  • 《傅雷家書》:先做人,後成「家」,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的教育經
    2.再讀《傅雷家書》再讀《傅雷家書》,我已經30歲,為人母,這其中的很多句子,讓我不忍猝讀。因為懂得,所以更知父母之心的寶貴。父母與子女,就是這樣一場漸行漸遠的別離。對此,我頗多感慨。像是傅聰,在那個年代學習鋼琴是不容易的,他能有機會去波蘭學琴,是非常好的機會了。傅雷常常在家書中勉勵傅聰,要上進。包括給予傅聰一些基本的建議,這是為人父母總會去做的事情。有這樣一句話,我在讀《傅雷家書》的時候,感慨頗深。
  • 《傅雷家書》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先做優秀的父母
    《傅雷家書》聞名遐邇幾十載經久不衰,是一部教育子女的上好佳作,此書一度成為眾多家長的追捧,奉為圭臬。《傅雷家書》中世界聞名的鋼琴家傅聰,2020年12月28日,因感染新冠病毒在英國去世,享年86歲。曾經,傅聰的父親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文藝評論家傅雷及妻子,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蒙冤,遭遇迫害飲恨離世,令人不勝唏噓。
  • 看了10遍《傅雷家書》,我總結出18條教育的鐵律
    作者:洞見Echo《傅雷家書》堪稱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家書之一,其中百封家書,記錄了傅雷傅聰的父子情誼,也道破了教育的真相。金庸曾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
  • 《傅雷家書》——傅雷
    傅雷一生嫉惡如仇,其翻譯作品也是多以揭露社會弊病、描述人物奮鬥抗爭為主,比如《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約翰·克裡斯朵夫》等。傅雷對其子家教極嚴,而又父愛至深,其家書後由傅敏整理成《傅雷家書》,至今影響深遠、廣為流傳。傅雷有兩子傅聰、傅敏,傅聰為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的鋼琴家,傅敏為英語教師。
  • 讀傅雷家書有感:愛在字裡行間
    剛接觸到傅雷家書,並沒有感受到父愛,而是有種父親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感。但是,看到後面,傅雷與夫人認真耐心,幫助兒子解決音樂學習過程中,文字傳遞出了其中微妙的情感變化。「你說常在矛盾與快樂之中,但我相信藝術家沒有矛盾不會進步,不會演變,不會深入。」父母用體貼入微的話語,用自己的經歷幫助遠在美國的傅聰擺脫困境。即使是傅雷平時教育子女極為嚴厲,但對兒子愛的表達上,仍是直抒胸臆,毫不掩飾!
  • 好書分享——《傅雷家書》
    為什麼《傅雷家書》會如此經久不衰呢?其原因在於它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正能量。其中,「人格教育」貫穿著全書始末,傅雷反覆強調如何做一個大寫的「人」,告誡兒子待人要謙遜有禮,做事要嚴謹,遇事不逃避,戒驕戒躁,時刻心懷祖國與人民。在他看來,「做人第一,其次才是藝術家,再其次才是做音樂家,最後才是做鋼琴家」。
  • 一本飽含深情的《傅雷家書》,讓很多的中國人認識了翻譯家傅雷
    晚年的傅聰回憶說:「我很少再看《傅雷家書》,因為一看就淚如雨下,無法繼續工作。」一本飽含深情的《傅雷家書》,讓無數的中國人認識了著名翻譯家傅雷,以及「鋼琴詩人」傅聰,看到了傅雷對兒子苦心孤詣的教誨。1954年,傅聰出國之前,傅雷對他叮囑了一句話:「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縱覽整部《傅雷家書》,可以看出,傅雷十分注重對孩子人格的培養,他認為,無論做什麼,做人都應該擺在第一位。
  • 傅聰:我非常不贊成很多父母把《傅雷家書》當作聖經來讀
    傅雷,一生專於法國文學引進,主要翻譯羅曼·羅蘭、巴爾扎克的著作,同時也把自己隱於名家背後,無數個蠟炬成灰的夜晚濃縮為書封上兩個字。如今,人們再找尋關於他本人的事跡,多半只依託於那本《傅雷家書》,和被取名為「聰敏」的兩子的追思。
  • 諄諄教導,殷殷期望,《傅雷家書》何止一個「情」字了得?
