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重騎兵戰場衝鋒使用的長柄武器——馬槊、步槊

2021-02-07 武士刀傳奇

 

漢代以後的魏晉時期,中原地區的戰術延續了東漢末年的趨勢,卻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從東晉開始,長矛逐漸走入了它那漫長的輝煌期。此時,因為中原漢族政權的崩壞,大量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給戰爭形式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這一時期出現了實用馬鐙。最早的馬鐙文物,出土於遼寧省朝陽市北票市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估計年代為公元3世紀中葉或4世紀初。其形制為木芯包銅皮長直柄馬鐙,長24.5釐米,寬16.8釐米。馬鐙可以給騎手的雙腳提供穩定有力的支撐,讓騎手們能夠更有力、更靈活地施展兵器,尤其可以讓騎手在高速衝擊中不至於擔心被擊中敵人的力量反噬墜馬。這極大地促進了騎兵的發展,同樣也讓馬槊的威力大大提高,徹底淘汰了漢代流傳的騎兵長戟。得益於這方面的支持,馬槊技法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南梁簡文帝蕭綱甚至還為此編撰了一部《馬槊譜》來詳細記錄馬槊的實戰技藝。可惜年代久遠,正文已經全部失佚,只剩下寥寥數句序文:「馬槊為用,雖非遠法,近代相傳,稍已成種嶄藝」它非常清晰地記述了馬槊這新的武器初生不久就發展出獨有技法。

其次,甲騎具裝越發普遍。隨著騎兵完全主導戰場,東漢末年出現的馬甲具裝此時更為普及,這種人馬皆披厚甲的重裝騎兵徹底壟斷了戰場決勝權。厚重的馬鎧給騎兵的坐騎提供了良好的防護,迫使與之對抗的步兵拋棄其他長柄武器,轉而使用長矛列陣抵禦。這讓長矛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而且由於這一時期的馬槊地位過於重要,甚至產生了讓步兵用長矛常常被反過來稱為「步槊」的現象。

敦煌莫高窟保存了許多南北朝時期的壁畫,其中285窟有一幅著名的《五百強盜成佛圖》。這幅作於西魏時期的佛教傳說故事畫,詳盡地描繪了西魏時期甲騎具裝的戰鬥場面。畫中的甲騎具裝雙手分執馬槊的中段和尾端,在衝擊過程中斜向下扎刺,極其精準地表現了南北朝重騎兵使用馬槊衝擊步兵的技法。

因為長矛強大的威力和良好的適用性,這一時期無論是步戰還是騎鬥,提及長柄武器,軍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它。隨處可見的馬槊、步槊充斥著戰場,壟斷了這一時期長柄武器的出場。長矛在這一時期也衍生出一些變種,並有諸多武勇之士使用矛、槊的精彩故事流傳下來。

其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南朝宋武帝劉裕使用卻月陣大敗北魏騎兵的故事。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宋武帝劉裕親率大軍北伐,魏軍以重兵在黃河北岸圍堵。劉裕派遣麾下丁旿帶領七百軍士和百輛戰車到河北岸布陣。這批先頭部隊將戰車部署成半圓形,陣腳兩翼直接依託滾滾黃河,這樣軍士們就只需應對面前敵人的衝擊,不用擔心側翼安危。

先鋒部隊穩住陣地以後,劉裕給陣中增援兩幹餘人和百張勁弩。宋軍將大盾立在車轅上,在每輛車上部署戰士二十七人,構成了簡單的防禦營察。魏軍眼看宋兵即將部署妥當,立刻進軍試圖圍攻。宋軍大將朱超石先用弱小的弓箭射擊魏軍,引誘魏軍大舉進攻。魏軍果然中計,不僅原本在北岸的守軍四面洶湧而至,魏明元皇帝還額外又派遣長孫嵩帶領麾下三萬騎兵突擊至營前肉搏。

見敵人中計,宋軍百張強弩齊發,但是面對數萬魏軍,區區百張強弩根本無法有效壓制。魏軍騎兵已經衝到車陣前跟守軍展開肉搏。密密麻麻的魏軍擁擠在一起,眼看就要拿下宋軍單薄的車陣。這時,朱超石命令麾下軍士拿出早就準備好的千餘杆長槊,把槊尾折斷三四尺,用大槌將斷塑對外面的魏軍進行槌擊。一支槊長約丈八,去掉四尺,還有一丈四,外面的魏軍騎兵雖然人多甲重,卻耐不住大槌、馬槊的鑿擊,一桿馬槊足以洞穿三四名魏軍甲士。瞬時間,三幹多魏軍斃命於陣前,黃河河畔堆滿了魏軍的屍首,北魏的大軍再也無法承受這樣恐怖的傷亡,立刻潰散逃亡而去。因為這次著名戰役中劉裕布置的車陣形如月牙,因此該陣又被稱為「卻月陣」。

以折斷的馬槊當釘子,用來釘殺甲堅勢眾的北魏騎兵,實在稱得上是別出心裁。但魏晉南北朝時期應用馬槊的故事不勝枚舉,在這種重騎兵獨步天下的軍事格局下,馬槊有其獨特的戰術特徵。馬槊因多用於重騎兵衝擊,所以對矛柄的強度要求很高,因此多選用材質精良的積竹柲或特選優質木材。再加上對手同樣人馬皆披重鎧,這也對馬槊的矛頭材質提出了一定要求:選用更好的鋼材,矛刃做得更為狹長修直。隨著工藝的提升,甚至還有出現多稜破甲錐矛的趨勢。如此複雜考究的選材和製作,也只有身價不菲的重騎兵能夠承受,步兵用矛只好選用更為廉價的木桿,矛頭也為節約成本而變得短小精悍。畢竟步兵用矛常用來抵擋騎兵突擊,折損率非常大,成本需要控制得較為低廉才好。

右下角留言,看看你喜歡哪種冷兵器!


