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建築有千年曆史文化為底蘊,歷經時間長河的沖刷,留下了無數讓世人驚嘆的偉大建築群。按其特點大致可分為四個流派:房在外院在內的四合院派;天人合一、寫意風流的江南園林派;雕梁畫棟、飛簷拱門的中式符號派;以及融古貫今、加入現代與西方元素的改良派。
日本與中國比鄰而居、一衣帶水,自古以來交往頻繁,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宗教思想,都處處可見中國文化的鮮明痕跡。在建築中也不乏中式元素的引用,例如唐門、榫卯、鬥拱等等中式建造中的傳統符號。
本文將淺析日本建築界的兩位大師級建築師——村野藤吾和吉村順三設計的旅館,帶大家領略日式建築中蘊涵的「美意識」。
村野藤吾
(1891年5月15日-1984年11月26日)
1897年出生於佐賀縣唐津,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部建築學科。是日本著名的邊緣派建築大師、後期表現派代表人物,1967年獲得日本文化勳章。他的作品既吸收了西方的設計原理、又保持著日本傳統;既採用現代技術、又賦予強烈的人文情懷。以大阪為據點、在全國各地留下了300多所建築作品。其代表作有日比谷大樓、大阪新歌舞伎座、東京新高輪王子飯店等。
村野藤吾擅長使用工藝裝飾品、打造出精緻明亮的近代「數寄屋「(茶室式住宅),在他設計的多處近代酒店和劇場中都留有鮮明的村野式茶室住宅的特徵,令人見之則明。凝目細看、你必定會對木匠雕工的技藝發出由衷的讚嘆,就連根根棟梁都在不經意間流露出村野流的古典精粹。
他設計的佳水園被認為是茶室式建築的傑作,至今仍是無數遊客的首選留宿旅館。
佳水園(1959 京都)
——四季花開,美景常在
佳水園是高級酒店The Westin Miyako Kyoto(京都威斯汀都酒店)的和風別館,1960年開業,位於東山半山腰附近。村野先生曾經強調「他並不認同將佳水園單純地定義為茶室式住宅,他的設計理念是將西式建築與茶室住宅同存並立,你可以自由定義你眼中的佳水園。」
勿論它的隸屬有何爭議,有一點卻是得到空前一致的讚美的。那就是佳水園獨特的屋脊造型。薄如蟬翼的銅板層層疊疊覆蓋著坡度平緩、接近水平的屋脊,弧度優美流暢,飛簷而出的脊板非常寬闊,這是在當時的日本建築中首次出現的結構造型。脫離了傳統寺院建築一整片屋脊帶來的壓迫感、兩片極薄屋脊相組合的形式更為輕盈柔和,這也成為了近代茶室式住宅的特徵之一。
將目光轉到室內、走廊的天井是「掛け込み天井」(屋簷貫入到室內形成的天井),以村野為首的後現代主義建造家們將原來只運用在茶室中的「天井「普及化, 」天井「也更加頻繁地出現在旅館民宿等建築中。日本建築的空間視線點較低,天井的設計使得視野更為開闊,而在日本建造中天井大多與山水園林相結合,營造出靜謐、侘寂、禪意的氛圍。
充當圍屏、起著隔離作用的小牆壁上嵌著一扇嶄新的窗子,上面交錯著斜著的格櫺。受到俄羅斯構成主義的影響,從左下到右上格子空隙呈漸變式擴大,給人一種上升感和浮遊感的全新感悟。
仿照醍醐三寶院的白砂草坪的中庭也是村野的得意之作。庭院被連接成「コ」字形的房屋所包圍,以天然巖石為主體,被擬作葫蘆和德利酒杯的綠草,以及從巖石上潺潺流下的清水,被人們具化為「酒杯與酒」的意象。
