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佛像印創作淺談

2021-02-08 古戈爾藝術

黃賓虹在《古印概論》中提出:「圖畫象形之印,當以肖形印定名為確。」肖形印與文字印一樣,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經歷了商周時期,興盛於先秦至兩漢,其早期的功能和文字印一樣,用於象徵身份、憑信和標記。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習俗的改變,肖形印的實用功能逐漸式微,篆刻正式藝術化幾百年以來,肖形印仍然萎靡,當代肖形印的創作題材大體為生肖、佛像、戲曲人物、人物肖像等形式。而以佛、菩薩、羅漢等佛教形象為題材的造像印在新時期大有興起之勢。

佛教文化起源於印度,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在漢代傳入中國,到了漢末三國時期,佛教逐漸由上層遍及民間,由少數人逐漸擴展到多數人,隨之各地出現了大量的佛造像藝術品,外來的形象和藝術形式也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本土化的藝術形象。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造像藝術進入了一個大發展期,特別是魏孝文帝親政後,大力推行漢文化,在此影響下,佛像風格漸由偉岸莊嚴轉向俊逸清麗,即所謂「秀骨清像」的風格。發展到隋唐時期,我國雕塑藝術又進入了一個燦爛輝煌的時代,佛教雕塑也充分顯示出雄健奔放、飽滿瑰麗的時代精神, 而佛像印的產生和發展就相對滯後一些。

佛像印走進文人篆刻應該是從刻治邊款開始。比較著名的一方印是趙之謙的「餐經養年」,邊款刻一尊神態安詳的坐佛和魏碑陽文邊款。弘一法師早年在音樂、戲劇、詩詞、書畫印等諸多文化領域都有較高建樹,皈依佛門後專心研究佛學,他一生創作佛像印百餘方。來楚生在書、畫、印上均有成就,以篆刻而論,來楚生不僅以蒼樸渾厚的文字印獨樹一幟,為印壇推崇,而且在肖形印領域有首倡與開創之功,在印壇上冠絕古今,佛像印更是熔漢畫像、古肖形印為一爐,奠定了無可撼動的創作地位。

傳統篆刻藝術美學理論首重「印宗秦漢」,元代趙孟、吾丘衍等目睹宋元印風凋蔽、日漸衰敗,因而有感而發,最先提出此藝術主張。這一理論的提出至今,絕大多數印人都視之為「四字箴言」,它幾乎成為篆刻藝術的一條定則。然而,秦漢古印之中並未有佛像印,所以無有所宗,但「宗秦漢」只是手段,目的在於使印章古雅, 而由於時代的局限,當時印章的「古雅」標準,只能是篆法的無誤與印法的從古。到清中期,皖人鄧石如不甘印文囿於古印之中,開始以漢碑額等篆字入印,從此「印外求印」開拓了篆刻藝術的視野。而後人又將「印外求印」拓展到以甲骨文、青銅器銘文、瓦當、封泥、陶文、磚文等素材為依據加以變化入印。佛像印的「印外求印」取法歷代佛造像雕塑是必不可少的,或崇高壯麗、或莊嚴肅穆、或雄渾拙樸、或典雅飄逸,這些方面正是篆刻家在創作佛像印時極力吸取和借鑑的。

近些年隨著經濟大發展和文化大繁榮,佛像印藝術得以發揚光大,受到書法篆刻界的重視與關注,也吸引眾多篆刻作者投身佛像印的創作和研究,掀起了佛像印創作的空前熱潮。筆者認為,佛像印的創作一方面應遵循傳統的篆刻美學理念,另一方面也應尊重佛教特有的美學傳統。文字印的創作需要在確定印風的前提下把握「篆法」「章法」「刀法」三個主要方面。關於篆法,馬衡曾提出:「篆文須字字有來歷,不可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然而,佛像印以圖形入印,佛像的姿態所代表的含義在歷代佛教經典中有所記載,適可參考,不宜臆造。