武士刀傳奇

微信號:wushidaocq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簡介:劍有雙刃適於戮、刺,而武士刀僅一刃,因此兩人對戰之時,必得用雙手握刀以砍、劈的方式禦敵,武士刀傳奇帶你揭開他的神秘面紗!


相關焦點

  • 古代中國的高科技騎兵武器——殺傷力強悍的馬槊
    中國古代盛行一種長柄騎兵兵器,從漢代就已經出現,一直持續到宋代,流行了將近1000年。極盛時期是北朝和隋唐時期。 這種武器就是馬槊。現代人由於沒有實物流傳下來,已經不知道其具體的形制。但是僅僅根據其製造方法,就可以知道馬槊的科技含量非常高,堪稱古代的高科技武器。
  • 古代最強名槍:第1李世民打天下時常用,第2是嶽飛貼身武器
    導語:古代最強名槍:第1李世民打天下時常用,第2是嶽飛貼身武器槍也是屬於冷兵器的一種,在古代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冷兵器出現,比如說,黑曜石砍刀、大馬士革刀、維京斧等等。但今天主要說的冷兵器還是槍,因為槍的威力十分的強大,槍長而鋒利尖銳,在戰場上揮動起來也十分的便捷。槍頭刃也有很大的作用,能夠進行刺和斬的動作,再加上槍的使用者當中,也出現了很有名的名將。所以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古代最強名槍。第一款就是李世民打天下用的步槊,該冷兵器在當時可以輕鬆地將鎧甲給破壞掉,威力可以說是特別的強大。
  • 馬槊到底是不是中國原創?「槊」與「矟」又有何不同?
    馬槊,很多冷兵器愛好者心目中以一種中國古代特有的騎兵長柄兵器。曹操的「橫槊賦詩」,更讓無數國人將槊與三國深深的聯繫在了一起。不過「橫槊賦詩」,其實是小說《三國演義》的場景,《三國志》裡並沒有記載。他們不僅模仿著繼業者們的重騎兵發展著自己的具狀騎兵,並且他們使用的武器,也是如同夥伴騎兵們一樣的重型騎槍。當然重型騎槍並不只是一種單純的文化流行產物。正所謂「矛與盾」,重型騎槍與具裝騎兵是一種共生關係。大量具狀騎兵的國家和民族,在發展具狀騎兵的同時,也不得不相應的不斷發展著自己的重型騎槍,試圖以更好極好的破甲能力,圖在戰爭中打破對方越加厚重的鎧甲。
  • 古代一件冷兵器的使用年限能有多長?
    針對這類護甲,武器選擇上當然也不以刀劍為主,早期會以戈、戟為主,技術動作以「啄」的方式穿透甲片,這種方式只是會造成戈頭、戟頭的磨損,使其不再鋒利,但很難造成報廢,重新打磨保養仍然可以使用。隨著時代發展,矛與槍成為對付冷鍛甲的主要武器,只不過在騎兵藉助動力勢能,才會對披甲步兵造成殺傷,因為冷鍛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尤其是宋朝。
  • 隋唐時期最昂貴,殺傷力最強大的武器——馬槊
    其中有一幅畫專門描繪觀官兵與強盜之間的激烈戰鬥,強盜一方皆為步兵,手持刀盾或弓箭,官兵一方有重裝騎兵,即所謂的「甲騎具裝」。這些騎兵所持的兵器均為長柄馬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壁畫中的馬矟有一人多長,作戰時以雙手持握,刺向敵人。行進時則單手持握,斜扛於肩部。
  • 中國隋唐時期最昂貴殺傷力最為強大的武器——馬槊!
    騎兵是古代戰場上最為重要的一個兵種,在戰場上騎兵基本上可以主宰戰爭的走向。
  • 方天畫戟、丈八蛇矛,三國演義中武將們使用的武器哪些真實存在?
    槊,是中國古代冷兵器中最為貴重,製作最為複雜的武器之一,是重型的騎兵武器,類似於紅纓槍、斧頭的攻擊武器,即長杆矛,同''矟''。槊由硬木製成,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槊柄一般長六尺。槊頭呈圓錘狀,有的頭上裝有鐵釘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裝有鐏。槊鋒刃長達50-60CM,遠遠長於普通的槍、矛的長度,槊正是為了適應漢末以來越來越強大的重裝騎兵、披甲戰馬。