日生劇場
Nissay Theatre (1963)
日生劇場,把他的花崗巖古典的外表和幻想的珍珠貝放入內部空間,然後從主流的角度看是現代建築是「反動」的批評。
日生劇場是村野藤吾整個建築設計生涯中的破格之作。是昭和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日生劇場既非和風建築、也脫離了近代建築的範疇,如果硬要定位的話,只能歸其於超越了近代建築的表現主義流派中。
淡紅色的花崗巖築造的劇場沉穩大氣、古典氣息濃厚。
通往劇場的過道是著名畫家長谷川路可的作品,用彩色貝殼、玻璃和小石頭在大理石上刻畫出斑斕奪目的花紋,一直延伸到劇場內。
劇場一樓被通透亮澤的玻璃籠罩著,矗立在大廳中的希臘風情的石柱、白色大理石的地面、巨大的純銀吊燈構建出恢宏大氣的格局;呈螺旋狀上升至二樓坐席的臺階鋪陳著鮮豔的大紅色絨毯、古老東方風的窗子和雕刻著黑色花紋的扶手衍生出神秘而貴氣的質感。
最具壓迫感的是由2萬多個貝殼打造的全曲面天花板。鑲嵌在高空中的貝殼閃耀著柔和的光芒,身臨其中如同蜷縮在生命之源的深海巨淵,仰望著粼粼水面,嚮往著海平面之上的大千世界。
置身日生劇場中,被磅礴的音樂緊緊纏繞,似乎觸連上人類最遠古的記憶,就像回到席天慕地的原始時代,棲居在森林中,迎立樹梢的翠鳥啁啾鳴唱、清流淺溪潺潺流動,偶爾不知源頭的魑魅魍魎,交織成生命最初始的律動。
這座和風意匠與現代建築相融的劇場之詭譎在於:重歷文明的初始、感懷人類不思議的妄想。
目黑區綜合廳舍(1966)
米子市公會堂(1958)
三養莊(1988 靜岡)
——風吹樹葉,流水潺潺
總館即原巖崎久彌宅邸,新館29棟則由村野森建築事務所操刀設計,於88年建成,該建築也成為村野藤吾晚年設計的和風旅館代表性傑作。
不過遺憾的是,村野在84年去世,未能親眼見證三養莊完工,後由近藤正誌等人參考村野留下來的草圖和黏土模型完成了這個建築。
在新館中,客房之間相互獨立,由高低變換的走廊相連,且因為走廊很長,特意採用了非直線設計,不令人生出距離感。
村野的設計充分利用了天然的地形,客房雖為平房,卻不乏臺階,屋頂形態各異,體現出其精巧的構思。
據說村野在1921 年訪問北美的酒店時學到了當地的待客精神,他將這種精神融入了建築設計中,令住客能夠感受到別樣的舒適感。
此外,三養莊也包含了「村野派」的集大成之趣味,即在引用現有樣式與作品的基礎上加以改變,令村野的創意得到進一步昇華。
比如特別房間「初音」借鑒了表千家的殘月亭,被稱為「龕破床」的曲
村野藤吾一生留下了近代酒店與劇場設計等眾多作品,尤其以數寄屋建築為最,其妙處無法一眼參透,但是如果細細挖掘,你就會發現村野派的工藝何其精湛。
據說村野住在酒店時,會仔細地將客房以及家具的草圖畫下來,一直醉心於建築學研究直至晚年。
他在28歲時曾發表文章《樣式之上》,倡導以人道主義為軸線,不拘泥於形態,追求大眾能接受的建築形式。
在村野的建築家生涯中,他設計了許許多多的日式建築與酒店設施,飽含村野派特色,即將傳統與創新同時融入建築之中。
正如他自己所說:
「遠看是現代主義,近看是歷史樣式。」
吉村順三
(1908年9月7日-1997年4月11日)