「單佛」造像適合抄經引首印的創作,佛像的各種手勢代表佛像的不同身份,表示佛教的各種教義,是具有印度特點的人體語言,表達的含義極為豐富。手印形式可有多種變化,尤其是密教手印多達幾百種,變化莫測。常見的有說法印、無畏印、與願印、降魔印、禪定印五種,即「釋迦五印」。

說法印,即釋迦摩尼說法時的手姿。以拇指與中指(或食指、無名指)相捻,其餘各指自然舒散。雙手在胸前做說法、轉法輪狀,這一手印象徵佛說法之意,表現佛陀於鹿野苑初轉時的狀態,所以稱為說法印,也稱轉印。

無畏印,屈臂上舉於胸前,五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這一手印表示佛為救濟眾生的大慈心願,使眾生心安,無所畏怖,所以稱無畏印。

與願印,以手自然下伸,五指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表示佛菩薩能給與眾生願望滿足,使眾生所祈求之願都能實現之意。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所以往往和施無畏印配合。右手施無畏印並左手施與願印是許多坐佛和立佛的常見手印形式。

降魔印,以右手覆於右膝,指頭觸地,以示降伏魔眾。相傳釋迦在修行成道時,有魔王不斷前來擾亂,以期阻止釋迦的清修。後來釋迦即以右手指觸地,令大地為證,於是地神出來證明釋迦已經修成佛道,終使魔王懼伏,因此稱為降魔印。又因以手指觸地,所以又稱觸地印。

禪定印,以雙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於左手上,兩拇指的指端相接。這一手印表示禪思,使內心安定之意。據說釋迦佛在菩提樹下禪思入定修習成道時就是採用這種姿勢。在密教中,這種手印是胎藏界大日如來所用,稱為「法界定印」。

「二佛並坐」像為釋迦、多寶兩尊佛同坐在一起的形象,依對稱法則,有平面化左右對稱,或側身對坐相向說法,源於佛教《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多寶佛讚嘆釋迦牟尼佛演說《法華經》而分半座與釋迦佛共同說法的故事,流行於北魏時期,此題材遍布於雲岡石窟諸多窟室中和龍門石窟的蓮花、皇甫公、藥方諸洞窟。

「三尊佛」是由主尊及左、右二脅侍組成的佛像形式。三尊佛的組合形式主要有:1. 釋迦三尊:以釋迦如來為主尊;左右兩脅侍則或為文殊、普賢二菩薩,或為多羅與觀自在菩薩,或為藥王與藥上菩薩,或為迦葉與阿難,或為觀音與執金剛,或為梵天與帝釋。2. 阿彌陀三尊:以阿彌陀如來為主尊;左右兩脅侍為觀音與勢至二菩薩。3. 藥師三尊:以藥師如來為主尊;左右兩脅侍為日光與月光二菩薩。此外,還有盧舍那三尊及彌勒三尊等多種樣式。

「千佛」美學即「賢劫千佛」,大乘佛典指出:現在之賢劫有千佛,過去之莊嚴劫、未來之星宿劫亦各有千佛出世。亦即亙三世有三千佛出現,佛教藝術為表現超凡力量,運用單元重複的技法,大量的反覆再現,整齊劃一而又不是千篇一律,追求視覺上的性靈幻化。《法苑珠林》中記載北魏道武帝造千尊金像之事,現河南龍門石窟、鞏義石窟存有北魏以來所塑造之千佛像,敦煌千佛洞亦藏有許多千佛壁畫。「千佛」造像取法不是指在數量上一定達到一千,而是旨在得其重複疊加的美學效果和視覺衝擊力。創作中也可參入透視構圖法,在印面上刻出石窟的多個側面,使空間立體化。

