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線」軍工企業——瑞昌國營人民機械廠的前世今生

2021-02-28 印象瑞昌

誕生

  中共中央華東局確定江西為華東區的戰略後方,是「小三線」建設的重點決策。1964年11月13日江西省委召開會議,決定把「江西建設成為拖不垮打不爛的華東戰略後方」作為全省動員的口號。

  江西處於長江中下遊南岸,位於東經113°34′36″-118°28′58″,北緯24°29′14″-30°04′41″之間,東臨浙江、福建,南嵌廣東,西連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江西在三線建設整體規劃中雖不是全國大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卻是華東局「小三線」建設的重點規劃地區。

  所謂「三線」,一般是指當時經濟相對發達且處於國防前線的沿邊沿海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的三道線。「一線」指位於沿海和邊疆的前線地區;「二線」指一線地區與京廣鐵路之間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東半部;「三線」一共13個省區,包括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西部省區以及山西、河南、雲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省份的後方地區。其中西南的川、貴、雲和西北的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一、二線地區的腹地俗稱為「小三線」。

  從1964年11月25日起,江西省委書記白棟材親自帶隊,率領江西省「小三線」建設項目選點工作組,跋山涉水,初步選擇25處作為建設「小三線」企業的廠址。在江西省九江市瑞昌縣洪下鄉張家鋪村的偏遠荒野大山溝裡,一家神秘的軍工企業——國營人民機械廠將從這裡誕生。

發展

  1965年,華東局派方萍根帶隊來黑龍江部屬123廠選調支內技術幹部,帶往江西瑞昌。人民廠由上海重型機器廠負責包建,方萍根是上海重型機器廠黨委派到江西瑞昌縣任支內工作組負責人(組長),組織和實施工廠的興建工程。專業技術人員和一些專業生產骨幹工人由五機部負責派出。

  1966年-1970年初是人民廠的興建時期,建設口號是——「艱苦奮戰,大幹快上」,廠址由江西省國防工業建設第二指揮部負責選定,福建永泰工程建築隊承包建設,負責厂部、廠房和生活區職工住房的全面建築。軍工廠的規模及布局是由上海重型機器廠承建,企業管理幹部和職工隊伍是以「支內」的辦法輸送過來。

  

  方萍根手繪人民廠布局圖

  按建廠「靠山隱蔽」的原則和廠區與生活區分開的要求。方萍根與建設者們認真研究了山溝的地形地貌來描繪興建藍圖,組織實施厂部和各個生產車間的規模布局。對哪個山嶺下深挖洞,哪個山坡上建什麼工房都作了具體規劃。

  國營人民機械廠自建廠開始,原定的第一個產品是「56式85毫米加農炮榴彈」,工廠最初就是按照85毫米加農炮榴彈的生產要求設計的。後來,為了支援越南戰爭中高炮防空的需要,1969年初,人民廠接到改85彈為57彈的試製任務。根據要求,人民廠轉產開發「59式57毫米高射炮榴彈」。

  

  部裝車間「五七炮彈」生產線一角,左:嚴博淵 右:魏桂英(此照片由魏桂英提

  由原123廠調到人民廠的主任工程師鄧嵩生回憶說:「當時,我也感覺比較棘手。人民廠的衝壓設備,基本上我出技術參數,由上海重型機器廠設計、製造。衝壓生產工藝由五機部設計院設計,廠房建築由華東設計院設計。我到人民廠以後,一直跟這兩個設計院打交道。衝壓這條生產線是按照我的要求調整、確定設計的。最初的方案由於設計人員業務不熟悉,不符合我們的生產需要而被推翻,建設資金也因此翻了一倍。」

  1969年11月7日至11日,人民廠101車間搞了個「四天五夜」大會戰。衝壓車間和工具科一起邊摸索邊總結,同心協力攻關,終於打通了衝壓生產線。為節約銅資源,當年,安徽、四川等地也在搞57彈「以鋼代銅」,但是沒有成功,57高炮藥筒「以鋼代銅」在五機部能叫得響的就是人民廠。57高炮藥筒「以鋼代銅」是人民廠立廠之本,也是人民廠最顯著的技術特色。

  此外,人民廠的57彈能經受零下40度的低溫考驗,在自然的極端狀態下,保證實彈射擊質量。每一批產品出廠前都要做低溫試驗,低溫射擊過關才能驗收出廠。1971年2月,人民廠第一產品(57彈)生產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

