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
中共中央華東局確定江西為華東區的戰略後方,是「小三線」建設的重點決策。1964年11月13日江西省委召開會議,決定把「江西建設成為拖不垮打不爛的華東戰略後方」作為全省動員的口號。
江西處於長江中下遊南岸,位於東經113°34′36″-118°28′58″,北緯24°29′14″-30°04′41″之間,東臨浙江、福建,南嵌廣東,西連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江西在三線建設整體規劃中雖不是全國大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卻是華東局「小三線」建設的重點規劃地區。
所謂「三線」,一般是指當時經濟相對發達且處於國防前線的沿邊沿海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的三道線。「一線」指位於沿海和邊疆的前線地區;「二線」指一線地區與京廣鐵路之間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東半部;「三線」一共13個省區,包括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西部省區以及山西、河南、雲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省份的後方地區。其中西南的川、貴、雲和西北的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一、二線地區的腹地俗稱為「小三線」。
從1964年11月25日起,江西省委書記白棟材親自帶隊,率領江西省「小三線」建設項目選點工作組,跋山涉水,初步選擇25處作為建設「小三線」企業的廠址。在江西省九江市瑞昌縣洪下鄉張家鋪村的偏遠荒野大山溝裡,一家神秘的軍工企業——國營人民機械廠將從這裡誕生。
發展
1965年,華東局派方萍根帶隊來黑龍江部屬123廠選調支內技術幹部,帶往江西瑞昌。人民廠由上海重型機器廠負責包建,方萍根是上海重型機器廠黨委派到江西瑞昌縣任支內工作組負責人(組長),組織和實施工廠的興建工程。專業技術人員和一些專業生產骨幹工人由五機部負責派出。
1966年-1970年初是人民廠的興建時期,建設口號是——「艱苦奮戰,大幹快上」,廠址由江西省國防工業建設第二指揮部負責選定,福建永泰工程建築隊承包建設,負責厂部、廠房和生活區職工住房的全面建築。軍工廠的規模及布局是由上海重型機器廠承建,企業管理幹部和職工隊伍是以「支內」的辦法輸送過來。
方萍根手繪人民廠布局圖
按建廠「靠山隱蔽」的原則和廠區與生活區分開的要求。方萍根與建設者們認真研究了山溝的地形地貌來描繪興建藍圖,組織實施厂部和各個生產車間的規模布局。對哪個山嶺下深挖洞,哪個山坡上建什麼工房都作了具體規劃。
國營人民機械廠自建廠開始,原定的第一個產品是「56式85毫米加農炮榴彈」,工廠最初就是按照85毫米加農炮榴彈的生產要求設計的。後來,為了支援越南戰爭中高炮防空的需要,1969年初,人民廠接到改85彈為57彈的試製任務。根據要求,人民廠轉產開發「59式57毫米高射炮榴彈」。
部裝車間「五七炮彈」生產線一角,左:嚴博淵 右:魏桂英(此照片由魏桂英提
由原123廠調到人民廠的主任工程師鄧嵩生回憶說:「當時,我也感覺比較棘手。人民廠的衝壓設備,基本上我出技術參數,由上海重型機器廠設計、製造。衝壓生產工藝由五機部設計院設計,廠房建築由華東設計院設計。我到人民廠以後,一直跟這兩個設計院打交道。衝壓這條生產線是按照我的要求調整、確定設計的。最初的方案由於設計人員業務不熟悉,不符合我們的生產需要而被推翻,建設資金也因此翻了一倍。」
1969年11月7日至11日,人民廠101車間搞了個「四天五夜」大會戰。衝壓車間和工具科一起邊摸索邊總結,同心協力攻關,終於打通了衝壓生產線。為節約銅資源,當年,安徽、四川等地也在搞57彈「以鋼代銅」,但是沒有成功,57高炮藥筒「以鋼代銅」在五機部能叫得響的就是人民廠。57高炮藥筒「以鋼代銅」是人民廠立廠之本,也是人民廠最顯著的技術特色。
此外,人民廠的57彈能經受零下40度的低溫考驗,在自然的極端狀態下,保證實彈射擊質量。每一批產品出廠前都要做低溫試驗,低溫射擊過關才能驗收出廠。1971年2月,人民廠第一產品(57彈)生產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