「佛首」也是佛造像印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取法,所謂「相由心生」,佛教藝術的精神內涵在佛像的面相中體現的最為重要,莊嚴、肅穆、崇高等氣息主要通過每個形象的外貌特徵來表達,這些神態的呈現與佛像的眼神和嘴形的刻畫息息相關,西畫中素描、速寫的造型方法對於形神的捕捉是非常有效的,但過於寫實的刻畫未免會缺少傳統藝術的神韻和金石味,這就需要一個提煉和印化的過程。

想要將佛像藝術通過篆刻藝術手法刻畫於方寸印石之上,營造出印面的空間感和立體感以達到形神兼收的效果,合理的章法布局必不可少,篆刻學中的「分朱布白」在佛像印中同樣重要。

對稱,是在布排中作基本近同的處理,使相對的兩個部分在量感方面相稱,以達到互相適應的效果,從而增添裝飾意趣。對稱之美源於自然,對稱之所以為美,這是視覺美的天性使然。古語有云:「夫美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裡裡外外皆均衡妥帖,方為「美」。對稱即是這樣的美。從篆刻出現之日起對稱美就受到推崇和追捧,一直被奉為經典。求異,也就是不對稱的布局處理更適合大印面多佛石窟造像印。避免重複的不對稱處理,使整體富有變化,加大留紅或留白面積,同時可調節布排中的疏密問題,使印面效果更具視覺衝擊力。大型石窟群,多由幾種不同使用功能的洞窟組成,不同使用功能的洞窟在外形和其蘊含的宗教內涵都不盡相同,根據現有考古調查資料判斷,中國佛教石窟依據使用功能的差異,可以分為:僧房窟、禪窟、影窟、瘞窟、倉儲窟、講堂窟、禮拜窟等類型。最為典型且經典的章法是將主尊佛像置於黃金分割點位置,這個比例也是最能引起人的美感的比例,因為黃金分割在造型藝術中具有美學價值,在印面設計中,採用這一比值更能夠引起人們的視覺美感。

虛實,即使是對稱性構圖也不是絕對的對稱,將或左右、或上下、或對角部位的朱白關係作相互照應處理,不使某一局部的虛和實孤立存在,以此加強整體的韻律。文字印的印邊和欄格在印章布局,印文布排、虛實經營中起重要作用,印邊的有無、粗細和欄格的不同形式,與印章布局的藝術性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佛像印中的邊欄、造像之間的邊界處理對佛像印的視覺效果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破殘,在出土古印中常見,皆為近千年風化腐蝕之故,現代篆刻藝術將「破殘」用於印面,既可平衡布局的虛實和重心,又使氣韻生動。線條稠密處,作適當破殘,朱白之間產生活潑感;靠近印章邊緣長筆畫可破殘,使其通氣;近印邊過於空曠,可用少量大小不同的殘點加實,以平衡整體的虛實。

關於佛像印的刀法,筆者認為,過於精雕細琢的刻畫和精準的造像表達容易將篆刻藝術推向工藝化,極具工藝化的印章不能稱之為篆刻,這也是篆刻藝術區別於雕刻藝術之處。從篆刻史的發展來看,明清流派篆刻中,印人們所持的刀法觀念是「印從書出」,以刀代筆,以刀法追求書意為旨歸。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85 新潮美術運動」以藝術探索與變革的形式承載了文化批判和思想解放的重任,隨著西方美學觀念的引入,一大批篆刻家走向了工穩印風的另一個極端,表現為印文脫離原有的書寫規範,進行個性化的變形,章法上追求視覺衝擊力,張揚個性,篆刻理念從追求筆意的「印從書出」發展到追求刀石韻味的「印從刀出」,使當代篆刻藝術可以脫離書法而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清代許容在《說篆》中提出:「夫用刀有十三法:正入正刀法 、單入正刀法、雙入正刀法、衝刀法、澀刀法、遲刀法、留刀法、復刀法、輕刀法、埋刀法、切刀法、舞刀法、平刀法。」從篆刻史來看,許氏對刀法的總結難能可貴,但刀法只是手段,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印面之上,即「衝」「切」兩種方法表現出來的線條質感。