輝煌

  1978年10月,人民廠第二產品(85彈)生產定型並批量生產。1983年3月,85彈藥筒減伸工藝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八十年代初期,國內經濟體制改革風起雲湧,計劃經濟向計劃和市場雙軌制經濟過渡,軍工企業的鐵飯碗不復存在,人民廠軍品任務銳減,調整產品結構,人民廠軍轉民迫在眉睫。

  這時,兩伊戰爭爆發,國內很多軍工企業抓住了軍品外貿的機遇,人民廠也不例外。人民廠開發了第三產品——152毫米加農榴彈炮,陳申君設計研發的152彈體螺旋裝藥氣動控制裝置為152全彈順利投產、安全批量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設計亦為同行業某大型軍工廠所採用。

  自1984年至1988年,人民廠依靠軍品出口(主要是152毫米加農榴彈炮),數年內為江西地方軍工創造了數以億計的外匯(在當時創匯是經濟工作中的頭等要務),創造了二千多萬元利潤。

  人民廠作為軍工企業,進入發展的輝煌期。

  軍轉民和新廠建設

  八十年代末期,隨著兩伊戰爭結束,人民廠沒有了外貿軍品訂單。單單憑藉從1980年起軍轉民的產品----自行車飛輪、工礦配件、起爆藥柱等不足以支撐人民廠龐大身軀,企業經營再度陷入低谷。

  人民廠為扭轉企業困境,從軍轉民和新廠建設兩條戰線上突圍。人民廠從上海以較低價買進480噸臥式水壓機,上馬氧氣瓶項目。

  人民廠全力以赴試樣品,進而把寶鋼急需的石油鑽杆接頭(坯)牢牢抓在手中,並通過為寶鋼提供鑽杆接頭(坯),人民廠在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聯合重組方面做了一篇大文章----加入寶鋼集團,開了江西地方軍工乃至江西企業兼併重組之先河。

  

  瑞昌新廠區奠基儀式隆重開典--攝於1987年10月1日

  到1989年底,新廠區累計投資七千餘萬元,完工建築面積近12萬平方米,原設計年產20萬發152毫米加農榴彈炮也已基本建成。但軍轉民的形勢不可逆轉,於是,人民廠按轉產氧氣瓶和鑽杆接頭(坯)兩大主導民品對總體規劃和工藝布置再次調整。

  加入寶鋼集團

  1990年—1991年,人民廠經濟困難時期,人民廠靠江西省國防科工辦借款度日,以保住工人工資和工廠基本運轉。時任廠長章榮生在後來的回憶文字裡說:「前後達十餘次,次數多了,科工辦經辦人員難免心煩,」章榮生對他們戲言道:「你不給錢,我就跳六樓。」(省國防科工辦財務處原來在六樓辦公)

  

  黎明部長為人民廠題字

  在江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支持下,錢家銘牽線請寶鋼集團兼併人民機械廠,1990年10月14日,寶鋼最高領導,時任國家冶金工業部副部長兼寶鋼廠長的黎明同志決定親自考察人民廠。並未人民廠題字—— 「學習人民機械廠艱苦創業,努力開拓的優良傳統,加強協作,共同前進。黎明 一九九O年十月十四日」。

  隨後,人民廠拉開了加入寶鋼集團,成為全資子公司的序幕。

  1992年9月1日,人民廠舉行加入寶鋼集團慶典儀式。1993年,人民廠生產銷售氧氣瓶 13萬隻、 加上鑽杆接頭(坯),當年實現盈利,一舉甩掉了虧損多年的帽子。寶鋼注入大量資金幫助發展生產,後來人民機械廠改制為民營,寶鋼盡力盡責將所有債務清理,對全廠職工社保、醫保均作了妥善處理。

破產

  2004年8月3日,江西省九江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了寶鋼集團人民機械廠申請破產還債一案。《寶鋼集團人民機械廠破產案民事裁定書》如此表述:

  

  江西人民機械廠(即:國營9333廠)大山溝裡的老廠大門

  「現查明:申請人寶鋼集團人民機械廠系寶鋼集團下屬全民所有制企業,工廠始建於一九六六年,前稱江西省人民機械廠,於一九九二年九月併入寶鋼集團,但仍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具有法人資格。因該廠經營管理不善,造成嚴重虧損,現處於停產狀態。截止二00四年五月三十一日,審計結論證明:申請人寶鋼集團人民機械廠資產總額為94,261,933.22元,負債總額為356,735,580.66元,資不抵債總額為262,473,647.44元,資產負債率為378.45%。」

  從此,江湖再無人民廠。

新鮮資訊!精彩圖文!深度報導....盡在「印象瑞昌」!趕緊戳二維碼關注吧!

