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10月14日到11月24日,東京國立博物館將舉辦「御即位紀念特別展 正倉院的世界」,其中的鎮館之寶「螺鈿紫檀五弦琵琶」由當年遣唐使帶回。對於正倉院,這個日本的文物寶庫,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螺鈿紫檀五絃琵琶
正倉院建於公元八世紀中期奈良時代,位於日本奈良東大寺內大佛殿西北面,是用來保管寺內財寶的倉庫,收藏有生活用品、書卷、文具、樂器、祭祀用品、服飾、傢具、兵器等多類寶物,總數約達9000餘件。正倉院的收藏品全面展示了8世紀主要文化圈的特點,即以唐代文化為主,包括朝鮮、印度、伊朗甚至希臘、羅馬、埃及等國文化。「正倉院是絲綢之路的終點」,其文化價值極高,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發佈的世界文化遺產「古奈良的歷史遺跡」的一部分。
正倉院名字的由來
在奈良和平安時代,中央和地方的官廳及寺院裡,都會專門設置一個存放重要物品的倉庫,稱為「正倉」。幾個正倉集中在一起被稱為「正倉院」。隨著歲月的流逝,很多地方的正倉蹤跡消失,唯有東大寺正倉院內的正倉一棟還保留著原貌,這就是正倉院寶庫。
正倉院的陳列物是以日本第45代聖武天皇的遺物為基礎構成的。聖武天皇於篤信佛教,在位時曾頒詔鑄大佛,並於749年前往奈良東大寺。在盧舌那佛前自稱「三寶奴」。在756年6月4日他去世後的七七四十九日忌日,他的皇后光明皇太后為聖武帝祈冥福,將他遺愛之物分批呈獻給東大寺盧捨那佛。這些呈獻物收藏在東大寺的正倉院。到明治時代,整個正倉院連同寶物劃歸皇室專有,脫離東大寺,直接由宮內廳管理。
現存的正倉院建築也很特別,全部為木結構,不用柱子,而是將三角形木材多層疊加搭成「#」形,屋頂為四阿式,內分北倉、南倉和中倉。756年開始啟用。
正倉院的重要寶物
正倉院收藏的寶物數量大,種類多,但大都標有明確的使用年代和由來,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寶貴的依據。這裡的寶物多為傳世品而不是發掘品,因此保留著原有的品質和風貌。
正倉院所藏寶物來源主要有三種:一為聖武天皇兩次派出的「遣唐使」帶回的唐代精緻文物400多件大唐藝術文物;二為經由中國傳入日本的西域文物;三為奈良時代日本模仿唐代文物所做、或創造之物。正倉院藏品約 300餘件,包括繪畫、劍、鏡、武器、樂器、佛具、法器、文房四寶、服飾品、餐具、玩具、圖書、藥品、香料、漆器、陶器、染織品、玻璃品等。大部分是由遣唐使和留學生帶回日本的物品,是奈良時代及中國唐朝優秀文化的代表。尚有部分屬古代西亞、中亞或地中海沿岸從絲綢之路傳來的珍品,正倉院可說是古代西亞、中亞、南亞、東南亞、中國、朝鮮、日本美術及社會科學的博物館。其中最重要的文物有螺鈿、紫檀阮鹹、螺鈿紫檀五弦琵琶弦、金銀平脫背八角鏡、銀平脫銀八面鏡箱、黃金琉璃鈿背十二稜鏡、漆金箔繪盤、羊木藤纈屏風、樹下美人圖屏風、碧琉琉璃、漆胡瓶、伎樂面等。
保存完好的唐朝藝術寶庫
正倉院的寶物為何仍保持著良好的狀態?究其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首先,由於受制度限制,寶物不能隨意開封,一直處於嚴密的保護狀態。同時,寶庫處在一個稍高的地方,地板離地面非常高,避免了濕氣侵蝕和蟲害。這就是其著名的溫度調控系統,把四季氣候和天氣轉變對收藏所致的影響減至最小。寶物收藏在櫃子裡,避免了陽光照射和空氣汙染。在這樣的環境下,極度脆弱、在其他環境下難以久藏的材質也可得到完好的承存。
此外,寶物入庫的時候有一個《獻物賬》,所謂「獻物」,就是貢獻出來的物品。《獻物賬》就是獻物的清單。可見唐代的中國和日本都有非常嚴格的制度,入庫都寫單子。這份單子對後人的重要性有時甚至超過實物本身。對研究當時日本的對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價值。
唐朝時期中國國力鼎盛,受到鄰國日本的追捧。遣唐使不僅給日本帶來了唐朝先進的制度和理念,把盛唐的文化傳承到了東瀛,也帶回了大量的藝術品,把典雅細緻的皇室品位帶給了當時的日本天皇。
奈良時期,聖武天皇在奈良興建東大寺,以迎接揚州高僧鑒真前來日本。正倉院可以說是迄今保留得最全面、最豐富、最有價值的唐朝藝術品的寶庫。有人說,現在要看真正的唐朝建築,必須到日本奈良。今天能夠看到的唐朝最準確、沒有走樣的文物,也往往是在正倉院。
2003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曾舉辦過一個日本文物精品展。當時,曾展出來自正倉院的十件精品文物,雖然基本是複製品,但有些明治時期的複製文物同樣極珍貴。
從正倉院的寶物可以清晰看出唐代文化對日本文化的深遠影響。如正倉院中的螺鈿紫檀五弦琵琶,琵琶紋飾中繪有一個騎在駱駝上的樂手,周圍是一些沙漠植物。有人認為,此畫展示了絲路或中國西北風光。
還有一個例子是橫刀。橫刀是中國唐代非常盛行的一種刀具。既是武器,也是宗教儀式中使用的刀具。當年中日往來交流頻繁,很多中國人到日本生活,據推測,這種刀就是當時由這些人帶去日本的。唐代.紫檀嵌,玳瑁五弦琵琶,規格:全長108.5釐米,腹寬31釐米,現存於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紫檀木質,琴軫分列琴頭兩側,左三右二,通身鑲嵌螺鈿,並嵌螺鈿騎駝人撫彈琵琶圖,腹面桿撥處還貼以玳瑁薄片。背之全面,有螺鈿之鳥蝶花卉雲形及寶相華文,花心葉心間,塗以紅碧粉彩,以金線描之,其上覆以琥珀、玳瑁之屬,於其淺深不同之透明中,顯現彩文之美,極為瑰麗工巧。唐朝時贈與日本聖武天皇,756年,天皇逝去,獻給奈良東大寺。
聖武天皇和光明皇后也在國書《萬葉集中留下不杇歌:
「道に逢ひて 笑まししからに 降る雪の消なば消ぬがに戀ふといふ我妹」/
路遇可人笑,
眉香皆可掬。
嫣然融冰雪,
桃之夭夭兮。
「我が背子とふたり見ませば幾許かこの降る雪の嬉しくあらまし」/
玉屑紛紛飄,
後宮聲翻揚。
幾許心歡暢,
素雪降人間。
(來源:陽光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