佛教被譽為東方世界的精神之花,蘊含豐富的美學思想,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佛教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意蘊,它的融入使中國傳統藝術得到了極大豐富。佛教的興盛引起了佛造像藝術的興盛,佛造像藝術豐富了繪畫藝術的題材和技巧,也同樣豐富了篆刻藝術的題材和形式。反過來看,佛像印也不僅體現著篆刻的藝術性,作品中所表現的莊嚴、靜謐、灑脫、飄逸和充滿智慧的姿態,實際上是集中寄託了作者的美好願望和理想,這也正是如今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所希望構築的以人為本、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類孜孜以求的一種美好和諧社會。

歡迎進入古戈爾藝術微店購買傳統古法製作筆墨紙和八十年代老筆

版權說明:文章源於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網絡素材無從查證作者,原創作者可聯繫我們予以公示!

古戈爾藝術

歡迎轉載轉發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有任何意見、建議及推薦內容都可與我們交流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微信

郵箱:roy.y.xu@hotmail.com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古戈爾藝術」微店

相關焦點

  • 他在僅僅3.6公分的印上刻了268尊佛像,恰好是心經的字數
    2011年、2017年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攻讀篆刻創作方向碩士、博士學位,導師為駱芃芃先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吉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篆刻委員會委員,國家二級美術師。現供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國家藝術基金篆刻藝術青年人才培養對象。作品多次入展國家級展覽並獲獎。出版有《行中問道--蕭漢篆刻作品集》《契文齋藏印--蕭漢刻心經卷》《君子不器--蕭漢篆刻作品集》等。
  • vivo李卓:我們和蔡司合作絕不是簡單的「貼牌」
    而在發布會結束之後, vivo影像產品總監李卓向我們透露了vivo與蔡司合作的更多細節信息。在發布會上,vivo官方直接透露的信息是vivo X60的相機鏡頭由vivo、蔡司聯合研發,並且將用上蔡司獨有的T*鍍膜以及搭載蔡司3D PoP散景虛化模擬算法。
  • 芒果TV啟動「麥芒計劃」,聯手名師李卓定製線上作文課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湯素蘭、鄧湘子、知名作文教育專家李卓親臨現場,帶來一場超級作文課堂,吸引眾多家長和學生前來 " 取經 "。公開課上,芒果 TV 與麥田格教育共同發布大屏智慧教育線上課程 " 麥芒計劃 · 李卓教你滿分作文 "。
  • 著名作家湯素蘭為李卓新書作序:故鄉元素 麥田月光