相關焦點

  • 記憶中的四川:高密級軍工企業-東方紅機械廠
    上世紀三線時期,位於四川的成都曾經是三線軍工企業的重地,在成都郊區也布局了很多不為人知的重量級軍工企業。其中在成都金堂縣就有一個三線時期規模很大的軍工廠,代號為成都342信箱,最初叫東方紅機械廠。也許很多人對這個工廠的代號和初名都會感到陌生。
  • 三線時期,山西的管涔山和太行山區曾是京津的戰略後方基地
    01 軍工基地建設山西的三線建設從1965年開始,到1980年左右基本結束,大體經歷了15年時間。在此期間,中央在山西投資的重點是國防工業建設和基礎工業建設,山西則根據中央關於建設地方軍工(小三線)的規劃和指示,全面開展了「小三線」建設。
  • 備忘錄:代號850華陽廠,四機部三線軍工,輾轉津晉冀的半個世紀
    本文所記錄的這個代號850的三線軍工廠,也是一個漂泊的企業。數十年間三線人從渤海之濱的天津,轉戰太行之西晉東南的晉城,最後走出大山,落地於太行之東石家莊。這也算是眾多小三線的「漂泊」歷程的一個縮影吧。下面請跟隨我們三線備忘編者的腳步,一起去尋找曾經的晉東南華陽廠的漂泊記憶。
  • 記憶中的四川:三線軍工明光廠(338廠)和「珠江」牌相機
    這款相機就生產於四川省華鎣山中的三線軍工廠,今天要講的就是曾經總裝這款相機的兩個三線工廠之一-國營明光廠(338廠)。20世紀60年代中期,出於戰備需要,一場轟轟烈烈的國防、科技、交通、基本設施建設運動在我國西南、西北廣大地區展開,史稱「三線建設」。
  • 行遊漢中|探訪群峰機械廠,感受三線企業的變遷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蘇關係惡化,在此情形下,當年來自全國各地的熱血青年,離開家鄉和城市,響應「三線建設」的號召,在相對封閉的地方,有利於隱蔽的山溝裡建起了一座座工廠,秘密生產著中國當時最先進的武器和設備,為我國的國防需要提供了有力保障。漢中就是三線企業發展的聚集地之一,在漢中有許多三線企業,群峰機械廠就是其中之一。12月5日,我來到群峰機械廠,進行了探訪。
  • 【往事】曾經的三線 2348的前世今生
    【往事】曾經的三線 2348的前世今生——當年我軍大型石化「合成纖維」基地建設概況      位於湘北嶽陽的中國石化巴陵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嶽化)的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2348工程指揮部,其歷史至少要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的「三線建設」時期。
  • 山西國控集團打造軍工電子「大船」(圖)
    聚集放大產業優勢本報訊  (記者 王龍飛)12月5日,山西國控集團正式將其所屬國營東華機械廠、國營金陽器材廠整體劃入國營大眾機械廠,這標誌著該公司組建山西軍工電子集團有限公司進入實質性運作。  山西國控集團是省國資委監管的省屬唯一一家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平臺,承擔著省級機構改革脫鉤企業的管理任務,共有所屬企業48戶。記者了解到,其旗下涉及軍工、電子行業的有國營大眾機械廠、國營東華機械廠、國營金陽器材廠、山西永明無線電器材廠、國營東聲器材廠、國營建山機器廠六戶企業。
  • 記憶中的四川:三線時期的268廠(國營金光廠)
    今天我們繼續來聊聊關於三線的故事,這一集我們講講268廠(國營金光廠)。三線時期建設的軍工268廠,最初選址在達縣萬源,由於考慮到萬源山區太深,交通不便,生產、生活物資供應比較困難,1965年2月21日批准,確定選址廣安華鎣山西北側槽谷內的觀音溪,利用已經停產的鐵廠和農機廠進行改建。同年3月開始籌建工作。7月23日正式開始建設,全廠佔地12公頃,生活設施一應俱全。1967年正式建成投產。
  • 碧雲深處有個家——記旌德縣上海小三線井岡山機械廠