1908年出生於東京布匹商世家。在東京美術學校(現在的東京藝術大學)學習建築,通過實地測量和觀察觸及日本的古建築,將現代主義與日本傳統和風建築相融合。1931年畢業後,師從安東尼.雷蒙德。1941年,開設吉村順三設計事務所。1962年,就任東京藝術大學教授。1990年成為日本藝術院會員。其代表作有奈良國立博物館·新館、皇居新宮殿、東山魁夷邸、國際文化會館等。
追求材料和結構的簡單純粹、締造出寧靜而又富有層次感的空間一直是吉村順三秉持的設計理念。他親自設計的文殊莊處處凝結著日本人的「美意識」,成為享譽國內外的著名旅館。
文殊莊
地址:京都府宮津市天の橋立海岸
電話:+81-7-72227-111
網址:http://www.monjusou.com
共30個房間,1個房間可住2人、1晚附帶2餐費用22000日元~
文殊莊於1966年開業。在日本三景之一的「天橋立」南側、佇立著明柱素潔的智恩寺,這裡祭祀著因「文殊之智慧」而廣為人知的文殊菩薩。寺廟門前是沿天橋立運河沿岸而建的文殊莊旅館。
天橋立、文殊菩薩、吉村順三,與之密切相關的名頭,隨便哪一個都是聲名遠播的,但與之背道而馳的卻是文殊莊樸素的外裝內飾,小到壁龕大至宴會大廳,既未用價值千金的奢侈材料也沒有巧奪天工的精美飾品,吉村大師靈活運用身邊隨處可見的普通材料,設計出幽靜秀美的和風空間。在依山傍水間、為遊客奉送上最極致的住宿享受。
通往客房的狹長走廊設計得極富私密感、演繹出私人空間般的沉靜氣氛。較低的天井對照明有一定的影響,整個廊下光線昏暗。為了調和無形中產生的閉塞感,設計了很多可以眺望庭院的小窗戶。在14年前將廊下走道的地板改換成榻榻米後,從走廊到客室都可以赤足行走,打造出一個更具家庭式氛圍的環境。蜿蜒曲折的走廊和中庭將前廳和客室分割成兩個獨立的空間。
擁有100塊榻榻米的巨大宴會廳最能體現吉村大師主張的「簡潔純粹」的美意識。拒絕一切奢華的裝飾,整個大廳唯一能稱得上飾品的恐怕要數照明的頂燈了。全靠窗外翠綠清冽的松樹和拉門上紅色的波紋展示著簡單大膽的格局魅力。
通過宴會大廳舞臺後的巨大玻璃窗、可以將齊頭並立守護著天橋立的松樹群一絲不苟的姿態盡收眼底。夜晚的宴會場有霓虹燈光的加持、氣氛自然更加迷離惑人心神,但文殊莊白天的宴會大廳也別具一番風情。明媚的陽光、盎然的綠意、憨態可掬的白巖綠植,偶爾參加一場生機勃勃下的午宴也是不錯的體驗。
所有的客房都正對著天橋立而設計。和室的天井相對較低,吉村大師按照身體的使用感調整了家具的尺寸大小。包括天井、壁龕等細節設計都根據每個房間的佈局做出了細微的調整。直至現在、客房的格局都完全沿襲了竣工後的佈置、這麼多年來沒有一點變動,足以證明唯有簡潔能夠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無論潮流如何更迭變化,自有它的一寸立足之地。窗框和擋雨板也是舊時模樣。拉門上的紅色波紋也和宴會廳如出一轍。
歷經百年時光的打磨、這兩座旅館仍然靜立在當年的選址上、歷久彌新。為每一個遠行的遊人提供家一般溫暖的棲息之地。兩位大師獨具匠心的設計讓平平無奇的旅館儼然成為了必賞風景一般的存在。凝聚了兩大巨匠「美意識」的旅館,處處有綺思比比皆妙想,讓你的留宿之夜充滿了未知的驚喜。
建築家吉村順三語錄
(封面的草圖來自吉村順三,1937年,漁舟)
吉村在少年時期開始便對住宅抱有興趣,感受到日本的自然風土所養育出的獨特的傳統建築的魅力、自始至終實踐著將人們的生活和幸福以及人性,以建築的具體化的形式體現出來。他是為地域貢獻、持續追求創造品質與美的建築、生活在20世紀的建築師。