    從內容上來說,《麥田月光》共分四輯,分別為「家」「暮色蒼茫」「少年的江湖」「何事冬來雨打窗」,都是寫少年李卓成長中的人和事。如李卓自己所說:「寫作最樸素的意義是留住自己的記憶,文學與記憶幾乎從來不可分割。」但《麥田月光》裡的文字,既是少年李卓的記憶,也是成年李卓對故鄉人事深刻思考過後的呈現。
  • 佛像和經文印在衣服、物品上,這樣真能得到保佑嗎?
    選圖,設計,確認,下單,想印哪裡就印哪裡,想怎麼印就怎麼印......」熱賣石雕佛頭 「創意家居,客廳玄關,風水鎮宅擺件,裝飾佛頭擺件......」不忍直視,快住手吧 !或許是想要將這份護佑延續到自己的生活中,也或許僅僅是出於好奇,近年來流行起了這種現象——不僅將佛像印在衣服上,還衍生出將《心經》、《金剛經》或《大悲咒》等等製作到保溫杯上,每天喝個幾杯「加持」過的水,在家裡的玄關上也擺個佛頭,營造一些文化氛圍,還有年輕人在身上紋一尊佛像,顯得很酷、很修行。
  • 佛教考古|太陽神國家的雕像手勢和中國佛像的「施無畏印」
    香港大嶼山天壇大佛(1989年圓頂)無錫靈山大佛和天壇大佛的手勢是相同的,都是左手作「與願印」(象徵著佛能給與眾生願望圓滿),右手作「施無畏印」。兩尊大佛右手的「施無畏印」手勢造型,不僅來自於中國古代的佛教造像,其淵源還可以追溯到古印度的佛教造像。
  • 手摹心慕「禮」佛印 龍昕陽佛造像印淺議
    大連大學美術學方向碩士研究生,現為中國佛像印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遼寧省青年美協會員,大連印社社員,大連書法院客座講師。多幅繪畫及篆刻作品被收藏,篆刻作品散見於《大連晚報》、《大連書法報》等,書法作品被金州新區文聯存檔收藏。多次參加專業性展覽、賽事。 作品欣賞
  • 北周的佛像(上篇)
    (提示:圖中北周佛像多為陝西博物館藏或碑林博物館藏)佛像特徵●面相面相豐滿,寬額,多為長方臉型,微笑見於部分佛像,頸部粗壯,佛面的神氣減少,人氣增多,更接近世俗相。姿勢多為簡單的僵直而立,右手施無畏印,左手牽衣角。
  • 【佛光智慧】佛像其實會說話
    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無聲不代表無言,當我們觀想一尊佛像時,除了眼神交流,還可以通過佛像的身體語言與佛菩薩作更深入的溝通。佛教的手勢被稱為「手印」,又稱「印相」或「印契」。
  • 觀酒莊品美酒 女神季李卓在喬治金瀚酒莊邀您來過節
    摘要:3月8日的女神季,女神節馬上就要到了,在這個崇尚個性奔放的年代,紅酒文化已經慢慢被大眾所接受,遼寧衛視主持人李卓邀您提前過節,參觀喬治金瀚酒莊,一起聊聊紅酒的文化,並有大波的福利等你喲!3月7日晚上9點30分快手準時開播。
  • 走進扎什倫布寺之前,這份佛像文化知識請裝進兜裡!
    巨大的強巴佛端坐在五層樓裡夕照從頂樓天窗投映進來把金色的五葉冠頂掃成了銀色強巴佛比例協調,姿態優美左手持軍持瓶,右手結說法印一雙眼睛尤其美眼眸低垂,滿含慈悲從不同角度看仿佛能看到表情微妙的變化>就是他二十歲時親自整理編排的連配樂、舞美都一手包辦當年九世班禪大師為什麼要費大力氣修造這座佛像呢?
  • 漢鳥蟲篆印篆法及臨摹創作
    我們雖不能責備古人,但這一現象也足以提醒我們,鳥蟲篆印裝飾中的旁加花飾應該慎重,不能因為創作時隨意加花飾而導致作品文字古怪,讓人無法釋讀。  在漢鳥蟲篆銅印大同小異、後世鳥蟲篆印創作常流於花邊圖案式的千印一面的背景中,這種變化尤為可貴。它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為我們提供一些範本,而在於為我們提供了一套創作模式,即「印從紋飾出」,鳥蟲篆印中的紋飾變化足以決定其風格歸屬。
  • 眾籌丨和田玉佛像印章吊墜,可戴、可用、可藏