    二十世紀60—80年代期間,上海職工背井離鄉,遠赴皖南碧雲山區開山炸石、架橋修路,在碧雲村沿河的西岸邊,建設上海井岡山機械廠。該廠以生產五七高炮雷達而聞名,產品曾獲得1978年度全國科技大獎。如今上海井岡山機械廠廠址的建築,依舊保存著。
  • 從輕機槍到魚雷,揭秘三線廠的那段歷史
    很多三線兵工廠名字已經成為歷史,甚至企業已經破產、消失,但大家依然念念不忘「紅衛廠」。更有甚者半開玩笑的向我們編者說「生是三線紅衛人,死是三線紅衛鬼」 。對於這種對三線廠名的執著,三線備忘小編深感差異。
  • 上海小三線:我在寧國協同機械廠
    1968年6月份,因我們的機構撤銷而改行,被分到了小三線寧國協同機械廠。我第一次進山時乘在日野卡後面,300多公裡路程開了8個多小時才到廠所在地。當時廠裡還沒有電,都是點蠟燭。喝的都是山裡面的水,沒有自來水。住的是幹打壘,就是土打起來的房子。就這樣一直到了1968年年底,那個時候電有了,就開始籌備新40火箭炮生產線。
  • 廣安:三線建設,華鎣山脈崛起的工業傳奇(上)
    如今,半個多世紀已經過去,曾經駐紮廣安的三線軍工企業已全部搬離,但「三線精神」卻傳承了下來。   1965年至1966年期間,華鎣山作為重慶常規兵器工業的川北一線建設基地,五機部先後在此開工建設國營金光儀器廠、國營華光儀器廠、國營明光儀器廠、國營紅光儀器廠、國營永光儀器廠、國營興光儀器廠、國營江華機器廠7大軍工企業,此後又增加建材部企業國營西南玻璃廠以及小三線企業國營長城機器廠、國營燎原機器廠。至此,廣安三線建設正式拉開序幕。
  • 黑龍江小三線軍工紀實之八:松峰山太平溝,不該遺忘的阿城軍工廠
    本文源於一位黑龍江小三線軍工廠親歷者李震老前輩和他的同事們給我們三線備忘編者的回憶摘錄。我們編者與三線子弟交流時,一位當年紅衛廠(國營黑龍江省興龍林業修配廠,代號9246)三線子弟告訴我們:「東北的小咬可比蚊子厲害太多太多,山裡的小咬常常是看起來黑壓壓的一大團。蚊子只會飛,不會爬,咬人難持續。小咬不光會飛還能在你身上爬,甩都甩不掉,咬起人來沒完沒了。」
  • 五十年前的高科技,28家「光」字號,四機部電子軍工有多少
    記錄我們的經歷·父輩的發光往事後來也在圍繞著五機部(兵器工業)的廠子在寫,《三線尋槍》《新疆三線》《白山黑水間·黑龍江小三線紀實》《遠去的炮聲》《曲射彈道》《三線尋廠·子彈》,這些是五機部管轄範圍內的三線廠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記上海小三線績溪燎原模具廠
    原燎原模具廠廠房燎原模具廠在小三線建設初期,是由上海梅林飲料公司提供管理人員和小部分技術工人,而大部分真正的技術工人,還是後來陸續招進來的。57高炮和57榴彈,是上海小三線涉及企業最多、生產規模最大的一個軍工產品項目。
  • 情系仁裡:追尋上海小三線印記
    文|鄭穎您聽說過小三線嗎?1964年6月,中共中央為有效應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對國家安全的嚴峻挑戰和儘快改變中國工業不合理的布局,作出了進行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四川、貴州為大三線,江西、安徽為上海的小三線。
  • 記憶中的四川:三線國營東河印製公司(成都印鈔廠)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三線時期,關於成都印鈔廠(國營東河印製公司)有關的故事。你現在使用的鈔票說不定就是成都印鈔廠生產的!如果說,世界上有一種永遠不擔心工資拖欠的工作,那肯定就是印鈔廠職工了。1965年3月,根據國家三線建設規劃,經過數次勘察、選點,獲批在四川旺蒼縣建設印鈔廠。建設之初,工廠出於保密,對外使用代號515廠,後因毗鄰旺蒼東河,更名為國營東河印製公司。
  • 陝西銅川,代號337三線兵工廠,生產迫擊炮和彈體配套過百萬
    陝西銅川王益區·王家河 三線廠·溯源:代號337,源於戰備動員線 代號337的陝西小三線迫擊炮廠,正式名字應該是國營第三三七廠