    傅雷認為學習首先要端正學習態度,不應該有任何功利目的,因此他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淡泊灑脫的胸懷和開闊的眼界;他還認為學習應該制定屬於自己的學習計劃,事情應該按輕重緩急合理安排,當傅聰初到一個陌生環境時,傅雷經常去信督促兒子做學習計劃,學習和練琴時間要合理分配。
  • 紀念傅聰丨重讀《傅雷家書》:我愛你們 也因為愛你們而更愛我的祖國
    傅聰,1934年3月生於上海,8歲半學習鋼琴,9歲師從義大利鋼琴家梅百器(Mario Paci);954年赴波蘭留學。1955年獲「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和「瑪祖卡」最優獎。他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被盛讚為「鋼琴詩人」。在世人讚譽傅聰的音樂才華時,作為一個父親,傅雷看到的,不只是一位鋼琴家,更是自己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孩子。傅雷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
  • 科學網—新版《傅雷家書》及《傅雷翻譯研究》出版
    ■本報記者 溫新紅 2016年9月3日,是傅雷夫婦逝世50周年。2016年也是《傅雷家書》面世35周年。為了緬懷和紀念這位20世紀最傑出的法語文學翻譯家,譯林出版社近日出版了由傅雷之子傅敏最新編定、著名裝幀設計師朱贏椿設計的《傅雷家書》(精裝紀念版)以及由浙江大學教授許鈞領銜執筆的《傅雷翻譯研究》。
  • 傅聰因新冠去世,《傅雷家書》是他成長史
    對熱愛古典音樂或者熟讀《傅雷家書》的國人來說,這個消息來得太過突然。此前傅聰的學生、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教授孔嘉寧發文透露,傅聰與妻子卓一龍都感染了新冠肺炎:「傅先生已經住院兩周,希望他能挺過來。」剛剛聽說老人家的情況不算危殆,還沒上呼吸機,就傳來他去世的噩耗,令人錯愕唏噓。因課本裡耳熟能詳的《傅雷家書》,中國讀者都極為熟悉傅雷一家。
  • 傅雷45歲悟懂人生,給兒子寫2封懺悔信,學者:建議父母們都看看
    要知道傅雷作為一個有名的翻譯家,在文學、語言上的造詣極高,應當是位德高望重的父親才對,為何一來卻先寫下兩封懺悔信呢?我一度憑此認為《傅雷家書》徒有虛名,一個會虐待兒子,良心上自覺對妻兒過不去的人,能成為引導別人如何做好父母的典範嗎?直到我了解了這封信背後發生的事,我才明白正因為傅雷這兩封信的懺悔,才使得這本書在家庭教育領域極有影響力。這要從傅聰小時候說起。
  • 《傅雷家書》中觸動內心的話,讀懂時淚流滿面
    《傅雷家書》是傅雷夫婦與兒子傅聰的精神接觸和思想交流實錄,是家人間性情中的文字,家書貫穿了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傅雷夫婦最後的生命歷程,記錄了傅聰由鋼琴學童成為世界級鋼琴家的學習過程,再現了傅氏兄弟成長的家庭背景。
  • 重溫《傅雷家書》經典名言50句,這才是最動人的家庭教育...
    提起傅雷先生,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身上的許多頭銜,諸如「偉大翻譯家」「藝術評論家」之類。  但除去這些頭銜,我們更應意識到,他首先是一位偉大的父親,是一位懷揣著對子女的滿滿愛意與囑託的家長。  《傅雷家書》是傅雷夫婦在1954年到1966年期間寫給兒子的家信。
  • 【微言普法】《傅雷家書》侵害著作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
    隨著《傅雷家書》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傅雷家書」作為知名書信體圖書名稱也逐漸具備了區分同類作品的顯著性。時至今日,傅某版《傅雷家書》已在相關公眾間具備了極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傅雷家書」作為圖書名稱亦同時與傅某版《傅雷家書》作品建立起了穩定的對應關係,具備了區別商品來源的顯著特徵。煤炭出版社主張「傅雷家書」為通用名稱的主張不能成立,其在出版的圖書上使用「傅雷家書」構成了不正當競爭行為。
  • 傅雷之子傅聰去世,背負54年逼死父母之名,史料揭真相:他真冤枉
    1、因傅雷遺書中的一句話,傅聰背負54年罵名傅雷有兩個兒子,他最喜歡、最看重的是大兒子傅聰。他曾在法國留學主修美術,並強迫傅聰也學習美術。幸好他家對門住的天才少女顧聖嬰,她的媽媽發現傅聰的音樂天賦更加出眾,勸說傅雷培養兒子學習音樂。雖然傅雷很不情願,但經過慎重思考還是決定培養兒子學習鋼琴。當時的傅聰只有3歲。
  • 紀念|曹可凡憶傅聰:「我離開《傅雷家書》已經很久了……」
    說起張愛玲,不由地想起傅雷先生早年對這位傳奇女子的忠告:「技巧對張女士是最危險的誘惑。無論哪一部門的藝術家,等到技巧成熟過度成了格式,就不免重複自己。在下意識中,技能像旁的本能一樣時時騷動著,要求一顯身手的機會,不問主人胸中有沒有東西需要它表現,結果變成了文字遊戲。」
  • 看傅雷家書的小感慨,丟掉偽裝,顯露真情,愛子之心,天下共之
    我這樣的閒人,為充實自己的生活,翻看了《傅雷家書》,想看看那些文化名流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同時也算從別人那裡尋找經驗。愚人在生活裡觸了黴頭遭了挫折,才變聰明,而聰明人在愚人的事跡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有些感慨傅雷先生作為我國著名翻譯家,為法國文學在中國的傳播做了極大的貢獻,這是事業上成就,在子女教育方面則培養了傅聰這樣享譽世界的音樂家,這是教育子女的成功,其實無論做事業還是教育子女,其基本點都在傅雷先生的做人上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