輝煌
1978年10月,人民廠第二產品(85彈)生產定型並批量生產。1983年3月,85彈藥筒減伸工藝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八十年代初期,國內經濟體制改革風起雲湧,計劃經濟向計劃和市場雙軌制經濟過渡,軍工企業的鐵飯碗不復存在,人民廠軍品任務銳減,調整產品結構,人民廠軍轉民迫在眉睫。
這時,兩伊戰爭爆發,國內很多軍工企業抓住了軍品外貿的機遇,人民廠也不例外。人民廠開發了第三產品——152毫米加農榴彈炮,陳申君設計研發的152彈體螺旋裝藥氣動控制裝置為152全彈順利投產、安全批量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設計亦為同行業某大型軍工廠所採用。
自1984年至1988年,人民廠依靠軍品出口(主要是152毫米加農榴彈炮),數年內為江西地方軍工創造了數以億計的外匯(在當時創匯是經濟工作中的頭等要務),創造了二千多萬元利潤。
人民廠作為軍工企業,進入發展的輝煌期。
軍轉民和新廠建設
八十年代末期,隨著兩伊戰爭結束,人民廠沒有了外貿軍品訂單。單單憑藉從1980年起軍轉民的產品----自行車飛輪、工礦配件、起爆藥柱等不足以支撐人民廠龐大身軀,企業經營再度陷入低谷。
人民廠為扭轉企業困境,從軍轉民和新廠建設兩條戰線上突圍。人民廠從上海以較低價買進480噸臥式水壓機,上馬氧氣瓶項目。
人民廠全力以赴試樣品,進而把寶鋼急需的石油鑽杆接頭(坯)牢牢抓在手中,並通過為寶鋼提供鑽杆接頭(坯),人民廠在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聯合重組方面做了一篇大文章----加入寶鋼集團,開了江西地方軍工乃至江西企業兼併重組之先河。
瑞昌新廠區奠基儀式隆重開典--攝於1987年10月1日
到1989年底,新廠區累計投資七千餘萬元,完工建築面積近12萬平方米,原設計年產20萬發152毫米加農榴彈炮也已基本建成。但軍轉民的形勢不可逆轉,於是,人民廠按轉產氧氣瓶和鑽杆接頭(坯)兩大主導民品對總體規劃和工藝布置再次調整。
加入寶鋼集團
1990年—1991年,人民廠經濟困難時期,人民廠靠江西省國防科工辦借款度日,以保住工人工資和工廠基本運轉。時任廠長章榮生在後來的回憶文字裡說:「前後達十餘次,次數多了,科工辦經辦人員難免心煩,」章榮生對他們戲言道:「你不給錢,我就跳六樓。」(省國防科工辦財務處原來在六樓辦公)
黎明部長為人民廠題字
在江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支持下,錢家銘牽線請寶鋼集團兼併人民機械廠,1990年10月14日,寶鋼最高領導,時任國家冶金工業部副部長兼寶鋼廠長的黎明同志決定親自考察人民廠。並未人民廠題字—— 「學習人民機械廠艱苦創業,努力開拓的優良傳統,加強協作,共同前進。黎明 一九九O年十月十四日」。
隨後,人民廠拉開了加入寶鋼集團,成為全資子公司的序幕。
1992年9月1日,人民廠舉行加入寶鋼集團慶典儀式。1993年,人民廠生產銷售氧氣瓶 13萬隻、 加上鑽杆接頭(坯),當年實現盈利,一舉甩掉了虧損多年的帽子。寶鋼注入大量資金幫助發展生產,後來人民機械廠改制為民營,寶鋼盡力盡責將所有債務清理,對全廠職工社保、醫保均作了妥善處理。
破產
2004年8月3日,江西省九江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了寶鋼集團人民機械廠申請破產還債一案。《寶鋼集團人民機械廠破產案民事裁定書》如此表述:
江西人民機械廠(即:國營9333廠)大山溝裡的老廠大門
「現查明:申請人寶鋼集團人民機械廠系寶鋼集團下屬全民所有制企業,工廠始建於一九六六年,前稱江西省人民機械廠,於一九九二年九月併入寶鋼集團,但仍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具有法人資格。因該廠經營管理不善,造成嚴重虧損,現處於停產狀態。截止二00四年五月三十一日,審計結論證明:申請人寶鋼集團人民機械廠資產總額為94,261,933.22元,負債總額為356,735,580.66元,資不抵債總額為262,473,647.44元,資產負債率為378.45%。」
從此,江湖再無人民廠。
新鮮資訊!精彩圖文!深度報導....盡在「印象瑞昌」!趕緊戳二維碼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