  • 淺談古代戰場上的人形坦克,衝鋒陷陣一錘定音的精銳部隊──重騎兵
    重騎兵的特點我們來講講重騎兵的特點,重騎兵也屬於騎兵的一直,其配備最優質的戰馬,最精銳的戰士,最厚重的戰甲以及鋒利的武器,在古代戰場上就像人肉坦克一樣,通過戰馬衝鋒的速度產生巨大的動量,對地方陣地造成壓制性的突破,打開局面。
  • 您有一份馬槊實戰技巧請查收!騎兵馬戰的冷兵王者,怎麼用才對?
    馬戰以兵器類型分,大體可分為短兵、長兵、飛兵三大類,其中,短兵如馬刀、鞭鐧、骨朵等,可單持也可雙持;長兵則如馬槊、長戟、騎槍、長柄刀斧等;飛兵包含弓箭、飛鏢、套索、流星錘等,但無論哪種兵器,都以騎術為其根本,只有紮實過硬的騎術,才能在馬上最大程度上發揮武器的效能。
  • 古代蒙古騎兵,可以和歐洲重騎兵正面對抗,他們使用了什麼武器?
    既然是提出和歐洲重甲騎士進行對面對抗,那就不用談什麼用輕騎兵消耗重騎兵體力了,如果重甲騎士沒有力氣,基本上就是任人宰割了,這算不上正面對抗。比如說上圖照片中這位騎兵拿著的武器,就是能正面對抗歐洲重騎兵的利器。
  • 讓騎兵聞風喪膽的「陌刀」,為什麼後來卻失傳了?實在太遺憾
    由於這是唐代的制式武器,因此受到朝廷的嚴格管制,屬「禁陪葬」武器,故此,考古學家至今沒有在唐墓中發掘出實物。現代人類對陌刀的認識,大多來源於歷史記載。即使是長柄鉤鐮槍也需要作刀盾的側應,如果直接用長柄武器與敵人的騎兵針鋒相對,在敵人騎兵衝鋒速度極快的前提下,陌刀手必然會死而復生,所起的作用遠不及刀盾。很明顯,陌刀的任務,是在戰場上收割敵軍騎兵。
  • 中國古代騎兵的另一面—古代騎兵的武器、防具、戰術和兵源
    騎兵部隊在相互廝殺的過程中,除了比拼戰馬的優劣以外,其戰爭結果往往還與騎兵的武器、騎兵的防護裝備、騎兵的戰術以及騎兵的兵源密切相關。所以要想深入了解騎兵部隊,就不可不知道上述那些騎兵要素!
  • 如果你是古代俠客,你會選用哪種兵器。十八般兵器大介紹
    槊槊;槊可分為:馬槊、步槊、雜槊之分,但以馬槊使用人數最多。使用槊衝鋒的騎兵槊源起於漢朝,興盛與隋唐,這兩個朝代之所以使用槊的人數較多,是因為當時的時代最為重視騎兵,而槊又是對一般人來說馬上使用的最適合的兵器。
  • 古代戰場騎兵作戰,你會選擇彎刀還是直刀?
    而這五十六個民族中,有一個人數眾多的民族,這便是漢民族,在古代也稱漢民族的人為中原人。其他民族也自然而然的被稱之為少數民族,例如古代的蒙古族突厥可汗一類。 雖說人人都嚮往和平,但是不同的國家之間總會因為一些事情而發生爭執,戰爭也就在所難免了。一提到上戰場作戰,自然是少不了配備精良的武器了。
  • 古代名將有一大招,很少有人練成,秦瓊練成後在戰場所向披靡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唐朝名將秦瓊的武器都是雙鐧。在小說中,還有關於他與表弟羅成互教武功,卻保留「殺手鐧」的情節。而事實上,秦瓊最擅長的武器,卻是馬槊。馬槊是中國古代的冷兵器,是重型的騎兵武器,起源於漢朝,興起於魏晉-隋唐時期。
  • 都說馬槊是最強冷兵器,《十二時辰》裡崔器用了它,為何還是敗了?
    還有隋末唐初的猛將程咬金,雖然小說中程咬金使用斧頭,但是正史裡的程咬金真正的武器是馬槊。《舊唐書》:程知節,少驍勇,善用馬槊。雖然馬槊作為猛將的標配,但是也有失手的時候。比如《長安十二時辰》裡崔器就拿一根「槊」去和人打,結果悲劇了。有讀者會說你咋知道那是槊,不就是一根長槍嗎?也有人感覺疑惑,這長槍也太長了吧?
  • 這種看似陌生的兵器,卻在《武經總要》中被列為長柄刀第一,一刀足以斬下馬頭!
    上圖:手持長柄戰刀的明軍士兵在小說中,長柄戰刀是猛將最愛用的武器之一,比如使用青龍偃月刀的關羽,使用三尖兩刃刀的紀靈,《三國演義》中的「溫酒斬華雄」更是關羽、華雄兩名大刀猛將之間的巔峰對決步兵列陣使用的話,將掉刀高高舉起,敵軍衝擊時瞬間落下,則足以將敵人的馬頭砍下,甚至在密集的陣型下,敵人的騎兵會連人帶馬被斬成數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