在吉村生前,當被問及建築師的未來時,他這樣說到:「應該從我們所生活居住的日本、從長年累月的風土文化所培育出的各種各樣的建築開始學習,去創造那些能夠傳達日本情感的簡單又美麗的事物吧。」
這樣的吉村的話語,我們從他在世時的被刊登在報紙、雜誌、書籍的文章中節選,並引用他曾說過的「建築就是詩歌一樣的存在」刊行了這本名為《建築是詩》的語錄。
(摘抄自前言)
建築師生平
今日譯文
作為建築師最高興的,莫過於看到建築建成、人們進入、一家人在那裡過著好的生活。
黃昏時分,經過一戶人家的時候,家中亮著明燈,如果能感受到一家人生活得溫馨快樂,那對於建築師來說,是最開心的時候了吧。
通過建造房子,在這裡經營新的人生、新的充實的生活;如果是商店,新的繁榮被期待著,這種事情是在建築之上的藝術性的表現,我認為這就是設計的工作。
總之,把無法通過計算得出的人的生活和在那居住的人的心理,通過寸法來表達,這就是稱為設計的東西,但設計,絕不僅僅只是畫圖,而是(前文所提及的)這些東西。
——《朝日新聞》一九六五年七月十一日號
01 住宅是基本
我喜歡住宅,覺得住宅果然是基本。不管多小的住宅,只要能做好,那麼無論多大的項目都不成問題。
像賴特、密斯、柯布西耶、杜多克他們不都在設計住宅嗎。我想正是因為住宅是設計的根本吧。
總有一種「小住宅做不好就無法做大建築」的感覺。
02 家的形
我認為家的形式沒必要每一個都不一樣。而應該是無論到世界中的哪處差不多形態的房子裡、在這之中考慮如何體現出個性才對。這正同理於鳥巢獸穴的存在,同一種鳥築著同樣的巢。但在這之中如何居住,這不才是人的有趣之處嗎。
03 住宅的原型
住宅的原型是立方體。它有一定亮度,然後有火、水和便所,接著植物是無論如何都需要的,即使只有一盆也好。我想這是人最低限度的(住宅)原型了。當然,我對於比如像圓形的、六邊形的房子也很感興趣,可那是富餘的情況,但創造所謂經濟的空間難道不是我們這些建築師的責任嗎?我一直持著這樣的考慮。
此外,在當今伴隨著自動化、電視等出現的新時代裡建造房子,我想植物必須有某種存在的形式。它可能會是一個庭院、一扇飄窗或者別的什麼,但無論如何都想要植物!
04 人的尺度
關於美國,對我影響最深或者說最能感受到魅力的,是科洛尼亞時代(殖民時代)的建築。那個時代的非常艱難的生活中的嚴謹性在建築中被表現出來。雖然許是受到了材料的限制,但是尺度感非常好,有人的尺度在裡面。
文章來源:Yaya world公眾號
暫時每周不少於兩節課,另外,我會不時指導大家進行外幣投資。掘金堂採用月費制,具體費用請諮詢小編。想了解玩主一高做什麼生意,請點擊《玩主一高-世界級品質保健品》!
一高
歡迎下列人員進入玩主一高掘金堂:
中外企業家、企業金領、媒體從業者、收藏界人士
玩主一高掘金堂由玩主一高本人擔任群主,一周一節玩主親授的管理大課,包括企業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企業對外投資和國際貿易。每天一小時的群內討論,釋疑解惑,回答學員問題。
相關細節請查看《一高開堂》。
欲入群者,必須提供真實姓名,工作單位證明,所在城市供審核,本群僅供實名制人員申請。
垂詢請向馮先生申請,掃描以下二維碼加入!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