    既是印章,又是玉牌,這便是一條生活館為大家推薦的幾款「和田玉佛像印章」。將印章佩戴於身,隨身攜帶,隨時取用,可謂真正的「玉不離身、印不離身」。這幾款和田玉牌,由西安美院青年玉雕藝術家張文靜操刀設計。入門款按雕刻寓意分為2種可選,三世佛牌和十八界佛牌。
  • 釋迦牟尼佛像的滄桑
    顏色像熟金子,一隻手做結定的姿式,另一隻手做壓地印的姿式。相好莊嚴,慈和美妙。據說凡是見到這尊像的人,都能夠解脫三毒的痛苦,生起真實的信仰,具足一切見、聞、念、觸的功德,與見到了佛陀本人一模一樣,沒有絲毫差異。當時佛祖住世,親自為身像開了光,散花加持,最後藏於印度金剛座寺。
  • 《絲路梵華—吉泉齋藏古代佛教造像集珍》佛像賞析不空成就佛像
    《吉泉齋》歡迎您的關注禾木 | 素色 | 沉澱 | 留藏文化的置入,是感受生活最「知性」的做法不空成就佛像佛右手結施無畏印,左手結禪定印,結金剛跏趺坐於雙層蓮臺之上。佛頭戴五佛冠,身著菩薩裝,帔帛、飄帶線條流暢,頗具織物質感;瓔珞垂於胸前,諸寶莊嚴於身。根據風格判斷此像應為明代早期北京宮廷作品。
  • 陳巍:為了一組好印,他曾60小時不眠不休
    7月25日晚,陳巍如同平日裡每個夜晚一樣
  • 拍賣場上百萬級別的佛像鑑賞
    佛像藝術的出現,是公元一、二世紀的事情。佛之形像,廣義含菩薩、羅漢、明王、等像。佛文化在歷史長河發展中,地方文化區域也有了不同的方向,大致可分為漢傳,藏傳和南傳佛教,文化不同,佛像的面相造型也不同。右手施降魔觸地印,左手結禪定印,雙腿結全跏趺坐,為釋迦牟尼成道的標準像。束腰仰覆式蓮花座,上下緣飾兩圈連珠紋,蓮花瓣寬大飽滿,排列規整,做工精細,時代特徵鮮明。整像工藝精湛,製作考究,體量巨大,展現出雄壯的雕塑之美,為14世紀前後西藏地區造像的上乘之作,應出自於西藏大型寺院之手,並作為珍品而供奉。
  • 無相佛:無臉佛像的秘密
    幾年前,一位玉雕師創作了一組沒有開臉的翡翠佛像題材作品,由於玉雕行業此前還沒有出現過無臉佛像,所以這種新穎獨特的創作題材,一時成為佳話,引來眾多玉雕師的跟風模仿。從那以後,玉雕無相佛開始大量進入市場。  眾所周知,有相佛的面部創作絕非易事,佛作為人們心中的神,它的神態、表情甚至表現出來的情緒等都要體現出安詳、包容、慈悲等特徵。有相佛的創作技巧主要在於:眼觀鼻、鼻觀心、低眉、慈悲相、微微笑、造型圓滿。
  • 注意了,為什麼不能供奉半身佛像或佛頭?
    現如今,很多人把佛像當成藝術品,在家裡或者在飯店等場所,供養一個佛頭或者半截佛身當擺設,這樣做是不如法的,且缺乏對佛像的恭敬之心。  《優婆塞戒經》云:「不應造作半身佛像。若有形像,身不具足,當密覆藏,勸人令治;治已具足,然後顯示。見像毀壞,應當至心供養恭敬,如完無別。如是供養,要身自作;若自無力,當為他使,亦勸他人,令佐助之。」 可見,供養佛像當供養具足之身,供養半身佛像或者佛頭皆不如法,好比斬首示眾,其罪過將來必墮地獄。  印祖曾說: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
  • 為收集佛像痴狂,聽蔡志忠講述他與三千佛像的故事
    回家後,蔡志忠把佛像擺在書桌燈光下,「哇,好美啊」,他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自此,蔡志忠在收藏銅佛的路上一發不可收。1992—1994年間,香港古董街人行道上,鋪滿了來自中國的各種古董:西漢高古銅器、北魏佛菩薩石雕、北魏「胡人」彩陶、唐代仕女彩陶、唐馬彩陶、字畫、文玩、陶瓷器,琳琅滿目。蔡志忠則目標明確,每隔3周,就去搜尋銅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